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辅助工具

文档序号:25312915发布日期:2021-06-04 15:58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辅助工具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术辅助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辅助工具。


背景技术:

2.肩袖损伤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肩关节疾患,在正常人群中,肩袖损伤占肩关节疾患的5%~40% ,而在60岁以上人群中占17%~4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肩袖损伤患者得到了治疗。肩袖损伤通常是一个或多个肌腱从骨头(肱骨)撕裂。它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可继发于创伤或退行性变,如年龄相关性退行性变。当需要修复时,必须将软组织(肌腱)缝合回硬组织(骨),从而促进疤痕组织的形成。古老的经典方法(“开放式入路”)是通过开放式入路暴露两种结构,开放式入路通常涉及三角肌的一些剥离(和随后的修复)。坚固的缝线通过肱骨大结节的骨隧道,使用弯曲的器械(针或缝线)。同样的缝合线穿过肌腱,然后打结将其固定在骨头上。随着关节镜的出现,无需进行“开放入路”就可以进行肩袖修复,从而避免了与三角肌分离有关的大多数并发症。这项技术也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不那么痛苦,病人也能更好地忍受。目前常见关节镜下肩袖修补的方式包括单排技术、传统双排技术和缝合桥双排缝合技术,其均需要通过使用锚钉来进行修复,而锚钉尾线以何种方式快速穿过肩袖对肩袖修补手术显得十分重要。
3.我们在肩关节镜下操作时,通常为保持良好的视野需要使用吸引器来吸除视野中的干扰物,例如:血性冲洗液、骨、软骨及滑膜等组织碎片,目前关节镜下刨削刀和射频汽化装置均配有吸引通道,可以保证在使用这些装置时保持良好的视野。关节镜下对关节内肌腱、半月板、盂唇等结构进行修补时,均需使用关节镜修补辅助工具来完成,但目前市面上暂未有专门带有吸引通道的关节镜修补辅助工具产品可供使用,所以在组织修补时往往出现因为患者血压升高或者术中操作不慎导致关节内出血或碎屑较多等原因造成手术视野混浊,以致关节镜修补辅助工具进入后因术者无法清楚操作而不得不取出换用带吸引装置的器械反复抽吸至视野清楚后再二次置入关节镜修补辅助工具,造成手术操作较不便,耗时间较长,增加了麻醉、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患者的相关费用增加,术后恢复效果不理想。
4.综上所述,如何便捷快速的实现关节镜下组织修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为关节镜下穿线提供良好手术视野的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辅助工具。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辅助工具,包括手柄和穿线管,所述穿线管的一端折弯以形成穿刺钩,所述穿线管的另一端伸入手柄中,所述手柄上开设有与穿线管连通的过线槽;所述穿线管上固连有一与穿线管平行设置的负压吸管,所述负压吸管的一端靠近穿刺钩设
置,所述负压吸管的另一端从手柄中穿出后用于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
8.该结构在使用前,将负压吸管与负压吸引装置连通,手术时,开启负压吸引装置,穿线过程中产生的组织碎片在负压吸引装置的抽吸下通过负压吸管吸出,从而保证关节镜下具有良好的视野。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10.所述负压吸管靠近穿刺钩一端的端面倾斜设置以形成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由靠近穿线管一端至远离穿线管的一端向着手柄一侧倾斜。此设计有利于该辅助工具从入路进入关节内。
11.所述倾斜面与负压吸管轴向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为45
°‑
60
°

12.所述负压吸管上设有阀门。可根据术中视野情况来决定是否开启负压吸引。
13.所述负压吸管通过一负压吸引器连接头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
14.所述负压吸引器连接头为一具有外螺纹的圆锥结构,所述负压吸引器连接头的底部与负压吸管相连。
15.负压吸引器连接头设置为螺纹结构,可以与吸引器紧密连接,在使用时不易出现渗漏、滑脱情况。且负压吸引器连接头的直径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变细,可以连接不同直径大小的吸引器管,适用面广。
16.穿刺钩的中心轴线与穿线管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β为60
°‑ꢀ
90
°
。以方便术者操作,可避免组织脱钩造成二次伤害。所述穿刺钩尖端为直线形,穿刺钩尖端开口处大致上呈菱形。
17.所述过线槽开设于手柄的圆周面上,所述过线槽的底面设有防滑纹。在进行过线操作时防滑纹可以有效防止术者手湿滑而导致过线困难。
18.所述穿线管的内径为1

2mm。
19.所述负压吸管的内径为3

4mm。
20.管径合适易于从关节镜入路进出,且不易被组织碎屑堵塞,负压吸引效果显著。
21.该辅助工具从手柄至穿刺钩,越往前直径越小,有利于关节镜手术微创入路的器械伸入。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23.本实用新型的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辅助工具,在进行关节镜下手术时可以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麻醉、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有助于患者恢复,且操作简单,费用相对较低,方便于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辅助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例说明:11、穿刺钩;12、穿线管;2、负压吸管;21、倾斜面;3、负压吸引器连接头;4、手柄;41、过线槽;42、防滑纹;5、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7.实施例:
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辅助工具,包括手柄4、穿线管12和负压吸管2。穿线管12的一端折弯以形成穿刺钩11,穿线管12的另一端伸入手柄4中,手柄4的圆周面上开设有与穿线管12后端连通的过线槽41,形成过线槽41、穿线管12、穿刺钩11的过线通道。过线槽41和穿刺钩11位于穿线管12的同一侧。过线槽41的底面设有防滑纹42,在进行过线操作时防滑纹42可以防止术者手湿滑而导致过线困难。穿刺钩11尖端为直线形,穿刺钩11尖端开口处大致上呈菱形,穿刺钩11的中心轴线与穿线管12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β为60
°‑ꢀ
90
°
,方便术者操作,可避免肌腱脱钩造成二次伤害。
29.负压吸管2与穿线管12平行且在前端固连,负压吸管2的一端靠近穿刺钩11设置,负压吸管2的另一端从手柄4中穿出后用于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
30.本实施例中,负压吸管2靠近穿刺钩11一端的端面倾斜设置以形成倾斜面21,倾斜面21由靠近穿线管12一端至远离穿线管12的一端向着手柄4一侧倾斜。倾斜面21与负压吸管2轴向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为45
°‑
60
°
。此设计有利于工具从入路进入关节内减少阻力,并且可以增加吸引面积,防止负压吸管2在使用时被堵塞。
31.负压吸管2后端连接在手柄4上,负压吸管2后端上设有控制通道开关的阀门5,可根据术中视野情况来决定吸引状态。
32.本实施例的穿线管12内径为1

2mm,负压吸管2内径为3

4mm,穿线管12和负压吸管2内径过大则不利于本实施例的辅助工具进入患者关节内进行操作,过窄则容易被组织碎屑堵塞而不能保持吸引状态,且在术后清洗过程中不利于洗净内部残留物。
33.手柄4末端设置有负压吸引器连接头3,负压吸管2内部为负压吸引孔,该负压吸引孔贯穿负压吸管2、手柄4及负压吸引器连接头3。负压吸引器连接头3设置为螺纹结构,可以与吸引器紧密连接,在使用时不易出现渗漏、滑脱情况。且负压吸引器连接头3的直径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变细,可以连接不同直径大小的吸引器吸引管,适用面广。
34.缝合线6从手柄4前端的过线槽41穿入,从穿刺钩11前端穿出,在抓线钳牵引完成后可以直接进行缝合固定。所述本实施例从手柄4至穿刺钩11,越往前直径越小,有利于关节镜手术微创入路的器械伸入。
35.本实施例在使用前,需将负压吸引器上吸引管的端口连接到到负压吸引器连接头3,打开吸引器,操作工具开始手术穿刺过线时即可随时根据关节镜下视野,通过设置在负压吸管2上阀门5来控制吸引状态。手术时,在关节镜引导下,首先将缝合线6从过线槽41穿过穿线管12、穿刺钩11,从穿刺钩11的尖部端口穿出,用带线的穿刺钩11穿过肩袖,然后把线的一端留在关节腔里,将本实施例取出,再用抓线钳将锚钉的尾线拉伸到位后带上,术者用手直接把锚钉尾线拉过肩袖,最后进行打结固定。
36.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的限制,虽然本申请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技术方案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