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脉瓣环内测量装置

文档序号:25965845发布日期:2021-07-23 14:11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主动脉瓣环内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式主动脉瓣环内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正常的主动脉瓣由三个半月瓣组成,分别为左冠瓣、右冠瓣和无冠瓣;人群中有1-2%的主动脉瓣发育为双叶瓣,表现为两个等大的半月瓣或者左右/左无/右无冠瓣融合,另外还有少数患者的主动脉瓣先天发育为单叶瓣、四叶瓣甚至五叶瓣;正常主动脉瓣在心脏收缩期开放,使血液自左心室通畅的流入主动脉,在舒张期瓣叶关闭,防止血液自主动脉返流回左心室;正常的主动脉瓣功能维持不仅仅需要正常的主动脉瓣叶组织,还需要位于主动脉根部的整个主动脉瓣器功能正常;主动脉瓣器包含:主动脉心室连接(vaj)、主动脉瓣环(annulus)、主动脉瓣叶、主动脉窦部(sinus)、窦管交界(stj)及部分升主动脉;单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出现异常均会导致主动脉瓣的功能障碍。

主动脉瓣功能障碍分为狭窄和返流,狭窄多由于瓣叶发育异常、增厚、粘连及钙化导致,临床上多采用瓣膜置换的方式进行治疗;主动脉瓣返流的机制较复杂,涉及到主动脉瓣器的每一部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主动脉瓣返流机制分型为2009年提出的布鲁塞尔分型:typei为主动脉瓣叶活动正常合并根部扩张或瓣叶穿孔,细分为ia型(stj以上扩张)、ib型(瓣环、窦部及stj均扩张)、ic型(瓣环扩张)及id型(瓣叶穿孔);typeii型为瓣叶脱垂;typeiii型为瓣叶活动受限;大约三分之二的单纯主动脉瓣返流患者属于typei或typeii型,这些患者是非常适合主动脉瓣修复的;主动脉瓣修复术后的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均明显高于主动脉瓣置换的患者。

对于主动脉瓣修复的探索始于1955年,包括主动脉外丝线环缩、交界悬吊、二瓣化、交界下环缩等技术,但是由于远期效果差,未大规模在临床应用。至上世纪80-90年代,remodeling和reimplantation技术的成熟,针对主动脉根部扩张导致的主动脉瓣返流应用此技术可以达到满意的远期效果;随着临床医生对主动脉瓣返流机制的认识以及reimplantation技术良好的远期结果,主动脉瓣环环缩、固定技术在主动脉瓣修复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主动脉瓣环的环缩、固定需要应用到主动脉瓣成形环,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内环/外环,全环/半环,缝合线/成形带/成形环,硬环/软环;大多数处于设计或试验阶段,一部分为临床医生根据手术情况在术中应用其他材料手工制作。

行主动脉瓣成形术时往往还需要对主动脉环进行测量,目前临床上一般是使用探子,探子材质为金属或塑料,形状为椭圆形、圆环形等,其具有多个型号,不同型号之间直径递增,一般相差2mm;使用时手术医生预先估计患者主动脉瓣环大小,然后选择直径类似的探子经主动脉切口塞入主动脉瓣环,再根据松紧程度来逐渐更换直径不同的探子,直至所选探子与瓣环大小相匹配。而其存在的问题就是,若主动脉直径较小(具体而言是主动脉窦管交界和/或主动脉窦部较小)而瓣环直径较大时,则现有探子无法用于测量瓣环大小,在使用上存在诸多不便。

因此,就需要一种可调式主动脉瓣环内测量装置,以便于测量瓣环大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式主动脉瓣环内测量装置,以便于测量瓣环大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式主动脉瓣环内测量装置,包括测量囊、手持柄、调节杆及若干连接杆;所述测量囊为弹性材质且内设有空腔;所述手持柄的下端与测量囊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持柄内设有调节孔道且调节孔道与空腔相连通;所述调节杆的外表面设有刻度层,所述调节杆的一端同轴穿过调节孔道后伸入空腔内,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铰接于测量囊的内壁、另一端铰接于调节杆;所述调节杆沿调节孔道轴向移动时带动连接杆转动并使得测量囊发生径向扩大或缩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至少五根,且各所述连接杆沿周向均匀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铰接于测量囊的中部内壁、另一端铰接于调节杆的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测量囊为弹性金属结构或柔性胶囊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测量囊呈椭球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杆的顶部连接有驱动柄。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持柄为直杆结构,所述调节孔道沿手持杆的轴向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孔道为螺孔结构,所述调节杆上设有与调节孔道配合螺接的外螺纹部;所述调节杆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一旋转块,所述调节杆铰接于旋转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式主动脉瓣环内测量装置,在调节杆及连接杆的作用下,测量囊可沿径向扩大或缩小,从而可以在缩小的状态下经主动脉切口伸入主动脉瓣环,然后逐渐扩大,直至与瓣环的大小适配,此时通过调节杆表面的刻度层即可测量出瓣环的大小数值,然后测量囊再次缩小并退出;此外,本装置还可用于主动脉瓣基底环成形带的环缩固定,同样在测量囊缩小的状态下伸入主动脉瓣环内,在成形带环缩固定时,将测量装置设置为理想的环缩后内径,然后收紧成形带并缝合固定,可以提高主动脉瓣修复的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有利于提高主动脉瓣成形效果,符合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有利于推动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所示为测量囊缩小的状态,图2所示为测量囊扩大的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调式主动脉瓣环内测量装置,包括测量囊1、手持柄2、调节杆3及若干连接杆4;所述测量囊1为弹性材质且内设有空腔1a;所述手持柄2的下端与测量囊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持柄2内设有调节孔道2a且调节孔道2a与空腔1a相连通;所述调节杆3的外表面设有刻度层5,所述调节杆3的一端同轴穿过调节孔道2a后伸入空腔1a内,所述连接杆4的一端铰接于测量囊1的内壁、另一端铰接于调节杆3;所述调节杆3沿调节孔道2a轴向移动时带动连接杆4转动并使得测量囊1发生径向扩大或缩小。

测量囊1具有弹性,在连接杆4的内撑作用下可沿调节杆3的径向(在图1和图2中即为水平方向)发生扩大或缩小,从而能够经主动脉切口伸入主动脉瓣环并适应不同大小的主动脉瓣环;测量囊1例如可为弹性金属结构或柔性胶囊结构,在采用弹性金属结构的情况下,测量囊1还可以由若干弧形块连接形成;测量囊1优选呈椭球状。

手持柄2用于手术医生手持,以控制测量囊1的移动和定位;所述手持柄可为直杆结构,呈空心圆形状,所述调节孔道2a则沿手持杆的轴向设置。

调节杆3为实心圆杆,其杆径与调节孔道2a的孔径适配,调节杆3可沿调节孔道2a的轴向移动;调节杆3的顶部可连接有驱动柄6,驱动柄6同样用于手术医生手持,以便于控制调节杆3的移动。

连接杆4的数量为至少五根(例如可以是七根、九根等),且各所述连接杆4沿周向均匀分布,此时相邻的连接杆4之间的角度相同;所述连接杆4的一端铰接于测量囊1的中部内壁、另一端铰接于调节杆3的底部;当调节杆3轴向移动时,各连接杆4则同步分别以其与测量囊1内壁的连接点为旋转点而发生小幅转动(可以视为摆动),从而将测量囊1“撑大”或者“拉小”;测量囊1中部直径的改变即可标示与瓣环大小,因此刻度层5上的刻度值可以是测量囊1中部的横截面积值,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合理参数,只要能标示瓣环大小即可。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孔道2a为螺孔结构,调节孔道2a具有内螺纹部,所述调节杆3上设有与调节孔道2a配合螺接的外螺纹部,通过旋转调节杆3即可驱动调节杆3沿调节孔道2a轴向移动;外螺纹部可以位于调节杆3的下半杆段;为了避免调节杆3的旋转影响到连接杆4,所述调节杆3的底部转动连接(例如可通过转动轴承相连接)有一旋转块7,所述调节杆3铰接于旋转块7。

采用本装置,在调节杆3及连接杆4的作用下,测量囊1可沿径向扩大或缩小,从而可以在缩小的状态下经主动脉切口伸入主动脉瓣环,然后逐渐扩大,直至与瓣环的大小适配,此时通过调节杆3表面的刻度层5即可测量出瓣环的大小数值,然后测量囊1再次缩小并退出;此外,本装置还可用于主动脉瓣基底环成形带的环缩固定,同样在测量囊1缩小的状态下伸入主动脉瓣环内,在成形带环缩固定时,将测量装置设置为理想的环缩后内径,然后收紧成形带并缝合固定,可以提高主动脉瓣修复的成功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