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关节矫形截骨手术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69939发布日期:2021-08-24 12:18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关节矫形截骨手术导板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辅助医疗装置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关节矫形截骨手术导板。



背景技术:

关节畸形是由于骨折复位不良造成的畸形愈合,主要是骨折远端向内外侧倾斜和旋转,如肘关节畸形。肘关节畸形是儿童肘部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在临床上分为ⅰ、ⅱ、ⅲ型,其中ⅲ型严重移位的患儿在临床上多应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对其疗效临床上存在一定的争议。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尺侧骨皮质塌陷造成骨折远端向尺侧倾斜是引起肘内翻畸形的重要原因。另外有学者认为复位后固定方法的选择不当以及复位后不稳定,也是导致肘内外翻畸形的常见原因。对于这种继发性肘关节畸形一般的治疗方式为分期手术,在肘关节截骨矫形手术过程中,精准的截骨以及恢复上肢力线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常规手术往往手术时间长、手术次数多、对术者要求较高,并且术中截骨过程中存在一定动度,导致截骨范围不精确,不能得到良好的上肢力线。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目前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存在有对施术者要求高,容易导致手术不成功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能够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引导施术者进行手术,降低对施术者的要求,提高手术成功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关节矫形截骨手术导板。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关节矫形截骨手术导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关节矫形截骨手术导板,包括截骨导板,所述的截骨导板上设置有切割结构和定位结构,切割结构包括两个切割槽,切割槽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远离端;两个切割槽的连接端相互连接,切割槽的两端位于同一根直线上,且该直线为连接线,两个切割槽的连接线之间的夹角为单元角,单元角为锐角;截骨导板与骨骼贴合时,沿着切割槽进行切割可将骨骼分成三段;切割槽以连接端为旋转中心,朝向另一个切割槽转动单元角的角度后,两个切割槽相互重合;定位结构为用于穿设过克氏针的通孔,截骨导板与骨骼保持相对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ct设备对健侧、患侧关节进行逐层扫描,得到ct数据之后将单张扫描的图片进行三维重建,在得出病人真实的三维骨骼模型后,通过3d打印定做出截骨导板。切割槽的位置根据实际病情状况来设置,且当截骨导板固定在骨骼上时,沿着切割槽进行切割可将骨骼分成三段。在手术过程中,在克氏针的限位下,截骨导板被稳定的固定在骨骼上,不易出现截骨导板和骨骼位置错位的现象。施术者可以沿着切割槽方便的进行切割,从而分割开病人的骨骼。在分割完毕后,将截骨导板和位于两个切割槽之间的骨骼取出,接着将位于切割槽两侧的骨骼转动单元角的角度。因为两个切割槽能够相互重合,因此骨骼的端面可以紧密的拼合起来,之后将整个骨骼位置固定即可。在切割槽的定位下,截骨更为精确,降低对施术者的要求,提高手术成功率。

优选的,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两组定位孔,位于切割结构两侧的截骨导板为单元板,两组定位孔分别设置在两块单元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照着切割槽将骨骼截断的过程中,因为使用的截断工具的原因,骨骼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振动的现象,通过在单元板上均设置有定位孔,能够有效的固定住骨骼,使骨骼在截断的过程中,不易因为震动,影响到整个关节的结构,便于后续进行矫正。

优选的,所述的定位结构还包括辅助孔,辅助孔设置在单元板上,辅助孔设置有至少一组,两组定位孔之间的区域为定位区域,至少有一组辅助孔设置在定位区域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区即为穿设在定位孔内的克氏针所能够固定的区域,而通过设置有辅助孔,能够使克氏针所固定的区域面积增加,提高截骨导板的稳定性,使截骨导板能够被更稳定的固定在骨骼上。

优选的,一组所述的定位孔包括至少两个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同一组定位孔中的通孔内穿设克氏针后,使单元板被更为稳定的固定在截断后的骨骼上,若在截断骨骼的过程中,不慎将截骨导板一并截断后,各个单元板依旧与其所贴合的骨骼保持固定,不易出现单元板围绕着一根克氏针转动,导致影响周边病人身体组织的现象。进一步降低了手术不成功的概率。

优选的,包括定位导板,定位导板上设置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为用于穿设过克氏针的通孔,定位导板与骨骼保持相对固定;固定结构包括两组固定孔,一块单元板以连接端为旋转中心,朝向另一单元板转动单元角的角度后,旋转后的截骨导板上的定位孔的位置与定位导板上的固定孔的位置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生产截骨导板的同时,根据数据计算和模拟,一并生产出定位导板,使定位导板上开设的固定孔的位置与旋转后的截骨导板上的定位孔的位置相同。在截断骨骼,并将位于切割槽两侧的骨骼拼合后,安装上定位导板,若骨骼上穿设过定位孔的克氏针同样能够准确的穿设过固定孔,骨骼即固定准确,后续即可对骨骼进行固定和伤口缝合。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手术不成功的概率。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机构还包括辅佐孔,一块单元板以连接端为旋转中心,朝向另一单元板转动单元角的角度后,定位导板上的辅佐孔的位置与旋转后的截骨导板上的辅助孔的位置重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定位导板的时候,若骨骼上穿设过辅助孔的克氏针同样能够准确的穿设过辅佐孔,骨骼即固定准确。相较于仅依靠固定孔和定位孔来进行定位的结构来说,其增设了辅助孔和辅佐孔的定位,定位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的切割槽呈长条形,切割槽横截面的中心线与连接线共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切割槽设置成笔直的长条形,其能够便于施术者沿着切割槽截断骨骼,且使骨骼在被截断后,骨骼的截断面更小,更容易恢复。

优选的,所述的截骨导板背离骨骼的侧面上固定设置有限位环,限位环的轴线与定位机构内的通孔的轴线共线,且限位环的内径与通孔的直径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截骨导板通过克氏针固定在骨骼上,此时限位环能够增加截骨导板与克氏针之间接触的面积,使截骨导板能够被更为稳定的固定在骨骼上。

优选的,所述的定位导板背离骨骼的侧面上固定设置有定位环,定位环的轴线与固定机构内的通孔的轴线共线,且定位环的内径与通孔的直径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定位导板安装在骨骼上的时候,定位环能够增加定位导板与克氏针之间接触的面积,在进行定位的时候,定位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能够引导施术者进行手术,降低对施术者的要求,提高手术成功率;

2.在将截断的骨骼进行拼接时,能够更为准确的进行定位,进一步的降低手术不成功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的截骨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的截骨导板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截骨导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中的定位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3中的定位导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截骨导板;11、切割槽;12、单元板;13、定位孔;14、辅助孔;15、限位环;2、定位导板;21、固定孔;22、辅佐孔;23、定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关节矫形截骨手术导板。

实施例1

参照图1和图2,关节矫形截骨手术导板包括截骨导板1,截骨导板1上设置有切割机构,切割机构包括两个切割槽11,切割槽11均为长条形。切割槽11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远离端,两个切割槽11的连接端连接在一起。连接端和远离端均位于切割槽11横截面的中心线上,且该直线为连接线,两根连接线之间的夹角为单元角,且单元角为锐角。位于切割结构上侧和下侧的截骨导板1为单元板12。骨骼与截骨导板1贴合时,切割槽11的两端分别位于骨骼的两侧,且沿着切割槽对骨骼进行切割够,骨骼被分割成三段。

参照图1和图3,截骨导板1上设置有作为定位机构的通孔,通孔用于穿设过克氏针,在克氏针的固定下,使截骨导板1与骨骼保持相对固定。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孔13和辅助孔14。定位孔13在两块单元板12上各开设有一组,一组定位孔13包括两个定位孔13,两个定位孔13之间间隔有空隙,在截骨导板1中,两组定位孔13之间的区域为定位区域。辅助孔14开设在其中一块单元板12上,辅助孔14设置在定位区域的外侧,且辅助孔14与两组定位孔13之间的距离均小于两组定位孔13之间的距离。在截骨导板1背离骨骼的侧面上一体成型有限位环15,限位环15的数量与截骨导板1上通孔的数量相等,限位环15与通孔一一对应,限位环15的轴线与该限位环15所对应的通孔的轴线共线,且限位环15的内径与通孔的直径相等。通过设置有辅助孔14,能够使克氏针所固定的区域面积增加,提高截骨导板1的稳定性,使截骨导板1能够被更稳定的固定在骨骼上。限位环15能够增加截骨导板1与克氏针之间接触的面积,使截骨导板1能够被更为稳定的固定在骨骼上。

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切割槽11的位置根据实际病情状况来设置,且当截骨导板固定在骨骼上时,沿着切割槽进行切割可将骨骼分成三段。在手术时,先将截骨导板1固定在病人的骨骼上,施术者可以沿着切割槽11方便的进行切割,从而截断病人的骨骼,之后将截骨导板1和位于两个切割槽11之间的骨骼取出,接着将位于切割槽11两侧的骨骼转动单元角的角度,使骨骼的端面紧密的拼合起来,最后进行固定。在切割槽11的定位下,截骨更为精确,降低对施术者的要求,提高手术成功率。

实施例2

参照图1和图4,定位导板2上设置有作为固定机构的通孔,且该通孔同样用于穿设过克氏针,使定位导板2与骨骼保持相对固定。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孔21,固定孔21设置有两组,且固定孔21分别位于定位导板2的两端处。当截骨导板1沿着切割槽11截断后,取出两个切割槽11之间的截骨导板1,并将一块单元板12以连接端为旋转中心,朝向另一单元板12转动单元角的角度后,此时旋转后的截骨导板1上的两组定位孔13的位置与定位导板2上的两组固定孔21的位置相同,即旋转后的截骨导板1与定位导板2叠合时,定位孔13在定位导板2上的投影均与固定孔21重合。

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在拼合骨骼的端面时,通过安装上定位导板2,若骨骼上穿设过定位孔13的克氏针同样能够准确的穿设过固定孔21,骨骼即固定准确,后续即可对骨骼进行固定和伤口缝合。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手术不成功的概率。

实施例3

参照图1和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定位机构还包括辅佐孔22,辅佐孔22开设在定位导板2上,且旋转后的截骨导板1上的辅助孔14相对于定位孔13的位置与定位导板2上的辅佐孔22相对于固定孔21的位置相同。即旋转后的截骨导板1与定位导板2叠合时,辅助孔14在定位导板2上的投影均与辅佐孔22重合。在定位导板2背离骨骼的侧面上一体成型有定位环23,定位环23的数量与固定机构内的通孔的数量相等,定位环23的轴线与该定位环23所对应的通孔的轴线共线,且定位环23的内径与通孔的直径相等。

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在安装定位导板2的时候,若骨骼上穿设过辅助孔14的克氏针同样能够准确的穿设过辅佐孔22,骨骼即固定准确。相较于仅依靠固定孔21和定位孔13来进行定位的结构来说,其增设了辅助孔14和辅佐孔22的定位,定位更为精确。而定位环23能够增加定位导板2与克氏针之间接触的面积,在进行定位的时候,定位效果更好。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