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型中心富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29992发布日期:2021-02-09 21:26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型中心富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节能型中心富氧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病例的多样化,人民在住院时,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来说,氧气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别在一些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由于高原缺氧环境对人体诸多器官造成的病理损害是引发高原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高原医院病房内,多数采取人工富氧工程来改善病房内缺氧环境,依此来确保病房内氧气的充足性。在一些有慢性疾病但生活在高原的居民家中,也常采用小型制氧机长时间供氧来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
[0003]
但是现有的医院所用富氧系统多数是使用时,采用制氧机直接制备,或者使用氧气罐内存储的氧气,此方式过于复杂,需要经常更换氧气罐或启闭制氧机,而且目前在给患者供氧时,多数都是持续性供氧,此供氧方式对于氧气的浪费较大。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节能型中心富氧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中心富氧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型中心富氧系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安装有制氧机,所述制氧机的前表面设置有控制面板,且制氧机的内部并列设置有两个分子筛塔,所述制氧机的内部位于分子筛塔的后侧设置有空气压缩机,所述分子筛塔的上端安装有连接管,所述底座的上端位于空气压缩机的一侧设置有微压储存罐,所述微压储存罐的上端连接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位于微压储存罐上方处设置有压力感应器,所述底座的上端位于微压储存罐的一侧设置有无菌过滤器,所述无菌过滤器的一侧面上方连通有主送氧管,所述主送氧管的一端连接有分支管,所述分支管的一端连接有间歇供氧机构。
[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管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分子筛塔的上表面,且两个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均连通于微压储存罐的上表面,所述分子筛塔的上端通过管道与空气压缩机的输出端相连接。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微压储存罐相连通,且连通管的另一端贯穿无菌过滤器的上表面中部延伸至其内部底端,所述无菌过滤器的内部安装有滤芯筒,所述连通管的一端对应压力感应器的下端连接有正三通,所述正三通的上端口连通有限压阀,所述压力感应器与正三通的上端口的限压阀相连接,且正三通的另外两端口分别与连通管和微压储存罐相连通,所述主送氧管的一端贯穿无菌过滤器延伸至其内部上端,且主送氧管的另一端与分支管相连通。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支管至少设置有十个,且分支管的数量与间歇供氧机构的数量相同,所述间歇供氧机构的内部设置有供氧电磁阀,且间歇供氧机
构的内部位于供氧电磁阀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一侧安装有电子计时器,所述分支管通过供氧电磁阀连通有出氧管。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支管的一端贯穿间歇供氧机构与供氧电磁阀相连通,所述供氧电磁阀的上端设置有电源盒,且供氧电磁阀与控制器通过导线相连接,所述电子计时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微压储存罐内的压力承受范围为0.35-1.0kg。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节能型中心富氧系统,在实际操作时,实现了制氧机的自动化控制,并将制氧机与微压储存罐进行连接,实现持续式存氧,从而确保微压储存罐内氧气量的充足性,并且无菌过滤器的作用,有利于对氧气的净化,实现对氧气中的杂质进行过滤,确保氧气的使用质量,而且间歇供氧机构的作用,可以实现对患者的间歇式供氧,其间歇式供氧符合人体呼吸频率,从而代替了传统供氧设备持续供氧,导致氧气的浪费,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而且本设计的微压储存罐与多个间歇供氧机构相连,实现一罐多用性,并且微压储存罐内的氧气量在持续性补充,因此其供氧效率高,而本设计的节能性好。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一种节能型中心富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为一种节能型中心富氧系统中无菌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3为一种节能型中心富氧系统中间歇供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中:1、底座;2、制氧机;3、控制面板;4、分子筛塔;5、连接管;6、压力感应器;7、连通管;8、微压储存罐;9、无菌过滤器;10、主送氧管;11、分支管;12、间歇供氧机构;13、控制器;14、电子计时器;15、供氧电磁阀;16、出氧管;17、空气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节能型中心富氧系统,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端安装有制氧机2,制氧机2的前表面设置有控制面板3(核心部件为stm32芯片),且制氧机2的内部并列设置有两个分子筛塔4,制氧机2的内部位于分子筛塔4的后侧设置有空气压缩机17,分子筛塔4的上端安装有连接管5,底座1的上端位于空气压缩机17的一侧设置有微压储存罐8,微压储存罐8的上端连接有连通管7,连通管7的一端位于微压储存罐8上方处设置有压力感应器6(采用型号为3800-520518的气压传感器),底座1的上端位于微压储存罐8的一侧设置有无菌过滤器9,无菌过滤器9的一侧面上方连通有主送氧管10,主送氧管10的一端连接有分支管11,分支管11的一端连接有间歇供氧机构12,分支管11至少设置有十个,且分支管11的数量与间歇供氧机构12的数量相同,间歇供氧机构12的内部设置有供氧电磁阀15,且间歇供氧机构12的内部位于供氧电磁阀15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器13(型号为mam-300),控制器13的一侧安装有电子计时器14,分支管11通过供氧电磁阀15连通有出氧管16,分支管11的一端贯穿间歇供氧机构12与供氧电磁阀15相连通,供氧电磁阀15的上端设置有电源盒,且供氧电磁阀15与控制器13通过导线相连接,电子计时器14的输出端与控制器13的输入端相连接,本设计的间歇供氧机构12设置有多组,分别安装在不同房间内或
针对多人使用,使用前,根据间歇供氧需求,通过电子计时器14设置相应的供氧间隔时间(符合人体呼吸的时间差,即吸气到呼气再到吸气的正常时间差),通过间隔供氧时间,利用电子计时器14传输信号给控制器13,由控制器13控制供氧电磁阀15启闭,从而方便实现间歇式供氧,避免传统供氧设备一直供氧导致氧气浪费,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
[0017]
连接管5共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管5的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分子筛塔4的上表面,且两个连接管5的另一端均连通于微压储存罐8的上表面,分子筛塔4的上端通过管道与空气压缩机17的输出端相连接,连通管7的一端与微压储存罐8相连通,且连通管7的另一端贯穿无菌过滤器9的上表面中部延伸至其内部底端,无菌过滤器9的内部安装有滤芯筒,且该滤芯筒的内部设有聚四氟乙烯滤膜,主送氧管10的一端贯穿无菌过滤器9延伸至其内部上端,且主送氧管10的另一端与分支管11相连通,通过制氧机2制备氧气,并通过连接管5将制备的氧气存储到微压储存罐8内,而配合无菌过滤器9的运用,方便在微压储存罐8内的氧气输送时,经过无菌过滤器9内滤芯筒的作用,有利于对氧气的净化,实现对氧气中的杂质进行过滤,确保氧气的使用质量,进一步提高了供氧效果。
[0018]
连通管7的一端对应压力感应器6的下端连接有正三通,正三通的上端口连通有限压阀,压力感应器6与正三通的上端口的限压阀相连接,且正三通的另外两端口分别与连通管7和微压储存罐8相连通,微压储存罐8内的压力承受范围为0.35-1.0kg,通过压力感应器6时刻监测微压储存罐8内的压力状况,当其内部压力达到1.8kg时,会传输信号给控制面板3,由控制面板3控制制氧机2自动停止工作,当压力小于0.8kg时,压力感应器6会传输信号给控制面板3,由控制面板3自动启动制氧机2开始工作,从而方便持续性向微压储存罐8内存储氧气,确保其内部氧气量的充足,进而可以方便多个房间或者多人同时使用。
[001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通过制氧机2配合压力感应器6的作用,可以持续性向微压储存罐8内存储氧气,确保微压储存罐8内氧气量的充足,并且利用连通管7可以将微压储存罐8内的氧气抽取,以便于使用,并且连通管7连通至无菌过滤器9的内部,并且无菌过滤器9的内部安装有滤芯筒,因此通过无菌过滤器9,有利于对氧气的净化,实现对氧气中的杂质进行过滤,确保氧气的使用质量,再由主送氧管10输送到各个分支管11内,再由各个分支管11输送到相应的间歇供氧机构12处,并通过间歇供氧机构12的间歇式供氧模式,来实现对多个房间或多人的间歇式供氧,并且该设计的制氧机2采用自动化制氧,无需人力操作或看管,当微压储存罐8内的氧气量不足时,通过其内部的压力来传输信号给控制面板3,由控制面板3来控制制氧机2的启闭,操作简捷,而且实现了对多个房间或多人的节能间歇式供氧。
[0020]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