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5622903发布日期:2021-06-25 16:25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2.为进一步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修订和完善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以下简称《规范》)。《规范》中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免费、自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要求将个体的相关服务记录表纳入居民健康档案统一管理。
3.各地在实施居民健康档案统一管理过程中,居民健康档案书写规范大都依赖于全科医生或者家庭医生的专业水平和经验,导致居民健康档案的质量难于保持内在一致性;同时每个医生管理的居民健康数据量较大,信息处理也非常繁琐,导致医生对健康档案管理的积极性下降、出错率上升;再者,医生对于已经签约建档的居民健康档案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规范问题大都并不知情,即使知情也由于居民健康数据量大而复杂,导致排错工作变得异常艰巨且千头万绪难以开展。
4.在对电子健康档案进行质量评价时,首先要编写质量评价规则。通常情况下,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系统都是以编程语言来编写规则,这样对规则进行任何细小的调整都需要软件开发人员重新进行编码开发。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的不断调整,国家卫生计生委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规范》进行修订,同时各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满足自身需求的居民健康档案服务规范。而传统的以编码的形式编写规则的方法,会造成规则可读性和可配置性较差,难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动态化管理。
5.为此,提出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和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和系统,以解决现有电子健康档案质量差、排错工作繁杂艰巨以及各地医疗机构健康档案的管理水平差异明显等问题,本发明的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既能根据预设的质量评价规则,快速精准的指出现存电子健康档案存在的问题;也能提供可视化的、可配置的质量评价规则处理方法,满足医疗机构定制化需求,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动态化管理。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8.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步骤s1: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模型,在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模型设立完成后,进行步骤s2;
10.步骤s2: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规则库,所述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规则库由评价档案质量问题的规则组成;该步骤完成之后,若需要对质量评价发现的问题提
供纠错推荐值,则进行步骤s3,若不需要对质量评价发现的问题提供纠错推荐值,则进行步骤s4;
11.步骤s3: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智能推荐规则库,所述电子健康档案的智能推荐规则库由为健康档案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纠错推荐值的规则组成;
12.步骤s4:获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在健康档案质量评价周期开始时,批量获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以及加载,该步骤s4在一个健康档案质量评价周期开始时进行,待完成后进行步骤s5;
13.步骤s5:根据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质量评价规则和智能推荐规则进行健康档案质量评价作业,该步骤s5对步骤s4中获取所有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自动批量的进行质量评价,待完成后将自动触发步骤s6和步骤s7,步骤s6和步骤s7同步执行;
14.步骤s6:生成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用于呈现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结果;
15.步骤s7:将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发送至各级医疗机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者参考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调整健康档案服务规范;
16.步骤s8:执行步骤s1~步骤s7后,完成了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管理规则的预设和一个评价周期的档案质量评价工作;在下一个评价周期开始时,若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范围和标准都没有变化时,可直接从步骤s4开始,若发生变化时,则需要从步骤s1开始。
17.具体的,所述步骤s1中的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模型以居民个人基本信息为基础,同时还包括健康体检记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18.具体的,所述步骤s2中的规则的设计主要依据《规范》中的健康档案服务规范和工作标准,同时也参考其它法规和行业规范进行设计。
19.具体的,所述步骤s6中的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包括本次质量评价的总体指标、质量评价的历史趋势指标、档案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所在的位置以及问题错误描述和问题纠错推荐值。
20.具体的,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系统,包括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知识库装置、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规则引擎装置和电子健康档案自动化管理装置,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知识库装置、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规则引擎装置和电子健康档案自动化管理装置之间信号连接。
21.具体的,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知识库装置包括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建模模块和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规则库管理模块,所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建模模块,用于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建模,所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建模模块使用可视化工具管理电子健康档案模型的创建、修改以及删除,并管理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规则库管理模块,用于为电子健康档案模型建立的质量评价规则和问题智能推荐规则,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规则库管理模块使用可视化工具管理质量评价规则的创建、修改、删除、调试以及发布。
22.具体的,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规则引擎装置包括规则引擎的规则解释模块、规则引擎的模式匹配及执行控制模块和规则引擎的事件处理及监听模块,所述规则引擎的规则解释模块,用于解释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规则库中的规则,所述规则引擎的规
则解释模块以表述性的语言、判定表或判定树形式存在的规则解释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可执行代码;所述规则引擎的模式匹配及执行控制模块,用于将进入规则引擎工作内存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和规则引擎生产内存中的质量评价规则进行快速高效的匹配,并根据匹配算法创建激活实例,将激活实例添加到规则引擎议程中,由议程使用冲突解决策略控制这些规则的执行;所述规则引擎的事件处理及监听模块,用于在规则引擎中添加或删除事件监听器,通过这些监听器实现实时全面的跟踪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全过程。
23.具体的,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自动化管理装置包括电子健康档案获取模块、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显示模块以及电子健康档案自动化通知模块,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获取模块,用于批量获取医疗机构所管理的所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显示模块,用于向各级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人员显示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自动化通知模块,用于在预设的质量评估周期内向各级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人员自动发送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状态、质量指标及趋势指标。
2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5.(1)本发明涉及的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在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进行质量评价时,首先,建立了规范的电子档案数据模型和专业的质量评价规则库;其次,批量的快速的自动的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进行完整性、有效性、规范性、追溯性质量检测;然后,按照市级、区级、社区(乡镇)、家庭医生等不同的维度生成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最后,自动将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指标和评价报告通知相关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人员,由其对有问题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修改,并以此形成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闭环;
26.(2)本发明涉及的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该质量评价方法使用规范的一致的质量评价规则进行健康档案的质量管理,可使档案的质量标准保持内在一致性;
27.(3)本发明涉及的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该质量评价方法使用自动化的方式对大量健康档案进行批量质量评价,并明确指出电子档案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发生的原因,同时提供问题的纠错推荐值,这样大大减轻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出错率;
28.(4)本发明涉及的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该质量评价方法减少了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所需的人力,减轻了医务负担,降低了电子健康档案管理难度,大大提高了健康档案的质量,进而规范了医生书写电子健康档案的习惯,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
29.(5)本发明涉及的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使用可视化工具管理电子健康档案模型及质量评价规则,使用表述性语言或判定表描述规则,从而提高了规则的可读性和系统的可维护性;
30.(6)本发明涉及的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使用预设的规则引擎为档案质量评价过程添加监听事件,实现实时跟踪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过程,提高了质量管理过程的透明性;
31.(7)本发明涉及的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将整个档案质量管理过程分解为相对独立的三个子过程,各地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健康档案服务规范,实现健康档案服务的动态化管理,提高了医疗机构应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快速响应能力,提高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健康档案的管理水平。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33.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子健康档案的个人基本信息表。
34.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子健康档案的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35.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规则引擎的结构图。
36.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质量评价方法中规则匹配的流程图。
37.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系统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实施例1
40.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主要步骤包括:
41.步骤s1:为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完整的数据模型;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中居民健康档案表单要求,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模型,该数据模型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封面、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0~6岁儿童健康管理记录、孕产妇健康管理记录、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记录、肺结核患者管理记录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和居民健康信息卡等。
42.步骤s2: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规则库;该规则库由大量评价档案质量问题的规则组成,这些规则主要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中明确的电子健康档案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要求和工作指标等标准,同时也参考其它法规、行业规范,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等。规则的编写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使用一种表述性的语言(而不是编程语言)来描述,也可以使用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
43.步骤s3: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智能推荐规则库,该规则库由为健康档案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纠错推荐值的规则组成;该规则的编辑管理方式和质量评价规则一致。
44.步骤s4:获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在健康档案质量评价周期开始时,首先需要批量获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本步骤具体包括如下:
45.(1)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中间数据库,如已经建立则清空该中间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用于接受各种不同来源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
46.(2)中间数据库接收并存储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
47.(3)使用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技术将源端中间库中的数据经过抽取、转换、加载至目的端中心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中等待处理。
48.步骤s5:根据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质量评价规则和智能推荐规则进行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操作。该步骤将所有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规则加载到生产内存中,并按批次将健康档案数据加载到工作内存中,再应用预设的模式匹配算法进行规则的匹配执行,该模式匹
配结构图如图4所示。此步骤将通过以下两个阶段的重复循环以达到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目的,该模式匹配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
49.(1)议程评估。在此阶段,规则引擎选择所有可以执行的规则。如果不存在可执行规则,则执行周期结束。如果找到了可执行规则,规则引擎就会在议程中注册激活,然后进入工作内存操作阶段,执行规则结果操作。
50.(2)工作内存的操作。在此阶段,规则引擎将为议程中先前注册的所有激活规则执行规则结果操作。在所有结果操作完成或应用程序流程再次调用执行电子档案的评价作业之后,引擎将返回到议程评估阶段重新评估规则。
51.步骤s6:生成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该报告呈现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结果,其包括本次质量评价的总体指标、质量评价的历史趋势指标、档案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所在位置、问题描述和问题纠错推荐值等。
52.步骤s7:将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发送至各级医疗机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者参考质量评价报告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调整健康档案服务规范。
53.举个示例进一步说明。
54.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质量评价流程如下:
55.1、以电子健康档案个人基本信息为基础,为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建立数据模型。参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中约定的居民健康档案表单中的个人基本信息表(如图2所示)和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如图3所示),并结合当地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对健康档案的服务要求,为健康档案的个人基本信息和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建立数据模型,参见表1。
56.表1个人基本信息及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的数据模型
[0057][0058]
2、为电子健康档案中的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建立质量评价规则库。该规则主要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服务标准,同时也参考其它法规、行业规范。下面列举部分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的质量评估规则,参见表2。同时使用一种表述性语言作为规则语言编写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的质量评价规则,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判定表或判定树编写规则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0059]
表2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质量评估规则表
[0060][0061][0062]
3、为电子健康档案中的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建立智能推荐规则库。根据《国
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规范和标准,并结合医疗行业规范和医疗专家的专业知识,为电子健康档案中存在的问题编写纠错规则,并提供纠错推荐值。下面列举部分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智能推荐规则,参见表3。智能推荐规则和质量评价规则采用相同的管理方式,对于规则的编写同样可以使用规则语言和判定表等方式。
[0063]
表3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智能纠错规则表
[0064][0065][0066]
4、获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接受各种不同来源的居民健康档案的个人基本信息和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数据,并将该数据抽取、转换、加载至中心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中,等待进行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
[0067]
5、规则引擎根据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数据,进行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工作,得到当前居民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情况。当规则引擎启动时,上文所述的所有质量评估规则都未链接模式匹配数据(即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数据)。在这个阶段,规则引擎中的匹配算法不会评估规则。当为规则填充了所有必需的输入值时,将认为该规则链接到相关的模式匹配数据。然后匹配算法创建一个表示该规则的目标,并将该目标放入一个按规则显著性排序的优先队列中。只有创建了目标的规则被评估,其他潜在的规则被延迟评估。规则的链接和断开是通过基于网络分割的分层位掩码系统实现的。以“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质量评价”为例,当使用规则引擎对大量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中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据进行质量评价时,规则引擎应用健康档案数据中的“辅助检查表中血清高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级医院检验结果指标表中的检测指标名称”等数据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数据进行规则匹配,根据实际数据,若满足模式匹配条件,规则引擎将激活“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质控规则”,并由议程调度执行该规则,得出“与三级医院实验室检验结果逻辑不符合”的规则执行结果。以此类推,该方法应用大量质量评估规则对所以需要进行质量评价的电子健康档案中的数据进行批量评估。
[0068]
6、生成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管理维度将质量评价报告分为区级、社区级及家庭医生级。例如向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呈现的报告主要包括本次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质量评价的总体指标、质量评价的历史趋势指标、档案问题的汇总分析,而向家庭医生呈现的报告主要包括其服务的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所在位置、问题描述和问题纠错推荐值等。
[0069]
7、将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发送至各级医疗机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者参考质量评价报告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调整健康档案服务规范。
[0070]
8、至此在一个档案质量评估周期内,针对电子健康档案中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数据的质量评价过程完成了。
[0071]
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的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手段,本实施例的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方法有以下有益效果:
[0072]
(1)该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方法,其在规定的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周期开始时,仅需极少量的人力干预,即开始对医疗机构管理的大量电子健康档案进行自动化质量评估工作;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工作无需人员干预,完全是自动化运行,并在该工作结束后,该方法将按照预设的规则将质量评价报告自动分发给各级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人员;从而大大减少了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所需的人力,减轻了医务负担和降低了电子健康档案管理难度。
[0073]
(2)该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完整性规则、有效性规则、规范性规则和追溯性规则对电子健康档案进行质量评价;并在质量评价工作完成后,自动生成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详细指出电子健康档案中存在的问题数量、问题所在位置、问题描述和问题纠错推荐值等;进而将质量评价报告自动发送给家庭医生,由其对有问题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修改,并以此形成电子健康档案管理闭环;使最终通过质量评价的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较高,同时还可以为后续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提供充分的依据。进而规范了医生书写电子健康档案的习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0074]
实施例2
[0075]
一种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评价系统,如图6所示,所述质量评价系统包括:
[0076]
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知识库装置,其包括: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建模模块、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规则库管理模块。
[0077]
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的规则引擎装置,其包括:规则引擎的规则解释模块、规则引擎的模式匹配及执行控制模块和规则引擎的事件处理及监听模块。
[0078]
电子健康档案自动化管理装置,其包括电子健康档案获取模块、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显示模块、电子健康档案自动化通知模块。
[0079]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建模模块用于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建模,该模块使用可视化工具管理电子健康档案模型的创建、修改及删除,并管理模型之间的关联关
系。需要说明的是该质量评价系统现在主要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数据建模,后续可以依据实时更新的各项医疗标准、行业规范和业务设计场景进行实时调整。
[0080]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规则库管理模块用于为电子健康档案模型建立的质量评价规则和问题智能纠错规则,该模块使用可视化工具管理规则的创建、修改、删除、调试及发布等。该规则的编写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使用一种表述性的语言(而不是编程语言)来描述,也可以使用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该模块依赖于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建模模块。需要说明的是该模型的规则依赖于各项医疗相关的现有标准及其它法规、行业规范和业务场景,如该系统规则主要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等规范中的准则及标准,后续若电子健康档案管理范围或质量评价标准发生变化时,可通过该模块以可视化的方式调整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规则库。
[0081]
进一步的,所述规则引擎的规则解释模块用于解释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规则库中的规则。该模块将以表述性的语言、判定表或判定树形式存在的规则解释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可执行代码,并提供给规则引擎进行规则的匹配、执行和监听等。
[0082]
进一步的,所述规则引擎的模式匹配及执行控制模块用于将进入规则引擎工作内存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和规则引擎生产内存的质量评价规则进行快速高效的匹配,并根据匹配算法创建激活实例,将激活实例添加到规则引擎议程中,由议程使用冲突解决策略控制这些规则的执行。
[0083]
进一步的,所述规则引擎的事件处理及监听模块用于在规则引擎中添加或删除事件的监听器,例如事实数据插入和规则执行。通过规则引擎事件监听器,可以得到规则引擎活动的通知,并将日志记录和审计工作从应用程序的核心中分离出来。
[0084]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获取模块用于批量获取医疗机构所管理的所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其步骤如下:首先,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间数据库,如已经建立则清空该中间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用于接受各种不同来源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然后,中间数据库接收并存储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最后,使用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技术将源端中间库中的数据经过抽取、转换、加载至目的端中心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中等待处理。需要说明的是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是对个人健康资料的数值化记录。本实例以个人基本信息为基础,建立了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孕产妇健康、高血压患者随访、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管理和中医药健康管理等服务管理记录。
[0085]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显示模块用于向各级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人员显示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管理维度将质量评价报告分为区级、社区级及家庭医生级,并根据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的健康档案管理要求呈现定制的档案质量管理指标和质量评估报告。
[0086]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健康档案自动化通知模块用于在预设的质量评估周期内向各级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人员自动发送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状态、质量指标及趋势指标等。
[0087]
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的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系统,本实施例的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系统有以下有益效果:
[0088]
(1)该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系统,使用可视化方式管理电子健康档案模型及质
量评价规则,并使用一种表述性的语言或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规则,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专业的医学专家设计质量评价规则的“瓶颈”问题,使质量评价规则设计从编程技术中独立出来,进而大大提高了规则的可读性和系统的可维护性。同时该系统通过规则引擎的事件处理监听模块实时全面跟踪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过程,提高了系统的透明性。当国家卫计委对《规范》进行修订,或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管理需求调整了健康档案的管理规范时,系统的管理人员可以使用规则库管理模块查找相关质量评价规则,按需求调整后进行实时调试并部署运行。同时使用规则引擎的事件处理及监听模块监控规则的质量评价过程,从而反馈质量评价规范的制定。这整个档案质量管理的调整过程都无需开发人员进行编码开发。该系统有助于医疗机构在提供居民健康档案服务时,提高应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快速响应能力,并实时监控健康档案质量评估过程及时发现健康档案质量管理问题,并快速做出调整。提高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健康档案的管理水平。
[0089]
(2)该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评价系统,将系统分解为知识库装置、规则引擎装置和自动化管理装置。这样提高了系统各模块内的内聚程度,同时也越低了模块间的耦合程度。从而加强了系统的灵活性,提高了系统可复用程度。各地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电子健康档案质量管理范围和水平,选择不同的知识库装置。如在档案质量管理初期医疗机构可以选择只针对电子健康档案中的基础数据进行质量管理,在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后再对全量档案数据进行质量评价,而这个过程医疗机构只需要更换知识库装置,付出实施成本相对较小。有助于医疗机构灵活的制定居民健康档案的质量管理制度,因时因地制定切合实际的健康服务规范实现健康档案服务的动态化管理,为居民制定更为贴切的服务内容,提高健康档案数据的使用率和质量。
[0090]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