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动耦合式动静脉内瘘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12424发布日期:2021-07-02 19:3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推动耦合式动静脉内瘘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设计手术辅助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推动耦合式动静脉内瘘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动静脉造瘘术就是切开手部表皮组织,剥离血管,运用血管外科技术人为的建立一条动静脉之间的短路,为血液透析提供长期而有效的能进行体外循环的血管通路。

但是这种传统的动静脉造瘘术也存在后期并发症较多,手术创口大,手术时间长,从而造成手术风险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推动耦合式动静脉内瘘形成系统,结构简单,容易操作,能够经皮穿刺实现动静脉造瘘,能够有效减小手术创口,降低手术风险。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推动耦合式动静脉内瘘形成系统,包括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所述静脉导管的端头处或动脉导管的端头处开设有结合槽,用于将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的端头结合,所述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的端头结合处安装设置有消融电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配合的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通过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的结合两根血管夹紧,使消融电极位于两根血管的结合处,保证消融电极准确定位,而后利用消融电极融合两根血管,完成造瘘;整个结构简单,容易操作,能够经皮穿刺实现动静脉造瘘,能够有效减小手术创口,降低手术风险。

优选的,所述结合槽设置在动脉导管的端头处。

优选的,所述静脉导管的端头形状与结合槽的形状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消融电极安装设置在结合槽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结合槽设置在动脉导管上,在造瘘时推动静脉血管至结合槽处,即使推动过程中刺破血管壁也不易造成大出血,能够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优选的,所述消融电极为耦合式电极,由两部分组成。

优选的,所述静脉导管的端头处设置有静脉头端电极,所述动脉导管的端头处的结合槽处设有动脉头端电极。

优选的,所述静脉头端电极和动脉头端电极为硬质电极。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耦合电极,能够极大提高造瘘的成功率,血管融合更好。

优选的,所述动脉导管为绝热绝缘的软管。

优选的,所述静脉导管为绝热绝缘的硬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便于操作,也能够提高手术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静脉头端电极和动脉头端电极能够显影。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通过观察显影形状,判断消融部分是否对准,提高造瘘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静脉导管;2、动脉管;3、静脉头端电极;4、动脉头端电极;5、结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推动耦合式动静脉内瘘形成系统,包括静脉导管1和动脉导管2。所述静脉导管1的端头处或动脉导管2的端头处开设有结合槽5,用于将静脉导管1和动脉导管2的端头结合。所述静脉导管1和动脉导管2的端头结合处安装设置有消融电极。使用配合的静脉导管1和动脉导管2,通过静脉导管1和动脉导管2的结合两根血管夹紧,使消融电极位于两根血管的结合处,保证消融电极准确定位,而后利用消融电极融合两根血管,完成造瘘;整个结构简单,容易操作,能够经皮穿刺实现动静脉造瘘,能够有效减小手术创口,降低手术风险。

所述静脉导管1和动脉导管2是引导和操作的组件,其结构和形状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消融电极可以通过导丝或导线通电,导丝或导线可以一体预置在电极所在的导管内,也可以单独引出。消融电极可以为任意形状,只要能将贴合的两根血管消融连通,完成造瘘即可。

所述结合槽5可以位于静脉导管1上,也可以位于动脉导管2上。考虑到手术操作时,一般是将操作另一根导管向结合槽5靠近,考虑到手术风险,操作时易刺破血管,因此优选将结合槽5设置在动脉导管2上。这样一来,即使操作过程中刺破血管壁也不易造成大出血,能够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静脉导管1的端头形状最好与结合槽5的形状相适配,便于二者结合。所述消融电极优选安装设置在结合槽5上。这样能够提高造瘘的成功率。

所述消融电极优选采用耦合式电极,由两部分组成。这样能够保证消融的准确率,避免出现偏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在静脉导管1的端头处设置静脉头端电极3,在动脉导管2的端头的结合槽5处设置动脉头端电极4。所述静脉头端电极3和动脉头端电极4优选采用硬质电极,便于操作。

所述动脉导管1除电极部分外,其余管体优选采用绝热绝缘的软管。所述静脉导管1除电极部分外,其余管体优选采用绝热绝缘的硬管。这样能够便于操作,也能够提高手术安全性。

所述静脉头端电极3和动脉头端电极4能够显影。具体可以部分涂覆显影材料,或者采用能够显影的金属材料制作电极。也可以在电极上开槽,在槽内填充显影材料。这样可以通过观察显影形状,判断消融部分是否对准,提高造瘘的成功率。

如图2所示,利用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推动耦合式动静脉内瘘形成系统进行导引的方法是,在手腕部附近,寻找到桡动脉以及跟桡动脉伴行的一根静脉。将动脉导管2送入动脉内,然后通过经皮穿刺,将另静脉导管1送入静脉内,使两根导管的电极相距较近。待两根导管送入血管后,将静脉导管1推向动脉导管2,使静脉头端电极3插入到动脉导管2头端的结合槽5内,使得动静脉外壁一定面积上的贴合,并且静脉头端电极3和动脉头端电极4也完成耦合。在两根血管贴合后,通过对静脉头端电极3和动脉头端电极4通电,实现血管壁组织消融并将组织焊接在一起,形成动静脉之间的通路,完成造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