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骨病康复治疗用护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83265发布日期:2021-06-15 21:43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疗骨病康复治疗用护理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骨病运动学护理的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医疗骨病康复治疗用护理架。



背景技术:

骨病从专业角度上来说是“骨病学”,它是骨科疾病三大病学之一,另外两种分别为“正骨学”和“筋伤学”,骨病也是骨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它主要分为:先天性骨病、代谢性骨病、骨坏死、职业性骨病、地方性骨病、关节退行性骨病、骨肿瘤、骨痈疽、骨结核、骨关节痹证、痿证、筋挛等几大块内容。

骨病一般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产后风等,患者经过骨病治疗后,一般都是躺在病床上,不方便进行一些康复训练,导致患者的康复速度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骨病康复治疗用护理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医疗骨病康复治疗用护理架,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一伸缩杆,所述支撑架一侧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伸缩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有按摩辊,所述按摩辊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内部,所述支撑架内表面的中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组件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贯穿所述支撑架且延伸至支撑架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支撑架的一侧设置第一伸缩杆、第一支撑板和按摩辊,在支撑架的内部设置驱动组件、第一支撑垫等,驱动组件带动第一支撑垫左右移动,便可使患者的背部在按摩辊上来回摩擦按摩,从而松弛患者的背部肌肉,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顶部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按摩辊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垫,所述第二支撑垫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顶部的中间开设有连通槽,所述支撑架顶部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扶手,所述扶手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开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患者在护理架上进行康复训练时有物体可扶,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感。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和连接框,所述电机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连接框内表面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齿板,所述齿板与所述齿轮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框外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一端贯穿所述支撑架且延伸至所述支撑架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端与所述连接框的顶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另一侧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一侧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撑板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踏板,所述踏板的一侧开设有放置槽,所述第三支撑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支撑架的另一侧设置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等,患者的脚步可蹬踏板,与第一弹簧配合,便可训练腿部,避免腿部肌肉绷紧,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斜杆,所述第二支撑板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折行块,所述斜杆的一端与所述折行块的一侧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板底部的另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折行杆,所述折行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卡槽的内部,所述折行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内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固定板底部的中间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底端固定连接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均通过所述限位槽且延伸至所述限位板的另一侧,所述连接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固定板的底部设置第二伸缩杆、滚轮等,方便在不使用时或需要移动时直接移动护理架,节省了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体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支撑架的一侧设置第一伸缩杆、第一支撑板和按摩辊,在支撑架的内部设置驱动组件、第一支撑垫等,驱动组件带动第一支撑垫左右移动,便可使患者的背部在按摩辊上来回摩擦按摩,从而松弛患者的背部肌肉,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通过在第一支撑架的另一侧设置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等,患者的脚步可蹬踏板,与第一弹簧配合,便可训练腿部,避免腿部肌肉绷紧,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

通过在第二固定板的底部设置第二伸缩杆、滚轮等,方便在不使用时或需要移动时直接移动护理架,节省了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体力;

通过第一伸缩杆延伸,斜杆与折行块分离,便可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进行翻折,减小了护理架的空间面积,有利于护理架的收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较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所示的驱动组件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1所示的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图1所示的支撑板的结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图1所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2、第一固定板;3、第一伸缩杆;4、第一支撑板;5、按摩辊;6、第二固定板;7、驱动组件;71、电机;72、连接框;73、转轴;74、齿轮;75、齿板;76、第三支撑杆;8、第二支撑杆;9、第一支撑垫;10、第一滑槽;11、第二支撑垫;12、滑块;13、连通槽;14、扶手;15、控制开关;16、第二支撑板;17、第二滑槽;18、第一弹簧;19、第三支撑板;20、踏板;21、放置槽;22、卡槽;23、斜杆;24、折行块;25、连接杆;26、折行杆;27、第二弹簧;28、限位板;29、限位槽;30、第二伸缩杆;31、连接板;32、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医疗骨病康复治疗用护理架,如图1-5所示,包括支撑架1,所述支撑架1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2,所述第一固定板2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一伸缩杆3,所述支撑架1一侧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一伸缩杆3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顶部转动连接有按摩辊5,所述按摩辊5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内部,所述支撑架1内表面的中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6,所述第二固定板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组件7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8,所述第二支撑杆8的顶端贯穿所述支撑架1且延伸至支撑架1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杆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垫9。

第一固定板2焊接在支撑架1的一侧,为第一伸缩杆3提供支撑,第一伸缩杆3通过电源线与支撑架1上的蓄电池连接,底部通过轴销与第一固定板2连接在一起,第一支撑板4也是通过轴销与支撑架1安装在一起的,第一支撑板4顶部的内部开设有凹槽,按摩辊5的底部设置在凹槽中,并与凹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按摩辊5的表面是橡胶材质的,可缓解患者背部肌肉疲劳,有利于患者康复,按摩辊5的数量为多个,是平行排列的,第二固定板6与支撑架1焊接在一起,为驱动组件7提供支撑,驱动组件7可带动第二支撑杆8和第一支撑垫9移动,从而带动患者左右移动,对背部进行按摩。

较佳地,如图1和5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4顶部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按摩辊5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10,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垫11,所述第二支撑垫1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12,所述滑块12的底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滑槽10的内部。

第一滑槽10数量为2个,平行开设在第一支撑板4顶部的前后两侧,第二支撑垫11是患者头部放置的区域,给病人支撑,滑块12的总数量为4个,焊接在第二支撑垫11底部的四处,与第一滑槽10大小适配,在第一滑槽10内部滑动。

较佳地,如图1、4和5所示,所述支撑架1顶部的中间开设有连通槽13,所述支撑架1顶部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扶手14,所述扶手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开关15。

连通槽13是与第二支撑杆8适配的,方便第一支撑垫9左右移动,扶手14的底部焊接在支撑架1顶部,数量为2个,控制开关15是安装在其中一个扶手14的一侧的,可控制第一伸缩杆3、驱动组件7等工作。

较佳地,如图1、2、4和5所示,所述驱动组件7包括电机71和连接框72,所述电机71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转轴73,所述转轴7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齿轮74,所述连接框72内表面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齿板75,所述齿板75与所述齿轮74啮合。

电机71底部通过螺栓与第二固定板6安装在一起,通过电源线与支撑架1中的蓄电池连接,齿轮74是半齿轮,焊接在转轴73顶端,齿板75的数量为2个,焊接在连接框72内部,齿轮74转动的过程中与齿板75啮合,便可带动连接框72移动。

较佳地,如图1、2、4和5所示,所述连接框72外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76,所述第三支撑杆76的一端贯穿所述支撑架1且延伸至所述支撑架1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杆8的底端与所述连接框72的顶部固定连接。

第三支撑杆76的数量为2根,焊接在连接框72外表面的左右两侧,与支撑架1之间是相对滑动的,同时支撑架1对其提供支撑。

较佳地,如图1、3和5所示,所述支撑架1另一侧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板16,所述第二支撑板16一侧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滑槽17,所述第二滑槽17内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8,所述第一弹簧1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板19,所述第三支撑板19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支撑板16的外部。

第二支撑板16通过轴销与支撑架1的另一侧转动连接在一起,第二滑槽17与第三支撑板19和第一弹簧18大小适配,第一弹簧18是拉伸弹簧,具有良好的弹性。

较佳地,如图1、3和5所示,所述第三支撑板19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踏板20,所述踏板20的一侧开设有放置槽21,所述第三支撑板19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卡槽22。

踏板20焊接在第三支撑板19顶部的一侧,放置槽21内部用来放置患者的脚,方便将第三支撑板19向一侧推动,卡槽22的数量为2个,一侧倾斜,方便折行杆26的一端从卡槽22中离开。

较佳地,如图1、3和5所示,所述支撑架1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斜杆23,所述第二支撑板16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折行块24,所述斜杆23的一端与所述折行块24的一侧接触。

斜杆23通过轴销与支撑架1的一侧转动连接在一起,折行块24焊接在第二支撑板16底部,斜杆23与折行块24的一侧接触,便可将第二支撑板16支撑起来。

较佳地,如图1、3和5所示,所述第二支撑板16底部的另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接杆25,所述连接杆2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折行杆26,所述折行杆26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卡槽22的内部,所述折行杆2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27,所述第二弹簧27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16的底部固定连接。

连接杆25通过轴销与第二支撑板16连接在一起,折行杆26的一端与连接杆25焊接在一起,另一端卡在卡槽22中,从而限制第三支撑板19的位置,第二弹簧27也是拉伸弹簧,具有良好的弹性。

较佳地,如图1和5所示,所述第二固定板6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28,所述限位板28的内部开设有限位槽29,所述第二固定板6底部的中间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30,所述第二伸缩杆30的底端固定连接连接板31,所述连接板31的左右两侧均通过所述限位槽29且延伸至所述限位板28的另一侧,所述连接板3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滚轮32。

限位板28的数量为2个,焊接在第二固定板6底部的左右两侧,限位槽29与连接板31大小适配,第二伸缩杆30也是通过电源线与蓄电池连接的,滚轮32是万向轮,方便医护人员移动护理架。

使用方法:患者骨病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前,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骨病位置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

若患者是脊椎、背部的骨病时,医护人员首先将第二支撑板16抬起,随后便可转动斜杆23,使斜杆23的顶端与第二支撑板16的底部接触,然后缓慢将第二支撑板16向下转动,从而使斜杆23的一端卡在折行块24的一侧。

随后医护人员再转动连接杆25,将折行杆26的一端从卡槽22中拉动出来,然后将第三支撑板19从第二滑槽17中拉动出来,当另一处的卡槽22移动到第二支撑板16外部后,便可松开手中的连接杆25,一直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二弹簧27需要恢复形变,便可将折行杆26的一端卡在卡槽22中。

之后医护人员再通过扶手14一侧的控制开关15控制第一伸缩杆3工作,第一伸缩杆3收缩,使第一支撑板4与支撑架1平行。

然后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属便可将患者抱到支撑架1上,使患者的臀部位于第一支撑垫9上,同时头部枕在第二支撑垫11上。

随后患者自己便可启动通过扶手14一侧的控制开关15控制驱动组件7启动,电机71启动后,通过转轴73带动齿轮74转动,齿轮74与连接框72内部的齿板75接触,移动到一侧后,再与另一侧的齿板75接触,带动连接框72左右移动,带动患者左右移动,患者左右移动的过程中,背部、脊椎处便可与按摩辊5之间摩擦,缓解肌肉疲劳,提高患者的康复速率。

当患者是腿部康复训练时,第一伸缩杆3可将第一支撑板4支撑起来,方便患者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依靠,随后使用栓子限制折行杆26的位置,使折行杆26的一端不能移动到卡槽22中。

随后患者便可坐在第一支撑垫9上,然后脚放置在放置槽21中,将踏板20向一侧踏动,懈力后,处于拉伸状态的第一弹簧18需要恢复形变,便可将患者的腿部向上折起,之后患者腿部使力,将踏板20向一侧推动,从而对腿部进行康复训练。

当患者不需要使用护理架进行康复训练后,医护人员便可将斜第三支撑板19收纳回第二滑槽17中,然后将斜杆23转动下去,从而使第二支撑板16转动下来。

护理架被收纳起来后,医护人员在移动护理架的过程中,便可通过控制开关15控制第二伸缩杆30延伸,从而使滚轮32与地面接触,随后便可将护理架转运出去。

本发明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