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手术专用开口易辨认标本袋

文档序号:26369731发布日期:2021-08-24 12:18阅读:91来源:国知局
腔镜手术专用开口易辨认标本袋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材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腔镜手术专用开口易辨认标本袋。



背景技术:

在各大医院的各种腔镜手术中,经常需要将标本袋折叠后通过戳卡送入操作腔隙内部,以便于将所采集/切割的腔内肿瘤等组织装入其中,再将其取出以便对所采集/切割的腔内肿瘤等组织样本拿去送检。

常规腔镜手术标本袋一般包括袋体及连接于相应袋体袋口的牵引线,使用时,相应袋体折叠后通过固于病人体表的戳卡送入操作腔隙内部,相应牵引线部分留在操作腔隙外,以便于后续经其牵拉出采集/切割有腔内肿瘤等组织的相应袋体。

对于上述所述常规腔镜手术标本袋,其虽然使用广泛,但依然具有一定缺陷和不足;

具体来说,一方面,相应袋体呈折叠状态的被塞入操作腔隙后,依然呈现为折叠状态,使用时,需要利用经另一固于病人体表的戳卡伸入病人体腔的腔镜手术器械将其袋口拨开,当操作腔隙非常狭小时,操作过程中则很难辨认到相应袋体的袋口位置,由此,则需要反复的利用伸入病人体腔的腔镜手术器械将其进行拨动来找寻其袋口,这样就会花费较多手术时间,使得增加医生劳累,另一方面,相应袋体比较柔软,在折叠后通过固于病人体表的戳卡送入操作腔隙内部时,很难进一步被推送至邻近于需要采集/切割的腔内肿瘤等组织所在位置,此时,就需要使用腔镜手术器械经相应戳卡将其向内继续推送至所需位置,这样就增加了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并同样增加手术时间及增加医生劳累。

因此,现有问题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腔镜手术专用开口易辨认标本袋。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腔镜手术专用开口易辨认标本袋,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形成为袋口的袋体及用以系紧所述袋体上部袋口的牵引绳;

所述袋体上部袋口周缘环设有一圈适于所述牵引绳穿设的系紧套;所述系紧套上设有用以辨认所述袋体上部袋口的辨识构件。

下面对以上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优选地,所述辨识构件为喷涂于所述系紧套内壁的非红色颜料。

优选地,所述系紧套外壁开设有两相对并相邻近的穿套孔;所述牵引绳经两所述穿套孔穿设于所述系紧套。

优选地,还包括一适于手持操作的具有一定硬度的橡胶材质制作的连接管;

所述连接管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过绳通道及第二过绳通道;所述第一过绳通道前端与其中一所述穿套孔密封连通;所述第二过绳通道前端与另一所述穿套孔密封连通;

所述牵引绳穿过所述第一过绳通道、系紧套及所述第二过绳通道,且所述牵引绳两端对应外露于所述第一过绳通道后端及所述第二过绳通道后端并相连接为一体。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外径为d,长度为l;

所述d=3.0mm,所述l≥20.0mm。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外壁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上设有刻度。

优选地,还包括一用以拉紧所述牵引绳以系紧所述袋体上部袋口的拉紧件;

所述拉紧件可活动的套设于所述牵引绳外并靠近其两端而位于所述连接管后侧;

当以使所述拉紧件抵靠所述连接管后端,并向后拉动所述牵引绳时,所述袋体上部袋口被系紧。

优选地,所述拉紧件包括套筒、锁紧按钮及复位弹簧;

所述套筒底部形成为敞口;所述复位弹簧设于所述套筒内;所述锁紧按钮上端伸入所述敞口并与所述复位弹簧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上端与所述套筒内顶面固定连接;

所述套筒前壁从左至右相并排的开设有两贯穿其内部的第一过孔;所述套筒后壁从左至右相并排的开设有两贯穿其内部的第二过孔;两所述第二过孔对应与两所述第一过孔位置相对;所述锁紧按钮前壁靠近其上端从左至右相并排的开设有两贯穿其后壁的第三过孔;两所述第三过孔对应位于两所述第一过孔及两所述第二过孔之间;

所述牵引绳第一端自后至前依次穿过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过孔、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三过孔及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牵引绳第二端自后至前依次穿过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过孔、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三过孔及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过孔而与所述牵引绳第一端相连接为一体;

所述复位弹簧在自然状态时下顶所述锁紧按钮,以使两所述第三过孔对应位于两所述第一过孔及两所述第二过孔之间的下部,以使所述拉紧件不可滑动的套固于所述牵引绳外;

当向上按压所述锁紧按钮,以使两所述第三过孔对应位于两所述第一过孔及两所述第二过孔之间时,所述牵引绳的外露于所述连接管的部分可在所述拉紧件中自由滑动,以在其被向后拉紧时系紧所述袋体上部袋口或在其被向前回拉时松开所述袋体上部袋口。

优选地,所述袋体为透明塑胶材质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腔镜手术专用开口易辨认标本袋,在具体实施时,一方面,在传统的腔镜手术标本袋的基础上,设置有用以辨认所述袋体上部袋口的辨识构件,由此,所述袋体呈折叠状态的被塞入操作腔隙后,不管操作腔隙大还是非常狭小,操作过程中目视所述辨识构件,即可快捷且很容易的辨认到所述袋体的袋口位置,后续的,利用伸入病人体腔的腔镜手术器械即能快捷的对辨认到的所述袋体的袋口进行拨动,以便能很容易的将其拨开,这样就会节省较多手术时间,使得大大减轻医生劳累,另一方面,本申请还包括一适于手持操作的具有一定硬度的橡胶材质制作的与所述袋体袋口相连的可插入所使用的安装于病人体表戳卡的连接管,由此,所述袋体比较柔软,在折叠后通过固于病人体表的戳卡送入操作腔隙内部时,手持所述连接管外端,即可顺带的将折叠后的所述袋体进一步的推送至邻近于需要采集/切割的腔内肿瘤等组织所在位置,使得省去另外使用腔镜手术器械经相应戳卡将所述袋体向内继续推送至所需位置,这样就能大大的降低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并同样减少手术时间及减轻医生劳累,进而,本申请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使得适于推广普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腔镜手术专用开口易辨认标本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述连接管后端引出的牵引绳及其上所述拉紧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腔镜手术专用开口易辨认标本袋的分解图;

图4是图3中所述拉紧件的整体放大图;

图5是图4中所述拉紧件的分解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号:

腔镜手术专用开口易辨认标本袋1000;

袋体10;

系紧套101;穿套孔1011;辨识构件102;

牵引绳20;

连接管30;

第一过绳通道301;第二过绳通道302;刻度线303;

拉紧件40;

套筒401;第一过孔4011;第二过孔4012;锁紧按钮402;第三过孔4021;复位弹簧40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实质。

结合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腔镜手术专用开口易辨认标本袋1000,包括上部形成为袋口的袋体10及用以系紧所述袋体10上部袋口的牵引绳20;

所述袋体10上部袋口周缘环设有一圈适于所述牵引绳20穿设的系紧套101;所述系紧套101上设有用以辨认所述袋体10上部袋口的辨识构件102。

基于上述所述,可以明确的是,本申请在具体实施时,则主要用以作为腔镜手术专用开口易辨认标本袋1000使用。

本申请的主要改进点在于:在传统的腔镜手术标本袋的基础上,设置有用以辨认所述袋体10上部袋口的辨识构件102,所述辨识构件102设于所述袋体10上部袋口处所穿设的系紧套101上。

由此,所述袋体10呈折叠状态的被塞入操作腔隙后,不管操作腔隙大还是非常狭小,操作过程中目视所述辨识构件102,即可快捷且很容易的辨认到所述袋体10的袋口位置,后续的,利用伸入病人体腔的腔镜手术器械即能快捷的对辨认到的所述袋体10的袋口进行拨动,以便能很容易的将其拨开,这样就会节省较多手术时间,使得大大减轻医生劳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辨识构件102为喷涂于所述系紧套101内壁的非红色颜料。

由此,可以明了:

一方面,所述辨识构件102为喷涂于所述系紧套101内壁的非红色颜料,使得其材料简单,易于布设,并使得成本较低;

另一方面,其为非红色颜料,使得与人体腔组织及血液的颜色大不相同,使得很容易就可辨认识别,以使能更好通过其位置来找到所述袋体10的袋口所在位置。

进一步的,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系紧套101外壁开设有两相对并相邻近的穿套孔1011;所述牵引绳20经两所述穿套孔1011穿设于所述系紧套101。

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则还包括一适于手持操作的具有一定硬度的橡胶材质制作的与所述袋体10袋口相连的可插入所使用的安装于病人体表戳卡的连接管30;

其中,所述连接管30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过绳通道301及第二过绳通道302;所述第一过绳通道301前端与其中一所述穿套孔1011密封连通;所述第二过绳通道302前端与另一所述穿套孔1011密封连通;

所述牵引绳20穿过所述第一过绳通道301、系紧套101及所述第二过绳通道302,且所述牵引绳20两端对应外露于所述第一过绳通道301后端及所述第二过绳通道302后端并相连接为一体。

由此,所述袋体10比较柔软,在折叠后,通过固于病人体表的戳卡送入操作腔隙内部时,手持所述连接管30外端,即可顺带的将折叠后的所述袋体10进一步的推送至邻近于需要采集/切割的腔内肿瘤等组织所在位置,使得省去另外使用腔镜手术器械经相应戳卡将所述袋体10向内继续推送至所需位置,这样就能大大的降低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并同样减少手术时间及减轻医生劳累。

进而,本申请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使得适于推广普及。

再进一步的,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管30外径为d,长度为l;

其中,所述d=3.0mm,所述l≥20.0mm。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大腔镜手术中,所使用的安装于病人体表的戳卡内径一般均为10.0mm,在其内还需要插至腔镜,所以,所述连接管30在能穿过所述牵引绳20前提下,其外径尽量设置小一点,以不妨碍腔镜的插入,与此同时,所述连接管30长度设定为等于或大于20.0mm,使得其长度足够,以便于通过其将所述袋体10顺带的推送至邻近于需要采集/切割的腔内肿瘤等组织所在位置,且便于所述连接管30外端预留于安装于病人体表的戳卡外。

优选的,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管30外壁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刻度线303,所述刻度线303上设有刻度。

由此,参照所述刻度,即可评估所述连接管30插入病人体腔的深度,以便于手术医生作参考来评估所述袋体10的内置深度,看是否接近需要采集/切割的腔内肿瘤等组织所在位置。

更进一步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本申请还包括一用以拉紧所述牵引绳20以系紧所述袋体10上部袋口的拉紧件40;

其中,所述拉紧件40可活动的套设于所述牵引绳20外并靠近其两端而位于所述连接管30后侧;

当以使所述拉紧件40抵靠所述连接管30后端,并向后拉动所述牵引绳20时,所述袋体10上部袋口被系紧。

具体的,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拉紧件40包括套筒401、锁紧按钮402及复位弹簧403;

所述套筒401底部形成为敞口;所述复位弹簧403设于所述套筒401内;所述锁紧按钮402上端伸入所述敞口并与所述复位弹簧403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403上端与所述套筒401内顶面固定连接;

所述套筒401前壁从左至右相并排的开设有两贯穿其内部的第一过孔4011;所述套筒401后壁从左至右相并排的开设有两贯穿其内部的第二过孔4012;两所述第二过孔4012对应与两所述第一过孔4011位置相对;所述锁紧按钮402前壁靠近其上端从左至右相并排的开设有两贯穿其后壁的第三过孔4021;两所述第三过孔4021对应位于两所述第一过孔4011及两所述第二过孔4012之间;

所述牵引绳20第一端自后至前依次穿过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过孔4012、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三过孔4021及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过孔4011;所述牵引绳20第二端自后至前依次穿过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过孔4012、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三过孔4021及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过孔4011而与所述牵引绳20第一端相连接为一体;

所述复位弹簧403在自然状态时下顶所述锁紧按钮402,以使两所述第三过孔4021对应位于两所述第一过孔4011及两所述第二过孔4012之间的下部,以使所述拉紧件40不可滑动的套固于所述牵引绳20外;

当向上按压所述锁紧按钮402,以使两所述第三过孔4021对应位于两所述第一过孔4011及两所述第二过孔4012之间时,所述牵引绳20的外露于所述连接管30的部分可在所述拉紧件40中自由滑动,以在其被向后拉紧时系紧所述袋体10上部袋口或在其被向前回拉时松开所述袋体10上部袋口。

此处,可以理解:

一方面,以使所述拉紧件40抵靠所述连接管30后端,所述拉紧件40同样预留于安装于病人体表的戳卡外,使用前,向上按压所述锁紧按钮402不松手,以使两所述第三过孔4021对应位于两所述第一过孔4011及两所述第二过孔4012之间,并以使所述牵引绳20的外露于所述连接管30的部分在所述拉紧件40中向前滑动,使得其被向前回拉时松开所述袋体10上部袋口,此时,再松开所述锁紧按钮402,以锁紧所述牵引绳20不再滑动,再折叠所述袋体10,即可将其经安装于病人体表的戳卡塞入操作腔隙,后续,使用腔镜手术器械即可将其袋口拨开,以便于在其内放置操作腔隙中需要采集/切割的腔内肿瘤等组织。

另一方面,需要采集/切割的腔内肿瘤等组织被放置到所述袋体10内后,再次向上按压所述锁紧按钮402不松手,以使两所述第三过孔4021对应位于两所述第一过孔4011及两所述第二过孔4012之间,并以使所述牵引绳20的外露于所述连接管30的部分在所述拉紧件40中向后滑动,使得其被向后拉动而系紧所述袋体10上部袋口,此时,再松开所述锁紧按钮402,以锁紧所述牵引绳20不再滑动,所述袋体10上部袋口即被锁紧不能打开,后续,在手持所述连接管30将装置有需要采集/切割的腔内肿瘤等组织的所述袋体10牵拉取出时,取出过程中,所述袋体10内所装置的需要采集/切割的腔内肿瘤等组织不会滑出,使得不会脱落到病人体腔其他位置造成体腔感染及肿瘤等组织的再次种植,使得本申请使用安全可靠。

进而,本申请使用效果更优。

更进一步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本申请所述袋体10为透明塑胶材质制作,以使透视性好,以便术中医生能看到其内是否装置好需要采集/切割的腔内肿瘤等组织。

其他实施例等,在此则不做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易实施,易操作,实用性强,专用性强,制造成本低,在结构的改进及技术的改进中,均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成本,使得本实用新型必然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本实用新型会非常的受欢迎,能得到有效普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而因此限制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