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通道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35570发布日期:2021-10-24 06:18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通道导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导管,尤其涉及一种多通道导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介入治疗手术是治疗血管等人体腔道狭窄或堵塞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球囊导管是扩张血管等人体腔道狭窄或堵塞部位,开通腔道的主要器械之一。球囊导管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经常需要同时经导管往腔道输送药物。传统球囊导管为二通道结构,两个通道分别用于穿行导丝和充压扩张球囊。
3.此时,需要退出导丝,经球囊导管的导丝通道往腔道内注射药物。虽然药物经导管被送至腔内,但是存在一系列风险。首先,药物注射会产生冲击力,导致球囊导管在腔内颤动和球囊导管尖端嵌顿,这会损伤腔壁,引发腔道闭塞的风险。其次,由于没有导丝保护,药物注射引发腔道远端急性闭塞的风险大大增加,且一旦发生,需要再进导丝,手术复杂,风险高。
4.药物洗脱球囊导管是治疗治疗血管等人体腔道狭窄或堵塞性疾病的新兴器械。传统药物洗脱球囊导管是在球囊导管的球囊表面上涂覆药物涂层。含药物涂层的球囊扩张腔道局部时,涂覆在球囊表面的药物就会释放至病变部位的管腔壁,达到靶向药物输送和发挥药效的效果。但是输送的药物种类和药量都受到结构限制,一般仅能输送一种药物,且所输送的药量很低,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并且,传统药物洗脱球囊导管在进行局部药物输送后会在靶病变部位的远端管腔残留涂层颗粒,存在影响体液循环,甚至导致管腔栓塞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通道导管,其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多通道导管,包括尖端、囊、管腔、连接头,管腔前端与尖端连通,尖端外表面设置有孔洞,囊径向设置在管腔靠近尖端处,管腔后端与连接头连通,管腔内至少设置有两个内管腔,连接头至少设置有两个通道。
7.内管腔依次套装组成多腔管状结构。
8.内管腔合并组成多腔管状结构。
9.内管腔包括第三管腔d、第二管腔b和第一管腔a,第二管腔b和第一管腔a合并组成双腔管状结构,第三管腔d套装设置在第二管腔b和第一管腔a外围组成三腔管状结构。
10.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管腔的设计,作用是往腔道内输送药物试剂的速率、流量和效率不一样,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11.连接头设置有两个通道,内管腔包括第三管腔d、第二管腔b和第一管腔a,第一管腔a前端与尖端孔洞连通,后端贯穿第二管腔b和第三管腔d的外壁,形成导丝通道;第二管腔b前端与尖端孔洞连通,后端与连接头的通道b连通,形成灌注腔;第三管腔d前端与囊连通,后端与连接头通道c连通,形成通液腔。
12.连接头设置有三个通道,内管腔包括第三管腔d、第二管腔b和第一管腔a,第一管腔a前端与尖端孔洞连通,后端与连接头的通道b连通形成导丝通道;第二管腔b前端与尖端孔洞连通,后端与连接头的通道a连通形成灌注腔;第三管腔d前端与囊连通,后端与连接头通道c连通形成通液腔。
13.导丝通道,用于导引导丝快速通过复杂病变,达到准确定位的效果。
14.灌注腔,用于输送药物试剂。
15.通液腔,用于输送囊的扩张液。
16.尖端采用锥形结构,设置有多个孔洞,提高液体流出的效率。
17.管腔后端通过过渡管和连接头通道c连通,过渡管为变径管腔结构,套装设置在管腔外围。
18.囊内部管腔靠近囊两端处设置有显影环。
19.囊和管腔的表面设置有涂层。
20.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效果在于:导管采用多通道结构可以实现导丝保护下的经球囊导管往腔道内输送药物,还可以实现多种药物不同方式同时经球囊导管大量靶向输送,降低阻滞体液循环或管腔栓塞的风险;通过药物试剂灌注能够有效治疗腔内狭窄,同时囊的充盈又能短暂封堵腔内液体流通,使药物能在病变部位充分吸收,具有药量可控、见效快、操作简单等特点,能够用于治疗人体腔道病变,包括但不限于食道、血管、气管、胆道、尿道等。
附图说明
21.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多通道导管的结构;
22.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导管多通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23.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导管前端孔洞结构的示意图;
24.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多通道导管的结构;
25.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导管多通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26.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导管前端孔洞结构的示意图;
27.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多通道导管的结构;
28.图8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导管多通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29.图9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导管前端孔洞结构的示意图;
30.图10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多通道导管的结构;
31.图1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导管多通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32.图1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导管前端孔洞结构的示意图;
33.图1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多通道导管的结构;
34.图1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导管多通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35.图1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导管多通道的另一种设计的横截面示意图;
36.图16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导管前端孔洞结构的示意图;
37.图1、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9为双通道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7、10、1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9为三通道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5、8、10、14、15为多通道的横截面图,a

导丝通道,b

灌注腔,d

通液腔;
40.图3、6、9、12、16为灌注孔洞的结构示意图;
41.图中:1、尖端,2、孔洞,3、显影环,4、囊,5、第一管腔a,6、第二管腔b,7、第三管腔d,8、过渡管,9、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
43.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不仅显示出了导丝通道位于尖端和远端杆间的实施例,还包含导丝通道位于尖端和连接头间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4.实施例1
45.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为连接头9为双通道结构时,结构设计如下:先将显影环3固定在第一管腔a5上,第一管腔a5前端与尖端1连接;第二管腔b6的前端设置有灌注孔洞,与尖端1外表面的孔洞2连通;囊4前端与靠近尖端1的第二腔管b6连接,囊4后端与第一腔管a5连接;第一管腔a5经过两次rx口焊接在管身形成一个用于导丝通过的通道;第二管腔b6与连接头9的通道b连通;第三管腔d7与连接头9的通道c连通;过渡管8设置在第三管腔d7与连接头9之间的外围。这种在管身形成一个导丝通道的导管称为导丝快速交换型导管,操控好,使用简便,有利于通过迂曲管道,适用于直径较小的腔道。
46.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在微导管支撑下让匹配的导引导丝通过病变,然后导引导丝插入导管尖端1,由第一管腔a5推进病变腔内,由于结构设计,导引导丝会在第一管腔a5后端贯穿第二管腔b6和第三管腔d7的外壁所形成的导丝通道中穿出;导管继续推进直到接近病变处约1mm;然后通过连接头9的通道c迅速打压,向囊4中输送扩张液,使囊4充盈起来,之后通过连接头9的通道b灌注药物,灌注时间小于1min;将药物通过第二管腔b6输送到尖端1中,再通过尖端1表面的孔洞2将药物作用于病变处;最后,停止药物灌注,囊4撤压并将导管撤回,指引导管和导引导丝先后撤回,灌注治疗完成。如果病变复杂,在通过导管之前可以先选用1.25mm单标记的小直径球囊,逐步向病变远端扩张,以便灌注药物时药物与管腔的接触面积更大,效果更好。
47.实施例2
48.如图4

6所示,本实施例为连接头9为双通道结构时,结构设计如下:本实施例中第一管腔a5和第二管腔b6合并为双腔管,横截面如图5所示,先将双腔管的外腔前端部分做好灌注孔洞,再将显影环固定在双腔管上,双腔管的前端与尖端1连接,尖端1设计为单腔管;囊4前端与靠近尖端1的双腔管连接,后端与第三管腔d7连通;第一管腔a经过两次rx口焊接形成在管身形成一个用于导丝通过的通道;第二管腔b6与连接头的通道b连通;第三管腔d7与通道c连接在一起;过渡管8设置在第三管腔d7与连接头9之间的外围。这种在管身形成一个导丝通道的导管称为导丝快速交换型导管,操控好,使用简便,有利于通过迂曲管道,适用于直径较小的腔道。
49.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在微导管支撑下让匹配的导引导丝通过病变,然后导引导丝插入导管尖端1,由第一管腔a5推进病变腔内,由于结构设计,由于结构设计,导引导丝会在
第一管腔a5后端贯穿第二管腔b6和第三管腔d7的外壁所形成的导丝通道中穿出,导管继续推进直到接近病变处约3mm;然后通过连接头9的通道c口迅速打压,向囊4中输送扩张液,使囊4充盈起来,之后通过连接头9的通道b灌注药物,灌注时间小于1min;将药物通过第二管腔b6输送到尖端1中,再通过尖端1表面的孔洞2将药物作用于病变处;最后,停止药物灌注,囊4撤压并将导管撤回,指引导管和导引导丝先后撤回,灌注治疗完成。如果病变复杂,在通过导管之前可以先选用1.3mm单标记的小直径球囊,逐步向病变远端扩张,以便灌注药物时药物与管腔的接触面积更大,效果更好。
50.实施例3
51.如图7

9所示,本实施例为连接头9为三通道结构时,具体结构设计如下:先将显影环固定在第一管腔a5上,第一管腔a5前端与尖端1连接;第二管腔b的前端设置有灌注孔洞,与尖端1外表面的孔洞2连通;囊4前端与靠近尖端1的第二腔管b6连接,囊4后端与第三管腔d7连接连通;第一管腔a5与通道b连通、第二管腔b6与通道a连通、第三管腔d7与通道c连通;过渡管8设置在第三管腔d7与连接头9之间的外围。这种通过连接头单独通道用于导丝通过的导管一般称为导丝整体交换型导管,管身支撑性较好,适用于直径较大的腔道。
52.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在微导管支撑下让匹配的导引导丝通过病变,然后导引导丝插入导管尖端1,由第一管腔a推进病变腔内,由于结构设计,导引导丝会在连接头9的通道b口穿出,导管继续推进直到接近病变处约5mm;然后通过连接头9的通道c口迅速打压,向囊4中输送扩张液,使囊4充盈起来,之后沿连接头9的通道a灌注药物,灌注时间小于1min;将药物通过第二管腔b6输送到尖端1中,再通过尖端1表面的孔洞2将药物作用于病变处;最后,停止药物灌注,囊4撤压并将导管撤回,指引导管和导引导丝先后撤回,灌注治疗完成。如果病变复杂,在通过导管之前可以先选用1.4mm单标记的小直径球囊,逐步向病变远端扩张,以便灌注药物时药物与管腔的接触面积更大,效果更好。
53.实施例4
54.如图10

12所示,本实施例为连接头9为三通道结构时,本实施例中第一管腔a和第二管腔b合并为双腔管,横截面如图11所示,具体结构设计如下:先将双腔管的外腔前端设置灌注孔洞,再显影环3固定在双腔管上,双腔管的前端与尖端1连接;囊4前端与靠近尖端1的双腔管连接,囊4后端与第三管腔d7连接;第一管腔a5与通道b连通、第二管腔b与通道a连通、第三管腔d7与通道c连通;过渡管8设置在第三管腔d7与连接头9之间的外围。这种通过连接头单独通道用于导丝通过的导管一般称为导丝整体交换型导管,管身支撑性较好,适用于直径较大的腔道。
55.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在微导管支撑下让匹配的导引导丝通过病变,然后导引导丝的尾端插入导管尖端1,由第一管腔a5推进病变腔内,由于结构设计,导引导丝会在连接头9的通道b口穿出,导管继续推进直到接近病变处约7mm;然后沿连接头通道c口迅速打压,向囊4中输送扩张液,使囊4充盈起来,之后沿连接头9的通道a灌注药物,灌注时间小于1min;将药物通过第二管腔b6输送到尖端1中,再通过尖端1表面的孔洞2将药物作用于病变处;最后,停止药物灌注,囊体撤压并将导管撤回,指引导管和导引导丝先后撤回,灌注治疗完成。如果病变复杂,在通过导管之前可以先选用1.5mm单标记的小直径球囊,逐步向病变远端扩张,以便灌注药物时药物与管腔的接触面积更大,效果更好。
56.实施列5
57.如图13

16所示,本实施例为连接头9为三通道结构时,本实施例中第三管腔、第二管腔和第一管腔合并为三腔管,横截面示意图如图14/15所示,具体结构设计如下:先将第三管腔d7前端部分剥离,剥离长度约为5

10mm+囊4的长度,这个数据需要根据囊4的长度范围来确定,囊4的长度优选为8

40mm;再将第二管腔b6前端设置灌注孔洞,第一管腔a5的前端与尖端1连接;再将显影环固定在三腔管的两个内腔第一管腔a5和第二管腔b6上;囊4前端与靠近尖端1的两个内腔第一管腔a5和第二管腔b6连接,囊4后端与第三管腔d7连通;三腔管在与连接头9连接的时候应先做预处理,将三腔管的第三管腔d7和第二管腔b6依次做剥离,剥离长度为连接头9长轴1/6至1/2的长度;第一管腔a5与通道b连通、第二管腔b6与通道a连通、第三管腔d7与通道c连通;过渡管8设置在第三管腔d与连接头9之间的外围。这种通过连接头单独通道用于导丝通过的导管一般称为导丝整体交换型导管,管身支撑性较好,适用于直径较大的腔道。
58.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在微导管支撑下让匹配的导引导丝通过病变,然后导引导丝的尾端插入导管尖端1,由第一管腔a5推进病变腔内,由于结构设计,导引导丝会在连接头9的通道b口穿出,导管继续推进直到接近病变处约10mm;然后沿连接头通道c口迅速打压,向囊4中输送扩张液,使囊4充盈起来,之后沿连接头9的通道a灌注药物,灌注时间小于1min;将药物通过第二管腔b6输送到尖端1中,再通过尖端1表面的孔洞2将药物作用于病变处;最后,停止药物灌注,囊4撤压并将导管撤回,指引导管和导引导丝先后撤回,灌注治疗完成。如果病变复杂,在通过导管之前可以先选用1.5mm单标记的小直径球囊,逐步向病变远端扩张,以便灌注药物时药物与管腔的接触面积更大,效果更好。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