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微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9594发布日期:2021-08-03 14:23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微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微导管。



背景技术:

神经微导管是一种用于治疗脑神经血管栓塞的医疗器械,脑神经血管栓塞又名脑卒中、脑血栓、脑中风,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其中以缺血性脑中风最为常见,发病急,且致死、致残率高。

据统计,每年脑卒中新发病25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占各类疾病致死病例的22.45%,而且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据2015年发表于《柳叶刀》的《1990-2013年中国240种疾病别死亡率: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一项省级水平的系统性分析》调查显示,脑卒中已经成为致死量最大的疾病。存活的患者中,约四分之三有不同程度致残,重度致残者约占40%,2014年用于该病的治疗费用达100亿元以上。

脑卒中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药物溶栓是最先使用的脑卒中治疗方法,常见的溶栓药物包括阿替普酶、丁苯酞、利伐沙班、对甲苯磺酸依度沙班等,其中阿替普酶是fda唯一批准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药物,目前为国家乙类医保药物,2013年湖北招标20mg价格2402.4元,50mg价格5443.34元,一般一个患者需要使用50mg以上,最多可以使用100mg,估计平均每个患者需要花费7000-8000元。阿替普酶属于第二代溶栓药物,其相比于第一代溶栓药物尿激酶和链激酶,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不会引起全身纤溶现象。缺点则是半衰期与一代溶栓药物一样相对较短,且引起出血的风险较大。

由于溶栓药物若直接注射或口服,药物利用率低,作用速度较慢,故随着导丝、导管技术的发展成熟,现今有很多产品已不再直接注射或口服,而是将药物涂抹在球囊或支架表面,通过手术将涂有药物的球囊或支架送到血栓处再释放,效果更好,起效更快。

机械取栓的主要方法包括血管内取栓、吸栓、机械碎栓、血栓截留以及最新的支架样取栓。这其中的大部分装置都处于动物实验和临床前研究阶段。由于第一代机械取栓装置在再通率和预后方面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近年来出现了以支架样取栓(stentriever)技术为基础的第二代取栓装置。stentriever形状类似于支架,能将血块收集到支架上,将支架连同血块一起拉离血管。这种装置主干柔软,容易通过颅内迂曲血管,专用于对大血管血栓形成后导致的血管急性闭塞。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产品主要包括日本泰尔茂株式会社的“sofiaflowplus”血栓吸收导管、特尔莫株式会社的tronfx取栓支架和美国penumbra公司的penumbramax系列再灌注导管。

脑梗塞是由于脑的血管堵塞血栓引起脑组织损坏的脑血管疾病。血栓吸收导管是将导管从脚的根部放入脑血管内吸取血栓,谋求血流再通的医疗器械。日本泰尔茂株式会社的“sofiaflowplus”血栓吸收导管是一款适合血栓回收的大口径规格导管,即使在弯曲较强的脑血管中,也能迅速到达病变部位。

支架型血栓除去装置是附着在导管顶端的支架(由金属制成的网状筒),能锁住脑血管内的血栓,使血流再通的医疗机器。特尔莫株式会社的tronfx取栓支架是一种用于治疗急性期脑梗塞的支架型血栓消除装置,由于提高了柔软性,统一使用直径2mm的支架,在更细的末梢的血管血栓也一样能够轻松回收。

美国penumbra公司的penumbramax系列再灌注导管是一种用于大血管阻塞性疾病继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装置,其具体型号包括3max、4max和5max。3max和4max系统采用最大跟踪技术,允许通过单独的导丝,以方便使用,而5max拥有max系列的跟踪能力和更大的流量。

研究表明,神经微导管在插入血管的过程中,抗弯折能力和扭矩传递能力之间是矛盾的,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神经微导管抗弯折能力强的,通常扭矩传递能力较差;扭矩传递能力强的,抗弯折能力通常较差。本领域一直没能够很好地解决抗弯折能力和扭矩传递能力之间的矛盾,无法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另外,在临床使用上,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神经微导管在进入颈总动脉和颅内解剖结构时,由于受到血管曲折度和血管直径引起的阻力,导致神经微导管产生向主动脉回缩的倾向。此时医生就需要把注意力从治疗位置(即血栓所在的位置)转移到重新定位神经微导管上,通常需要医生将血管造影视场调整为远离颅内脉管系统的位置。在有些临床环境中,遇到这种情况还需要医生移除神经微导管,从主动脉重新选择神经血管分支血管进行介入治疗。在很多情况下,在单个治疗程序过程中,需要医生反复解决神经微导管回缩的问题,极大地影响治疗效率。

申请人分析发现,导致神经微导管回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神经微导管的长度有限并且具有较大的柔性,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神经微导管容易停留在近侧神经血管系统(相对直的血管)中。这个位置使得神经微导管需要抵抗来自颈总动脉和颅内解剖结构传递的向后的力。另外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神经微导管具有柔性的轮廓,这种柔性的轮廓对于进入颅内来说并非最佳的设计,容易在受到来自颈总动脉和颅内解剖结构传递的向后的力的时候产生回缩的倾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神经微导管,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如何在抗弯折能力和扭矩传递能力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并提供更大的支撑力避免神经微导管产生回缩的倾向。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神经微导管,包括导管座、导管座护套、导向鞘和神经微导管管胚,所述的神经微导管管胚包括内层ptfe管层、中层不锈钢编织网和外层pebax管层,所述的中层不锈钢编织网包括弹簧状编织网层和网格状编织网层,所述的内层ptfe管层为中空管体,所述的弹簧状编织网层紧密缠绕在所述内层ptfe管层的外周壁上;所述的网格状编织网层紧密缠绕在所述弹簧状编织网层的外周壁上;所述的外层pebax管层紧密包裹在所述的网格状编织网层的外周壁上;所述的导向鞘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神经微导管管胚的外周壁上;所述导管座的内部设置有导管通道,该导管通道与所述的神经微导管管胚通过导管座光固连接在一起,使得该导管通道与所述内层ptfe管层的中空管体保持连通;所述的导管座护套包裹在所述导管座光固的外部,并至少包裹住所述导管座和所述神经微导管管胚的一部分;所述导管座的自由端设置有开口,通过该开口能够进入所述的导管通道和所述内层ptfe管层的中空管体。

优选地,所述外层pebax管层的外周壁上涂覆有亲水涂层。

所述的神经微导管还包括芯轴,所述的芯轴插在所述内层ptfe管层的中空管体中。

优选地,所述的网格状编织网层的形状为菱形网格。

优选地,所述神经微导管管胚的长度为150厘米、155厘米或160厘米。

所述内层ptfe管层的内径为0.38毫米、0.43毫米、0.53毫米或0.69毫米。

所述的外层pebax管层的外周壁上还紧密包裹有平滑过渡层,所述的平滑过渡层包括多个硬度、厚度和长度均不同的分段。

优选地,所述的平滑过渡层包括第一段平滑过渡层、第二段平滑过渡层、第三段平滑过渡层、第四段平滑过渡层、第五段平滑过渡层、第六段平滑过渡层、第七段平滑过渡层、第八段平滑过渡层和第九段平滑过渡层,所述的第一段平滑过渡层的硬度为80d,第二段平滑过渡层的硬度为81d,第三段平滑过渡层的硬度为83d,第四段平滑过渡层的硬度为89d,第五段平滑过渡层的硬度为85d,第六段平滑过渡层的硬度为84d,第七段平滑过渡层的硬度为87d,第八段平滑过渡层的硬度为86d,第九段平滑过渡层的硬度为82d。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为m1,第二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为m2,第三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为m3,第四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为m4,第五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为m5,第六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为m6,第七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为m7,第八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为m8,第九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为m9,各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满足厚度差值公式,其中所述的厚度差值公式为:

其中,n=1,2,……,8;

a1为所述网格状编织网层的横截面积;

a2为所述内层ptfe管层的横截面积;

p为第n段平滑过渡层的长度范围内的弹簧状编织网层包含的弹簧有限圈数;

t为所述弹簧状编织网层包含的弹簧的剪切弹性模量;

θ为所述网格状编织网层的热膨胀系数;

r1为所述网格状编织网层的直径;

r2为所述弹簧状编织网层的直径。

进一步优选地,第t段平滑过渡层的长度lt满足长度关系式,所述的长度关系式为:

其中,t=1,2,……,9;

μ1为所述弹簧状编织网层包含的弹簧的轴向间距;

c1为所述弹簧状编织网层包含的弹簧的旋绕比;

mt为第t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

b为所述网格状编织网层包含的单个网格的面积;

α为所述弹簧状编织网层包含的弹簧的螺旋角。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述的神经微导管通过同时设置弹簧状编织网层和网格状编织网层,能够在神经微导管的抗弯折能力和扭矩传递能力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兼顾抗弯折能力和扭矩传递能力,大大提高了神经微导管的综合性能。所述的弹簧状编织网层能够增加神经微导管的柔软性(柔性即flexibility意味着神经微导管可以进入更为迂曲的血管),所述的网格状编织网层能够增加神经微导管的推送力,同时设置所述的弹簧状编织网层和网格状编织网层能够在增加神经微导管推送力的同时,增加神经微导管的控制和减少神经微导管的打折。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神经微导管设置在外层pebax管层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平滑过渡层,所述的平滑过渡层包括多个硬度、厚度和长度均不同的分段。由于各个分段的硬度、厚度和长度均不同,使得本发明所述的神经微导管的性质最适合于神经血管的区域,在定位期间所述的平滑过渡层的各个分段能够“停留”在神经血管的区域内,从而能够极大地改善神经微导管的整体受力状态,避免神经微导管产生向主动脉回缩的倾向。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所述神经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神经微导管中管胚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管胚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神经微导管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以有助于对本发明的理解。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神经微导管包括导管座1、导管座护套2、导向鞘3和神经微导管管胚4,所述的神经微导管管胚4包括内层ptfe(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管层41、中层不锈钢编织网和外层pebax(嵌段聚醚酰胺树脂)管层44,所述的中层不锈钢编织网包括弹簧状编织网层42和网格状编织网层43,所述的内层ptfe管层41为中空管体,所述的弹簧状编织网层42紧密缠绕在所述内层ptfe管层41的外周壁上;所述的网格状编织网层43紧密缠绕在所述弹簧状编织网层42的外周壁上;所述的外层pebax管层44紧密包裹在所述的网格状编织网层43的外周壁上;所述的导向鞘3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神经微导管管胚4的外周壁上;所述导管座1的内部设置有导管通道,该导管通道与所述的神经微导管管胚4通过导管座光固连接在一起,使得该导管通道与所述内层ptfe管层41的中空管体保持连通;所述的导管座护套2包裹在所述导管座光固的外部,并至少包裹住所述导管座1和所述神经微导管管胚4的一部分;所述导管座1的自由端设置有开口11,通过该开口11能够进入所述的导管通道和所述内层ptfe管层41的中空管体。

所述的导向鞘3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神经微导管管胚4的外周壁上。由于微导管的前端较为柔软,在进入器械时可能会由于支撑力不足导致微导管前端弯曲变形或者产生无法插入的情况。导向鞘支撑力较好,其作用就是先于微导管插入到器械中建立一个通道,方便微导管的插入。微导管插入器械后导向鞘即可撤出。

优选地,所述外层pebax管层44的外周壁上涂覆有亲水涂层6。

所述的神经微导管还包括芯轴5,所述的芯轴5插在所述内层ptfe管层41的中空管体中。

该芯轴5用于防止所述的神经微导管在包装过程中发生不希望的弯折。使用时将该芯轴5抽出即可。

优选地,所述的网格状编织网层43的形状为菱形网格。

所述的亲水涂层6能够改善神经微导管的追踪性(trackability);所述的内层ptfe管层41有利于推送微弹簧栓子通过所述的神经微导管。

所述的弹簧状编织网层42能够增加神经微导管的柔软性(柔性即flexibility意味着神经微导管可以进入更为迂曲的血管),所述的网格状编织网层43能够增加神经微导管的推送力,同时设置所述的弹簧状编织网层42和网格状编织网层43能够在增加神经微导管推送力的同时,增加神经微导管的控制和减少神经微导管的打折,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同时设置所述的弹簧状编织网层42和网格状编织网层43,能够在神经微导管的抗弯折能力和扭矩传递能力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兼顾抗弯折能力和扭矩传递能力,大大提高了神经微导管的综合性能。

优选地,所述神经微导管管胚4的长度l为150厘米、155厘米或160厘米。

所述内层ptfe管层41的内径为0.38毫米、0.43毫米、0.53毫米或0.69毫米。

以上长度和内径的具体数值仅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值,但是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对长度和内径的具体数值进行合理改变,这种改变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神经微导管在进入颈总动脉和颅内解剖结构时,由于受到血管曲折度和血管直径引起的阻力,导致神经微导管产生向主动脉回缩倾向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下面一种实施方式的神经微导管。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外层pebax管层44的外周壁上还紧密包裹有平滑过渡层8,所述的平滑过渡层8包括多个硬度、厚度和长度均不同的分段。

虽然图4中显示的相邻分段之间由于厚度不同导致具有台阶部,但是实际上图4是对所述的平滑过渡层8做了放大处理,由于神经微导管本身的直径很小,体现在平滑过渡层8的不同分段上并不能感受到明显的台阶部,平滑过渡层8整体上仍然是平滑过渡的,但是这种微小的厚度上的差异以及硬度和长度的变化却能够极大地改善神经微导管的整体受力状态,避免神经微导管产生向主动脉回缩的倾向。

优选地,所述的平滑过渡层8包括第一段平滑过渡层8a、第二段平滑过渡层8b、第三段平滑过渡层8c、第四段平滑过渡层8d、第五段平滑过渡层8e、第六段平滑过渡层8f、第七段平滑过渡层8g、第八段平滑过渡层8h和第九段平滑过渡层8i,所述的第一段平滑过渡层8a的硬度为80d,第二段平滑过渡层8b的硬度为81d,第三段平滑过渡层8c的硬度为83d,第四段平滑过渡层8d的硬度为89d,第五段平滑过渡层8e的硬度为85d,第六段平滑过渡层8f的硬度为84d,第七段平滑过渡层8g的硬度为87d,第八段平滑过渡层8h的硬度为86d,第九段平滑过渡层8i的硬度为82d。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段平滑过渡层8a的厚度为m1,第二段平滑过渡层8b的厚度为m2,第三段平滑过渡层8c的厚度为m3,第四段平滑过渡层8d的厚度为m4,第五段平滑过渡层8e的厚度为m5,第六段平滑过渡层8f的厚度为m6,第七段平滑过渡层8g的厚度为m7,第八段平滑过渡层8h的厚度为m8,第九段平滑过渡层8i的厚度为m9,各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满足厚度差值公式,其中所述的厚度差值公式为:

其中,n=1,2,……,8;

a1为所述网格状编织网层的横截面积;

a2为所述内层ptfe管层41的横截面积;

p为第n段平滑过渡层的长度范围内的弹簧状编织网层包含的弹簧有限圈数;

t为所述弹簧状编织网层包含的弹簧的剪切弹性模量;

θ为所述网格状编织网层的热膨胀系数;

r1为所述网格状编织网层的直径;

r2为所述弹簧状编织网层的直径。

进一步优选地,第t段平滑过渡层的长度lt满足长度关系式,所述的长度关系式为:

其中,t=1,2,……,9;

μ1为所述弹簧状编织网层包含的弹簧的轴向间距;

c1为所述弹簧状编织网层包含的弹簧的旋绕比;

mt为第t段平滑过渡层的厚度;

b为所述网格状编织网层包含的单个网格的面积;

α为所述弹簧状编织网层包含的弹簧的螺旋角。

本申请的申请人经过大量的试验和数值模拟得到以上厚度差值公式和长度关系式,平滑过渡层8的各个分段以及各个分段的硬度也是经过大量试验得出的最佳数值,由于各个分段的硬度、厚度和长度均不同,使得本发明所述的神经微导管的性质最适合于神经血管的区域,在定位期间所述的平滑过渡层8的各个分段能够“停留”在神经血管的区域内,从而能够极大地改善神经微导管的整体受力状态,避免神经微导管产生向主动脉回缩的倾向。

所述的平滑过渡层8的材质选用pebax或聚氨酯,也可以使第一段平滑过渡层8a、第二段平滑过渡层8b、第三段平滑过渡层8c、第四段平滑过渡层8d、第五段平滑过渡层8e、第六段平滑过渡层8f采用pebax或聚氨酯材质,从而具备足够的柔性和抗扭结性;第七段平滑过渡层8g、第八段平滑过渡层8h和第九段平滑过渡层8i采用尼龙材料,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所述的亲水涂层可以选用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聚丙烯酰胺。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段平滑过渡层8a和所述的神经微导管管胚4之间还设置有显影环7,所述的显影环7中掺杂有不透射线的材料,例如硫酸钡。

进一步优选地,还可以在所述的第一段平滑过渡层8a和所述的神经微导管管胚4之间设置多个显影环,例如设置两个显影环,包括第一显影环和第二显影环,第一显影环距离所述神经微导管管胚4的出口0.6mm,第二显影环与第一显影环之间间隔30mm,在手术之中,两个显影环可以起到测量距离的作用。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在此公开的实施方案可进行并不偏离本发明范畴和精神的改进和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