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55959发布日期:2021-06-22 15:1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



背景技术:

颈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头、面、颈部的大血管,是脑部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而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病因学基础,25%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

颈动脉狭窄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包括先天性的和后天病变造成的颈动脉狭窄,此类疾病会严重影响供血流量,从而造成全身供血、供氧不足。目前,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angioplastyandstenting,cas)。近20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介入技术的日趋成熟,介入材料的改进和操作者技术的提高,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以其安全、有效、微创、疗效显著等特点,已经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通过在颈动脉狭窄处置入血管支架从而使血管保持原来管径的扩张状态。血管支架是一种环状金属网整体呈现细小管状物,置放方式是将气球导管引导至患部,利用气球扩张时将狭窄处撑开,再将血管支架留置固定该处后取出气球;血管支架置入后可以使血管保持原来管径的扩张状态,很好地维持血管血液畅通从而有效减少脑血管疾病的症状。且血管支架一旦置入血管日后会被新生的血管内膜所覆盖,不再暴露于血管中而永久留在患者的体内。

医学临床运用中发现,虽然血管支架能够实现撑开血管并有效改善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但是由于不同支架的支架网孔面积,单元结构设计和径向支撑力的不同,导致临床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血管支架的支架网孔面积对颈动脉内的游离区域面积有一定影响,而游离区域面积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疗效密切相关;而单元结构设计包括开环和闭环两种设计方式,开环支架更加适应血管的解剖结构,但是覆盖靶病变范围更小,而闭环支架可以覆盖更大范围斑块,但其顺应性降低并增加了贴壁不良的可能性;且若单元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更是直接导致挂伞风险的增加;此外,理想的血管支架应该具有较低的径向支撑力,较高的抗血管回缩能力,而现有的镍钛支架都具有高径向支撑力,高径向支撑力会对颈动脉窦产生持续的压力,直接后果是造成患者低血压,从而增加后续治疗风险;因此需要一种最大程度覆盖病灶部位的,单元结构设计合理的,且能够很好地贴合血管内壁的血管支架,从而有效减少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术后风险。

本实用新型针为了解决现有的血管支架在网孔面积、单元结构设计和径向支撑力方面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应用于颈动脉支架的血管支架,该支架通过减少网孔面积,最大程度覆盖病灶部位,有效预防卒中;通过将开环支架和闭环支架相结合的设计使得支架的灵活性更高且能覆盖更广泛的斑块,并通过使支架内部表面光滑,最大程度减少发生挂伞风险;同时为了减少低血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一步优化径向支撑力,维系管腔的完整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血管支架的网孔面积不能最大程度地覆盖病灶部位,单元结构的设计存在临床风险,以及径向支撑力和抗血管回缩能力仍需进一步优化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

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其包括由颈总动脉支架段和颈内动脉支架段对接组成的管状支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设置为与人体颈内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一锥形结构,且第一锥形结构上端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横截面的面积;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设置为与人体颈总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二锥形结构或直筒形结构,第二锥形结构上端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且两者的斜度一致,直筒形结构上端尺寸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所述管状支架体包括内层支架和/或外层支架,内层支架由生物相容性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外层支架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在所述内层支架表面设置贯穿内层支架的第一网孔结构,在所述外层支架表面设置贯穿外层支架的第二网孔结构,第一网孔结构与第二网孔结构存在保证血流流动通畅性的交叠区域;所述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小于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0.02-20mm2,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30mm2。通过设置与人体血管形状相吻合的管状支架体,并通过对设置在内层支架上的第一网孔结构,以及外层支架上的第二网孔结构进行区别设计,有效保证了将本支架置入患处后各分支血流的畅通和稳定,减少术后风险的发生率。

进一步,所述第一网孔结构包括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上端和颈总动脉支架段下端的开放型网孔,以及位于两端开放型网孔之间的封闭型网孔;此种两端开环,中间闭环的设计结合了开环支架和闭环支架设计的优点,灵活性更高以适应颈动脉复杂的解剖结构,同时可以覆盖更广泛的斑块。

进一步,所述开放型网孔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扩张性能好的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组成,使得该支架能够完全张开紧贴血管内壁;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的上层和下层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且相邻的上层和下层之间仅设置一个第一连接件;且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间隔1.5-4.5周进行设置,第一连接件上端与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连接,第一连接件下端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连接。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间隔2.5周进行设置,其中a1与a2,b1与b2,c1与c2,为连接点,依次连接;且a1与a2,b1与b2,c1与c2处第一连接件的中点连线呈螺旋形。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本支架具有很好的柔顺性。

进一步,任意相邻的上层和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中,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的所有波峰或波谷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的所有波峰或波谷在轴向上对齐。

或者,相邻的上层和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中,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的所有波峰或波谷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的所有波峰或波谷在轴向上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设置为30-45度,即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设置成能够适应血管扭曲形态的螺旋形。

进一步,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的拐角均为圆角。

进一步,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波峰和波谷的角度为α,α的范围设置为45度-90度。

进一步,所述封闭型网孔是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菱形支撑环组成的封闭镂空网孔;菱形支撑环的对角一的角度为30度-120度,对角二的角度为150度-60度。通过此种封闭型网孔结构设计可以保证支架可以覆盖更大范围的斑块,有效防止斑块脱落能力。

或者,所述封闭型网孔是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相邻两层不相交的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以及位于相邻的上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和下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之间的第二连接件组成的封闭镂空网孔;相邻的上层和下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之间设置第二连接件连接,且每间隔1周设置一个第二连接件。

或者,所述封闭型网孔是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相邻两层存在交叉点的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组成的封闭镂空网孔;上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的所有波峰或波谷与下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的所有波峰或波谷在轴向上对齐,且相邻的上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的波谷与下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的波峰存在交叠,交叠区域呈菱形。

或者,所述封闭型网孔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承受径向能力强的椭圆形支撑环组成,径向分布的相邻椭圆形支撑环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相连,轴向分布的相邻椭圆形支撑环边缘一体连接或者是通过第三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在每相邻1周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区间内包含2个椭圆形支撑环,且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的波峰或波谷与位于中间的椭圆形支撑环边缘通过第一连接件相连,其中d1与d2,e1与e2,为连接点,依次连接。

或者,所述封闭型网孔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抗回缩能力强的拱形支撑环组成;拱形支撑环包括上端的第一拱形支撑环和下端的第二拱形支撑环,第一拱形支撑环下端和第二拱形支撑环上端的端口固定连接。另外,径向分布的相邻拱形支撑环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轴向分布的相邻拱形支撑环通过第三连接件相连。

进一步,在每相邻1周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区间内包含1个拱形支撑环,且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的波峰或波谷与位于拱形支撑环的边缘通过第一连接件相连,其中f1与f2为连接点,依次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拱形支撑环的圆心角读数为120度,且第一拱形支撑环的弧长与弧长两端的连线组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0.01-10mm2;所述第二拱形支撑环与第一拱形支撑环的尺寸限定相一致。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设置为直线型或s型或ω型,且第二连接件的长度是第一连接件的1/4-1/2,优选设置为1/3。

进一步,位于所述外层支架上的第二网孔结构为菱形网孔结构,以适应临床上使用需求。

进一步,在所述内层支架上颈内动脉支架段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大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在所述第二网孔结构的单独一个菱形网孔结构内,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10-100个,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8-50个;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颈总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大于颈内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

进一步,在所述内层支架上颈内动脉支架段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小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设置为0.02-6mm2,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的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20mm2。此种网孔面积最大程度地保证血流流动的畅通性,有效预防卒中。

进一步,所述外层支架由自膨式镍钛合金层或钴铬合金层以及涤纶树脂或或涤纶树脂(pet)或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材料制成。

进一步,在所述外层支架上设置完全包覆、部分包覆或不包覆的覆膜结构,覆膜结构由涤纶或聚四氟乙烯制成,用以保证颈外动脉内血流的通畅性。

进一步,在所述封闭型网孔所在区域设置覆膜结构,开放型网孔所在区域设置为不包覆结构。

进一步,在所述内层支架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外层支架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设置能够有效稀释血液类或者抑制内膜增生类的药物涂层;其中,稀释血液类药物涂层为肝素等稀释血液类药物,抑制内膜增生类药物涂层为紫杉醇、雷帕霉素等药物。

进一步,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的长度范围为5-16mm;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的长度范围为6-15mm。

优选地,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的长度范围为8-10mm;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的长度范围为8-10mm,此种长度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对狭窄颈动脉的撑开效果。

进一步,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的直径范围为5-6mm;颈总动脉支架段的最小直径不小于颈内动脉支架段的直径,最大直径小于10mm;此种设置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患者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的手术需求。

与现有技术的器械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血管支架通过设置整体与人体颈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锥形结构或者颈总动脉部位呈直筒形,颈内动脉部位呈锥形结构的双层管状支架体,又通过对内层支架上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大小和密度进行限定,最大程度地满足临床使用需求。本技术方案中狭窄的动脉部分主要由封闭型网孔支撑,,狭窄动脉两端由扩张性较好的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支撑,使得支架能够完全张开以紧贴血管内壁。此外,本技术方案通过在本血管支架上选择性增加覆膜结构和药物涂层的设置,对防止血管再狭窄起到一定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呈锥形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呈锥形结构的内层支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颈总动脉支架段为直筒形,颈内动脉支架段为呈锥形结构的内层支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呈锥形结构的外层支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的内层支架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和菱形支撑环之间连接处的内层支架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和菱形支撑环之间连接处的内层支架和外层支架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不相交)的内层支架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和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存在交叉点)之间连接处的内层支架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和椭圆形支撑环之间连接处内层支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椭圆形支撑环的内层支架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和拱形支撑环之间连接处内层支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拱形支撑环的内层支架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颈总动脉支架段;2、颈内动脉支架段;3、内层支架;4、外层支架;5、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6、第一连接件;71、菱形支撑环;72、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73、椭圆形支撑环;74、拱形支撑环;75、第二连接件;76、第三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

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其包括由颈总动脉支架段1和颈内动脉支架段2对接组成的管状支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设置为与人体颈内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一锥形结构,且第一锥形结构上端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横截面的面积;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1设置为与人体颈总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二锥形结构或直筒形结构,第二锥形结构上端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且两者的斜度一致,直筒形结构上端尺寸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所述管状支架体包括内层支架3和/或外层支架4,内层支架3由生物相容性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外层支架4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在所述内层支架3表面设置贯穿内层支架3的第一网孔结构,在所述外层支架4表面设置贯穿外层支架4的第二网孔结构,第一网孔结构与第二网孔结构存在保证血流流动通畅性的交叠区域;所述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小于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0.02-20mm2,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30mm2。通过设置与人体血管形状相吻合的管状支架体,并通过对设置在内层支架3上的第一网孔结构,以及外层支架4上的第二网孔结构进行区别设计,有效保证了将本支架置入患处后各分支血流的畅通和稳定,减少术后风险的发生率。

所述第一网孔结构包括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上端和颈总动脉支架段1下端的开放型网孔,以及位于两端开放型网孔之间的封闭型网孔;此种两端开环,中间闭环的设计结合了开环支架和闭环支架设计的优点,灵活性更高以适应颈动脉复杂的解剖结构,同时可以覆盖更广泛的斑块。

所述开放型网孔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扩张性能好的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组成,使得该支架能够完全张开紧贴血管内壁;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上层和下层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6连接,且相邻的上层和下层之间仅设置一个第一连接件6;且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6间隔1.5-4.5周进行设置,第一连接件6上端与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连接,第一连接件6下端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连接。

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6间隔2.5周进行设置,其中a1与a2,b1与b2,c1与c2,为连接点,依次连接;且a1与a2,b1与b2,c1与c2处第一连接件6的中点连线呈螺旋形。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本支架具有很好的柔顺性。

任意相邻的上层和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中,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所有波峰或波谷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所有波峰或波谷在轴向上对齐。

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拐角均为圆角。

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波峰和波谷的角度为α,α的范围设置为45度-90度。

所述封闭型网孔是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菱形支撑环71组成的封闭镂空网孔;菱形支撑环71的对角一的角度为30度-120度,对角二的角度为150度-60度。通过此种封闭型网孔结构设计可以保证支架可以覆盖更大范围的斑块,有效防止斑块脱落能力。

所述第一连接件6和第二连接件75和第三连接件76设置为直线型或s型或ω型,且第二连接件75的长度是第一连接件6的1/4-1/2,优选设置为1/3。

位于所述外层支架4上的第二网孔结构为菱形网孔结构,以适应临床上使用需求。

在所述内层支架3上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大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在所述第二网孔结构的单独一个菱形网孔结构内,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10-100个,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8-50个;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颈总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大于颈内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

在所述内层支架3上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小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设置为0.02-6mm2,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20mm2。此种网孔面积最大程度地保证血流流动的畅通性,有效预防卒中。

所述外层支架4由自膨式镍钛合金层或钴铬合金层以及涤纶树脂或或涤纶树脂(pet)或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材料制成。

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长度范围为8-10mm;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长度范围为8-10mm,此种长度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对狭窄颈动脉的撑开效果。

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直径范围为5-6mm;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最小直径不小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直径,最大直径小于10mm;此种设置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患者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的手术需求。

实施例2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

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其包括由颈总动脉支架段1和颈内动脉支架段2对接组成的管状支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设置为与人体颈内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一锥形结构,且第一锥形结构上端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横截面的面积;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1设置为与人体颈总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二锥形结构或直筒形结构,第二锥形结构上端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且两者的斜度一致,直筒形结构上端尺寸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所述管状支架体包括内层支架3和/或外层支架4,内层支架3由生物相容性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外层支架4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在所述内层支架3表面设置贯穿内层支架3的第一网孔结构,在所述外层支架4表面设置贯穿外层支架4的第二网孔结构,第一网孔结构与第二网孔结构存在保证血流流动通畅性的交叠区域;所述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小于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0.02-20mm2,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30mm2。通过设置与人体血管形状相吻合的管状支架体,并通过对设置在内层支架3上的第一网孔结构,以及外层支架4上的第二网孔结构进行区别设计,有效保证了将本支架置入患处后各分支血流的畅通和稳定,减少术后风险的发生率。

所述第一网孔结构包括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上端和颈总动脉支架段1下端的开放型网孔,以及位于两端开放型网孔之间的封闭型网孔;此种两端开环,中间闭环的设计结合了开环支架和闭环支架设计的优点,灵活性更高以适应颈动脉复杂的解剖结构,同时可以覆盖更广泛的斑块。

所述开放型网孔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扩张性能好的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组成,使得该支架能够完全张开紧贴血管内壁;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上层和下层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6连接,且相邻的上层和下层之间仅设置一个第一连接件6;且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6间隔1.5-4.5周进行设置,第一连接件6上端与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连接,第一连接件6下端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连接。

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6间隔2.5周进行设置,其中a1与a2,b1与b2,c1与c2,为连接点,依次连接;且a1与a2,b1与b2,c1与c2处第一连接件6的中点连线呈螺旋形。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本支架具有很好的柔顺性。

任意相邻的上层和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中,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所有波峰或波谷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所有波峰或波谷在轴向上对齐。

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拐角均为圆角。

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波峰和波谷的角度为α,α的范围设置为45度-90度。

所述封闭型网孔是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菱形支撑环71组成的封闭镂空网孔;菱形支撑环71的对角一的角度为30度-120度,对角二的角度为150度-60度。通过此种封闭型网孔结构设计可以保证支架可以覆盖更大范围的斑块,有效防止斑块脱落能力。

所述第一连接件6和第二连接件75和第三连接件76设置为直线型或s型或ω型,且第二连接件75的长度是第一连接件6的1/4-1/2,优选设置为1/3。

位于所述外层支架4上的第二网孔结构为菱形网孔结构,以适应临床上使用需求。

在所述内层支架3上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大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在所述第二网孔结构的单独一个菱形网孔结构内,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10-100个,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8-50个;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颈总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大于颈内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

在所述内层支架3上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小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设置为0.02-6mm2,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20mm2。此种网孔面积最大程度地保证血流流动的畅通性,有效预防卒中。

所述外层支架4由自膨式镍钛合金层或钴铬合金层以及涤纶树脂或或涤纶树脂(pet)或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材料制成。

在所述外层支架4上设置部分包覆的覆膜结构,覆膜结构由涤纶或聚四氟乙烯制成,用以保证颈外动脉内血流的通畅性。

在所述封闭型网孔所在区域设置覆膜结构,开放型网孔所在区域设置为不包覆结构。

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长度范围为8-10mm;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长度范围为8-10mm,此种长度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对狭窄颈动脉的撑开效果。

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直径范围为5-6mm;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最小直径不小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直径,最大直径小于10mm;此种设置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患者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的手术需求。

实施例3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

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其包括由颈总动脉支架段1和颈内动脉支架段2对接组成的管状支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设置为与人体颈内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一锥形结构,且第一锥形结构上端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横截面的面积;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1设置为与人体颈总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二锥形结构或直筒形结构,第二锥形结构上端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且两者的斜度一致,直筒形结构上端尺寸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所述管状支架体包括内层支架3和/或外层支架4,内层支架3由生物相容性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外层支架4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在所述内层支架3表面设置贯穿内层支架3的第一网孔结构,在所述外层支架4表面设置贯穿外层支架4的第二网孔结构,第一网孔结构与第二网孔结构存在保证血流流动通畅性的交叠区域;所述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小于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0.02-20mm2,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30mm2。通过设置与人体血管形状相吻合的管状支架体,并通过对设置在内层支架3上的第一网孔结构,以及外层支架4上的第二网孔结构进行区别设计,有效保证了将本支架置入患处后各分支血流的畅通和稳定,减少术后风险的发生率。

所述第一网孔结构包括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上端和颈总动脉支架段1下端的开放型网孔,以及位于两端开放型网孔之间的封闭型网孔;此种两端开环,中间闭环的设计结合了开环支架和闭环支架设计的优点,灵活性更高以适应颈动脉复杂的解剖结构,同时可以覆盖更广泛的斑块。

所述开放型网孔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扩张性能好的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组成,使得该支架能够完全张开紧贴血管内壁;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上层和下层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6连接,且相邻的上层和下层之间仅设置一个第一连接件6;且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6间隔1.5-4.5周进行设置,第一连接件6上端与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连接,第一连接件6下端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连接。

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6间隔2.5周进行设置,其中a1与a2,b1与b2,c1与c2,为连接点,依次连接;且a1与a2,b1与b2,c1与c2处第一连接件6的中点连线呈螺旋形。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本支架具有很好的柔顺性。

相邻的上层和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中,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所有波峰或波谷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所有波峰或波谷在轴向上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设置为30-45度,即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设置成能够适应血管扭曲形态的螺旋形。

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拐角均为圆角。

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波峰和波谷的角度为α,α的范围设置为45度-90度。

所述封闭型网孔是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相邻两层不相交的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72、以及位于相邻的上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72和下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72之间的第二连接件75组成的封闭镂空网孔;相邻的上层和下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72之间设置第二连接件75连接,且每间隔1周设置一个第二连接件75。

所述第一连接件6和第二连接件75和第三连接件76设置为直线型或s型或ω型,且第二连接件75的长度是第一连接件6的1/4-1/2,优选设置为1/3。

位于所述外层支架4上的第二网孔结构为菱形网孔结构,以适应临床上使用需求。

在所述内层支架3上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大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在所述第二网孔结构的单独一个菱形网孔结构内,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10-100个,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8-50个;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颈总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大于颈内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

在所述内层支架3上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小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设置为0.02-6mm2,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20mm2。此种网孔面积最大程度地保证血流流动的畅通性,有效预防卒中。

所述外层支架4由自膨式镍钛合金层或钴铬合金层以及涤纶树脂或或涤纶树脂(pet)或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材料制成。

在所述外层支架4上设置完全包覆的覆膜结构,覆膜结构由涤纶或聚四氟乙烯制成,用以保证颈外动脉内血流的通畅性。

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长度范围为8-10mm;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长度范围为8-10mm,此种长度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对狭窄颈动脉的撑开效果。

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直径范围为5-6mm;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最小直径不小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直径,最大直径小于10mm;此种设置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患者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的手术需求。

实施例4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

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其包括由颈总动脉支架段1和颈内动脉支架段2对接组成的管状支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设置为与人体颈内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一锥形结构,且第一锥形结构上端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横截面的面积;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1设置为与人体颈总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二锥形结构或直筒形结构,第二锥形结构上端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且两者的斜度一致,直筒形结构上端尺寸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所述管状支架体包括内层支架3和/或外层支架4,内层支架3由生物相容性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外层支架4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在所述内层支架3表面设置贯穿内层支架3的第一网孔结构,在所述外层支架4表面设置贯穿外层支架4的第二网孔结构,第一网孔结构与第二网孔结构存在保证血流流动通畅性的交叠区域;所述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小于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0.02-20mm2,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30mm2。通过设置与人体血管形状相吻合的管状支架体,并通过对设置在内层支架3上的第一网孔结构,以及外层支架4上的第二网孔结构进行区别设计,有效保证了将本支架置入患处后各分支血流的畅通和稳定,减少术后风险的发生率。

所述第一网孔结构包括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上端和颈总动脉支架段1下端的开放型网孔,以及位于两端开放型网孔之间的封闭型网孔;此种两端开环,中间闭环的设计结合了开环支架和闭环支架设计的优点,灵活性更高以适应颈动脉复杂的解剖结构,同时可以覆盖更广泛的斑块。

所述开放型网孔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扩张性能好的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组成,使得该支架能够完全张开紧贴血管内壁;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上层和下层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6连接,且相邻的上层和下层之间仅设置一个第一连接件6;且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6间隔1.5-4.5周进行设置,第一连接件6上端与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连接,第一连接件6下端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连接。

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6间隔2.5周进行设置,其中a1与a2,b1与b2,c1与c2,为连接点,依次连接;且a1与a2,b1与b2,c1与c2处第一连接件6的中点连线呈螺旋形。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本支架具有很好的柔顺性。

相邻的上层和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中,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所有波峰或波谷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所有波峰或波谷在轴向上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设置为30-45度,即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设置成能够适应血管扭曲形态的螺旋形。

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拐角均为圆角。

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波峰和波谷的角度为α,α的范围设置为45度-90度。

所述封闭型网孔是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相邻两层存在交叉点的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72组成的封闭镂空网孔;上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72的所有波峰或波谷与下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72的所有波峰或波谷在轴向上对齐,且相邻的上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72的波谷与下层第二正弦波形支撑环72的波峰存在交叠,交叠区域呈菱形。

所述第一连接件6和第二连接件75和第三连接件76设置为直线型或s型或ω型,且第二连接件75的长度是第一连接件6的1/4-1/2,优选设置为1/3。

位于所述外层支架4上的第二网孔结构为菱形网孔结构,以适应临床上使用需求。

在所述内层支架3上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大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在所述第二网孔结构的单独一个菱形网孔结构内,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10-100个,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8-50个;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颈总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大于颈内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

在所述内层支架3上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小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设置为0.02-6mm2,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20mm2。此种网孔面积最大程度地保证血流流动的畅通性,有效预防卒中。

所述外层支架4由自膨式镍钛合金层或钴铬合金层以及涤纶树脂或或涤纶树脂(pet)或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材料制成。

在所述外层支架4上设置不包覆的覆膜结构,覆膜结构由涤纶或聚四氟乙烯制成,用以保证颈外动脉内血流的通畅性。

在所述内层支架3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外层支架4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设置能够有效稀释血液类或者抑制内膜增生类的药物涂层;其中,稀释血液类药物涂层为肝素等稀释血液类药物,抑制内膜增生类药物涂层为紫杉醇、雷帕霉素等药物。

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长度范围为8-10mm;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长度范围为8-10mm,此种长度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对狭窄颈动脉的撑开效果。

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直径范围为5-6mm;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最小直径不小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直径,最大直径小于10mm;此种设置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患者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的手术需求。

实施例5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

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其包括由颈总动脉支架段1和颈内动脉支架段2对接组成的管状支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设置为与人体颈内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一锥形结构,且第一锥形结构上端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横截面的面积;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1设置为与人体颈总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二锥形结构或直筒形结构,第二锥形结构上端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且两者的斜度一致,直筒形结构上端尺寸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所述管状支架体包括内层支架3和/或外层支架4,内层支架3由生物相容性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外层支架4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在所述内层支架3表面设置贯穿内层支架3的第一网孔结构,在所述外层支架4表面设置贯穿外层支架4的第二网孔结构,第一网孔结构与第二网孔结构存在保证血流流动通畅性的交叠区域;所述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小于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0.02-20mm2,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30mm2。通过设置与人体血管形状相吻合的管状支架体,并通过对设置在内层支架3上的第一网孔结构,以及外层支架4上的第二网孔结构进行区别设计,有效保证了将本支架置入患处后各分支血流的畅通和稳定,减少术后风险的发生率。

所述第一网孔结构包括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上端和颈总动脉支架段1下端的开放型网孔,以及位于两端开放型网孔之间的封闭型网孔;此种两端开环,中间闭环的设计结合了开环支架和闭环支架设计的优点,灵活性更高以适应颈动脉复杂的解剖结构,同时可以覆盖更广泛的斑块。

所述开放型网孔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扩张性能好的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组成,使得该支架能够完全张开紧贴血管内壁;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上层和下层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6连接,且相邻的上层和下层之间仅设置一个第一连接件6;且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6间隔1.5-4.5周进行设置,第一连接件6上端与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连接,第一连接件6下端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连接。

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6间隔2.5周进行设置,其中a1与a2,b1与b2,c1与c2,为连接点,依次连接;且a1与a2,b1与b2,c1与c2处第一连接件6的中点连线呈螺旋形。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本支架具有很好的柔顺性。

任意相邻的上层和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中,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所有波峰或波谷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所有波峰或波谷在轴向上对齐。

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拐角均为圆角。

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波峰和波谷的角度为α,α的范围设置为45度-90度。

所述封闭型网孔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承受径向能力强的椭圆形支撑环73组成,径向分布的相邻椭圆形支撑环7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75相连,轴向分布的相邻椭圆形支撑环73边缘一体连接或者是通过第三连接件76连接。

在每相邻1周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区间内包含2个椭圆形支撑环73,且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波峰或波谷与位于中间的椭圆形支撑环73边缘通过第一连接件6相连,其中d1与d2,e1与e2,为连接点,依次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6和第二连接件75和第三连接件76设置为直线型或s型或ω型,且第二连接件75的长度是第一连接件6的1/4-1/2,优选设置为1/3。

位于所述外层支架4上的第二网孔结构为菱形网孔结构,以适应临床上使用需求。

在所述内层支架3上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大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在所述第二网孔结构的单独一个菱形网孔结构内,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10-100个,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8-50个;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颈总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大于颈内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

在所述内层支架3上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小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设置为0.02-6mm2,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20mm2。此种网孔面积最大程度地保证血流流动的畅通性,有效预防卒中。

所述外层支架4由自膨式镍钛合金层或钴铬合金层以及涤纶树脂或或涤纶树脂(pet)或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材料制成。

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长度范围为8-10mm;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长度范围为8-10mm,此种长度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对狭窄颈动脉的撑开效果。

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直径范围为5-6mm;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最小直径不小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直径,最大直径小于10mm;此种设置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患者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的手术需求。

实施例6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

一种应用于颈动脉的新型血管支架,其包括由颈总动脉支架段1和颈内动脉支架段2对接组成的管状支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设置为与人体颈内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一锥形结构,且第一锥形结构上端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横截面的面积;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1设置为与人体颈总动脉血管形状相吻合的轴向锥形向上延伸的第二锥形结构或直筒形结构,第二锥形结构上端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且两者的斜度一致,直筒形结构上端尺寸与第一锥形结构下端尺寸一致;所述管状支架体包括内层支架3和/或外层支架4,内层支架3由生物相容性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外层支架4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在所述内层支架3表面设置贯穿内层支架3的第一网孔结构,在所述外层支架4表面设置贯穿外层支架4的第二网孔结构,第一网孔结构与第二网孔结构存在保证血流流动通畅性的交叠区域;所述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小于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0.02-20mm2,第二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30mm2。通过设置与人体血管形状相吻合的管状支架体,并通过对设置在内层支架3上的第一网孔结构,以及外层支架4上的第二网孔结构进行区别设计,有效保证了将本支架置入患处后各分支血流的畅通和稳定,减少术后风险的发生率。

所述第一网孔结构包括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上端和颈总动脉支架段1下端的开放型网孔,以及位于两端开放型网孔之间的封闭型网孔;此种两端开环,中间闭环的设计结合了开环支架和闭环支架设计的优点,灵活性更高以适应颈动脉复杂的解剖结构,同时可以覆盖更广泛的斑块。

所述开放型网孔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扩张性能好的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组成,使得该支架能够完全张开紧贴血管内壁;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上层和下层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6连接,且相邻的上层和下层之间仅设置一个第一连接件6;且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6间隔1.5-4.5周进行设置,第一连接件6上端与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连接,第一连接件6下端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连接。

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6间隔2.5周进行设置,其中a1与a2,b1与b2,c1与c2,为连接点,依次连接;且a1与a2,b1与b2,c1与c2处第一连接件6的中点连线呈螺旋形。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本支架具有很好的柔顺性。

任意相邻的上层和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中,上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所有波峰或波谷与下层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所有波峰或波谷在轴向上对齐。

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拐角均为圆角。

所述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波峰和波谷的角度为α,α的范围设置为45度-90度。

所述封闭型网孔由多个沿轴向分布的抗回缩能力强的拱形支撑环74组成;拱形支撑环74包括上端的第一拱形支撑环74和下端的第二拱形支撑环74,第一拱形支撑环74下端和第二拱形支撑环74上端的端口固定连接。另外,径向分布的相邻拱形支撑环74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75连接,轴向分布的相邻拱形支撑环74通过第三连接件76相连。

在每相邻1周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区间内包含1个拱形支撑环74,且第一正弦波形支撑环5的波峰或波谷与位于拱形支撑环74的边缘通过第一连接件6相连,其中f1与f2为连接点,依次连接。

所述第一拱形支撑环74的圆心角读数为120度,且第一拱形支撑环74的弧长与弧长两端的连线组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0.01-10mm2;所述第二拱形支撑环74与第一拱形支撑环74的尺寸限定相一致。

所述第一连接件6和第二连接件75和第三连接件76设置为直线型或s型或ω型,且第二连接件75的长度是第一连接件6的1/4-1/2,优选设置为1/3。

位于所述外层支架4上的第二网孔结构为菱形网孔结构,以适应临床上使用需求。

在所述内层支架3上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大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密度;在所述第二网孔结构的单独一个菱形网孔结构内,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10-100个,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数目为8-50个;此种设置能够有效保证颈总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大于颈内动脉处的血流通过率。

在所述内层支架3上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小于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位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第一网孔结构面积设置为0.02-6mm2,位于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第一网孔结构的面积设置为1-20mm2。此种网孔面积最大程度地保证血流流动的畅通性,有效预防卒中。

所述外层支架4由自膨式镍钛合金层或钴铬合金层以及涤纶树脂或或涤纶树脂(pet)或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材料制成。

在所述内层支架3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外层支架4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设置能够有效稀释血液类或者抑制内膜增生类的药物涂层;其中,稀释血液类药物涂层为肝素等稀释血液类药物,抑制内膜增生类药物涂层为紫杉醇、雷帕霉素等药物。

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长度范围为8-10mm;所述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长度范围为8-10mm,此种长度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对狭窄颈动脉的撑开效果。

所述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直径范围为5-6mm;颈总动脉支架段1的最小直径不小于颈内动脉支架段2的直径,最大直径小于10mm;此种设置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患者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的手术需求。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