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科缺损创面感染护理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文档序号:27844843发布日期:2021-12-08 10:59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科缺损创面感染护理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外科缺损创面感染护理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2.vsd负压引流术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对于骨髓炎等内部难以治疗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是外科治疗技术的革新,该技术利用生物半透膜封闭开放性创面,配合填充高塑性医用泡沫,形成与创面相匹配的形状,通过引流管、借助负压,充分引流出创面渗液及坏死组织、减轻水肿、减少创面污染,抑制细菌生长,促进创面愈合,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免去了传统治疗开放性严重软组织损伤创面过程中的频繁换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3.目前,vsd负压引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简单、高效、经济、促进创面愈合的纯物理疗法,但使用插管设计不能完全的封闭创面,负压装置无法长时间使用,还会出现漏气和负压值不够的情况,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外科缺损创面感染护理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科缺损创面感染护理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外科缺损创面感染护理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包括负压敷料层,所述负压敷料层的外侧设置有冲洗连接管和进药连接管,所述负压敷料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盘贴片,所述吸盘贴片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外侧设置有止流夹,所述引流管的顶端与接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接头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入液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入液管的另一端设置于负压瓶的内部,所述入液管固定连接于瓶塞的内侧,所述瓶塞固定连接于负压瓶的内侧,所述瓶塞内侧固定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设置于负压瓶的内部,所述负压瓶的外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底端设置有探头,所述探头设置于负压瓶的内部,所述负压瓶的内部设置有隔板。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负压敷料层的内部设置有海绵层、聚氨酯泡沫层和油纱层,所述海绵层的底端设置有聚氨酯泡沫层,所述聚氨酯泡沫层的底端设置有油纱层。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冲洗连接管、进药连接管、进气管和入液管的外侧均设置有止流夹。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负压敷料层的四周均设置有单向透明贴
膜。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盘贴片与负压敷料层之间和压力传感器与负压瓶之间均设置有密封橡胶圈。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负压瓶的材质为钢材质,所述压力传感器型号为mik

p300。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通过设置负压敷料层,负压敷料层的内部设置有海绵层,聚氨酯泡沫层,油纱层,海绵层由胶原与壳聚糖、聚乙烯醇与壳聚糖、聚氨酯与壳聚糖混合发泡形成的海绵中的一种或几种,可以明显的提高其抗抑菌性能,又不会造成孔径堵塞,聚氨酯泡沫层质地柔软,可以避免和预防负压不耐受或长期卧床造成的压疮,油纱层直接接触创面起到防黏连的作用,避免创面新生肉芽与负压敷料层的交互,避免换药时二次撕裂的疼痛,通过负压敷料层的设置能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有效提高病人恢复的速度;
14.2、通过在负压敷料层的外侧设置单项透明贴膜,单向透明贴膜可用于封闭负压敷料层和创面,即可防止外界病菌侵入,又可在创面周围形成密闭空间,而引流管作为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引流管连接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连接至负压瓶,则引流管可供渗液流出,本装置使创面处的负压分布均匀、降低了漏气的风险,避免感染性渗液对创面恢复的影响,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15.3、通过在负压敷料层的内侧设置冲洗连接管和进药连接管,在需要对病人的患处进行上药或者由于流血过多需要清洗时,则可通过冲洗连接管和进药连接管向其中注入药水,或者冲洗,在冲洗完毕后,再从引流管处将液体吸出,非常的高效方便,减少了病人由于负压敷料层带的时间过长导致感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16.图1为一种外科缺损创面感染护理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一种外科缺损创面感染护理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一种外科缺损创面感染护理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中负压敷料层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一种外科缺损创面感染护理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中负压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中:负压敷料层1、引流管2、吸盘贴片3、止流夹4、接头5、第一连接管6、冲洗连接管7、进药连接管8、第二连接管9、负压瓶10、海绵层11、聚氨酯泡沫层12、油纱层13、进气管14、入液管15、隔板16、压力传感器17、瓶塞18、探头19、单向透明贴膜20。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外科缺损创面感染护理用负压封闭引
流装置,包括负压敷料层1,负压敷料层1的外侧设置有冲洗连接管7和进药连接管8,负压敷料层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盘贴片3,吸盘贴片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引流管2,引流管2的外侧设置有止流夹4,引流管2的顶端与接头5的一端固定连接,接头5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管6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管6的另一端与入液管15的一端固定连接,入液管15的另一端设置于负压瓶10的内部,入液管15固定连接于瓶塞18的内侧,瓶塞18固定连接于负压瓶10的内侧,瓶塞18内侧固定连接有进气管14,进气管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9,进气管14的另一端设置于负压瓶10的内部,负压瓶10的外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7,压力传感器17的底端设置有探头19,探头19设置于负压瓶10的内部,负压瓶10的内部设置有隔板16。
23.优选的,负压敷料层1的内部设置有海绵层11、聚氨酯泡沫层12和油纱层13,海绵层11的底端设置有聚氨酯泡沫层12,聚氨酯泡沫层12的底端设置有油纱层13,通过设置负压敷料层1,负压敷料层1的内部设置有海绵层11,聚氨酯泡沫层12,油纱层13,海绵层11由胶原与壳聚糖、聚乙烯醇与壳聚糖、聚氨酯与壳聚糖混合发泡形成的海绵中的一种或几种,可以明显的提高其抗抑菌性能,又不会造成孔径堵塞,聚氨酯泡沫层12质地柔软,可以避免和预防负压不耐受或长期卧床造成的压疮,油纱层13直接接触创面起到防黏连的作用,避免创面新生肉芽与负压敷料层的交互,避免换药时二次撕裂的疼痛,通过负压敷料层1的设置能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有效提高病人恢复的速度。
24.优选的,冲洗连接管7、进药连接管8、进气管14和入液管15的外侧均设置有止流夹4,通过在冲洗连接管7、进药连接管8、进气管14和入液管15的外侧均设置有止流夹4,可在不需要进行患处处理时,及时关闭止流夹4,保证负压敷料层1绝对的密闭,不受外界干扰,减少感染的风险。
25.优选的,负压敷料层1的四周均设置有单向透明贴膜20,通过单向透明贴膜20的设置,单向透明贴膜20可用于封闭负压敷料层和创面,即可防止外界病菌侵入,又可在创面周围形成密闭空间,保护患处,减少感染的风险。
26.优选的,吸盘贴片3与负压敷料层1之间设置有密封橡胶圈,通过在吸盘贴片3与负压敷料层1之间设置密封橡胶圈,能有效保证负压敷料层1的密封性。
27.优选的,负压瓶10的材质为钢材质,压力传感器17型号为mik

p300,通过将负压瓶10的材质为钢材质,再对负压瓶10进行负压处理时,可保证其不被损坏,增长使用的时间,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17,可对负压瓶10内的压强进行观察,若不满足需要时,及时进行负压处理。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29.使用时,先将患者患处处理好后,根据患者患处的大小剪切负压敷料层1,使得负压敷料层1的大小与患处的大小相适配,通过负压敷料层1外侧设置的单向透明贴膜20,将负压敷料层1贴于患处,因为单向透明贴膜20的存在,可使负压敷料层1完全贴紧皮肤,且不会出现缝隙,止流夹4夹紧引流管2,若患者需要进行引流,将负压瓶10上的入液管15与第一连接管6相接,在将第一连接管6与接头5相接,松开止流夹4,因为负压瓶10内的负压,负压敷料层1内渗出的液体会直接被吸入负压瓶10内,若患处流血过多导致干裂,可从冲洗连接管7内通入清水将患处冲洗,若需要用药,可从进药连接管8处放入药水,给患处进行药物处理,通过观察压力传感器17,确定负压瓶10的气压情况,若负压瓶10内的气压不满足需要,可将第二连接管9接入吸气装置,重新为负压瓶10进行负压处理,再进行完引流后,可通过
打开瓶塞18将负压瓶10进行清洗消毒,以备下次使用。
30.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