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的医用防足下垂装置

文档序号:26417515发布日期:2021-08-27 10:51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的医用防足下垂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防足下垂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的医用防足下垂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幸存者中近75%的人遗留有肢体偏瘫,而足下垂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大大延缓了该类患者的康复周期,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老年科住院的患者大都是平均年龄在85周岁的老年患者,其中很多患者有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癌症晚期、下肢骨折等各种慢性病,因长期卧床也容易发生足下垂。

老年人的身高由于骨质疏松和体型姿态的变化比平均身高还要矮。目前病房中的病床都是标准尺寸90*200cm,要防止患者的足下垂就需要将脚部维持功能位,现在病房是使用翻身垫在床板和脚部中间,无法有效的实现防止足下垂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了一种可调节的医用防足下垂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足下垂,且现有的病床的翻身垫无法有效防止足下垂。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调节的医用防足下垂装置,包括底板及顶板,所述底板通过固定带固定安装在病床上,所述顶板滑动安装在病床上,所述底板及顶板之间设置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底板与顶板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公插杆及母插杆,所述母插杆的内腔开设有母插槽,所述公插杆活动插接在母插槽内,所述母插杆端部的外表面开设有槽口,所述槽口垂直端面设置,所述母插杆的端部还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所述母插杆的外壁上还开设有螺纹,所述母插杆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

优选地,所述公插杆的端部固定插装在第一调节杆内,所述第一调节杆的端部转动卡装在第一球铰内,所述母插杆的端部固定插装在第二调节杆内,所述第二调节杆的端部转动卡装在第二球铰内,所述第一球铰固定安装在底板上开设的第一收纳槽内,所述第二球铰固定安装在顶板上开设的第二收纳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球铰与第二球铰上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尺寸与第一调节杆与第二调节杆的尺寸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第一调节杆与第二调节杆均设置有四组,所述第一调节杆分别设置在顶板上且呈矩形分布,所述第二调节杆分别设置在底板上且呈矩形分布。

优选地,所述顶板上通过魔术贴固定连接有充气气垫,所述充气气垫上设置有充气口与排气口,所述充气气垫上开设有若干调节孔。

优选地,所述充气口上通过充气管道与充气气囊密封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的医用防足下垂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为矫正及预防患者住院时出现足下垂的症状,在病床的端部固定设置底板,通过固定带将底板固定安装在病床上,顶板与患者的脚底部接触,对患者的脚底部进行支撑,底板与顶板之间设置有调节装置,调节装置能够调节底板与顶板之间的距离,从而在不同高度的患者躺在病床时,均可通过改变调节装置的高度来保证顶板与患者脚部相贴合,患者的脚底部进而能够收到支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公插杆的收纳状态示意图;

图5为实用新型的第一调节杆的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调节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顶板;3、固定带;4、调节装置;401、公插杆;402、母插杆;403、母插槽;404、槽口;405、限位块;406、锁紧螺母;407、第一调节杆;408、第二调节杆;409、第一球铰;410第二球铰;411、第一收纳槽;412、第二收纳槽;413、滑槽;414、限位孔;5、充气气垫;6、调节孔;7、充气气囊;8、魔术贴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可调节的医用防足下垂装置,包括底板1及顶板2,底板1通过固定带3固定安装在病床上,顶板2滑动安装在病床上,底板1及顶板2之间设置有调节装置4,调节装置4用于调节底板1与顶板2之间的距离。底板1与顶板2可以采用pe高分子聚乙烯板材,具有较好的硬度和耐久度。

工作原理:为矫正及预防患者住院时出现足下垂的症状,在病床的端部固定设置底板1,通过固定带3将底板1固定安装在病床上,顶板2与患者的脚底部接触,对患者的脚底部进行支撑,底板1与顶板2之间设置有调节装置4,调节装置4能够调节底板1与顶板2之间的距离,从而在不同高度的患者躺在病床时,均可通过改变调节装置4的高度来保证顶板2与患者脚部相贴合,患者的脚底部进而能够收到支撑。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作为实施例一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调节装置4包括公插杆401及母插杆402,母插杆402的内腔开设有母插槽403,公插杆401活动插接在母插槽403内,母插杆402端部的外表面开设有槽口404,槽口404垂直端面设置,母插杆402的端部还固定安装有限位块405,母插杆402的外壁上还开设有螺纹,母插杆402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406。

公插杆401插装在母插杆402内腔的母插槽403内,通过调节公插杆401在母插槽403内的位置,能够调整调节装置4整体的高度,公插杆401插装在母插槽403内时,母插杆402端部开设的槽口404,能够保证母插槽403端部微开口,调节母插杆402外壁上的锁紧螺母406,锁紧螺母406对公插杆401及母插杆402进行相对固定。限位块405的设置能够保证锁紧螺母406不会脱出母插杆402,防止锁紧螺母406丢失。

公插杆401的端部固定插装在第一调节杆407内,第一调节杆407的端部转动卡装在第一球铰409内,母插杆402的端部固定插装在第二调节杆408内,第二调节杆408的端部转动卡装在第二球铰410内,第一球铰409固定安装在底板1上开设的第一收纳槽411内,第二球铰410固定安装在顶板2上开设的第二收纳槽412内,第一调节杆407转动安装在第一球铰409内,能够在球铰内转动并调节第一调节杆407在第一球铰409内的位置,公插杆401与母插杆402的端部能够相互卡装,在不需要支撑时,能够将第一调节杆407及公插杆401收纳在第一收纳槽411内,同理,母插杆402设置在第二调节杆408的端部,也能够通过第二调节杆408在第二球铰410内的转动来实现。在收纳本装置时,转动第二调节杆408并将第二调节杆408收纳在第二收纳槽412内即可,能够节约收纳空间,不会占用过多的储物间的面积。

第一球铰409与第二球铰410上均开设有滑槽413,滑槽413的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414,限位孔414的尺寸与第一调节杆407与第二调节杆408的尺寸相匹配。第一调节杆407与第二调节杆408分别在第一球铰409上的滑槽413及第二球铰410上的滑槽413内滑动,同时分别在滑槽413两端的限位孔414内限位,即公插杆401与母插杆402对接时,第一调节杆407与第二调节杆408分别处于对应的限位孔414内;对公插杆401及母插杆402进行收纳时,将第一调节杆407与第二调节杆408分别转动至滑槽413的另一端的限位孔414内,从而在收纳位置进行限位。

第一调节杆407与第二调节杆408均设置有四组,第一调节杆407分别设置在顶板2上且呈矩形分布,第二调节杆408分别设置在底板1上且呈矩形分布。第一调节杆407与第二调节杆408均设置有四组,能够在卡装后形成稳定的四方体结构,在对患者的足部进行支撑时,比较稳定,不会出现晃动。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作为实施例一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顶板2上与充气气垫5上均设置有魔术贴组件8,充气气垫5上设置有充气口与排气口,充气气垫5上开设有若干调节孔6。在本实施例中,充气口上通过充气管道与充气气囊7密封连通。充气气垫5通过魔术贴组件8固定粘结在顶板2上,不但能够对患者的足部进行支撑,还能够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通过充气气囊7对充气气垫5注入不同的气体量,充气气垫5上的调节孔6便于患者足跟部的放置,能够防止足下垂、足外翻或足内翻。

本实用新型符合医院消毒隔离标准,在暴露部分可以用消毒灵擦拭,直接与患者接触区部分设计可拆卸洗涤充气气垫5,可以使用消毒灵浸泡等。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的图案填充不代表结构的材料,仅对结构进行区分;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