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头采血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97986发布日期:2022-07-19 21:06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多头采血笔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采血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头采血笔。


背景技术:

2.采血针用于血液取样,常规体检,血糖检查等都需要用到采血笔,采血笔是采血针的一种,在结构上多采用机械装置,针头采用弹射装置,几乎能完全做到准确、快速、深浅适度、直线路径刺穿皮肤,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痛楚,使取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基本解决了前两代采血针痛感强、创口大等问题。
3.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采血针,有的似手枪,有的似钢笔,往往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减少心理压力,对成年病人也有同样的作用。但是现有的采血针都是只能使用一次,之后就需要进行更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较为浪费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多头采血笔,该多头采血笔的多针固定组件内设置有多个采血针,可以依次进行使用,从而提高使用次数,减少更换频率,提高采血工作的效率;同时内部设置有直线驱动组件用于将采血针进行按压采血使用,设置旋转驱动组件用于将多个采血针之间进行替换,保证一个采血针仅使用一次从而保证采血安全,避免采血过程中疾病的传染;设置深度调节组件用于调节采血针的出针高度,减少采血针刺破皮肤的深度,以便于正常使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头采血笔,包括固定筒、直线驱动组件、旋转驱动组件、多针固定组件和深度调节组件,所述固定筒的底部与深度调节组件卡接固定,所述直线驱动组件、旋转驱动组件和多针固定组件均设置在固定筒的内部,且所述直线驱动组件的顶端探出固定筒,所述旋转驱动组件设置在直线驱动组件和多针固定组件之间用于控制多针固定组件进行转动,所述多针固定组件内部设置有多个采血针,所述直线驱动组件内设置有驱动杆用于将采血针进行按压以进行采血。
6.进一步地,所述直线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驱动筒、按钮、升降弹簧和复位弹簧,所述按钮设置在固定筒上端的内部且二者上下滑动设置,所述驱动筒设置在固定筒的内部且位于按钮的下侧,所述驱动杆设置在驱动筒的内部;
7.所述驱动筒内部的下端设有环形的第十一定位凸起,所述驱动杆包括一体的驱动头和导向空杆,所述驱动头的底端和第十一定位凸起之间卡设有升降弹簧,所述升降弹簧套设在导向空杆的外侧且与所述第十一定位凸起同轴设置;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卡设在按钮的顶壁内侧,另一端卡设在驱动头的顶部。
8.进一步地,所述按钮的顶壁中间位置向下设有第一定位爪、所述驱动头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定位爪,所述第一定位爪和第二定位爪均为二瓣式结构,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卡设在第一定位爪和第二定位爪内;
9.所述驱动筒的下端设有向上伸出的导入杆,所述导入杆的上端为锥形,所述导向
空杆与驱动头同轴设置,所述导向空杆设在驱动头的下端且竖直向下延伸,所述导向空杆的内部设有导入槽,所述导入杆伸入到导入槽内设置;
10.所述按钮下部的外圈设有第一导向凸起,所述固定筒的上端内壁设有内凹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凸起伸入到第一导向槽设置且二者间隙配合;
11.所述驱动筒上设有避让孔,所述驱动筒的上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十二定位凸起,所述驱动筒的外圈中部设有第四止位凸起,所述第四止位凸起与第一导向槽对应设置;
12.所述按钮的下端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导向凸起和第三限定凸起,第三限定凸起下端两侧对称设有向周向方向延伸的第四限位凸起,所述驱动筒的上端设有第二导向槽、第三限定槽、第四限位槽、竖直槽和横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与竖直槽连通,所述第二导向凸起伸入到第第三限定槽内,且二者间隙配合;第三限定凸起贴设在驱动筒的外壁上,且第四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十二定位凸起的下侧,且所述第三限定凸起的宽度小于两个相邻第十二定位凸起之间距离;
13.所述驱动头上设有升降旋转驱动面和旋转定位凸台;按钮的内部设有驱动肋板。
14.进一步地,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旋转筒、第二旋转筒、操作凸起和扭簧,所述第一旋转筒设置于驱动筒的底端且与驱动筒同轴心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筒设在第一旋转筒的下端;所述驱动筒的下端设有定位锥形筒,所述定位锥形筒的上端设有第一定位竖槽,所述定位锥形筒的下端设有定位竖块,所述定位竖块的一端面上开设有第二定位竖槽,所述扭簧套设在定位锥形筒的外圈,所述扭簧的上端设有第一竖直杆,所述扭簧的下端设有第二竖直杆,所述第一竖直杆固定卡设在第一定位竖槽内,初始装配时,先将所述第二竖直杆在装配前插设在第二定位竖槽内以便于定位组装;
15.所述固定筒上设有第一观察口和第二观察口,所述第一观察口和第二观察口分别与第一旋转筒和第二旋转筒相对应,所述操作凸起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筒中,且所述操作凸起贯穿第二观察口设置,所述第一旋转筒的外壁上圆周依次设置有档位数字。
16.进一步地,第一止动凸起相对止动圆筒的轴线均布设置,其中一个第一止动凸起上设有贯穿的第三定位竖槽,第三定位竖槽与第一定位竖槽对应设置,第二竖直杆还插设在第三定位竖槽内,第一定位竖槽、第二定位竖槽6282和第三定位竖槽均为开口结构。第二旋转筒通过固定筒内部的台肩结构实现其轴向的定位,第一旋转筒中部设有多个向下延伸的第十三定位凸起,第十三定位凸起与第二旋转筒的上端面贴合设置;第一旋转筒的上端设有多个向上延伸设置的第十四定位凸起,驱动筒的外圈设有第四止位凸起,第十四定位凸起的上端面与第四止位凸起的下端面贴合设置。
17.进一步地,所述多针固定组件包括固定针筒和外套筒,所述的固定针筒与外套筒同轴心设置,所述外套筒套设在固定针筒外侧且与所述固定针筒卡设连接;所述固定针筒包括固定柱和环筒,所述固定柱和环筒通过隔板形成多个定位空腔,多个所述采血针放置于多个所述定位空腔内,所述采血针底部正对设置有第一出针孔和第二出针孔,所述第一出针孔和第二出针孔分别开设于固定针筒的底壁和外套筒的底壁上;所述外套筒和固定针筒均由带弹性的工程塑胶制成。
18.进一步地,所述环筒的外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凹槽而形成梅花形,每相邻的两个凹槽内分别固定设置有第六定位凸起和第七定位凸起,所述第六定位凸起和第七定位凸起沿固定针筒的径向方向向外翘起;
19.所述外套筒上设有与所述第六定位凸起和第七定位凸起分别相匹配对应的第六定位凹槽和第七定位凹槽,所述第六定位凹槽为通孔结构,所述第七定位凹槽沿外套筒的径向方向上内凹设置;
20.所述外套筒的内壁上设有隔离凸台,隔离凸台设在第六定位凹槽的下方,环筒通过多个隔离凸台进行轴向的限位。
21.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底壁中心处设有第五定位凸起,所述固定针筒底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五定位凸起相匹配的第五定位缺口,所述第五定位凸起和第五定位缺口均为锥形且二者间隙配合;
22.所述第六定位凸起设置于第七定位凸起的上侧,所述第六定位凸起的下端设有向上翘起的倒钩,所述第七定位凸起上设有台肩固定面;
23.所述第六定位凸起的倒钩探出第六定位凹槽设置,所述第七定位凹槽的槽壁上设有限高环,所述第七定位凸起的台肩固定面位于限高环的下侧;
24.所述外套筒内壁的顶部设有多个第八定位凸起,所述环筒的外壁上设有多个第九定位凸起,所述第八定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九定位凸起的上侧;
25.每个所述第六定位凹槽竖向方向的两侧均紧邻设置有第十定位凸起,两个所述第十定位凸起以第六定位凹槽为中心对称设置。
26.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锥形筒的下端设有止动圆筒,所述止动圆筒的外圈设有第一止动爪,所述第一旋转筒下端设有多个第一止动凸起,所述第一止动爪卡设在所述定位空腔上部分位置的腔壁上,所述第一止动凸起插设在环筒外圈的凹槽内,所述第二旋转筒上设有第二止动爪,所述第二止动爪与构成环筒上凹槽的凸起位置形成棘轮棘爪机构。
27.进一步地,所述深度调节组件包括同轴设置的上定位环、驱动环和升降环,所述上定位环的下方外圈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驱动环的内圈上端设有多个档位调节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相邻档位调节凸起形成的凹槽对应设置,所述驱动环内圈的下端设有第一螺旋凸起,所述升降环套设在驱动环内,所述升降环的外圈设有螺旋槽,所述第一螺旋凸起设在螺旋槽内且二者相对运动,所述升降环的下端设有出针孔。
28.进一步地,所述上定位环的上端设有下凹的定位缺口,所述上定位环的内圈设有向内凸起的第一定位凸起,所述固定筒的外壁上设置有定位插块和定位凹槽,所述定位插块插设在定位缺口内,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卡设在定位凹槽内,从而将上定位环与固定筒进行固定。
29.进一步地,所述上定位环下端的直径小于其上端的直径,所述上定位环的下端伸入驱动环的内部,所述上定位环的下端设有倒钩形第一定位凸台;
30.所述螺旋槽两侧由多个间断式设置的第二螺旋凸起组成,所述第二螺旋凸起与驱动环的内圈接触设置且间隙配合;
31.所述驱动环的外径小于等于上定位环顶端的外径,所述驱动环的下端设有圆弧凸起,且所述圆弧凸起处的外径大于驱动环上端的外径;
32.所述上定位环的下端设有第二定位缺口,所述升降环的上端设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定位凸起设在第二定位缺口内,且二者上下滑动设置。
33.进一步地,所述采血针包括针头和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包括一体成型的驱动段和固定段,所述针头贯穿固定段且固定在固定段中心,所述驱动段位于固定段的上端,所述驱
动段上设置有挂耳凸起、第三定位凸起以及薄壁区域;所述针头的底端设有套头,所述套头为软橡胶结构。
34.进一步地,所述环筒上设有第三定位缺口,所述第三定位缺口与采血针上的第三定位凸起可匹配卡接。
35.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套为工程塑料材质。
36.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37.1、本发明的多头采血笔依次包括固定筒、直线驱动组件、旋转驱动组件、多针固定组件和深度调节组件,且多针固定组件内设置有多个采血针,多中组件匹配工作可实现同一个采血笔可对多个不同的样本进行采血使用,减少更换频率,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8.2、本发明中的直线驱动组件用于将采血针进行按压采血使用,旋转驱动组件用于将多个采血针之间进行替换,保证一个采血针仅使用一次从而保证采血安全,避免采血过程中疾病的传染;深度调节组件用于调节采血针的出针深度,从而固定采血针刺破皮肤的深度,保证正常使用。
39.3、本发明的直线驱动组件中设置有驱动杆、按钮、升降弹簧和复位弹簧,在使用时,通过按压按钮带动驱动杆下移可以将采血针按下进行采血工作,针头刺破皮肤后,其驱动杆底部卡设采血针在升降弹簧和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从而将采血针收回,可以实现采血针的使用与复位,从而便于与旋转驱动组件配合而更换新的采血针进行使用,保证安全。
40.4、本发明中的旋转驱动组件中的第一旋转筒与多针固定组件的环筒卡设固定,第二旋转筒与环筒形成棘轮棘爪机构,在使用时通过旋转第二旋转筒带动第一旋转筒和环筒以及环筒内的采血针进行转动,从而实现更换新的采血针使用的目的,同时棘轮棘爪机构便于将操作凸起进行复位,且复位的同时驱动筒的第一止动爪卡设环筒可防止第一旋转筒和环筒逆向转动,从而便于再次旋转更换新的采血针操作。
41.5、本发明中的深度调节装置可以调节底部升降环的底面相对于多针固定组件的位置,从而可以调节采血针的出针深度,及时进行调整,使得采血针的出针深度符合采血的要求。
附图说明
42.图1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3.图2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44.图3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固定筒的结构示意图一;
45.图4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固定筒的结构示意图二;
46.图5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直线驱动组件的机构示意图;
47.图6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直线驱动组件的剖视图;
48.图7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驱动筒的结构示意图一;
49.图8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驱动筒的结构示意图二;
50.图9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0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1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旋转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3.图12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第一旋转筒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3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第二旋转筒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4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5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直线驱动组件与旋转驱动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57.图16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多针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7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固定针筒的结构示意图一;
59.图18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固定针筒的结构示意图二;
60.图19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外套筒的结构示意图一;
61.图20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外套筒的结构示意图二;
62.图21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采血针的结构示意图;
63.图22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固定针筒与采血针组合的剖视图;
64.图23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深度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65.图24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深度调节组件的剖视图;
66.图25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上定位环的结构示意图一;
67.图26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上定位环的结构示意图二;
68.图27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驱动环的结构示意图;
69.图28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升降环的结构示意图;
70.图29是图24中a结构的放大图;
71.图30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的剖视图;
72.图31是本发明多头采血笔中驱动筒、第一旋转筒、第二旋转筒之间限位结构示意图;图中:
73.65-固定筒,651-第一导向槽,652-第一观察窗口,653-第二观察窗口,656-定位插块,657-定位凹槽,658-凸起;
74.1-采血针,11-针头,12-保护套,121-固定段,122-驱动段,1221-挂耳凸起,1222-第二斜面,1223-第二水平面,1224-第三定位凸起,1225-薄壁区域,1226-第三斜面,13-套头;
75.c-多针固定组件,21-固定针筒,210-定位空腔,211-第三定位缺口,212-第六定位凸起,2121-倒钩,213-第七定位凸起,2131-台肩固定面,214-第五定位缺口,215-固定柱,216-第九定位凸起,217-环筒,218-第一出针孔;22-外套筒,221-第六定位凹槽,222-第五定位凸起,223-第七定位凹槽,224限高环,225-第八定位凸起,226-隔离凸台,227-第十定位凸起,228-第二出针孔;
76.d-深度调节组件,51-上定位环,511-第一定位凸起,512-第一定位缺口,513-限位凸起,514-第一定位凸台,515-第二定位缺口,52-驱动环,521-档位调节凸起,522-第一螺旋凸起,523-圆弧凸起,53-升降环,531-第二定位凸起,532-螺旋槽,533-第二螺旋凸起,54-出针孔,
77.a-直线驱动组件,61-驱动杆,612-驱动头,6121-升降旋转驱动面,6122-旋转定位凸台,613-导向空杆,6131-导入槽,615-第二定位爪,62-驱动筒,621-第十一定位凸起,622-导入杆,623-避位孔,624-第二导向槽,6241-竖直槽,6242-横向槽,625-第三限定槽,6251-横向限位槽,626-第十二定位凸起,6261-第四限定槽,627-第四止位凸起,628-定位
锥形筒,6281-第一定位竖槽,6282-第二定位竖槽,6283-定位竖块,629-止动圆筒,6291-第一止动爪,63-按钮,631-第一定位爪,632-第一导向凸起,633-第二导向凸起,634-第三限定凸起,6341-第四限位凸起,635-驱动肋板,64-升降弹簧,655-复位弹簧;
78.b-旋转驱动组件,66-扭簧,661-第一竖直杆,662-第二竖直杆,67-第一旋转筒,671-第十三定位凸起,672-第一止动凸起,6721-第三定位竖槽,6722-第二定位竖块,673-第十四定位凸起,68-第二旋转筒,681-第二止动爪,682-第三定位竖块,69-操作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7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80.多头采血笔,包括固定筒65、直线驱动组件a、旋转驱动组件b、多针固定组件c和深度调节组件d,固定筒65的底部与深度调节组件d卡接固定,直线驱动组件a、旋转驱动组件b和多针固定组件c均设置在固定筒65的内部,且直线驱动组件a的顶端探出固定筒65,旋转驱动组件b设置在直线驱动组件a和多针固定组件c之间用于控制多针固定组件c进行转动,多针固定组件c内部设置有多个采血针1,直线驱动组件a内设置有驱动杆61用于将采血针1进行按压以进行采血。其中固定筒65用于将其他组件进行包覆和组装,直线驱动组件a向下按动时可以带动采血针1穿出从而刺破皮肤进行采血工作,不再按动时则带动采血针1返回原位,旋转驱动组件b可以将多针固定组件c和采血针1进行转动,进而改变新的采血针1与直线驱动组件a进行正对,更换新的采血针进行使用,设置深度调节组件d可以调节采血针1的出针深度,及时进行调整,使得采血针1的出针深度符合采血的要求。
81.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筒65为中空圆筒,且固定筒65上设有第一观察口652和第二观察口653,第一观察口652用于观察第一旋转筒67表面的档位,确定采血针1使用到第几个进而判断是否要更换新的采血针1,第二观察口653便于将按钮63进行旋转从而改变采血针1的位置,便于更换新的采血针1进行使用;固定筒65的外壁上设置有定位插块656和定位凹槽657,便于与上定位环51进行卡设固定,便于快速安装拆卸深度调节组件d,从而方便将多针固定组件c和采血针1进行更换。所述固定筒65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槽651和凸起658,第一导向槽651用于与按钮63进行导向定位,从而保证按钮63竖直滑动。
82.参照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直线驱动组件a包括驱动杆61、驱动筒62、按钮63、升降弹簧64和复位弹簧655,按钮63设置在固定筒65上端的内部且二者上下滑动设置,驱动筒62设置在固定筒65的内部且位于按钮63的下侧,驱动杆61设置在驱动筒62的内部;其中,该直线驱动组件a用于按压底部的采血针1进而使得采血针1穿出而进行采血工作,实际使用时,按动按钮63,则按钮63沿固定筒65向下滑动,从而对复位弹簧655进行压缩,进而带动驱动杆61沿驱动筒62向下滑动,则驱动杆61压制底部的采血针1穿出底部的深度调节组件d进而刺破皮肤进行采血工作。
83.参照图6和图10所示,驱动筒62内部的下端设有环形的第十一定位凸起621,驱动杆61包括一体的驱动头612和导向空杆613,驱动头612的底端和第十一定位凸起621之间卡设有升降弹簧64,设置第十一定位凸起621用于与驱动头612匹配卡设升降弹簧64,从而将升降弹簧64的位置进行固定;升降弹簧64套设在导向空杆613的外侧且与第十一定位凸起621同轴设置;复位弹簧655的一端卡设在按钮63的顶壁内侧,另一端卡设在驱动头612的顶部,设置升降弹簧64和复位弹簧655在按压使用时,二者进行压缩,进而驱动杆61下移对底
部的采血针1进行按压移动,之后采血针1的针头刺破皮肤后在复位弹簧655和升降弹簧64两者再自身弹力作用下由驱动杆61卡设带动收回到固定筒65内,从而减少痛感。
84.同时参照图6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按钮63的顶壁中间位置向下设有第一定位爪631、驱动头61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定位爪615,第一定位爪631和第二定位爪615均为二瓣式结构,复位弹簧655的两端分别卡设在第一定位爪631和第二定位爪615内;第一定位爪631和第二定位爪615用于将复位弹簧655进行固定安装。另外,因按钮63在下按过程,因驱动肋板635沿驱动杆61的升降旋转驱动面6121进行移动,从而使得驱动杆61旋转而将旋转定位凸台6122从第二导向槽624内转出进入到竖直槽6241而进行下移,在此过程中,因复位弹簧655的两端均卡设在二瓣式结构中,因此,复位弹簧655随驱动杆61的转动而扭转,产生扭转弹力,之后当驱动杆61上移返回时,当驱动肋板635与升降旋转驱动面6121不在接触时,复位弹簧655的扭转弹力作用下再带动驱动杆61转动,从而使得旋转定位凸台6122在卡回到第二导向槽624内。因此,复位弹簧655的两端卡设在二瓣式结构内,便于将旋转定位凸台6122复位。
85.同时参照图6、图7和图8,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筒62的下端设有向上伸出的导入杆622,导入杆622的上端为锥形,导向空杆613与驱动头612同轴设置,导向空杆613设在驱动头612的下端且竖直向下延伸,导向空杆613的内部设有导入槽6131,导入杆622伸入到导入槽6131内设置;在驱动筒62的内部设置导入杆622插入到驱动杆61底部导向空杆613上的导入槽6131内,用于对驱动杆61起到导向作用,从而保证驱动杆61向下移动时保持直线移动,其轴线位置不改变。
86.同时参照图6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按钮63下部的外圈设有第一导向凸起632,固定筒65的上端内壁设有内凹的第一导向槽651,第一导向凸起632伸入到第一导向槽651设置且二者间隙配合;该第一导向凸起632在第一导向槽651内进行上下滑动,可保证按钮63上下按动时呈直线移动,从而防止按钮63进行旋转。
87.如图7所示,驱动筒62上设有避让孔623,驱动筒62的上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十二定位凸起626,设置第十二定位凸起626用于抵挡按钮63上的第四限位凸起6341,从而防止按钮63与驱动筒62脱离,保证按钮63与驱动筒62之间始终进行卡设连接;驱动筒62的外圈中部设有第四止位凸起627,第四止位凸起627与第一导向槽651对应设置;第四止位凸起627卡设在第一导向槽651中,将驱动筒62与固定筒65的轴向位置进行进行固定,保证驱动筒62不在固定筒65中进行转动。
88.驱动筒62外部还设有横向限位槽62514,横向限位槽6251与固定筒65内部的凸起658对应设置,组装时,凸起658产生弹性形变,进而凸起658卡在横向限位槽651内,实现驱动筒62与固定筒65的安装。
89.参照图9和图7,按钮63的下端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导向凸起633和第三限定凸起634,第三限定凸起634的下端两侧对称设有向周向方向延伸的第四限位凸起6341,驱动筒62上设有第二导向槽624、第三限定槽625、第四限位槽6261、竖直槽6241和横向槽6242,横向槽6242与竖直槽6241连通,其中,第二导向凸起633插入到第三限定槽625内且二者间隙配合,第三限定凸起634贴设在驱动筒62的外壁上,且第四限位凸起6341位于所述第十二定位凸起626的下侧,且所述第三限定凸起634的宽度小于两个相邻第十二定位凸起626之间距离。第三限定槽625用于限制第二导向凸起633的下移深度,当按钮63向下按动时,第二导
向凸起633向下移动,直至卡设入第三限定槽625中,则停止移动。
90.参照图10和图9,驱动头612上设有升降旋转驱动面6121和旋转定位凸台6122;按钮63的内部设有驱动肋板635;其中,驱动杆61上的升降旋转驱动面6121为楔形面,驱动肋板635向下移动时压制升降旋转驱动面6121从而使得驱动头612进行转动,使得旋转定位凸台6122由横向槽6242内转出进入到竖直槽6241中且沿竖直槽6241向下移动,进而使得驱动杆61沿直线竖直下移。进而,初始状态下,旋转定位凸台6122设置在驱动筒62的横向槽6242内,驱动杆61不发生转动和轴向移动,在下降过程中,驱动肋板635的下端接触到驱动杆61的升降旋转驱动面6121时,驱动杆61开始旋转,旋转定位凸台6122从对应的横向槽6242内转出,然后在驱动筒62的竖直槽6241内向下滑动,复位的时候,升降弹簧64和复位弹簧655使驱动杆61沿轴向回退,当驱动杆61的旋转定位凸台6122到达驱动筒62的顶部时,驱动杆61在复位弹簧655扭力的作用下发生转动,旋转定位凸台6122转动到驱动筒62的横向槽6242内,恢复到初始位置且将驱动杆61进行固定。
91.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旋转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旋转筒67、第二旋转筒68、操作凸起69和扭簧66,参照图15,第一旋转筒67设置于驱动筒62的底端且与驱动筒62同轴心转动连接,第二旋转筒68设在第一旋转筒67的下端;如图7和图8所示,驱动筒62的下端设有定位锥形筒628,定位锥形筒628的上端设有第一定位竖槽6281,定位锥形筒628的下端设有定位竖块6283,定位竖块6283的一端面上开设有第二定位竖槽6282;扭簧66套设在定位锥形筒628的外圈,扭簧66的上端设有第一竖直杆661,扭簧66的下端设有第二竖直杆662,第一竖直杆661固定卡设在第一定位竖槽6281内,第二竖直杆662卡设在第二定位竖槽6282中;在进行装配时,将扭簧66的第一竖直杆661插设在第一定位竖槽6281中,之后将第二竖直杆662插设在第二定位竖槽6282中,之后将第一旋转筒67套设在驱动筒62外侧,之后将第二竖直杆662插设在第三定位竖槽6721中。在转动第二旋转筒68时,扭簧66处于扭转状态,每当转动一个档位时,因第二止动爪68与构成环筒217上凹槽的凸起位置形成棘轮棘爪机构,使得第二旋转筒68与环筒217相抵持,进而保持两者的稳定,使得第二旋转筒68不发生反向转动。
92.其中,固定筒65上设有第一观察口652和第二观察口653,第一观察口652和第二观察口653分别与第一旋转筒67和第二旋转筒68相对应,操作凸起69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筒68中,且操作凸起69贯穿第二观察口653设置,第一旋转筒67的外壁上圆周依次设置有档位数字。便于观察到用到哪一个采血针1,便于判断使用进度。
93.参照图12和图13,另外,第一止动凸起672相对止动圆筒629的轴线均布设置,其中一个第一止动凸起672上设有贯穿的第三定位竖槽6721且该第一止动凸起672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定位竖块6722,第三定位竖槽6721与第一定位竖槽6281对应设置,第二竖直杆662插设在第三定位竖槽6721内,第一定位竖槽6281和第二定位竖槽6282均为开口结构;在进行装配时,将扭簧66的第一竖直杆661插设在第一定位竖槽6281中,之后将第二竖直杆662插设在第二定位竖槽6282中,之后将第一旋转筒67套设在驱动筒62外侧,之后将第二竖直杆662插设在第三定位竖槽6721中。第二旋转筒68通过固定筒65内部的台肩结构实现其轴向的定位,第一旋转筒67中部设有多个向下延伸的第十三定位凸起671,第十三定位凸起671与第二旋转筒68的上端面贴合设置;第一旋转筒67的上端设有多个向上延伸设置的第十四定位凸起673,驱动筒62的外圈设有第四止位凸起627,第十四定位凸起673的上端面与
第四止位凸起627的下端面贴合设置。
94.如图16和图2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针固定组件c包括固定针筒21和外套筒22,的固定针筒21与外套筒22同轴心设置,外套筒22套设在固定针筒21外侧且与固定针筒21卡设连接;固定针筒21包括固定柱215和环筒217,固定柱215和环筒217通过隔板形成多个定位空腔210,多个采血针1放置于多个定位空腔210内,采血针1底部正对设置有第一出针孔218和第二出针孔228,第一出针孔218和第二出针孔228分别开设于固定针筒21的底壁和外套筒22的底壁上;外套筒22和固定针筒21均由带弹性的工程塑胶制成。多针固定组件c用于固定安装多组采血针1且配合旋转驱动组件b将采血针1进行旋转,进而达到更换新的采血针1使用的目的。
95.如图17和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环筒217的外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凹槽而形成梅花形,每相邻的两个凹槽内分别固定设置有第六定位凸起212和第七定位凸起213,第六定位凸起212和第七定位凸起213沿固定针筒21的径向方向向外翘起;如图19和20所示,外套筒22上设有与第六定位凸起212和第七定位凸起213分别相匹配对应的第六定位凹槽221和第七定位凹槽223,第六定位凹槽221为通孔结构,第七定位凹槽223沿外套筒22的径向方向上内凹设置;其中,第六定位凸起212设置于第七定位凸起213的上侧,第六定位凸起212的下端设有向上翘起的倒钩2121,第七定位凸起213上设有台肩固定面2131;第六定位凸起212的倒钩2121探出第六定位凹槽221设置,第七定位凹槽223的槽壁上设有限高环224,第七定位凸起213的台肩固定面位于限高环224的下侧。倒钩2121探出第六定位凹槽221,该设置用于对固定针筒21的上极限位置进行限位,设置限高环224用于抵持第七定位凸起213的台肩固定面2131,进而对固定针筒21的下极限位置进行固定。当固定针筒21与外套筒22组装后,倒钩2121探出环筒217沿其径向向外设置。当采血针1全部用完后取出时,第六定位凸起212收缩,此时,倒钩2121卡在第六定位凹槽221的上端面,同时台肩固定面2131与限位环224抵持配合,实现轴向定位,从而防止被取出的采血针1再次使用,避免重复使用。
96.如图19和20所示,外套筒22的内壁上设有隔离凸台226,隔离凸台226设在第六定位凹槽221的下方,环筒217通过多个隔离凸台226进行轴向的限位。外套筒22底壁中心处设有第五定位凸起222,固定针筒21底壁上设有与第五定位凸起222相匹配的第五定位缺口214,第五定位凸起222和第五定位缺口214均为锥形且二者间隙配合。在进行安装时,第五定位凸起222插设在第五定位缺口214中,可以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保证外套筒22和固定针筒21快速配合,从而提升组装的精度和效率。外套筒22内壁的顶部设有多个第八定位凸起225,环筒217的外壁上设有多个第九定位凸起216,第八定位凸起225位于第九定位凸起216的上侧。在组合后,其第八定位凸起225位于第九定位凸起216的上侧,利用弹性原理,实现外套筒22和固定针筒21在轴线方向上的定位。每个第六定位凹槽221竖向方向的两侧均紧邻设置有第十定位凸起227,两个第十定位凸起227以第六定位凹槽221为中心对称设置。设置第十定位凸起227,一是增加外套筒22的强度,避免外套筒22在第六定位凹槽221处强度降低,二是在进行安装采血针组件时,进行导向定位,从而提升装配精度。
97.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止动圆筒629的外圈设有第一止动爪6291,第一旋转筒67的下端设有多个第一止动凸起672,第一止动爪6291卡设在定位空腔210上部分位置的腔壁上,第一止动凸起672插设在环筒217外圈的凹槽内,用于将第一旋转筒67与环筒217进行卡设固定,第一止动爪6291卡设在定位空腔210上部分的腔壁上即第一止动爪6291的爪端用
于与环筒217内部的凹槽进行限位,从而防止转动后的多针固定组件c逆向旋转;第二旋转筒68上设有第三定位竖块682和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第二止动爪681,第二止动爪68与构成环筒217上凹槽的凸起位置形成棘轮棘爪机构,第三定位竖块682的内壁贴合第十三定位凸起671的外壁设置。该棘轮棘爪机构可以将第二旋转筒68与环筒217进行卡设,进而当在转动操作凸起69时,其第二旋转筒68带动第一旋转筒67和环筒217进行转动,从而将新的采血针1与出针孔54正对设置,此时再反向将操作凸起69旋转回原位,因棘轮棘爪机构使得第二旋转筒68反向回转而第一止动爪6291将环筒217进行卡住因此,环筒217和采血针1不进行转动,从而便于下一次转动操作;另外,随着第一旋转筒67与环筒217的不断旋转,当采血针1全部使用完毕后,其第一旋转筒67的第二定位竖块6722与第二旋转筒68的第三定位竖块682进行卡接,与此同时,第一旋转筒67的第二定位竖块6722的顶部与驱动筒62的定位竖块6283进行卡接,因此,驱动筒62、第一旋转筒67和第二旋转筒68三者均被卡住,从而该采血笔无法再进行旋转,此限位结构示意图如图31所示;即此时需要将采血针1进行更换,且该配合设置还可以防止采血针1被重复使用,保证安全。
98.如图23-2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深度调节组件包括同轴设置的上定位环51、驱动环52和升降环53,上定位环51的下方外圈设有限位凸起513,驱动环52的内圈上端设有多个档位调节凸起521,限位凸起513与档位调节凸起521对应设置,驱动环52内圈的下端设有第一螺旋凸起522,升降环53套设在驱动环52内,升降环53的外圈设有螺旋槽532,第一螺旋凸起522设在螺旋槽532内且二者相对运动,升降环53的下端设有出针孔54。
99.如图25和26所示,上定位环51的上端设有下凹的定位缺口512,上定位环51的内圈设有向内凸起的第一定位凸起511,固定筒65上的定位插块656插设在定位缺口512内,第一定位凸起511卡设在固定筒65上的定位凹槽657内,从而将上定位环51与固定筒65进行固定。
100.其中,上定位环51、驱动环52和升降环53均由工程塑料制成,方便零件之间的配合和卡接,简化配合结构和装配工艺,降低成本,上述的工程塑料包括但不限于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abs树脂、聚四氟乙烯。
101.上定位环51下端的直径小于其上端的直径,上定位环51的下端伸入驱动环52的内部,上定位环51的下端设有倒钩形第一定位凸台514;在实际安装的时候,由于采用工程塑料,有一定的弹性,上定位环51锁紧后深入到驱动环52的上端,相邻档位调节凸起521之间形成槽体,此时限位凸起513卡在上述槽体内部,同时第一定位凸台514与档位调节凸起521底部形成的台阶结构相接触,保证上定位环51和驱动环52在轴向方向的配合定位,结构简单,稳定可靠。
102.螺旋槽532两侧由多个间断式设置的第二螺旋凸起533组成,第二螺旋凸起533与驱动环52的内圈接触设置且间隙配合,避免了驱动环52的晃动,提升稳定性;驱动环52的外径小于等于上定位环51顶端的外径,驱动环52的下端设有圆弧凸起523,且圆弧凸起523处的外径大于驱动环52上端的外径;一是美观,二是避免划伤操作者,提升安全性,三是方便拔出;第一螺旋凸起522是分段设置,第二螺旋凸起533也是分段设置,方便二者进行装卡和装配,由于二者均采用工程塑料材质,分段式安装的时候,卡接配合后螺旋设置即可,这样装配完成后,不容易拆卸,结构稳定,只有破坏后才能拆卸,使用寿命长。
103.上定位环51的下端设有第二定位缺口515,升降环53的上端设有第二定位凸起
531,第二定位凸起531设在第二定位缺口515内,且二者上下滑动设置。防止上定位环51和升降环53发生相对转动,当转动驱动环52时,升降环53在螺旋槽532的作用下发生沿轴向的移动,第二定位凸起531在第二定位缺口515内的上下移动,相当于将第一螺旋凸起522在螺旋槽532内的转动转换为升降环53的上下直线运动;同时螺旋槽532的两端不是连通的而是封死的,这样设置有利于限制升降环53的上下移动距离,同时还限制了升降环53旋转的角度。
104.如图21所示,采血针1包括针头11和保护套12,保护套12包括一体成型的驱动段122和固定段121,针头11贯穿固定段121且固定在固定段121中心,驱动段122位于固定段121的上端,驱动段122上设置有挂耳凸起1221、第三定位凸起1224以及薄壁区域1225;针头11的底端设有套头13,套头13为软橡胶结构。
105.所述薄壁区域1225位于固定段121的上端,且向外侧内凹设置;所述挂耳凸起1221上设有第二斜面1222和第二水平面1223;所述驱动杆61的下端设有第四定位凸起,所述第四定位凸起上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一水平面。
106.在本实施例中,环筒217上设有第三定位缺口211,第三定位缺口211与采血针1上的第三定位凸起1224可匹配卡接。初始状态,所述第三定位凸起1224是置于第三定位缺口211内的,当驱动杆61向下运动时,此时第四定位凸起与挂耳凸起1221是不接触的,保护套12在薄壁区域1225发生形变,保护套12向中轴线方向弯曲,实现针头11的伸出,当驱动杆61向上运动时,由于薄壁区域1225的形变,使得第一水平面与第二水平面接触,从而第四定位凸起与挂耳凸起1221卡接,进而带动保护套12向上运动,实现针头11的缩回。
107.进一步地,保护套12为工程塑料材质。
108.本发明的采血笔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
109.1、当需要使用该采血笔进行采血使用时:可参照图30,
110.直接使用直线驱动组件a即可实现将采血针1伸出采血笔的底部进行正常采血。
111.首先,人手按动按钮63,则按钮63整个向下移动,此时,按钮63内部的驱动肋板635沿驱动杆61的升降旋转驱动面6121移动,从而使得驱动杆61旋转使得旋转定位凸台6122从横向槽6242中旋出进入到竖直槽6241中,由于复位弹簧655的压力,使得驱动杆61马上向下发射出去,即旋转定位凸台6122沿竖直槽6241竖直移动,之后驱动杆61逐渐与底部的其中一个采血针1的驱动段122进行接触从而压制采血针1向下移动,此时采血针1中的第三定位凸起1224由第三定位缺口211处滑下,此时第三定位凸起1224沿环筒217的内壁向下滑动,采血针1的驱动段122沿薄壁区域1225朝向环筒217的中心弯曲,进而采血针1在驱动杆61的带动下向下移动,直至依次穿过第一出针孔218、第二出针孔228和出针孔54,即可刺破皮肤进行采血工作,在此过程中,升降弹簧64和复位弹簧655进行压缩,具备弹性力。
112.其次,当采血针1刺破皮肤后,在升降弹簧64和复位弹簧655的弹力作用下,驱动杆61向上移动,因此时采血针1的驱动段122处于弯曲状态,则随着驱动杆61向上移动,驱动杆61底部的第四定位凸起与采血针1的挂耳凸起1221卡接,从而带动采血针1同时向上移动,将采血针1收回,直至采血针1的第三定位凸起1224到达第三定位缺口211处,卡入到第三定位缺口211后,此时采血针1的驱动段122恢复竖直状态,进而采血针1再次固定在多针固定组件c的定位空腔210内,而驱动杆61继续向上移动,直至升降弹簧64和复位弹簧655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按钮63不再受按压时,,驱动杆61继续上移,直至驱动杆61的旋转定位凸起
6112再次卡入到横向槽6242内,即恢复原位。
113.2、当需要转换新的采血针1使用时:
114.每个采血针1只能使用一次,当其中一个采血针1使用完毕其恢复原位后,需要操作旋转驱动组件b将多针定位组件c和采血针1进行旋转,使得新的未使用过的采血针1对应出针孔54和驱动杆61设置。其具体操作如下:
115.首先,手动转动操作凸起69,则操作凸起69带动第二旋转筒68进行转动,因第二止动爪681与环筒217的凹槽进行卡设因此会带动环筒217以及第一旋转筒67进行转动,当操作凸起69到达第二观察窗口的另一端时,此时新的采血针1与出针孔54定位完毕,且此时驱动筒62上的第一止动爪6291与环筒217的凹槽卡设固定,从而防止环筒217逆向旋转;
116.其次,手动方向转动操作凸起69,使得操作凸起69返回初始端,此时第二旋转筒68随之返回原位,而环筒217在第一止动爪6291的固定作用下不会进行转动,从而可以避免采血针1重复使用的问题,保证安全。
117.3、当所有的采血针1全部使用完毕后,更换新的采血针1与多针固定组件c的步骤如下:
118.当将采血针1全部使用完毕后,此时驱动筒62、第一旋转筒67和第二旋转筒68相互卡住从而使得采血笔无法旋转,三者卡接状态如图31所示,另外还可以通过第一观察窗口652观察第一旋转筒67上的档位数字判断采血针1的使用情况,此时则需要将采血针1进行更换,更换操作如下:
119.首先,将深度调解组件d拔下;
120.其次,将带有多个采血针1的多针固定组件c拔下,此时,扭簧66方向旋转一周直至与定位竖块远离第二定位竖槽6282的一端抵持固定,此时扭簧66处于挤压待安装状态;
121.再次,将安装有新的采血针1的多针固定组件c进行安装,且将第一旋转筒67上的第一止动凸起672依次插入到不同的环筒217的凹槽内,之后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即完成更换;
122.之后,将深度调节组件d再次与固定筒65进行卡接固定即完成更换,可继续使用。
123.4、设置深度调节组件d用于调节采血1针的出针深度:
124.通过转动升降环53可以改变升降环53高度,从而调节采血针1穿出出针孔54的高度,使用第一根采血针1进行按动来观察其正常的出针高度,如果过长则需要将升降环53降低,过短则需要将升降环53升高。
125.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