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19770发布日期:2021-06-04 16:57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


背景技术:

2.退热贴利用蒸发吸热的原理实现降温退热,退热贴内含一定量的水凝胶,热量从人体传导到水凝胶中,水凝胶中水分快速蒸发带走热量,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一般用于帮助发烧或者发热的人辅助降温,如在发热时,将退热贴贴于额头或者发热部位,以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降低发热对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
3.现有的退热贴的形状大多为矩形,且尺寸较为固定,成人退热贴一般为4x11厘米,尺寸和形状差异性小,不能根据使用需求选择相应大小的退热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提供了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该感温变色退热贴旨在改善现有退热贴的尺寸单一,不能根据使用需求选择相应大小,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所述退热贴包括无纺布层、水凝胶层、基面层;所述水凝胶层敷设于所述基面层上,所述无纺布层与所述基面层压合设置,并使所述水凝胶层位于所述无纺布层和所述基面层之间;所述基面层包括多个子单元,在每个所述子单元的边界处设置模切压痕,所述模切压痕将所述基面层与所述无纺布层压合为多个独立封闭的水凝胶仓,并使所述水凝胶层划分为多个子水凝胶层,所述子水凝胶层储存于所述水凝胶仓中;所述模切压痕切割所述无纺布层为多个子无纺布层,所述子无纺布层与所述子单元一一对应;所述无纺布层还设置有感温变色层。
6.优选地,所述子无纺布层的边缘、所述子水凝胶层的边缘与对应的所述子单元粘合设置。
7.优选地,所述子单元面积相等,且所述子单元均匀等距分布设置。
8.优选地,所述子单元面积不同。
9.优选地,位于所述基面层中间区域的所述子单元面积与位于所述基面层两端区域的所述子单元面积不同。
10.优选地,位于所述基面层第一端的所述子单元面积大于位于所述基面层第二端的所述子单元面积。
11.优选地,所述模切压痕的模切深度至少为所述基面层厚度的1/2。
12.优选地,所述基面层还包括隔离纸,所述隔离纸设置在靠近所述水凝胶层的一侧,所述隔离纸位于所述基面层和所述水凝胶层之间。
13.优选地,所述感温变色层采用可逆变色且具有抗菌性能的颜料。
14.优选地,所述水凝胶层至少包括高分子亲水性凝胶。
15.本实用新型的感温变色退热贴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6.本实用新型的感温变色退热贴使用不受退热贴自身尺寸限制,由于其设置有模切
压痕,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将整块退热贴拆分成所需的形状(如方形或者条带状)和大小(如成人尺寸或者儿童尺寸),剩余部分可供下次使用,不会造成浪费,拆分过程无需使用剪刀等工具,使用方便,简单快速,且该退热贴使用高分子水凝胶,降温、退热效果好,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安全可靠,并具有一定的保湿功能。
17.本实用新型的退热贴还设置有感温变色层,采用可逆变的感温变色颜料,通过感温变色层的颜色变化,直观了解体温变化情况,便于及时了解退热情况,进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构思。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感温变色退热贴的结构示意图一;
20.图2为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感温变色退热贴的局部剖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感温变色退热贴的结构示意图二;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感温变色退热贴的结构示意图三。
24.附图标记汇总:
25.1、基面层;2、子水凝胶层;3、子无纺布层;4、感温变色层;5、模切压痕;6、连接点;7、隔离纸。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感温变色退热贴包括无纺布层、水凝胶层、基面层1;水凝胶层敷设于基面层1上,无纺布层与基面层1压合设置,并使水凝胶层位于无纺布层和基面层1之间;基面层1包括多个子单元(子单元为n
×
n或者m
×
n排列,m,n均为子单元的个数),在每个子单元的边界处设置模切压痕5,模切压痕5将基面层1与无纺布层压合为多个独立封闭的水凝胶仓,并使水凝胶层划分为多个子水凝胶层2,子水凝胶层2储存于水凝胶仓中;模切压痕5切割无纺布层为多个子无纺布层3,子无纺布层3与子单元一一对应,子单元、子水凝胶层2和子无纺布层3的数量完全相同;无纺布层还设置有感温变色层4。在本实用新型中,基面层1为薄板
或者薄片状结构,可以是塑料制成,也可以是纸质材料,优选用与水凝胶材料粘度系数较小的材料。模切压痕5可以为打孔线或者间歇断线,其中,打孔线中孔与孔之间的间隔较大,间隔的长度可以是子单元边长的1/2;间歇断线的连接点6可以位于子单元的相邻两条边的交点处。子单元的形状可以是正多边形,如方形或者正六边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子单元形状的改变均应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无纺布层由无纺布制成,优选用白色的无纺布,以便在其上喷涂感温变色颜料,颜色变化更明显。
29.优选地,感温变色层4可以设置在无纺布层朝向外部一侧,颜色变化更明显;感温变色层4也可以设置在无纺布层与水凝胶层之间,通过这样设置,感温变色层4不会与皮肤直接接触,安全性好。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感温变色层4的位置设置的改变均用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0.优选地,如图3所示,子无纺布层3的边缘、子水凝胶层2的边缘与对应的子单元粘合设置。由于水凝胶本身具有粘性,无需使用胶层将子无纺布层3、子水凝胶层2和子单元三者粘合,利用子水凝胶层的边缘处的水凝胶将子无纺布层3和基面层1的子单元粘结为一体。
31.优选地,如图1所示,基面层1上的所有子单元的面积相等,且子单元均匀、等距分布设置在基面层1上。在本实用新型中,基面层1的所有子单元的面积、形状均是相同的,并在子单元上敷设与其面积相等的子水凝胶层2,使子单元尽可能都覆盖有子水凝胶层2,以提高降温、退热效果。
32.优选地,如4和5所示,基面层1上的各子单元的面积是不同的。由于子单元之间的边界存在,面积较小的子单元上敷设的水凝胶层的剂量小于面积较大的子单元上敷设的水凝胶层的剂量,进一步地,由于水凝胶层的厚度不变,面积较小的水凝胶层的吸热量小于面积较大的水凝胶层的吸热量,子单元面积较小的退热贴部分适合小孩使用,子单元面积较大的退热贴部分适合成人使用。在实用新型中,面积不同的子单元可以在基面层1上按照某种规律分布,如左边大,右边小的规律分布,或者按照环形辐射规律分布。
33.优选地,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感温变色退热贴的结构示意图二,位于基面层1中间区域的子单元面积与位于基面层1两端区域的子单元面积不同,也就是说,较大的子单元位于基面层1的中间区域,较小的子单元位于基面层1的左右两端,或者是,较大的子单元位于基面层1的左右两端,较小的子单元位于基面层1的中间区域。通过这样设置,在使用该退热贴时,小孩或者发热量不大的人使用时,优选使用左右两端较小吸热量的部分,成人或者发热量较大的人使用时,优先选用中间吸热量大的部分,或者将子单元较大的区域和较小的区域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34.优选地,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感温变色退热贴的结构示意图三,位于基面层1第一端的子单元面积大于位于基面层1第二端的子单元面积。也就是说,基面层1的第一端子单元面积较大,该部分退热贴退热效果较强,可用于成人降温、退热;基面层1的第二端子单元面积较小,该部分退热贴可用于儿童降温、退热。
35.优选地,模切压痕5的模切深度至少为基面层1厚度的1/2,通过这样设置,使用者通过上下弯折或者沿着模切压痕5撕裂,即可拆分出所需形状和大小的感温变色退热贴,无需使用剪刀等辅助工具即可完成,可以拆分出正方形、长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的退热贴。
36.优选地,如图3所示,基面层1还包括隔离纸7,隔离纸7设置在靠近水凝胶层的一
侧,隔离纸7位于基面层1和水凝胶层之间,也就说,水凝胶层是直接敷设在隔离纸7上,基面层1只作为支撑载体,基面层1并未与水凝胶层直接接触。由于水凝胶本身具有一定的粘性,将隔离纸7与基面层1制成一体结构,在移除基面层1时,隔离纸7与基面层1同时被移除,由于隔离纸7的作用,使水凝胶层与基面层1能够快速分离,避免因水凝胶的粘性使水凝胶与基面层1分离困难,影响使用效果。
37.优选地,感温变色层4是感温变色颜料喷涂在无纺布层外侧表面上形成的一层极薄的层状或者薄膜状结构。该颜料采用可逆变色且具有抗菌性能的颜料,既可以实现可逆变色的功能,又具有抗菌性能,使退热贴保持无菌状态,其中,可逆变是指处于较低温时,感温变色层4的颜色为某一种颜色,当温度升高后,感温变色层4的颜色变为另一种不同的颜色,当温度降低到较低温度时,感温变色层4的颜色变为较低温度时的颜色。该颜料为现有技术,根据额头温度与无纺布层之间的温度对应关系,当额头温度为36℃时,无纺布层的温度为31℃,此时无纺布层颜色为第一颜色,当额头温度为37℃时,无纺布层的温度为32℃,此时无纺布层颜色为第二颜色,当额头温度为38℃时,无纺布层的温度为33℃,此时无纺布层颜色为第三颜色,第一颜色、第二颜色、第三颜色为差异性较大的颜色即可,如第一颜色为绿色,第二颜色为黄色,第三颜色为红色,本实用新型未对感温变色层4的颜色种类做出任何限定。
38.优选地,水凝胶层至少包括高分子亲水性凝胶,水凝胶层主要由高分子亲水性水凝胶组成,为了实现更好的退热效果,水凝胶层还包括其他利用降温退热的药物成分,如薄荷、冰片等成分,起到一定的辅助降温、退热作用。
39.本实用新型的感温变色退热贴的使用方法为:
40.取出一整片感温变色退热贴,根据成人或者儿童的使用面积不同,沿模切压痕5将感温变色退热贴拆分成所需的大小,移除基面层1,然后将该退热贴贴于额头或者发热部位即可,根据发热温度变化,感温变色层4会显示不同的颜色。
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