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压免针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3795发布日期:2021-07-23 21:0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正压免针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免针接头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正压免针接头。



背景技术:

传统上,如欲将药液注入一导管或点滴瓶内,一般都会利用注射针筒将针筒内的药液,注入该导管或该点滴瓶内,使药液通过一输液管而流入病患体内。而传统注射针筒必然设置一针头,因该针头的设计使医护人员有被针扎到的风险,为了免除该风险,陆续开发出不同款式的免针接头。但是现有技术的免针接头在使用时,其壳体内瞬间产生的负压状态很容易导致药液回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免针接头容易导致药液回流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压免针接头,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内腔和导管;

弹性变形件,所述弹性变形件设置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弹性变形件包括腔体;

穿刺导流组件,所述穿刺导流组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穿刺导流组件包括穿刺部和导流件,所述穿刺部连接所述导流件,所述导流件包括贯通所述导流件内外部的导流部,其中所述导流部与所述弹性变形件在初始状态时为密合状态,在所述密合状态时,所述导流部不导通;

当使用一无针注射筒推抵所述弹性变形件时,所述穿刺部刺破所述弹性变形件,注射液流入所述腔体,所述腔体内瞬间形成正压状态,该弹性变形件膨胀,以使所述导流部导通,注射液从导流件的外部通过导流部进入导流件的内部并进入导管;

当该无针注射筒脱离弹性变形件时,所述腔体内瞬间形成负压状态,该弹性变形件与所述导流部恢复至初始的密合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变形件包括弹性变形部和弹性框体,所述弹性变形部连接所述弹性框体,其中通过所述弹性变形部的膨胀与复位实现所述导流部的导通与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变形部相对弹性框体的另一端设有易刺部,当使用一无针注射筒推抵弹性变形部时,该弹性变形部顺势移动使得穿刺部刺穿易刺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相对所述导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帽体,易刺部容置于所述帽体内且可在帽体内移动,当使用一无针注射筒推抵弹性变形部时,该易刺部顺势移动使得穿刺部刺穿易刺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框体包括隔断部,所述隔断部设置在所述弹性框体远离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另一端,所述隔断部正对导管,通过所述隔断部的打开或关闭实现注射液的流通或隔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断部包括一对阀瓣,阀瓣的一端固接弹性框体,阀瓣的另一端通过打开或关闭实现注射液的流通或隔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分别设置于所述导流件的外部和内部,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通过所述导流部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为导流孔,所述导流孔设置在第一流道上,在所述导流孔与弹性变形部处于初始的密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不导通;当所述弹性变形部膨胀时,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导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卡扣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设有凹凸筋,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设有凹凸筋的端面为斜锥面,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凹凸筋密封连接。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通过弹性变形件和穿刺导流组件的配合,在无针注射筒脱离弹性变形件时,弹性变形件的腔体内瞬间形成负压状态,这时候弹性变形件收缩复位,以使弹性变形件与导流部恢复至初始的密合状态,即导流孔不导通,注射液无法通过导流部回流,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免针接头容易导致药液回流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上a-a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2上b-b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穿刺导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弹性变形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弹性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10、第一壳体;120、第二壳体;130、内腔;140、导管;150、帽体;210、弹性变形部;211、易刺部;220、弹性框体;221、阀瓣;230、腔体;300、穿刺导流组件;310、穿刺部;320、导流件;321、导流部;322、第一流道;323、第二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正压免针接头,包括壳体、弹性变形件和穿刺导流组件300。

壳体包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卡扣连接。作为优选的,可以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上设有凹凸筋,且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设有凹凸筋的端面为斜锥面,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通过凹凸筋密封连接。

其中第一壳体110内设置有内腔130,内腔130在第一壳体110的一端形成帽体150,内腔130用于容置弹性变形件;第二壳体120内设置有导管140,导管140用于引导注射液导出。

弹性变形件设置于内腔130中,弹性变形件包括腔体230,腔体230用于容置穿刺导流组件300。

弹性变形件包括弹性变形部210和弹性框体220,弹性变形部210和弹性框体220容置于第一壳体110的内腔130中,弹性变形部210连接弹性框体220。

其中弹性变形部210相对弹性框体220的另一端设有易刺部211,易刺部211容置于帽体150内且可在帽体150内移动,易刺部211优选硅胶材质,当使用一无针注射筒(图中未示出)推抵弹性变形部210时,该硅胶材质的易刺部211顺势移动使得穿刺部310刺穿易刺部211,当然还可以是其他能够被刺穿的易刺部211,本实施例不以此为限制。

弹性框体220包括隔断部,隔断部设置在弹性框体220远离弹性变形部210的另一端,隔断部正对导管140,通过隔断部的打开或关闭实现注射液的流通或隔断。

更具体的说,隔断部包括一对阀瓣221,阀瓣221的一端固接弹性框体220,阀瓣221的另一端通过打开或关闭实现注射液的流通或隔断。一对阀瓣221在受到导流件320的挤压力时处于打开的状态,当导流件320的挤压力消失时,一对阀瓣221恢复至关闭状态。一对阀瓣221打开或关闭的原理如下:在穿刺部310刺穿弹性变形部210的易刺部211时,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易刺部211给穿刺部310(即导流件320)一个向下的同等的力,使得一对阀瓣221在受到挤压时处于打开的状态,当挤压力消失时,一对阀瓣221恢复关闭状态,有效避免因壳体瞬间处于负压状态而导致注射液体回流的问题。

穿刺导流组件300设置于腔体230内,穿刺导流组件300包括穿刺部310和导流件320,穿刺部310连接导流件320,导流件320包括贯通导流件320内外部的导流部321,其中导流部321与弹性变形部210在初始状态时为密合状态,在密合状态时,导流部321不导通。

导流件320包括第一流道322和第二流道323,第一流道322和第二流道323分别设置于导流件320的外部和内部,第一流道322和第二流道323通过导流部321连通。导流部321为导流孔,导流孔设置在第一流道322上,在导流孔与弹性变形部210处于初始的密合状态时,第一流道322与第二流道323不导通;当弹性变形部210膨胀时,第一流道322与第二流道323导通。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当使用一无针注射筒推抵弹性变形部210的易刺部211时,该弹性变形部210被压缩顺势移动使得穿刺部310刺穿易刺部211,并且穿刺部310刺破无针注射筒(图中未示出)上的硅胶,注射液流入腔体230,腔体230内瞬间形成正压状态,该弹性变形部210膨胀,以使导流孔导通,即第一流道322与第二流道323导通,注射液从第一流道322通过导流孔进入第二流道323,并沿着第二流道323进入导管140;当该无针注射筒脱离弹性变形部210时,腔体230内瞬间形成负压状态,该弹性变形部210与导流孔恢复至初始的密合状态,导流孔不导通,即第一流道322与第二流道323不导通,第二流道323内的注射液无法通过导流孔回流,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免针接头容易导致药液回流的问题。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