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软骨骑跨形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47765发布日期:2021-08-13 16:05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软骨骑跨形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软骨骑跨形支架。



背景技术:

纵观隆鼻手术的历史,在整形医学界,公认的最为合理的隆鼻材料当属自体的软骨,其中多用耳软骨、鼻中隔软骨及肋软骨。近一两年来,中国的整形医生逐渐认识到软骨隆鼻的好处,开始在临床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自体耳软骨隆鼻中需要使用耳软骨支架以维持高度落差,现有双侧耳软骨支架常需要较大量地采集耳软骨及分离出鼻中隔软骨,对耳部供区及鼻部受区损伤较大,易引起耳朵变形缩小,鼻中隔血肿、感染,鼻中隔软化吸收,后期修复困难等问题。总之,现有的双侧耳软骨支架不仅需要采集较大量的耳软骨造成上述不良后果,并且不能稳定维持鼻尖和鼻背之间高度落差,如何设计一种新的耳软骨支架以减少耳软骨用量同时能够维持美学落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软骨骑跨形支架,以解决现有自体耳软骨隆鼻中使用的耳软骨支架所需要的耳软骨量大、不能稳定维持鼻尖和鼻背之间高度落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软骨骑跨形支架,该耳软骨骑跨形支架包括假体支架和两个支撑片体,两个所述支撑片体相对称地连接于所述假体支架下端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片体的上边缘高于所述假体支架的顶侧外缘,所述支撑片体的下边缘低于所述假体支架的底侧外缘;所述支撑片体呈类三角形,所述假体支架呈柳叶片状,且所述假体支架的上端向上翘起。

进一步地,所述假体支架的下端连接所述支撑片体的部分被包裹于两个所述支撑片体内部。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支撑片体的材质为耳软骨,两个所述支撑片体与所述假体支架下端缝合连接。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支撑片体与所述假体支架下端通过人体可吸收线缝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假体支架包括假体支架下端、假体支架上端和假体支架中段,所述假体支架中段位于所述假体支架下端和假体支架上端之间,所述假体支架中段呈鱼肚状,所述假体支架上端呈鱼尾状,所述假体支架下端的宽度小于所述假体支架中段和所述假体支架上端。

进一步地,所述假体支架下端、所述假体支架中段和所述假体支架上端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假体支架为聚四氟乙烯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假体支架搭设于鼻背的表面形成有用于容纳鼻背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耳软骨骑跨形支架包括假体支架和两个支撑片体,假体支架由医务人员裁剪而成,两个支撑片体连接于假体支架下端的左右两侧,术后两个支撑片体位于鼻尖处,支撑片体的上边缘高于假体支架的顶侧外缘,这样能够稳定地维持鼻尖与鼻背之间的高度差,即稳定维持美学落差,且仅仅两个支撑片体可能需要才有自体耳软骨,耳软骨用量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4和8提供的一种耳软骨骑跨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提供的一种耳软骨骑跨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假体支架;2、支撑片体;3、上边缘;4、下边缘;5、顶侧外缘;6、底侧外缘;7、人体可吸收线;8、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耳软骨骑跨形支架,如图1所示,该耳软骨骑跨形支架包括假体支架1和两个支撑片体2,两个所述支撑片体2相对称地连接于所述假体支架1下端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片体2的上边缘3高于所述假体支架1的顶侧外缘5,所述支撑片体2的下边缘4低于所述假体支架1的底侧外缘6;所述支撑片体2呈类三角形,所述假体支架1呈柳叶片状,且所述假体支架1的上端向上翘起。

在图1中,所述假体支架1下端指的是假体支架1的图面左端,所述假体支架1的上端指的是假体支架1的图面右端,所述支撑片体2的上边缘3指的是图面中支撑片体2的上边缘,所述支撑片体2的下边缘4指的是图面中支撑片体2的下边缘,所述假体支架1的底侧外缘6指的是图面中假体支架1下端(图中假体支架1左端)的下缘,所述假体支架1的顶侧外缘5指的是图面中假体支架1下端(图中假体支架1左端)的上缘。

所述类三角形包括三角形、三个角为圆润角度的三角形等类似三角形的形状。

在鼻综合整形手术中,首先,医务人员对待进行手术的鼻子进行观测和测量,裁剪出合适匹配的假体支架1,假体支架1一般呈柳叶状;然后,裁剪出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支撑片体2,并将两个支撑片体2左右对称地缝合于假体支架1下端,缝合的过程中使两个支撑片体2的上边缘3高于所述假体支架1的顶侧外缘5,使支撑片体2的下边缘4低于假体支架1的底侧外缘6,缝合完毕即得到耳软骨骑跨形支架;然后,将缝合完毕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植入剥离好的鼻背腔隙中,并把鼻翼软骨缝合固定于耳软骨支架,并调整合理高度,在植入耳软骨骑跨形支架的过程中,假体支架1下端位于鼻尖端,假体支架1的上端位于靠近眼部的鼻背端。

本实施例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中,所述支撑片体2的上边缘3高于所述假体支架1的顶侧外缘5,这样能稳定维持鼻尖和鼻背之间高度落差,即稳定维持美学落差;所述支撑片体2的下边缘4低于所述假体支架1的底侧外缘6,这样可以方便地将支撑片体2的下边缘4缝合于鼻子里面的鼻中隔软骨上,以进一步稳定所述耳软骨骑跨形支架。

实施例2

如实施例1所述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如图1所示,所述假体支架1的下端连接所述支撑片体2的部分被包裹于两个所述支撑片体2内部。

耳软骨骑跨形支架的下端手术后是位于鼻尖端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的下端由两个支撑片体2和位于并包裹于二者内部的假体支架1的下端构成,这样,鼻尖端有双重支撑左右,术后有更好的支撑效果;支撑片体2的材质优选为可长期置于人体尤其是鼻子内部并且能够与鼻中隔软骨缝合的医用领域常见的人体友好材料制成,这样直接缝合于鼻子鼻中隔软骨上有更好兼容性和持久性。

实施例3

如实施例1或2所述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两个所述支撑片体2的材质为耳软骨,两个所述支撑片体2与所述假体支架1下端缝合连接。

本实施例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中主要部分为假体支架1,仅很少的部分即两个所述支撑片体2的材质为耳软骨,且支撑片体2一般为三角形或者接近三角形的形状,极大地节省了耳软骨的用量。两个耳软骨相对称地缝合于假体支架1下端,两片耳软骨骑跨于假体支架1下端,其一,极大地节省了耳软骨的用量,其二,耳软骨与假体支架1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增加耳软骨支架支撑力,并可以降低支架偏斜概率。

实施例4

如实施例3所述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如图1所示,两个所述支撑片体2与所述假体支架1下端通过人体可吸收线7缝合连接。在耳软骨骑跨形支架手术中优选使用人体可吸收线7。

实施例5

如实施例1或4所述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如图2所示,所述假体支架1包括假体支架1下端(图2左端)、假体支架1上端(图2右端)和假体支架1中段,所述假体支架1中段位于所述假体支架1下端和假体支架1上端之间,所述假体支架1中段呈鱼肚状,所述假体支架1上端呈鱼尾状,所述假体支架1下端的宽度小于所述假体支架1中段和所述假体支架1上端。

本实施例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在植入于鼻背腔隙后,能够与自体鼻子形状相匹配地相连接,且能够很稳定地发挥支撑作用。

实施例6

如实施例5所述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所述假体支架1下端、所述假体支架1中段和所述假体支架1上端一体成型。这样假体支架1整体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持久耐用性。

实施例7

如实施例6所述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所述假体支架1为聚四氟乙烯支架。这样的材质能够很好地发挥支架作用,且能够方便地进行与耳软骨之间的缝合连接。

实施例8

如实施例1所述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如图1所示,所述假体支架1搭设于鼻背的表面形成有用于容纳鼻背的凹槽8。

所述假体支架1搭设于鼻背的表面在图1中指的是假体支架1的下表面,在将耳软骨骑跨形支架植入鼻背腔隙后,所述凹槽8能够稳定地落座于鼻背上,这样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耳软骨骑跨形支架能够持久稳固地发挥支撑作用,避免倾斜倒塌等意外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耳软骨骑跨形支架较现有的双侧耳软骨支架而言,需要的耳软骨量较少,对耳部供区损伤小,大大降低耳朵变形风险。不需要分离出鼻中隔软骨,对鼻部受区损伤小,避免鼻中隔后期软化等问题,因此术后恢复更快。耳软骨骑跨形支架不完全着力于鼻中隔软骨(常有偏曲歪斜),所以鼻小柱偏斜概率较传统的双侧耳软骨支架大大降低。耳软骨骑跨形支架骑跨于假体下端,所以更能有效维持鼻尖和鼻背之间的美学落差。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