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十五制大黄双槐丸的药物配方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727681发布日期:2023-04-06 01:22阅读: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产品药物配方及其制作方法,特别是一种十五制大黄双槐丸的药物配方及其制作方法,属于中药。


背景技术:

1、清宁丸,中成药名,2020年《中国药典》第一部规定清宁丸的处方如下:大黄600g,绿豆25g,车前草25g,炒白术25g,黑豆25g,半夏(制)25g,醋香附25g,桑叶25g,桃枝5g,牛乳50g,姜厚朴25g,麦芽25g,陈皮25g,侧柏叶25g。

2、同时药典规定的制作方法:以上十四味,除牛乳外,将大黄粉碎为小块,另取黄酒600g,与大黄拌于罐中,加盖封闭,隔水加热炖至酒尽,取出,低温干燥。其余绿豆等十二味,分别酌予碎断,分次水煎至味尽,去渣,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适当浓缩后加入牛乳,浸拌上述制成的大黄,再入罐中,加盖封闭,按上法炖至液尽,取出,低温干燥,研成细粉,过筛。粉末用炼蜜,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3、此处方具有清热泻火,消肿通便。用于火毒内蕴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晕耳鸣、目赤牙痛、腹中胀满、大便秘结等症状。

4、大黄,中药材名。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功能主治为: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疽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5、大黄经炒制后对其所含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均有影响,其泻下成分番泻甙和大黄酸明显减量,加热对鞣质影响教小,因此泻下作用减弱而收敛作用相对增强。

6、制大黄现在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肺热咳嗽、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制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

7、据顾锡《银海指南》记载清宁丸的制作,去五脏湿热秽浊。治饮食停滞,胸脘胀痛,头晕口干,二便秘结:大黄十斤,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晒干。另用桑叶、桃叶、槐叶、大麦、黑豆、绿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侧柏叶铺甑蒸过晒干,再蒸再晒。制后再用半夏、厚朴、陈皮、白术、香附、车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过晒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或为散亦可。

8、本发明在古方以及药典的基础上,改善配方及制作方法,所得到的十五制大黄双槐丸可用于清理胃肠、泻热,消肿通便、胃肠积热、饮食停滞、腹胁胀满、大便秘结、咽喉肿痛、祛痰湿、活血化瘀、膀胱炎、尿道炎、黄疸,胆石症,胆囊炎,肝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十五制大黄双槐丸的药物配方及其制作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2、药物配方组成:大黄28-32份,侧柏叶(鲜柏叶)15-20份,绿豆3-5份,大麦3-5份,黑豆3-5份,槐叶3-5份,桑叶3-5份,枇杷叶3-5份,车前草1.5-2.5份,川朴1-3份,陈皮1.5-2.5份,半夏1-3份,白术1.2-2份,香附1-3份,黄芩1-3份,牛乳0.2-0.5份,藕汁0.2-0.5份;其他辅料根据剂型配比添加。

3、进一步地,所述无灰酒是不放草木灰的酒。古人在酒内加石灰以防酒酸,但能聚痰,所以药用须无灰酒。

4、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原料的药理活性如下:

5、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6、侧柏叶(鲜柏叶):苦、涩,寒。归肺、肝、脾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热咳嗽,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7、绿豆:甘,凉。入心、胃经。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热烦渴,水肿,泻利,蛋毒,肿,解热药毒。

8、大麦:甘咸,凉。入脾、胃二经。何胃,宽肠,利水。治食滞泄泻,小便淋痛,水肿,汤火伤。

9、黑豆:味甘,性微寒,性平。入脾、肾经。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治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口噤,痈肿疮毒;解药毒。

10、槐叶:苦,平。归肝、胃经。清肝泻火,凉血解毒,燥湿杀虫。用于小儿惊痫,壮热,肠风,尿血,痔疮,湿疹,疥癣,痈疮疔肿。

11、桑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

12、枇杷叶:味苦、微辛,性微寒。入肺、胃经。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治肺热痰嗽,阴虚劳嗽,咳血,衄血,吐血,胃热呕哕,妊娠恶阻,小儿吐乳,消渴及肺风面疮。

13、车前草:味甘,性寒。归肝、肾、膀胱经。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用于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

14、川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

15、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16、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17、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等。

18、香附:味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19、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20、牛乳:味甘,性微寒。归心、肺、胃经。补虚损,益肺胃,养血,生津润燥,解毒。用于虚弱劳损,反胃噎膈,消渴,血虚便秘,气虚下痢,黄疸。

21、藕:味甘,性寒。归心、肝、脾、胃经。清热生津,凉血,散瘀,止血。用于热病烦渴,吐衄血,下血。

22、进一步地,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大黄28份,侧柏叶(鲜柏叶)15份,绿豆3份,大麦3份,黑豆3份,槐叶3份,桑叶3份,枇杷叶3份,车前草1.5份,川朴1份,陈皮1.5份,半夏1份,白术1.2份,香附1份,黄芩1份,牛乳0.2份,藕汁0.2份;其他辅料根据剂型配比添加。

2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发明实例提供了一种十五制大黄双槐丸的制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24、1、将捡好的28份大黄用米泔水浸一日,切片,晒干入无灰酒内浸三日,取出晒半干;

25、2、将步骤1中的大黄在无灰酒中泡三天,晒润入笼用鲜柏叶垫底蒸一小时(以后每次都换新柏叶垫底,柏叶蒸过不用);

26、3、将3份绿豆煎汁拌入大黄,待豆汁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27、4、将3份大麦煎汁拌大黄,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28、5、将3份黑豆煎汁拌大黄,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29、6、将3份槐叶煎汁拌大黄,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30、7、将3份桑叶煎汁拌大黄,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31、8、将3份枇杷叶煎汁拌大黄,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32、9、将1.5份车前草煎汁拌大黄,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33、10、将1份川朴煎汁拌大黄,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34、11、将1.5份陈皮煎汁拌大黄,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35、12、将1份半夏煎汁拌大黄,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36、13、将1.2份白术煎汁拌大黄,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37、14、将1份香附煎汁拌大黄,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38、15、将1份黄芩煎汁拌大黄,渗入后换上新鲜柏叶蒸一小时,晒干;

39、16、无灰酒拌透晾润蒸三小时,晒干碾细粉,加入0.2份牛乳或炼蜜、0.2份藕汁拌匀,炼蜜为小丸,即得。

40、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槐丸可用于清理胃肠、泻热,消肿通便、胃肠积热、饮食停滞、腹胁胀满、大便秘结、咽喉肿痛、祛痰湿、活血化瘀、膀胱炎、尿道炎、黄疸,胆石症,胆囊炎,肝炎。

41、本发明实例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槐丸将大黄依次置于绿豆汁,大麦汁,黑豆汁,槐叶汁,桑叶汁,枇杷叶汁,车前草汁,川朴汁,陈皮汁,半夏汁,白术汁,香附汁,黄芩汁中,碾成细粉后与牛乳或炼蜜以及藕汁混合均匀制成小丸,不仅大大增强了大黄的活性,而且将大黄的泻下作用减弱。十五制熟大黄清血分湿热,滋阴除燥,健胃消食,特别适立于老年体虚肠蠕动功能减退,津液不足。酒大黄清上焦肺热,降甘露润晒而通便,气滞血瘀者服之效之。大黄炭活血祛瘀止血止痛。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槐丸具有药物配比合理、疗效显著、应用广泛以及可操作性强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