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眼部施药装置

文档序号:27785913发布日期:2021-12-04 10:3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眼部施药装置

1.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眼表的眼部施药装置。


背景技术:

2.眼部施药的传统方法是利用眼药水进行药物的递送。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眼泪的稀释会造成药水的快速稀释,二是频繁的眨眼会导致药物的流失,从而药物在眼睛表面的滞留时间显著减低,无法通过眼药水为患处,尤其是视网膜,提供足够的治疗剂量。
3.与眼药水施药不同,现有技术还存在通过玻璃体内注射和植入来对视网膜施药的方法,这种方法常见于对视网膜疾病,如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大部分视网膜疾病都是通过玻璃体内注射或药物洗脱植入体进行治疗的。但该方法同样具有以下缺陷,例如植入体可能会造成眼内压升高、视网膜脱落、眼内出血和感染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眼部疾病或损伤。此外,将针头插入眼中的治疗方式也受到大部分患者的排斥。
4.玻璃体内植入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缺陷是当药物出现副作用时,很难移除药物缓解副作用。现有技术中,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大部分药物都不是局部施用的。本领域急需一种能够向视网膜的持续进行药物递送以达到治疗所需浓度的非侵入式施药方法。
5.中国专利cn101180086a即公开了一种用于经视网膜下递送的持续释放植入物。所述植入物被构造用于置于具有脉络膜、视网膜、脉络膜上面的一个或多个组织层和神经纤维层的眼的视网膜下区域,所述持续释放植入物包括具有长度和外表面区域的生物相容性核心;和包含应用于所述核心的外表面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的聚合物基质和生物活性剂的生物相容性包衣层。
6.这种植入物和植入式治疗方法即会造成上述的眼内压升高、视网膜脱落、眼内出血和感染等副作用,且这种侵入式的治疗方式给病患带来显著不适,难以被广大患者群体接受。
7.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实用新型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实用新型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实用新型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要素:

8.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眼部施药装置。所述眼部施药装置包括适应眼球形状以与眼球贴合的支撑元件和耦接在所述支撑元件的与眼球贴合的表面以持续施药的施药元件。所述施药元件至少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单元和第二子单元,所述第一子单元和所述第二子单元按照在所述支撑元件的中部形成未被遮蔽的视觉区域的方式分别沿所述支撑元件的边缘延伸。
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元件具有与眼球相应的弧面形状,具有凸面
表面和凹面表面,所述施药元件耦合在所述凹面表面上。
10.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子单元和所述第二子单元为相同形状的弧形结构,沿所述支撑元件的边缘对称排列。
11.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子单元和所述第二子单元之间形成圆形的视觉区域和所述视觉区域两侧的第一间隙。
12.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子单元和所述第二子单元分别与所述支撑元件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13.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视觉区域的直径大于等于7.8毫米。
14.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大于等于0.5毫米。
15.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大于等于0.2毫米。
16.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
17.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元件的与所述施药元件耦合的区域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开口。
18.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
19.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非侵入式的对视网膜的持续局部药物递送。不需要进行玻璃体内注射或植入。药物能够通过扩散在施药元件中富集并在长时间内缓慢洗脱,以持续性地向眼内递送药物,使得药物能够持续递送到视网膜并形成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浓度。当产生与药物相关的副作用时,本实用新型的眼部施药装置能够简单地被移除,消除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本实用新型的眼部施药装置不需要进行侵入式的手术,不会造成眼压升高、眼内出血等副作用,患者接受度高,也便于普及推广。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眼部施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列表
22.100:支撑元件
ꢀꢀꢀꢀꢀ
200:施药元件
23.101:视觉区域
ꢀꢀꢀꢀꢀ
102:第一间隙
ꢀꢀꢀꢀꢀꢀꢀꢀ
103:第二间隙
24.201:第一子单元
ꢀꢀꢀ
202:第二子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1进行详细说明。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眼部施药装置。如图1所示,眼部施药装置包括适应眼球形状以与眼球贴合的支撑元件100和耦接在支撑元件100的与眼球贴合的表面以持续施药的施药元件200。施药元件200至少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单元201和第二子单元202。第一子单元201和第二子单元202按照在支撑元件100的中部形成未被遮蔽的视觉区域101的方式分别沿支撑元件100的边缘延伸。
27.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支撑元件100由接触镜材料,例如methafilcon、nelfilcon a、hilafilcon b或ocufilcon d制成。优选使用软质接触镜材料,例如水凝胶、硅水凝胶和超水胶。优选地,施药元件200由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即plga制成。优选地,所述施药元件200采用贴合、粘合等方式与所述支撑元件100耦接。优选地,所述支撑元件
100为直径约15.4毫米的接触镜片。
28.优选地,支撑元件100的材料可以包括以下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均聚物,以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sima)和mma为主体的共聚物,以sima和2

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fma)为主体的共聚物、及醋酸纤维素、丁酸纤维素(cba)等;软质材料:丙烯酰胺(aam),甲基丙烯酸,n

乙基吡咯烷酮(nvp),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等。但是制作支撑元件100的材料不受以上材料的限制。
29.施药元件200可以是压缩的胶原凝胶。胶原可以具有初始体积,并通过外部压缩/脱水处理被减小,一部分或大部分间隙液体被从胶原凝胶中被去除,从而形成压缩后的体积。压缩/变形后的胶原不是玻璃状的,也不是刚性的,而是柔性的和韧性的。隙间液体可以为在其中胶原原纤维可以被溶解,或在其中胶原原纤维可以凝胶化的任何液体。通常隙间液体是水成液,例如含水缓冲剂或细胞培养基。胶原凝胶的压缩可以通过将压缩力施加到胶原凝胶的一个或多个表面或边缘而产生。所施加的压缩力的力度和压缩的持续时间取决于所希望的压缩水平。
30.优选地,药物可以是类固醇类药物、地塞米松或其他适用于视网膜疾病的药物。
31.优选地,所述支撑元件100具有与眼球相应的弧面形状,具有凸面表面和凹面表面,所述施药元件200耦合在所述凹面表面上。优选地,当佩戴在眼睛上时,所述支撑元件100的弧面与眼球贴合,凸面表面朝外接触空气,凹面表面朝内接触眼球。施药元件200位于支撑元件100内表面与眼球表面的中间。
32.优选地,所述第一子单元201和所述第二子单元202为相同形状的弧形结构,沿所述支撑元件100的边缘对称排列。优选地,所述第一子单元201和所述第二子单元202之间形成圆形的视觉区域101和所述视觉区域101两侧的第一间隙102。优选地,第一子单元201和第二子单元202均为相同的c形结构。c形结构沿支撑元件100的边缘弧形延伸,围出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视觉区域101,第一子单元201和第二子单元202不相互接触,其间还形成两条第一间隙102。优选地,第一子单元201和第二子单元202上下对称排列,形成沿眼球横向延伸的第一间隙102。根据其他的实施方式,第一子单元201和第二子单元202在支撑元件100上非对称地排列。第一子单元201和第二子单元202之间的间隙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况和体感舒适程度调节位置。
33.优选地,所述第一子单元201和所述第二子单元202分别与所述支撑元件100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间隙103。优选地,所述视觉区域101的直径大于等于7.8毫米。优选地,所述第一间隙102的宽度大于等于0.5毫米。优选地,所述第二间隙103的宽度大于等于0.2毫米。优选地,所述第二间隙103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间隙102的宽度。
34.优选地,所述支撑元件100的与所述施药元件200耦合的区域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开口。这些开口能够使外加的药液通过支撑元件100达到施药元件200,也可使眼内的液体透出,使施药元件200保持处于液体环境中,保证药物的持续递送。施药元件200的覆盖面积、开口的数量和位置均是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况调整的,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病况的病患的具体治疗需求,实现所要求的药物浓度和药物滞留时间。优选地,视觉区域101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开口,用于眼球表面与外界的气体和液体交换。
35.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非侵入式的对视网膜的持续局部药物递送。不需要进行玻璃体内注射或植入,本实用新型的眼部施药装置中,支撑元件100能够使施药元件200与
眼球、角膜和结膜保持固定接触,施药元件200在长时间区间内进行药物的逐渐洗脱,保持眼内的较高的适于达到治疗效果的药物浓度,并是药物能够以较高的浓度抵达视网膜,非侵入地治疗视网膜疾病。本实用新型的眼部施药装置能够外部施加药物,即当施药元件200中的药物大部分洗脱后,可以在佩戴的情况下直接向支撑元件100滴加药物。滴加的药物通过支撑元件100上的开口富集于施药元件200中,继续对眼部进行持续的施药过程。本实用新型的眼部施药装置,能够抵抗眼泪稀释和眨眼反射等对眼部直接局部施药方式的削弱效果。当施加药物后,由于眼泪稀释的作用,在视觉区域101内的药物会被很快地稀释并以眼泪方式排出,无法保证眼部的长时间的适于产生治疗效果的高浓度药物。通过设置施药元件200,药物能够通过扩散在施药元件200中富集并在长时间内缓慢洗脱,以持续性地向眼内递送药物,使得药物能够持续递送到视网膜并形成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浓度。也就是说,形成在眼表的低浓度的药物和在后节的高浓度药物。此外,当产生与药物相关的副作用时,本实用新型的眼部施药装置能够简单地被移除,消除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本实用新型的眼部施药装置不需要进行侵入式的手术,不会造成眼压升高、眼内出血等副作用,患者接受度高,也便于普及推广。
36.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