一种透析卧床患者病床防护隔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45021发布日期:2020-12-29 09:45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析卧床患者病床防护隔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析卧床患者病床防护隔离装置。



背景技术:

透析是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透析疗法是使体液内的成分(溶质或水分)通过半透膜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一般可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

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最好的方法就是切断传播途径,做好防护隔离。而病人在医院做透析时,往往不能将病人与外界空气环境有效地隔离开来。这可能会发生被空气中弥漫的病毒所感染。从而加重了病人的病情。不利于病人病情的康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析卧床患者病床防护隔离装置,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透析卧床患者病床防护隔离装置,包括床体及隔离罩;所述床体两端部的床头处均设有挡板,其中一个挡板背部的中部设有延伸至床体内侧的l型安装板;所述l型安装板的底部通过电动推杆与位于床体正上方的隔离罩相连接,所述隔离罩一侧端的中部对称开设有一组引流管固定穿孔,两引流管固定穿孔的外侧均开设有操作窗;所述引流管固定穿孔和操作窗的内壁上均胶接有环形橡胶圈,且操作窗的外壁上磁性吸附有与之相配合的盖体,所述隔离罩一侧端的上部开设有与之相导通的进气管,另一端的下部开设有与之相导通的出气管;所述隔离罩远离l型安装板的一端部的中部对称开设有一组半圆形通槽,所述半圆形通槽的内壁上胶接有气囊,所述气囊通过导气管与乳胶充气球相连通。

进一步地,其中一个挡板的背部固定设有与之相垂直的安装横板,所述l型安装板固定安装在安装横板的顶部。其中,安装横板的设置便于为l型安装板提供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罩由医用级的透明塑料制成,且所述隔离罩顶部的中部固定设有一组与电动推杆端部相连接的连接耳片。其中,隔离罩由医用级的透明塑料制成,方便医护人员后续的操作。连接耳片的使用便于对电动推杆的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位于隔离罩对角线的两端部,且进气管的一端部与医用空气净化器的排气管相连通,出气管的自由端部与微型气泵的进气管相连通,所述出气管处设有流量调节阀。其中,医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杀菌,消毒和净化。然后被净化和杀菌处理后的空气通过进气管进入隔离罩内工病人呼吸。同时,在微型气泵的作用下,病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被及时的抽出隔离罩体内。保证病人在透析过程中吸入的空气始终为无菌、无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的洁净空气,有效地降低了病人受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几率。提高了透析过程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罩的底部胶接有磁铁条,所述床体靠近l型安装板的一端部的中部开设有与隔离罩底部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胶接有与磁铁条相配合的薄铁片,且所述薄铁片的顶部与床体顶部相齐平。其中,通过磁铁条和薄铁片的配合使用,不仅使得隔离罩和床体结合的更加紧密,同时也使得整个装置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减少了携带有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或其他细菌的外界空气进入隔离罩内的几率。提高了透析过程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床体的中部铺设有与隔离罩相配合的海绵垫体,且海绵垫体的一端部开设有容纳枕头的矩形通孔,所述枕头通过矩形通孔设置在床体的一端部。其中,海绵垫体和枕头的配合使用增加了病人在透析过程中的舒适度。而矩形通孔的设置,能对枕头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减小枕头发生滑动的几率。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窗外侧的边缘处开设有与之相配合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底部胶接有环形磁铁片,所述盖体的一端面的边缘处胶接有与环形磁铁片相配合的环形铁片、另一端面的中部设有矩形把手。其中,通过环形磁铁片和环形铁片的配合使用,使得整个装置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再者,引流管固定穿孔内壁上胶接的环形橡胶圈能对引流管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而操作窗的内壁上胶接的环形橡胶圈可以保证医护人员在将胳膊伸入隔离罩提内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形橡胶圈和医护人员胳膊的无缝贴合。从而保证了整个装置的密封性。减少了携带有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或其他细菌的外界空气进入隔离罩内的几率。提高了透析过程的安全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动推杆、隔离罩、床体、气囊和乳胶充气球之间的配合使用,使得整个装置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有效地减少了携带有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或其他细菌的外界空气进入隔离罩内的几率,提高了透析过程的安全性。再者,进气管和出气管的配合使用能保证病人的正常呼吸。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罩体可以根据选择进行升降,当不需要使用隔离罩时,不影响床体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视角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视角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隔离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海绵垫体和枕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床体、2隔离罩、3挡板、4l型安装板、5电动推杆、6引流管固定穿孔、7操作窗、8环形橡胶圈、9盖体、10进气管、11出气管、12半圆形通槽、13气囊、14乳胶充气球、15安装横板、16连接耳片、17磁铁条、18薄铁片、19海绵垫体、20矩形通孔、21枕头、22环形凹槽、23环形磁铁片、24环形铁片、25矩形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具体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透析卧床患者病床防护隔离装置,包括床体1及隔离罩2;床体1两端部的床头处均设有挡板3,其中一个挡板3背部的中部设有延伸至床体1内侧的l型安装板4;l型安装板4的底部通过电动推杆5与位于床体1正上方的隔离罩2相连接,隔离罩2一侧端的中部对称开设有一组引流管固定穿孔6,两引流管固定穿孔6的外侧均开设有操作窗7;引流管固定穿孔6和操作窗7的内壁上均胶接有环形橡胶圈8,且操作窗7的外壁上磁性吸附有与之相配合的盖体9,隔离罩2一侧端的上部开设有与之相导通的进气管10,另一端的下部开设有与之相导通的出气管11;隔离罩2远离l型安装板4的一端部的中部对称开设有一组半圆形通槽12,半圆形通槽12的内壁上胶接有气囊13,气囊13通过导气管与乳胶充气球14相连通。

具体地,其中一个挡板3的背部固定设有与之相垂直的安装横板15,l型安装板4固定安装在安装横板15的顶部。其中,安装横板15的设置便于为l型安装板4提供支撑。

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罩2由医用级的透明塑料制成,且隔离罩2顶部的中部固定设有一组与电动推杆5端部相连接的连接耳片16。其中,隔离罩2由医用级的透明塑料制成,方便医护人员后续的操作。连接耳片16的使用便于对电动推杆5的安装和拆卸。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10和出气管11分别位于隔离罩2对角线的两端部,且进气管10的一端部与医用空气净化器的排气管相连通,出气管11的自由端部与微型气泵的进气管10相连通,出气管11处设有流量调节阀。其中,医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杀菌,消毒和净化。然后被净化和杀菌处理后的空气通过进气管10进入隔离罩2内供病人呼吸。同时,在微型气泵的作用下,病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被及时的抽出隔离罩2体内。保证病人在透析过程中吸入的空气始终为无菌、无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的洁净空气,有效地降低了病人受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几率。提高了透析过程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罩2的底部胶接有磁铁条17,床体1靠近l型安装板4的一端部的中部开设有与隔离罩2底部相配合的凹槽,凹槽内胶接有与磁铁条17相配合的薄铁片18,且薄铁片18的顶部与床体1顶部相齐平。其中,通过磁铁条17和薄铁片18的配合使用,不仅使得隔离罩2和床体1结合的更加紧密,同时也使得整个装置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减少了携带有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或其他细菌的外界空气进入隔离罩2内的几率。提高了透析过程的安全性。

床体1的中部铺设有与隔离罩2相配合的海绵垫体19,且海绵垫体19的一端部开设有容纳枕头21的矩形通孔20,枕头21通过矩形通孔20设置在床体1的一端部。其中,海绵垫体19和枕头21的配合使用增加了病人在透析过程中的舒适度。而矩形通孔20的设置,能对枕头21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减小枕头21发生滑动的几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操作窗7外侧的边缘处开设有与之相配合的环形凹槽22,环形凹槽22的底部胶接有环形磁铁片23,盖体9的一端面的边缘处胶接有与环形磁铁片23相配合的环形铁片24、另一端面的中部设有矩形把手25。其中,通过环形磁铁片23和环形铁片24的配合使用,使得整个装置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再者,引流管固定穿孔6内壁上胶接的环形橡胶圈8能对引流管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而操作窗7的内壁上胶接的环形橡胶圈8可以保证医护人员在将胳膊伸入隔离罩2内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形橡胶圈8和医护人员胳膊的无缝贴合。从而保证了整个装置的密封性。减少了携带有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或其他细菌的外界空气进入隔离罩2内的几率。提高了透析过程的安全性。

病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透析时,先让其躺在床体1上,并同时将分别与进气管10相连接的医用空气净化器及与出气管11的自由端部相连接的微型气泵启动,使之正常工作。同时将出气管11处的流量调节阀打开。然后医护人员通过操纵电动推杆5控制器调节电动推杆5的伸长量,在隔离罩2逐渐下落的过程中,被医用空气净化器处理后的空气通过进气管10不断地排至罩体内,将罩体内未经医用空气净化器处理的空气赶出至罩体。减少了其残留在隔离罩2内的质量。继续使电动推杆5下落,直至隔离罩2底部的磁铁条17与床体1顶部的薄铁片18紧密接触后,通过操纵电动推杆5控制器终止电动推杆5的伸长。磁铁条17和薄铁片18的配合使用,不仅使得隔离罩2和床体1结合的更加紧密,同时也使得整个装置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被医用空气净化器处理后的洁净空气,源源不断地注入隔离罩2内,此时隔离罩2内残留的部分未经处理的空气通过半圆形通槽12和出气管11排出。持续通入净化处理后的空气3-5min后,通过不断按压两个乳胶充气球14分别为半圆形通槽12内壁上的气囊13进行充气,气囊13充气后不断膨胀,当医护人员观察气囊13与病人腿部紧密贴合(即两者之间存在的缝隙很小)后。即实现对隔离罩2的安装。此操作过程减少了携带有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或其他细菌的外界空气进入隔离罩2内的几率。提高了透析过程的安全性。且进气管10和出气管11的配合使用能保证病人的正常呼吸。

然后医护人员将引流管穿过引流管固定穿孔6,并将之延伸至隔离罩2体内。然后将操作窗7外侧的盖体9拔下后,将双手伸入隔离罩2体内,便于医护人员后续为后续的透析工作(比如穿刺工作)做准备。当医护人员将手插入操作窗7内时,操作窗7的内壁上胶接的环形橡胶圈8可以保证医护人员在将胳膊伸入隔离罩2内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形橡胶圈8和医护人员胳膊的无缝贴合,从而保证了整个装置的密封性。隔离罩2由医用级的透明塑料制成,方便医护人员后续的操作。再者,引流管固定穿孔6内壁上胶接的环形橡胶圈8能对引流管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在通过环形磁铁片23和环形铁片24的配合使用,使得整个装置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减少了携带有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或其他细菌的外界空气进入隔离罩2内的几率。提高了透析过程的安全性。

另外,海绵垫体19和枕头21的配合使用增加了病人在透析过程中的舒适度。而矩形通孔20的设置,能对枕头21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减小枕头21发生滑动的几率。当不需要使用隔离罩2时,可以通过控制电动推杆5控制器将隔离罩2提拉至合适的高度,不影响床体1的正常使用。同时将出气管11处的流量调节阀关闭即可,便于下次继续使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