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夹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23356发布日期:2021-07-02 21:08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瓣膜夹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瓣膜夹合装置。



背景技术:

二尖瓣是附于左房室口周缘的二片瓣膜,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有阻止左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二尖瓣反流(mr)是由于先天性异常或者后天性病变,在左心室收缩时无法完全闭合,使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的血液部分反流回左心房,引起一系列心脏的病例改变和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

目前对于二尖瓣反流治疗,主要有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两种。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慢、风险高等缺点。介入治疗主要分为经导管二尖瓣修复(transcathetermitralvalverepair,tmvr)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ranscathetermitralvalveimplant,tmvi)两种。现有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包括缘对缘修复、人工腱索植入、瓣环修复等,原理与外科手术相同,但通过股动脉穿刺或心尖穿刺等极微创途径将修复器械递送至二尖瓣部位,最大程度保留了二尖瓣原有结构,安全性高但有复发风险。经导管二尖瓣瓣膜置换即将人工瓣膜(主要是生物膜)经股静脉房间隔或经心尖送达二尖瓣、释放后固定在瓣环内以替代病变的瓣膜,目前看来安全性较低且有生物瓣膜衰败的风险。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疼痛轻、恢复快、出血少、大大降低传统手术禁忌或高危患者的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经导管瓣膜治疗术将成为二尖瓣反流治疗的主流手段。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瓣膜夹合装置存在自锁装置太过复杂,装配操作操作比较麻烦以及可靠性和安全度有所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瓣膜夹合装置,以优化瓣膜夹合装置的结构,同时提高瓣膜夹合装置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瓣膜夹合装置,包括:

第一夹合件,包括定位部和连接于所述定位部的多个夹片;自然状态下,多个所述夹片之间具有彼此远离的趋势;

支撑组件,包括连接件、支撑件和弹性件;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活动穿过所述定位部,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支撑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连接件;

第二夹合件,包括多个夹臂,每个所述夹臂分别与所述定位部和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且所述夹臂和所述夹片一一对应设置;

推动所述连接件向远离所述定位部的方向运动,所述弹性件发生形变,所述夹臂向远离对应的所述夹片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瓣膜夹合装置展开;释放所述连接件,所述弹性件在回复力作用下驱动所述夹臂向靠近对应的所述夹片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瓣膜夹合装置闭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夹合件包括两个所述夹片,所述第二夹合件包括两个所述夹臂,两个所述夹片和两个所述夹臂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件的两侧;

所述连接件呈t字型,所述连接件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活动穿过所述定位部并形成为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撑件相连接并形成为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支撑件呈v字型,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分别形成连接位,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连接位分别与两个所述夹臂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弯折端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相连接;

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件的两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夹臂的用于与所述定位部的连接处形成有定位槽,所述夹臂能够在所述定位槽的不同位置通过定位件与所述定位部相连接,以改变所述夹臂的展开长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螺旋弹簧;

所述螺旋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接件的第一连接部,且所述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定位部和所述连接件的第二连接部;推动所述连接件向远离所述定位部的方向运动,所述弹性件发生拉伸形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扭力弹簧;

所述扭力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接件的第二连接部,所述扭力弹簧的两个抵接端分别抵接两个所述夹臂的背离所述夹片的侧壁;推动所述连接件向远离所述定位部的方向运动,所述弹性件发生扭力形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夹合件还包括控制线,所述夹片的远离所述定位部的端部形成有定位孔,所述控制线能够活动穿过所述定位孔;

所述夹片上还形成有向背离所述连接件所在侧翻折的定位翻部,所述夹片由镍钛合金材料形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瓣膜夹合装置还包括芯轴,所述芯轴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瓣膜夹合装置还包括释放组件;

所述释放组件设置于多个所述夹片之间,所述释放组件包括相卡接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套设于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的外部并与所述定位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套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管的背离所述定位部的一侧;所述芯轴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套管上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卡位,所述第二套管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卡位相卡接的第二卡位;

所述第一卡位形成为矩形或弧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的瓣膜夹合装置以第一夹合件和第二夹合件作为主体,以支撑组件作为基部,第二夹合件可相对第一夹合件和支撑组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旋转,即可实现瓣膜夹合装置的闭合和打开,因此本申请的瓣膜夹合装置的结构简单、加工和装配更为方便,且以弹性件作为主体的自锁结构部分操作更加简单,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使得应用本申请的瓣膜夹合装置进行手术时成功率更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瓣膜夹合装置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瓣膜夹合装置的闭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瓣膜夹合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瓣膜夹合装置的第一夹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瓣膜夹合装置的第二夹合件的一个夹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瓣膜夹合装置的支撑组件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瓣膜夹合装置的支撑组件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瓣膜夹合装置的释放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瓣膜夹合装置的释放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瓣膜夹合装置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瓣膜夹合装置的闭合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瓣膜夹合装置的支撑组件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瓣膜夹合装置包覆有编织物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夹合件,11-夹片,111-定位孔,112-定位翻部,12-定位部,121-延伸部,2-第二夹合件,21-夹臂,211-连接臂,2111-定位槽,212-夹臂主体,3-连接件,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4-支撑件,41-连接位,42-弯折端,5-弹性件,51-螺旋弹簧,52-扭力弹簧,6-芯轴,7-释放组件,71-第一套管,711-第一卡位,72-第二套管,721-第二卡位,81-螺栓,82-卡套,9-编织物层。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用于示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里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之上”或“直接覆盖”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尽管可在这里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相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之上”、“上部”、“在……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的元件随后将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下”或“下部”。因此,术语“在……之上”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而包括“在……之上”和“在……之下”两种方位。所述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将对在这里使用的空间关系术语做出相应的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的。

下面参照图1至图13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瓣膜夹合装置。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瓣膜夹合装置,用于在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手术中抓捕瓣叶,以达到减少二尖瓣反流的作用。

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10和图11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瓣膜夹合装置包括第一夹合件1、第二夹合件2、支撑组件以及芯轴6和释放组件7。

参见图4并结合图1至图3所示,第一夹合件1包括定位部12、连接于定位部12的两侧且彼此相对设置的两个夹片11和控制线(图中未示出)。定位部12连接于两个夹片11的第一端之间,夹片11的第二端为自由端,自然状态下(即没有外力作用于夹片11的情况下),两个夹片11的自由端具有彼此远离的趋势,即能够使得两个夹片11相对展开,以配合第二夹合件2抓捕瓣叶。夹片11的第二端形成有定位孔111,控制线能够活动穿过定位孔111,通过控制线拉动夹片11,从而实现对夹片11开合角度的控制。彼此相对设置的两个夹片11上均开设有定位孔111,因此能够通过控制线分别控制两个夹片11,实现第一夹合件1的展开或闭合。图1至图3示出了的第一夹合件1为闭合的状态,图4示出了第一夹合件1为展开的状态。

此外,参见图4所示,夹片11的彼此背对的侧部还形成有向外翻折的定位翻部112,定位翻部112可以形成为凸起结构、三角形或其他形状的翻折结构等,图4中示出了定位翻部112为向外翻折的三角形结构。在第一夹合件1展开时,夹片11与二尖瓣的瓣叶的一侧接触,并配合第二夹合件2(第二夹合件2的具体结构将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具体说明)实现在二尖瓣处的夹合,且在夹合时,夹片11上的定位翻部112能够增大第一夹合件1在夹合处的摩擦力,从而提高本实施例的瓣膜夹合装置的夹合稳定性。

对于夹片11的材质,可选用镍钛合金材料和316不锈钢,由于镍钛合金具有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夹片11的材质优选为镍钛合金材料,镍钛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抗弯折性、耐腐蚀性以及稳定性,且无毒,因此由镍钛合金材料形成的夹片11具有一定的回弹力,使得第一夹合件1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实现自动展开。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夹合件1的定位部12和夹片11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即定位部12和夹片11为由镍钛合金材料形成的一体式结构。

此外,参见图4所示,定位部12的两侧(未连接夹片11的侧部)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121,延伸部121用于与第二夹合件2相连接。

参见图5并结合图1至图3所示,第二夹合件2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两个夹臂21,夹臂21与夹片11一一对应设置,使得每个夹片11能够配合对应的夹臂21形成夹合作用。夹臂21呈板状,其朝向夹片11的一侧边缘形成有立边结构,立边结构配合夹片11起到更稳定的夹持作用。每个夹臂21的一端均形成两个平行设置的连接臂211,两个连接臂211分别用于连接定位部12两侧的延伸部121以及支撑组件。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臂211远离夹臂主体212的一端通过螺栓81等枢接件与定位部12的延伸部121转动连接,连接臂211与夹臂主体212连接的位置处通过螺栓81等枢接件与支撑组件转动连接,从而在支撑组件相对第一夹合件1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夹臂21转动,从而实现第二夹合件2的开合。

参见图5所示,连接臂211上开设有沿连接臂211的端部向夹臂主体212方向延伸的定位槽2111,连接臂211可在定位槽2111的不同位置通过螺栓81等枢接件与定位部12连接,从而实现对夹臂21展开长度和展开角度的调整。如图1所示,示出了连接臂211在定位槽2111的端部与定位部12连接的结构,此时夹臂21的展开长度最长、展开角度最大,便于配合夹片11实现对瓣叶的抓捕。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支撑组件包括连接件3、两个支撑件4和弹性件5。

具体参见图7并结合图1至图3所示,连接件3呈t字型结构,其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第一连接部31的一端活动穿过定位部12并伸入两个夹片11之间,第一连接部31的该端为连接件3的第一端。第一连接部3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2整体作为连接件3的第二端。第二连接部32具有分设于第一连接部31两侧的两个连接端,两个连接端分别用于连接两个支撑件4。具体地,第二连接部32的连接端可通过螺栓81等连接构件实现与支撑件4的连接。

具体参见图6并结合图1至图3所示,支撑件4呈v字型板状结构,其两端分别形成为连接位41,连接位41用于与第二夹合件2相连接(可通过螺栓81等枢接件实现两者的连接);支撑件4的弯折处形成为弯折端42,弯折端42用于与连接件3的连接端相连接(可通过螺栓81等连接构件实现两者的连接),支撑件4的连接位41相对对称设置于弯折端42的两侧。支撑件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件4对称设置于连接件3的两侧,对于每个支撑件4,其一个连接位41用于连接第二夹合件2的一个夹臂21,其另一个连接位41用于连接第二夹合件2的另一个夹臂21,因此通过两个支撑件4对两侧的夹臂21的支撑连接作用,一方面能够保证与两个夹臂21的稳定连接,另一方面能够使得两个夹臂21在开合过程中能够实现对称变化,即保证两个夹臂21的开合角度变化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至图3所示,示出了夹臂21与夹片11之间、夹臂21与支撑件4之间、支撑件4和连接件3之间均通过螺栓81进行连接的结构,且为防止螺栓81脱落,在上述螺栓81连接处配合设置卡套82,用卡套82固定螺栓81,实现上述结构连接处的稳定连接。

此外,对于夹臂21的材料可选用镍钛合金材料和316不锈钢,优选为镍钛合金材料。

弹性件5作为瓣膜夹合装置的自锁构件,其能够在瓣膜夹合装置闭合时实现对瓣膜夹合装置的锁定。本实施例示出了弹性件5的两种结构形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3以及图10至图12,具体说明弹性件5的结构以及自锁原理。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的瓣膜夹合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弹性件5为螺旋弹簧51,其套设于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部31上,且弹性件5的一端固定连接定位部12或第一连接部31的远离第二连接部32的端部,弹性件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31的用于连接第二连接部32的端部或第二连接部32上。以图1所示的瓣膜结合装置的视角为例,在瓣膜夹合装置工作的过程中,推动连接件3伸入夹片11之间的一端向下运动,定位部12和连接件3的第二连接部32之间的间距增大,螺旋弹簧51发生弹性拉伸,夹臂21在连接件3和支撑件4的拉动作用下向远离对应的夹片11的方向运动,即夹臂21相对夹片11展开,此时瓣膜夹合装置处于展开状态。释放连接件3(即撤销作用在连接件3上的作用力),螺旋弹簧51会发生弹性回缩同时产生弹性回复力,此回复力能够拉动定位部12和连接件3的第二连接部32彼此靠近,夹臂21在连接件3和支撑件4的拉动作用下向朝向对应的夹片11的方向运动,即夹臂21相对夹片11闭合,直至瓣膜夹合装置处于稳定闭合状态,即通过螺旋弹簧51配合连接件3和支撑件4能够实现对瓣膜夹合装置的锁定,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和操作,且可靠性和安全性高。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件5为螺旋弹簧51时,弹性件5的端部与定位部12和连接件3之间的固定连接可通过焊接、医用胶水的粘接或卡接等方式,只要能够实现弹性件5与定位部12和连接件3之间的稳定连接即可。

如图10至图12所示,本申请的瓣膜夹合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弹性件5为扭力弹簧52,其套设于连接件3的第二连接部32上,且扭力弹簧52的两个抵接端分别抵接连接件3两侧的夹臂21的背离夹片11的侧壁。以图10所示的瓣膜结合装置的视角为例,在瓣膜夹合装置工作的过程中,推动连接件3伸入夹片11之间的一端向下运动,定位部12和连接件3的第二连接部32之间的间距增大,夹臂21在连接件3和支撑件4的拉动作用下向远离对应的夹片11的方向运动,即夹臂21相对夹片11展开,夹臂21的展开会推动扭力弹簧52发生扭力形变,此时瓣膜夹合装置处于展开状态。释放连接件3(即撤销作用在连接件3上的作用力),扭力弹簧52会发生扭力回转同时产生扭力回复力,此回复力能够推动夹臂21相对夹片11闭合,夹臂21的闭合通过支撑件4带动定位部12和连接件3的第二连接部32彼此靠近,使得瓣膜夹合装置到达稳定闭合状态,即通过扭力弹簧52配合连接件3和支撑件4能够实现对瓣膜夹合装置的锁定,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和操作,且可靠性和安全性高。

可选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扭力弹簧5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扭力弹簧52分别套设于位于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部31两侧的第二连接部32上,两个扭力弹簧52同步作用,使得夹臂21的展开和闭合过程更为平稳,且瓣膜闭合装置的闭合状态更为稳定,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瓣膜闭合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对连接件3的推动作用是通过操作者操作芯轴6实现的,芯轴6为一根细长杆件,其一端能够与连接件3伸入夹片11之间的一端(连接件3的第一端)可拆卸连接,例如螺纹连接或卡接等。如图3所示,示出了芯轴6的一端形成有外螺纹连接部,连接件3的第一端形成有内螺纹连接孔,芯轴6与连接件3的第一端螺纹连接,从而在需要对连接件3进行推动操作时,可通过操作芯轴6实现对连接件3的控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还可以在芯轴6的一端形成内螺纹连接孔,在连接件3的第一端形成外螺纹连接部,进而实现芯轴6和连接件3的螺纹连接。

参见图8和图9并结合图1至图3所示,释放组件7设置于夹片11之间,释放组件7包括相卡接的第一套管71和第二套管72;第一套管71套设于连接件3的第一端的外部,且第一套管71与定位部12固定连接;第二套管72连接于第一套管71的背离定位部12的一侧。芯轴6能够穿过第一套管71和第二套管72与连接件3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套管71上形成有沿其径向延伸的第一卡位711,第一卡位711形成为卡槽结构、凸起结构或卡槽结构和凸起结构同时存在的卡接结构,且卡槽结构的开口形状以及凸起结构的凸起形状可以为矩形或弧形。第二套管72上形成有沿其径向延伸的第二卡位721,第二卡位721与第一卡位711相适配,从而通过第二卡位721和第一卡位711的配合卡接作用,能够实现第一套管71和第二套管72的卡接。如图8和图9所示,示出了第一卡位711包括径向延伸的矩形卡槽结构和矩形凸起的结构,对应地第二卡位721设置有径向延伸的矩形凸起和矩形卡槽结构,从而实现第一套管71和第二套管72的卡接。

此外,对于连接件3、支撑件4、螺栓81、卡套82以及芯轴6和释放组件7的材质可选用316不锈钢,316不锈钢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屈服强度较高、耐腐蚀性和稳定性极好,且材料易获得,可以满足使用需求。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可以在第一夹合件1、第二夹合件2和支撑组件外包覆编织物层9。具体地,如图13所示,编织物层9可包覆于夹片11、夹臂21以及支撑组件整体的外部,编织物层9由pet高分子化合物形成,一方面包覆编织物后可以增大第一夹合件1、第二夹合件2与瓣叶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夹合件对瓣叶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编织物层9形成有孔洞结构,可以促使内皮化,在夹合件表面人体非内皮细胞向内皮细胞转换,起到抗凝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编织物层9并不影响本实施例的瓣膜夹合装置的夹合动作。

下面结合图1和图2以及图10和图11所示,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瓣膜夹合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操作过程,其中图2和图11示出了瓣膜夹合装置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和图10示出了瓣膜夹合装置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瓣膜夹合装置以第一夹合件1和第二夹合件2作为主体,以连接件3作为基部,第二夹合件2可相对第一夹合件1和连接件3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旋转,实现夹合装置的闭合和打开。在应用操作过程中,首先利用控制线牵拉第一夹合件1的夹片11上端,使两个夹片11彼此靠近并贴近释放组件7;之后释放控制线,夹片11由于金属回弹力会向彼此分离的方向运动,使得两个夹片11分别对应贴合两个夹臂21,达到抓捕瓣叶的效果。

此外,对于两个夹臂21的张开角度可通过芯轴6配合连接件3来实现。首先在芯轴6与连接件3连接的前提下,通过控制芯轴6的移动来控制连接件3的移动。在图1和图2所示的视角下,驱动芯轴6向下运动,连接件3和支撑件4向下运动,并拉动两个夹臂21相对展开至预定角度,弹性件5蓄力。之后旋转芯轴6,使芯轴6与连接件3脱离连接作用,此时没有了芯轴6的径向限制,第二套管72能够与第一套管71相脱离,连接件3的第一端可在夹片11之间活动,在弹性件5的回复力作用下驱动夹臂21向靠近夹片11的方向运动,以实现对夹臂21的锁定,提高夹臂21和对应的夹片11夹持瓣叶的稳定性,从而防止瓣膜夹合装置在夹持位置脱落。

因此,本实施例的瓣膜夹合装置的结构简单、加工和装配更为方便,且操作简便,且以弹簧作为主体的自锁结构部分操作更加简单,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使得应用本实施例的瓣膜夹合装置进行手术时成功率更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