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式发光定位钛夹装置

文档序号:25709609发布日期:2021-07-02 19:27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控式发光定位钛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控式发光定位钛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术治疗是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其中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腹腔镜手术中肿瘤的准确定位较为困难。金属钛夹因其机械钳夹作用,能很紧密地固定在所钳夹的组织上,用钛夹钳夹标记胃肠道组织后,局部组织会形成肉芽肿,通常钛夹会在1~3周后自然脱落,然后经消化道排出体外,通常无并发症。术前可使用胃镜或肠镜将金属钛夹夹在病灶周围,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时使用x线或超声对钛夹定位,从而指导手术的切除。

现有钛夹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是不可见的,通常需要其他方式辅助腹腔镜定位切除,手术过程中定位准确性较差,同时由于金属钛夹很小在术中不容易靠触觉找到钛夹的部位,导致对肿瘤不能进行准确定位,影响手术进程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控式发光定位钛夹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定位困难和不准确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控式发光定位钛夹装置,包括夹持部和释放部,所述夹持部包括夹持臂、小钢套、限位套、尾连套和连臂件;所述小钢套与限位套对接后固定,连臂件安装在小钢套和限位套中,连臂件的前端固定连接夹持臂,连臂件的后端连接尾连套;所述连臂件的前段开设有夹持臂安装孔,连臂件的梯板状的中段上固定有fpc软基板,连臂件的箭头状的后段与尾连套的前端扣合固定;所述尾连套的内部设置有容纳室,容纳室内安装有微控器,尾连套的后端开设螺纹孔和第一导通孔,第一导通孔端部设置有箭突和第一导通片,第一导通片上有与箭突配合的固定孔,第一导通片用于与微控器连通;所述夹持臂上设置刺突,所述尾连套的上侧开设第二导通孔,第二导通孔内设置有第二导通片、定位片和弹簧片,弹簧片的一端固定在尾连套上,弹簧片上有导电柱,定位片上有定位孔,第二导通片与微控器连接;所述释放部包括操纵轴和大钢套,操纵轴的前段为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的螺纹段,螺纹段的前端有伸入第一导通孔的触发柱,大钢套的内侧上设有用于挤压弹簧片的楔形块。

所述限位套的中段上设置有折翼,所述大钢套上设置有与折翼配合的卡合槽。

所述微控器包括电池盒、电池和控制板,所述连臂件的后段末端有与微控器插连的插头,所述fpc软基板上有led灯珠。

所述限位套的后段上开设第一滑槽,所述尾连套的下侧开设第二滑槽,所述大钢套内侧上设置有滑条,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与滑条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可控式发光定位钛夹装置采用上述结构,在腹腔镜手术中,通过固定在肿瘤周围正常粘膜组织的发光钛夹,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肿瘤定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夹持部与释放部连接脱离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可控式发光定位钛夹装置,夹持部的螺纹孔与释放部的螺纹段连接后,操纵轴螺纹段的触发柱能够可靠推动第一导通片,第一导通片与微控器连通,同时箭突将第一导通片固定,此时灯珠不亮;夹持部进入释放部时,楔形块压紧弹簧片,导电柱穿过定位片后与第二导通片连通,此时控制灯珠亮的两个开关已全部闭合,微控器控制灯珠的闪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部和释放部脱离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切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c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释放部的螺纹段与夹持部的螺纹孔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夹持部的限位套与释放部的大钢套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夹持部的夹持臂与限位套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夹持部与释放部脱离示意图。

图中,10.夹持臂,101.刺突,11.小钢套,12.限位套,121.折翼,122.第一滑槽,13.尾连套,131.第二滑槽,132.容纳室,133.螺纹孔,134.第二导通孔,135.第一导通孔,14.连臂件,15.fpc软基板,16.微控器,171.弹簧片,172.导电柱,173.定位片,174.定位孔,175.第二导通片,181.第一导通片,182.固定孔,183.箭突,20.大钢套,201.卡合槽,202.楔形块,203.滑条,21.操纵轴,211.螺纹段,212.触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1至9,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施例中的可控式发光定位钛夹装置,包括夹持部和释放部,为便于夹持部与释放部的连接脱离,本实施例的夹持部包括夹持臂10、小钢套11、限位套12、尾连套13和连臂件14。小钢套11的后端与限位套12的前端对接后固定,连臂件14安装在小钢套11和限位套12中,连臂件14的前端固定连接夹持臂10,连臂件14的后端连接尾连套13。

连臂件14的前段为柱状,其上开设有夹持臂安装孔,夹持臂10的后端固定在安装孔内。连臂件14的梯板状的中段上固定有fpc软基板15,fpc软基板15上有led灯珠、电阻元器件。

连臂件14的中段设置为梯板状能够更方便fpc软基板15的粘结。尾连套13的内部设置有容纳室132,容纳室132内安装有微控器16,微控器16包括电池盒、电池和控制板。

连臂件14的箭头状的后段与尾连套13的前端扣合固定,连臂件14的后段设置为箭头状,一方面便于其进入尾连套13上对应的孔,另一方面能保证连臂件14与尾连套13进行可靠连接,连臂件14与尾连套13装配后,连臂件14的后段末端的插头正好与微控器16连通,从而将fpc软基板15与微控器16连通。限位套12、连臂件14和尾连套13可选用医用塑料加工制作,连臂件14的后段上开设有中心孔,这有助于连臂件14的后段受到尾连套14上对应孔挤压时产生形变顺利进入尾连套13内部。

尾连套13的后端有螺纹孔133和第一导通孔134,第一导通孔134端部设置有箭突和第一导通片181,第一导通片181上有与箭突配合的固定孔182,第一导通片181能够与微控器16的接口连通;夹持臂10上设置刺突101,尾连套13的上侧开设第二导通孔134,第二导通孔134内设置有第二导通片175、定位片173和弹簧片171,弹簧片171上覆有绝缘层,其一端固定在尾连套13上,弹簧片171上有导电柱172,定位片173上有定位孔174,第二导通片175的两个断开的部分分别连接在微控器16上。释放部包括操纵轴21和大钢套20,操纵轴21的前段为与螺纹孔132配合的螺纹段211,螺纹段211的前端有伸入第一导通孔135的触发柱212,大钢套20的内侧上设有用于挤压弹簧片171的楔形块202。限位套12的中段上设置有折翼121,大钢套20上设置有与折翼121配合的卡合槽201。

限位套12的后段上开设第一滑槽122,尾连套13的下侧开设第二滑槽131,大钢套20内侧上设置有滑条203,第一滑槽122和第二滑槽131与滑条203滑动配合,有助于夹持部进入释放部或从释放部中脱离。在转动操纵轴21使其螺纹段211从螺纹孔133中旋出时,滑条203对第一滑槽122和第二滑槽131进行限位,尾连套13不会旋转,便于螺纹段211顺利旋出。

工作过程:操纵轴21向前推动,将操纵轴21前段的螺纹段211与尾连套13的螺纹孔133旋接,夹持部和释放部结合到一起。在该过程中,螺纹段211前端的触发柱121伸入到第一导通孔135内,将第一导通片181向箭突183推进并使得箭突183与第一导通片181上的固定孔182配合,第一导通片181与微控器16的接口接通,相当于该开关闭合,但此时fpc软基板15上的led灯珠不亮。箭突183进入第一导通片181上的固定孔182后,因箭突183自身结构可与第一导通片181保持可靠的机械连接固定,不会从固定孔182中轻易脱出。

接下来,操纵轴21带动夹持部向大钢套20内移动,限位套12上的折翼121进入大钢套20时被压紧,折翼121到达大钢套20的卡合槽201时,折翼121端部与卡合槽201抵接,完成限位套12、小钢套11相对大钢套20的定位,操纵轴21继续向后移动,将继续带动尾连套13移动,张开的夹持臂10受到小钢套11的限制而闭合。

随后,将钛夹送入内镜钳道内,向前推动操纵轴21,尾连套13、连臂件14和夹持臂10向前运动,夹持臂10伸出小钢套11从而张开。待夹持臂10对准需要夹持的人体组织上后,慢慢向后拉动操纵轴21,使夹持臂10开始闭合,在夹持臂10闭合的同时夹住组织。继续向后拉动操纵轴21,直至夹持臂10的刺突101进入到限位套12的限位孔中,此时大钢套20内侧上的楔形块202压紧弹簧片171,弹簧片171上的导电柱172穿过定位片173的定位孔174,导电柱172的前端与第二导通片175连通,此时,fpc软基板15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通过插头连通到微控器16上,导电柱172将原断开状态的第二导通片175重新连通,也就是说导电柱172和第二导通片175与微控器16连通,第一导通片181已经与微控器16连通,现整个电路为闭合接通状态,控制板调节led灯珠的闪烁。最后反向转动操纵轴21,使螺纹段211从螺纹孔133中旋出,完成夹持部与释放部的脱离,由于滑条203对尾连套13的位置限定,尾连套13不会跟着操纵轴21转动。楔形块202与弹簧片171脱离时,由于导电柱172的前端与定位孔174也是机械连接固定方式,导电柱172的前端不会从定位孔174中脱出而继续保持与第二导通片175的连通,led灯珠保持其闪烁状态。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