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腕带佩戴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23843发布日期:2021-07-20 16:03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腕带佩戴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医用腕带佩戴仪。



背景技术:

医院中利用腕带对患者个人信息进行标记,并佩戴于患者手腕处,是患者身份的唯一性标识。目前医院中的腕带呈条状结构,并需要医护人员将此条状腕带环绕于患者的手腕上进行佩戴,无形中耗费了彼此的时间,也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腕带佩戴仪,节省了医护人员给患者佩戴腕带的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医用腕带佩戴仪,其主体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表面开设有手腕放置端口,所述手腕放置端口中设置有环形腕带,所述环形腕带的可佩戴端口对应于手腕放置端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患者通过将手腕从手腕放置端口处伸入壳体中,并直接从环形腕带的可佩戴端口中伸出,可实现将环形腕带直接佩戴于手腕上的过程,省去了医护人员协助患者佩戴腕带的过程。

优选的,所述环形腕带包括腕带壳体和连接片,所述连接片端部插接于腕带壳体端部形成的空腔内,所述连接片活动连接于腕带壳体,所述腕带壳体与连接片之间设置有限位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腕带壳体和连接片拼合成环形腕带,利用活动连接的腕带壳体与连接片,可实现环形腕带规格的调节,并且通过限位件,实现调节后的腕带壳体与连接片位置的相对固定。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设置为电磁限位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磁限位件利用电磁原理实现两者的限位。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设置为扎带连接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扎带连接扣实现腕带壳体与连接片之间的卡接限位。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腕带打印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腕带打印机集成于壳体内,赋予此佩戴仪打印信息的功能。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腕带打印机控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器与医院服务器网络连接,通过控制器与腕带打印机的连接,实现此佩戴仪对腕带的打印过程,降低打印信息出错的概率。

优选的,所述手腕放置端口处设置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配合对应于环形腕带,所述调节装置与控制器控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装置与环形腕带配合设置,调节环形腕带的尺寸,并且将调节装置与控制器控制连接,实现对环形腕带的自动调节。

优选的,所述调节装置设置有标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标杆可用于标识患者手腕到腕带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标杆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值,来表示环形腕带与手腕之间的压力大小,并通过压力大小来决定腕带的调节尺寸。

优选的,所述调节装置设置有电动组件,所述电动组件与控制器通过连接电路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动组件可带动环形腕带运动,并且电动组件与控制器控制连接,实现环形腕带尺寸的电动调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通过在壳体表面开设手腕放置端口,且在手腕放置端口处设置环形腕带,使得患者将手伸入手腕放置端口处时,可将腕带直接佩戴于患者手腕上,代替了人工佩戴腕带的过程;(2)利用设置于壳体内的腕带打印机,实现了集腕带信息打印与佩戴于一体的佩戴仪;(3)通过在手腕放置端口处设置调节装置,调节装置控制连接有控制器,调节装置在控制器的作用下,实现对环形腕带的尺寸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环形腕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环形腕带的内部结构图;

图4为实施例1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5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环形腕带与卡盘的配合状态图;

图7为实施例2中环形腕带的内部结构图;

图8为实施例2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中:1-壳体;2-手腕放置端口;3-环形腕带;310-腕带壳体;320-连接片;4-空腔;510-电磁限位件;511-固定磁吸块;512-移动磁吸块;513-复位弹簧;520-扎带连接扣;521-扣头;522-卡条;6-腕带打印机;7-控制器;810-标杆;820-电动组件;821-卡盘;822-驱动电机;830-距离传感器;9-可佩戴端口;10-安置仓;11-推板;12-弹性件;13-液晶面板;14-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医用腕带佩戴仪,其主体设置有壳体1,所述壳体1表面开设有手腕放置端口2,患者可将手通过手腕放置端口2伸入壳体1内。

所述手腕放置端口2中设置有环形腕带3,环形腕带3的可佩戴端口9对应于手腕放置端口2,当患者将手伸入壳体1内部时,可直接从环形腕带3的可佩戴端口9中穿过,使得环形腕带3直接套接于患者手腕上,从而省去了医护人员需要协助患者手动佩戴的过程,实现了患者自助佩戴腕带的过程,不仅节约了佩戴时间,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腕放置端口2处设置有安置仓10,安置仓10位于手腕放置端口2后侧方,环形腕带3暂存于安置仓10中,如图1所示。

所述环形腕带3包括腕带壳体310和连接片320,腕带壳体310与连接片320间隔设置,如图2所示,腕带壳体310内设置有空腔4,连接片320两端端部插接于腕带壳体310的空腔4中,连接片320与腕带壳体310依次插接拼合,组成一个完整的环形腕带3,连接片320活动连接于腕带壳体310,通过调节连接片320伸入腕带壳体310的长度,来调节整个环形腕带3的尺寸规格,使其符合医院对腕带的佩戴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连接片320与腕带壳体310由软质橡胶材料制成。

所述腕带壳体310与连接片320之间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设置于腕带壳体310与连接片320的端部,限位件用于实现腕带壳体310与连接片320的位置相对固定。

具体的,所述限位件设置为电磁限位件510,电磁限位件510包括固定磁吸块511和移动磁吸块512,固定磁吸块511与移动磁吸块512均为电动磁吸结构,其与设置于壳体1内的供电模块电性连接,如图3所示,固定磁吸块511固定连接于腕带壳体310上,移动磁吸块512固连于连接片320端部,且移动磁吸块512与固定磁吸块511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513,同时在供电模块与电磁限位件510连接的电路上设置有自动电压调节器,自动电压调节器可控制移动磁吸块512与固定磁吸块511接入电流的大小,从而控制移动磁吸块512和固定磁吸块511之间的强度。此处的供电模块优选为放置于环形腕带3内的电池,为电磁限位件510供电。

所述电磁限位件510还包括微型控制芯片,微型控制芯片设置于环形腕带3中,微型控制芯片与自动电压调节器通过连接电路实现控制连接。

当上述移动磁吸块512与固定磁吸块511之间的吸力增大时,连接片320伸入腕带壳体310的距离增长,环形腕带3尺寸变小,此时环形腕带3适用于手腕尺寸较小的患者;相反,当移动磁吸块512与固定磁吸块511之间的吸力减小时,连接片320在复位弹簧513的作用下向腕带壳体310端部移动,环形腕带3尺寸增大,此时环形腕带3适用于手腕尺寸较大的患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置仓10活动连接于壳体1,即安置仓10可抽拉开合于壳体1,所述安置仓10内设置有推板11,推板11抵接于安置仓10中的环形腕带3,如图1所示,推板11与壳体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2,推板11在弹性件12的作用下抵紧于环形腕带3,对排列放置的环形腕带3实现定位,使其有序移动,当安置仓10内的环形腕带3用尽时,只需要将安置仓10抽出即可再次存放环形腕带3。

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腕带打印机6,腕带打印机6的设置,使得此医用腕带佩戴仪同时具有腕带打印功能。环形腕带3经过腕带打印机6完成打印后,患者即可直接实现自主佩戴。

腕带打印机6设置为射频读写器,且每条环形腕带3上均具有供射频读写器写入信息的射频存储片,例如射频读写器和射频存储片分别为rfid读写器和rfid芯片。如图1所示,射频读写器固定连接于壳体1,并设置于手腕放置端口2的后方,使其与最左边的环形腕带3对应,通过射频读写的方式向环形腕带3中存入患者信息,相较于传统的激光打印或热力打印而言,本实施例具有打印方便的效果,且方便后期回收与重复利用。

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控制器7,控制器7与医院服务器网络连接,此处的网络连接优选但不局限于蓝牙连接,控制器7与腕带打印机6通过连接电路连接,医护人员通过操作连接医院服务器的电脑,实现对腕带打印机6的打印过程控制。

所述控制器7选择为plc控制器,plc控制器中预设的数值可后期编辑,实际应用更为方便,此部分内容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述。

所述环形腕带3中的微型控制芯片与控制器7信号连接,此处的信号连接优选为蓝牙连接,控制器7通过微型控制芯片可实现对自动电压调节器允许通过的电压及电流大小的调节,从而控制环形腕带3的尺寸调节。

所述壳体1表面设置有液晶面板13,液晶面板13与腕带打印机6电连接,液晶面板13上可显示打印信息,方便医护人员查看并监督打印信息内容,确保打印信息与患者相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腕放置端口2中设置有调节装置,调节装置与环形腕带3配合,实现对环形腕带3尺寸的调节,使其更符合医院佩戴规定。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装置设置有标杆810,如图1所示,标杆810插接于安置仓10上,环形腕带3依次排列放置于标杆810上。标杆810的直径可标识环形腕带3与患者手腕的合适距离,且标杆810可更换,即可实现环形腕带3与患者手腕宽松度的调节。例如,医院要求环形腕带3在佩戴后,需要与患者手腕皮肤保持0.5cm的距离,选择0.5cm的标杆810即可。

在环形腕带3打印完成后,患者将手通过手腕放置端口2伸入壳体1中,并从环形腕带3的一端伸出,通过控制自动电压调节器,实现对环形腕带3大小尺寸的调节,由于标杆810的存在,使得环形腕带3在尺寸调节的过程中,始终与患者手腕存在距离。需要注意的是,环形腕带3在初始状态下,固定磁吸块511与移动磁吸块512之间的吸力较小,环形腕带3的尺寸相较于一般患者的手腕直径较大,此处的初始状态为环形腕带3位于手腕放置端口2中且未佩戴于患者手腕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标杆810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4,压力传感器14与控制器7电连接,如图4所示,压力传感器14用于检测环形腕带3与标杆810之间的压力。通过控制固定磁吸块511与移动磁吸块512之间的吸力强度,来调节环形腕带3的尺寸,在环形腕带3的尺寸调节过程中,若压力传感器14检测到的数值小于控制器7中预设的数值,则说明环形腕带3与患者手腕之间缝隙较大,控制器7则利用自动电压调节器来增大移动磁吸块512与固定磁吸块511之间的吸力,缩小环形腕带3的尺寸,直到压力传感器15检测的数值大于或等于控制器7中预设的数值,以此来实现自动调节环形腕带3尺寸的效果,相较于手动佩戴调节而言,可更为精确控制环形腕带3的松紧度。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将环形腕带3放置于安置仓10中,然后通过操作连接医院服务器的电脑经过控制器7控制腕带打印机6运行,对放置于安置仓10中的环形腕带3实现打印,医护人员和患者可通过液晶面板13查看打印信息。打印动作完成后,患者需将手通过手腕放置端口2伸入环形腕带3中,控制器7通过微型控制芯片与自动电压调节器控制电磁限位件510,改变电磁限位件510中的固定磁吸块511与移动磁吸块512之间的吸力,调整环形腕带3的尺寸,最终在压力传感器15的作用下,控制环形腕带3与患者手腕皮肤保持有一个标杆810直径的间隙,结构简单,方法合理。经过此医用腕带佩戴仪,更加规范了环形腕带3的佩戴过程,且避免了时间及人力成本的浪费。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有所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连接片320与腕带壳体310均为硬质橡胶的弧形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设置为扎带连接扣520,扎带连接扣520为现有市场上常见的扎带连接,如图7所示,扎带连接扣520分为扣头521和卡条522两个部件,其中,扣头521固定连接于腕带壳体310上,卡条522均匀分布于连接片320表面,通过将连接片320插接于腕带壳体310上的扣头521,实现对连接片320与腕带壳体320相对位置的调节与固定,结构简单。

当患者手腕尺寸与环形腕带3尺寸不符时,可通过改变连接片320伸入扣头521的长度来实现环形腕带尺寸3的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设置有电动组件820,电动组件820可带动环形腕带3运动,实现对其尺寸的调节,电动组件820与控制器7通过连接电路实现电信号传输,利用控制器7来实现电动组件820的自动化运行,提高此医用腕带佩戴仪的自动化程度。

具体的,结合图5和图6,所述电动组件820包括卡盘821和驱动电机822,卡盘821与市面上的三爪卡盘结构相同,卡盘821与驱动电机822均固定连接于壳体1,驱动电机822与控制器7电连接,驱动电机822的输出轴与卡盘821的扳手相连,卡盘821的卡爪配合抵接于环形腕带3弧形侧壁表面,利用驱动电机822带动扳手转动,进而实现卡盘821的卡爪同时向环形腕带3中心运动,通过卡爪挤压环形腕带3,使其发生向中心移动的收缩运动,以此实现环形腕带3的尺寸调节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电动组件820的设置不会影响安置仓10的抽动。

所述调节装置还设置有距离传感器830,距离传感器830设置于环形腕带3上,距离传感器830用于感应环形腕带3与患者手腕皮肤的距离,如图8所示,距离传感器830与控制器7电连接,当距离传感器830检测到的数值大于控制器7中预设的数值时,说明此时环形腕带3与患者手腕皮肤间隙过大,控制器7则控制驱动电机822运动,使得卡盘821的卡爪抵接环形腕带3收缩,使其尺寸变小,直至距离传感器830检测的数值等于小于控制器7中的数值。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距离传感器830可选用手机中应用的距离传感器。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