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西医结合的内科头痛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10123发布日期:2021-05-19 00:37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西医结合的内科头痛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西医结合的内科头痛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2.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症,也是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85.2/10万,年发病率为79.7/10万,30岁以下年龄组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4,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患病率更高,偏关痛虽属良性头痛,但本病一旦发作,头痛剧烈,恶心呕吐,轻者头痛头晕,失眠纳呆,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
3.针对偏头痛患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然后附加以按摩缓解骨骼肌痉挛,进而实现缓解患者头痛的目的;但是医护人员平时工作强度就比较大,所以都是嘱咐患者自己进行按摩,但是因患者没有经验,造成按摩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相应的按摩装置应运而生,但是现有的对患者头部进行按摩的按摩装置,在使用时,由于患者头的大小不一,造成按摩球不能准确的对准相应的位置进行按摩,造成按摩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西医结合的内科头痛治疗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按摩装置按摩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中西医结合的内科头痛治疗装置,包括支撑枕,支撑枕上滑动连接有弧形支撑板;所述弧形支撑板上固接有横向弧形导轨,弧形支撑板上转动连接有竖向弧形导轨,竖向弧形导轨另一端与横向弧形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竖向弧形导轨上滑动连接有按摩结构,弧形支撑板上设有一对与按摩结构相配合的固定结构;所述按摩结构包括与竖向弧形导轨滑动连接的调节筒,调节筒上滑动连接有按摩组件;所述按摩组件包括与调节筒滑动连接的按摩筒,按摩筒内设有移动部件,移动部件上连接有缓冲部件,缓冲部件上连接有与按摩筒滑动连接的按摩球。
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结构包括下固定组件,下固定组件上连接有上固定组件;所述下固定组件包括与弧形支撑板固接的固定块,固定块上转动连接有下固定丝杆;所述下固定丝杆上螺接有丝母压套,丝母压套上固接有l型支撑板,固定块上设有与l型支撑板相配合的滑杆,l型支撑板上固接有下夹持板。
7.进一步地,所述上固定组件包括与下夹持板转动连接的上夹持板,l型支撑板上转动连接有上固定丝杆;所述上固定丝杆上螺接有滑动板,l型支撑板上设有与滑动板相配合的导向板,滑动板与导向板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板上转动连接有推杆,推杆另一端与上夹持板中部转动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筒上转动连接有竖向固定螺栓,竖向弧形导轨上设有与竖向固定螺栓相配合的竖向滑槽,竖向固定螺栓上螺接有与竖向弧形导轨相配合的竖向匚型
块;所述竖向弧形导轨上转动连接有与横向弧形导轨相配合的横向固定螺栓,横向弧形导轨上设有与横向固定螺栓相配合的横向滑槽,横向固定螺栓上螺接有与横向弧形导轨相配合的横向匚型块。
9.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部件包括与按摩筒固接的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固接有曲柄,曲柄上转动连接有连杆,连杆与缓冲组件相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件包括与按摩筒滑动连接的主动板,连杆与主动板转动连接;所述所述按摩筒内固接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固接有上导向杆,上导向杆与按摩筒固接;所述上导向杆上滑动连接有按摩板,主动板上固接有下导向杆,按摩板与下导向杆滑动连接;所述上导向杆上套设有上缓冲弹簧,上缓冲弹簧设于主动板和按摩板之间;所述下导向杆上套设有下缓冲弹簧,下缓冲弹簧设于按摩板与固定板之间;所述按摩板上连接有按摩杆,按摩杆与按摩球固接。
1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枕上设有放置腔,放置腔内设有支撑块。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3.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根据患者所需按摩的位置,患者头部或放在头部放置区或爬在头部放置区,通过横向弧形导轨和竖向弧形导轨相配合调节按摩结构与患者头部按摩部位相对,使用固定结构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防止患者按摩过程中,头部发生晃动造成按摩效果降低。
14.2、另外在进行调节,根据患者头部的大小,通过使按摩组件沿调节筒滑动,进而使按摩球与患者按摩部位相对应,使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应不同患者的头部;
15.3、固定结构在使用时,通过使用下夹持板对患者头部两侧进行固定,以及上夹持板对患者头部上部进行固定,实现对患者头部完美的固定,提高患者按摩期间,头部的稳定性。
16.4、本实用新型在进行按摩时,通过设置缓冲部件,使按摩板在上缓冲弹簧和下缓冲弹簧的作用下进行上下震动,即在一次敲击按摩结束后,按摩球亦进行震动对使用者的脊柱部及其外侧进行按摩,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效果。
17.5、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弧形支撑板沿支撑枕滑动,使头部放置区露出,使患者便于将头部放置于头部放置区内,提高本实用新型操作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轴测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轴测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按摩结构的轴测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按摩组件的内部结构的第一轴测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按摩组件的内部结构的第二轴测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结构的第一轴测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结构的第二轴测图;
25.图中:1、支撑枕,2、支撑块,3、固定结构,4、竖向弧形导轨,5、按摩结构,6、横向弧形导轨,7、弧形支撑板;301、下夹持板,302、l型支撑板,303、滑杆,304、导向板,305、上固定丝杆,306、滑动板,307、推杆,308、上夹持板,309、固定块,310、下固定丝杆,311、丝母压套;
501、竖向固定螺栓,502、竖向匚型块,503、调节筒,504、按摩组件,505、曲柄,506、电机,507、连杆,508、主动板,509、上缓冲弹簧,510、下导向杆,511、按摩板,512、按摩杆,513、下缓冲弹簧,514、上导向杆,515、固定板,516、按摩球。
具体实施方式
26.一种中西医结合的内科头痛治疗装置,如图1

7所示,包括支撑枕1,支撑枕1上设有头部放置区,支撑枕1上滑动连接有弧形支撑板7;所示弧形支撑板7上设有与支撑枕1滑动连接的滑块,滑块上螺接有与支撑枕1相配合的紧固螺钉,支撑枕1上设有与滑块和紧固螺钉相配合的滑槽,紧固螺钉上设有与支撑枕1相配合的挤压板;所述弧形支撑板7上固接有横向弧形导轨6,弧形支撑板7上转动连接有竖向弧形导轨4,竖向弧形导轨4另一端与横向弧形导轨6滑动连接;所述竖向弧形导轨4上滑动连接有按摩结构5,弧形支撑板7上设有一对与按摩结构5相配合的固定结构3;所述按摩结构5包括与竖向弧形导轨4滑动连接的调节筒503,调节筒503上滑动连接有按摩组件504,调节筒503上设有与按摩筒相配合的紧固螺钉;所述按摩组件504包括与调节筒503滑动连接的按摩筒,按摩筒内设有移动部件,移动部件上连接有缓冲部件,缓冲部件上连接有与按摩筒滑动连接的按摩球516。
27.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根据患者所需按摩的位置,患者头部或放在头部放置区或爬在头部放置区,通过横向弧形导轨6和竖向弧形导轨4相配合调节按摩结构5与患者头部按摩部位相对,使用固定结构3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防止患者按摩过程中,头部发生晃动造成按摩效果降低;另外在进行调节,根据患者头部的大小,通过使按摩组件504沿调节筒503滑动,进而使按摩球516与患者按摩部位相对应,使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应不同患者的头部;另外在按摩时,移动部件通过缓冲部件带动按摩球516对患者头部进行按摩,通过设置缓冲部件提高按摩的舒适性。
28.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结构3包括下固定组件,下固定组件上连接有上固定组件;所述下固定组件包括与弧形支撑板7固接的固定块309,固定块309上转动连接有下固定丝杆310;所述下固定丝杆310上螺接有丝母压套311,丝母压套311上固接有l型支撑板302,固定块309上设有与l型支撑板302相配合的滑杆303,l型支撑板302上固接有下夹持板301;所述上固定组件包括与下夹持板301转动连接的上夹持板308,l型支撑板302上转动连接有上固定丝杆305,上固定丝杆305和下固定丝杆310上均设有旋钮;所述上固定丝杆305上螺接有滑动板306,l型支撑板302上设有与滑动板306相配合的导向板304,滑动板306与导向板304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板306上转动连接有推杆307,推杆307另一端与上夹持板308中部转动连接。
29.固定结构3在使用时,通过下固定组件和上固定组件相配合对患者头部完美的固定,提高患者按摩期间,头部的稳定性;另外下固定组件在使用时,通过旋钮转动下固定丝杆310,下固定丝杆310通过丝母压套311带动l型支撑板302动作,l型支撑板302带动下夹持板301对患者头部两侧进行固定;通过旋钮带动上固定丝杆305转动,上固定丝杆305带动滑动板306沿导向板304滑动,滑动板306通过推杆307带动上夹持板308沿下夹持板301转动,上夹持板308对患者头部上部进行固定。
30.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筒503上转动连接有竖向固定螺栓501,竖向弧形导轨4上设有与竖向固定螺栓501相配合的竖向滑槽,竖向固定螺栓501上螺接有与竖向弧形导轨4相配
合的竖向匚型块502;所述竖向弧形导轨4上转动连接有与横向弧形导轨6相配合的横向固定螺栓,横向弧形导轨6上设有与横向固定螺栓相配合的横向滑槽,横向固定螺栓上螺接有与横向弧形导轨6相配合的横向匚型块。
31.调节筒503沿竖向弧形导轨4滑动时,竖向固定螺栓501沿竖向滑槽滑动,滑动至相应的位置后,转动竖向固定螺栓501,竖向固定螺栓501带动竖向匚型块502卡主竖向弧形导轨4,进而实现对调节筒503的固定;另外通过横向固定螺栓与横向匚型块相配合对调节至任意角度的竖向弧形导轨4进行固定,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
32.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部件包括与按摩筒固接的电机506,电机506的输出端固接有曲柄505,曲柄505上转动连接有连杆507,连杆507与缓冲组件相连接;所述缓冲部件包括与按摩筒滑动连接的主动板508,连杆507与主动板508转动连接;所述所述按摩筒内固接有固定板515,固定板515上固接有上导向杆514,上导向杆514与按摩筒固接;所述上导向杆514上滑动连接有按摩板511,主动板508上固接有下导向杆510,按摩板511与下导向杆510滑动连接;所述上导向杆514上套设有上缓冲弹簧509,上缓冲弹簧509设于主动板508和按摩板511之间;所述下导向杆510上套设有下缓冲弹簧513,下缓冲弹簧513设于按摩板511与固定板515之间;所述按摩板511上连接有按摩杆512,按摩杆512与按摩球516固接。
33.移动部件和缓冲部件在使用时,电机506动作,电机506通过曲柄505和连杆507相配合带动主动板508上下运动,主动板508通过下导向杆510和下缓冲弹簧513相配合带动按摩板511上下运动,按摩板511通过按摩杆512带动按摩球516上下运动对患者进行敲击按摩;另外按摩板511在上缓冲弹簧509和下缓冲弹簧513的作用下进行上下震动进行按摩,即在一次敲击按摩结束后,按摩球516亦进行震动对使用者的脊柱部及其外侧进行按摩,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效果。
34.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枕1上设有放置腔,放置腔设于头部放置区,放置腔内设有支撑块2;设置放置腔可以将患者的脸部放置在放置腔内,提高患者头部后部按摩的舒适性。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36.调节固定过程:根据患者所需按摩的位置,患者头部或放在头部放置区或爬在头部放置区,通过横向弧形导轨6和竖向弧形导轨4相配合调节按摩结构5与患者头部按摩部位相对,使按摩筒沿调节筒503滑动,进而使按摩球516与患者按摩部位接触,使用紧固螺钉对按摩筒进行固定;通过旋钮转动下固定丝杆310,下固定丝杆310通过丝母压套311带动l型支撑板302动作,l型支撑板302带动下夹持板301对患者头部两侧进行固定;通过旋钮带动上固定丝杆305转动,上固定丝杆305带动滑动板306沿导向板304滑动,滑动板306通过推杆307带动上夹持板308沿下夹持板301转动,上夹持板308对患者头部上部进行固定。
37.按摩过程为:电机506动作,电机506通过曲柄505和连杆507相配合带动主动板508上下运动,主动板508通过下导向杆510和下缓冲弹簧513相配合带动按摩板511上下运动,按摩板511通过按摩杆512带动按摩球516上下运动对患者进行敲击按摩;另外按摩板511在上缓冲弹簧509和下缓冲弹簧513的作用下进行上下震动,即在一次敲击按摩结束后,按摩球516亦进行震动对使用者的脊柱部及其外侧进行按摩,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