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部辅助支撑装置

文档序号:26810454发布日期:2021-09-29 03:05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部辅助支撑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部辅助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颈椎病的眩晕/头晕症状与交感神经激惹引起椎动脉痉挛有关。颈椎病是一种心身疾病,x片特点是脊柱在水平,垂直,及旋转3d空间的复杂错位。对于病程较短并且症状较轻的颈椎病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减少颈椎负荷,佩戴颈托、颈围等支具固定颈椎,针灸理疗等。保守治疗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颈椎病的进展,但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诊,一旦病情加重,则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结束后的康复期间,为制动和保护颈椎、减少神经磨损、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仍然需要佩戴颈托加快患者颈部恢复进程。并且佩戴颈托还能起到加快组织水肿的消退,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特别是颈椎间盘突出症、交感神经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尤其适用。另外,报告显示,在颈椎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中使用颈托,还有助于稳定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同时能够提高患者急救后的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和院内死亡率,因此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3.现有技术中,多注重对于颈托的舒适性和稳定性进行改进。例如, cn210843704u公开了一种新型颈托保护套,包括前托和后颈托,所述后颈托的外表面连接有绷带,所述绷带前端设第一魔术贴连接在前托的表面,所述前托包括前颈托和下巴托,所述下巴托的后上端两侧内端表面固定连接有圆轴,所述圆轴的外表面通过圆孔铰接在后颈托的上侧两端内侧表面,所述圆轴的外表面通过螺纹连有紧固环,所述前颈托的内壁表面连接有第一保护套,所述下巴托的内侧表面连接有第二保护套,所述后颈托的内侧表面连接有第三保护套,可根据不同人下巴的大小,可向上翻转下巴托使其完全托起下巴。该装置在使用时,将前颈托和后颈托分别安装到颈部上后通过绷带将前颈托和后颈托捆绑连接,使得装置被固定到颈部。但由于使用者的颈部结构不同,在使用时,容易由于颈托长度不够或颈托固定错位使得颈托与患者颈部的结合不紧密,导致颈托无法发挥治疗效果。并且该装置由于后颈托的存在,会妨碍患者躺卧和起身,使得躺卧时,患者的后颈处于不舒服的姿势,会影响颈托的治疗效果。并且该装置还设置有捆绑绷带,捆绑紧密的前颈托和后颈托使得患者的颈部一周被压迫而使得血液循环不畅并且非常容易产生褥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部辅助支撑装置,透气同时能够准确对颈部进行固定。具体方案如下:
5.一种颈部辅助支撑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套于患者头上的套部、固定带和支撑部。所述套部按照能够将所述支撑部固定于患者颈部的方式通过固定带与所述支撑部连接。
6.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带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固定带、至少一根第二固定带和至少一根第三固定带。所述第三固定带按照能够构成用于容纳患者颈部的容纳空间的方式与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按照能够将所述第三固定带与套部连接的方式两
端分别与第三固定带和套部的第二侧连接。
7.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带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固定带和至少一对第二固定带。一对所述第二固定带分别与所述套部和所述支撑部连接后位于第一位置。
8.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一对所述第一固定带分别与所述套部和所述支撑部连接后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固定带的第一端部分别连接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固定带相对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连接至套部的第一侧。
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两侧设置有第一上位孔和第二上位孔。一对所述第一固定带的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上位孔和第二上位孔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套部的第一侧连接。
10.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部设置有豁口,所述支撑部的第二端靠近豁口的位置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下位孔和第二下位孔。一对所述第二固定带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下位孔和第二下位孔与所述支撑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的另一端交叉后与所述套部的第二侧连接。
11.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部设置有豁口,所述支撑部的第二端靠近豁口的位置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下位孔和第二下位孔,所述第三固定带两端分别通过第一下位孔和第二下位孔与所述支撑部构成用于容纳患者颈部的容纳空间。
12.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按照能够调节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套部的相对距离的方式分别设置有长度调节装置。
13.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部包括前颈托和位于所述支撑部第一端部的下颌托,所述下颌托与所述前颈托按照能够调整相对位置的方式通过连接件彼此连接,所述下颌托尾端与所述前颈托的尾端连接。
14.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前颈托的第一端部与豁口相对设置有通孔。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至少包括以下一项:
16.第一,通过戴在头上的套部对支撑部进行固定,可以确保支撑部能够不受患者脖颈结构的限制与患者的颈部的紧密连接,同时使得支撑部能够为持续稳定的为患者提供支撑作用,起到更好的固定效果。
17.第二,支撑部只有前颈托,而患者的后颈部位与空气接触,第二固定带能够对颈托起到良好的提拉作用,而不会对颈部产生大的压迫,使得患者佩戴更加透气舒适,减少褥疮的产生。
18.第三,固定带的长度能够调节,能够适应不同头部结构的患者使用,提高装置的适用性和固定准确性,能够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同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适宜大量推广。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列表
22.100:套部
ꢀꢀꢀꢀꢀꢀꢀꢀꢀꢀꢀꢀ
200:第一固定带
ꢀꢀꢀꢀꢀꢀ
300:第二固定带
23.400:支撑部
ꢀꢀꢀꢀꢀꢀꢀꢀꢀꢀ
500:长度调节装置
ꢀꢀꢀꢀ
600:第三固定带
24.400a:第一端
ꢀꢀꢀꢀꢀꢀꢀꢀꢀ
400b:第二端
ꢀꢀꢀꢀꢀꢀꢀꢀꢀ
400a1:第一上位孔
25.400a2:第二上位孔
ꢀꢀꢀꢀ
400b1:第一下位孔
ꢀꢀꢀꢀ
400b2:第二下位孔
26.401:下颌托
ꢀꢀꢀꢀꢀꢀꢀꢀꢀꢀ
402:前颈托
ꢀꢀꢀꢀꢀꢀꢀꢀꢀꢀ
403:透气穿孔
27.404:豁口
ꢀꢀꢀꢀꢀꢀꢀꢀꢀꢀꢀꢀ
700:固定带
ꢀꢀꢀꢀꢀꢀꢀꢀꢀꢀ
80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29.实施例1
30.如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颈部辅助支撑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套于患者头上的套部100、固定带700 和支撑部400。套部100通过固定带700与支撑部400连接,从而将支撑部400固定于患者颈部。
31.固定带700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固定带200、至少一根第二固定带300 和至少一根第三固定带600,至少一对第一固定带200与套部100和支撑部400连接后设置于第二位置。此处的第二位置为佩戴本装置时患者的两鬓处。优选地,一对所述第一固定带200以面中为对称轴对称设置。第三固定带600两端分别与支撑部400连接。第三固定带600和支撑部400共同构成一个能够容纳患者颈部的容纳空间。第二固定带300分别连接于套部100 和支撑部400,使得支撑部400能够被固定稳定固定于患者的颈部。通过以上设置方式,使用时将套部100套于头上,将支撑部400置于患者的颈部,使用第一固定带200、第二固定带300和第三固定带将套部100和支撑部400进行连接后,套部100即可实现对支撑部400的至少上、下、前、后、左、右等多个自由度的活动限制,使得支撑部400被稳定的固定于患者的前颈部。
32.支撑部400的第一端400a通过一对第一固定带200连接至套部100 的第一侧100a。支撑部400的第一端400a为靠近套部100的一端。支撑部400的第二端400b为远离套部100的一端。套部100的第一侧100a 为使用本装置时,靠近患者前额的一侧,第二侧100b为靠近患者后脑的一侧。使得套部100能够在靠近患者前庭的一侧对支撑部400的第一端400a 提供沿第一方向的力。此处的第一方向为使用本装置时,沿患者下颌向患者头顶的方向。
33.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部400为颈托,支撑部400的第一端 400a靠近患者下颌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上位孔400a1和第二上位孔 400a2。第一上位孔400a1和第二上位孔400a2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其他图形。优选的,第一上位孔400a1和第二上位孔400a2的形状为圆形,使得受力稳定均匀。一对第一固定带200的一端分别穿过第一上位孔 400a1和第二上位孔400a2与支撑部400的第一端400a活动或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带200的另一端分别以面中为对称轴对称连接于套部100的第一侧100a的两鬓边。使得支撑部400的受力平衡,固定位置更加精准。
34.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部400靠近患者后颈的位置有豁口 404。支撑部400的第二端400b靠近豁口404的位置两侧设置有第一下位孔400b1和第二下位孔400b2。第一下位孔400b1和第二下位孔400b2 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其他图形。优选地,当患者佩戴本装置时,第一下位孔400b1和第二下位孔400b1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第三固定带600 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下位孔400b1和第二下位孔400b2与支撑部400连接。第二固定带300一端连接于第三固定带600,一端连接于套部100的第二侧100b,使得支撑部400与套部的第二侧100b连接而获得拉力,从而能够被固定于患者的颈部。连接的方式可以是捆扎、粘贴和缝纫等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连接方式。优选地,第二固定带300连接于第三固定
带600的中部。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固定带200、第二固定带300和第三固定带600上分别设置有长度调节装置500。使得能够通过调节第一固定带200和第二固定带300的长度来调节支撑部400与套部 100的相对位置。长度调节装置为日形扣、子母贴或带有若干定位孔的卡扣。优选地,长度调节装置为魔术贴,以避免在佩戴本装置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脸部和皮肤造成摩擦伤害或压伤,提高装置的佩戴舒适度。长度调节装置的设置方式为本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设置方式。通过以上设置方式,使得本装置在佩戴时,能够先将套部100和支撑部400调整到较大的距离,待将套部100套于患者头上,将患者的颈部放置于支撑部400和第三固定带600组成的容纳空间中后,再通过调节第一固定带200、第二固定带300 和第三固定带600的长度调节装置,将支撑部400固定到患者颈部的合适位置。
35.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部400包括前颈托402和下颌托401。下颌托401位于支撑部400第一端部400a。下颌托401与前颈托402通过连接件800彼此连接从而使得彼此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优选的,连接件 800为带有螺母的螺丝。下颌托401的尾端均通过连接件800与前颈托402 的尾端连接。此处的下颌托401的尾端是指佩戴装置后靠近患者两颊的端部。此处前颈托402的尾端是指佩戴装置后靠近患者两颊的端部。通过调节连接件800,即拧松螺丝,能够使得下颌托401和前颈托402的位置可调节,调节到所需位置后,可以通过调节连接件800,即拧紧螺丝,固定下颌托401和前颈托402的相对位置。使得支撑装置能够根据患者的头部结构的差异调节下颌托401的位置从而实现对患者下颌的准确固定,提高装置的使用舒适性。
36.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部400的第二端部400b与豁口404 相对设置有通孔405。通孔405的设置能够便于做气管插管的患者佩戴本装置时插入气管插管,使得本装置的适用性更好。
37.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前颈托402包括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第二保护层为与患者接触的一层,第二保护层为海绵或填充有棉花的棉布层等透气柔软的材料。第一保护层为远离患者的一层,第一保护层的材料为泡沫塑料、eva发泡棉、epe发泡棉、发泡聚乙烯(俗称珍珠棉)等柔软但带有一定刚性的材料。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通过魔术贴连接。使得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能够彼此分离。在使用时,能够将第二保护层单独拆卸下来进行清洗。
38.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上均对应分别设置有透气穿孔403。
3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套部100为网状头套,第一固定带200和第二固定带300与套部100固定或可拆卸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如缝纫。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如捆绑等。优选的,套部100还可以实施为柔软透气的材料如棉布、丝绸等材料制成的头套。使得患者在佩戴本装置时,能够更加舒适。
40.实施例2
41.如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内容进行描述,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
42.固定带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固定带200和至少一对第二固定带300。第一固定带100的设置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至少一对第二固定带300的一端分别穿过支撑部400的第一下位孔400b1和第二下位孔400b2与支撑部 400的第二端400b连接,另一端在患者的后脑处交
叉后的另一端与套部 100的第二侧100b连接。第二固定带300位于第一位置。此处的第一位置为患者后脑处。如图所示,支撑部400的第二端400b通过一对交叉设置的第二固定带300连接至套部100的第二侧100b。使得套部100能够在靠近患者后脑的一侧对支撑部400的第二端400b提供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力。此处的第二方向是指使用本装置时,沿患者的左耳向患者右脑的方向,此处的第三方向是指沿患者的右耳向患者左脑的方向。上述沿第二方向和沿第三方向的力会在靠近患者后脑的一侧沿脖颈向大脑的方向具有分力。使得使用本装置时,盖部100能向支撑部400的第二端400b提供沿患者脖颈向患者大脑方向的分力。上述沿第二方向和沿第三方向的力会分别具有沿患者左耳向患者右耳方向的分力和沿患者右耳向患者左耳方向的分力,使得支撑部400b的第二端400b与患者的颈部紧密贴合。
43.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