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用取尿装置

文档序号:26395424发布日期:2021-08-24 16:0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检验科用取尿装置

本发明涉及医学检验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检验科用取尿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学检验科,尿检可以检测患者身体的多项指标。对于幼童或者老年人而言,采集尿液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因为现有的采集管管体直径小、管口小,很难将尿液直接尿入采集管内。此外,采集尿液时一般采集中段尿,中段尿检测效果更准确。幼童和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容易控制排尿时的中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幼童以及老年人的检验科用取尿装置,用于方便对中段尿进行采集。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检验科用取尿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在壳体外壁固定有把手;

漏斗,所述漏斗设置在壳体顶部;

调节器,所述调节器设置在壳体内腔上部并具有圆环形的调节腔,调节腔与漏斗连通,在调节腔的右侧内设有挡板,在调节腔右侧壁设有出口,在调节腔内设有调节机构,在调节机构的作用下进入调节器内的初尿向调节腔左侧流动、中段尿向调节腔右侧流动;

输送管,输送管设置在壳体内与出口连通;

采集管,采集管可拆卸的设置在壳体内并与输送管末端连接。

进一步地,在壳体外壁固定有把手。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具有凹底,在凹底上设有避让采集管的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器为圆柱形的中空结构,在调节器内部设有内环,内环与调节器内壁之间围成调节腔。

进一步地,在壳体顶部设有通孔,在调节器顶部设有圆孔,通过通孔、圆孔将调节腔与漏斗连通在一起。

进一步地,调节机构包括初始位置设置在通孔左侧的配重块、设置在通孔右侧的挡块、连接挡块和配重块的拉线,配重块为一端面敞口的中空结构,挡块为中空结构;初尿进入调节器后向调节腔左侧流动,流入配重块中使得配重块下移,进而拉动挡块挡住通孔与调节腔左侧连通处。

进一步地,输送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呈竖直状态,输送管的中部呈“u”形。

进一步地,输送管的第二端通过固定卡与调节器侧壁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检验科用取尿装置,的优点是:(1)采集尿液时,幼童或者老年人不必中段排尿,初尿会经漏斗进入配重块内,向调节器左侧流动;(2)中段尿开始后,此时挡块已将调节腔左侧堵住,中段尿会流向调节器的右侧,并进入输送管内,这样实现了初尿与中段尿的分离;(3)中段尿经输送管进入采集管内收集,输送管的设计在拆卸采集管时可以避免尿液流出溅在手上;由于输送管的中部呈“u”形结构,进入输送管后尿液会先在此堆积,随着尿液的堆积,尿液会慢慢溢出进而通过灌注口流入采集管内。停止排尿后,可以将采集管取下,此时灌注口内无尿液,可以避免溅洒在人手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使用时挡块堵住调节腔左侧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把手,12凹底,13通孔,2漏斗,21转移口,3调节器,31出口,32内环,33调节腔,34挡板,4挡块,41配重块,42拉线,5输送管,51调压口,52灌注口,53固定卡,6采集管,61管口,7尿液。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主要包括壳体1、漏斗2、调节器3、调节机构、采集管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壳体1为本发明的主体部件,壳体1为长方体形或圆柱形的中空结构,在壳体的外壁上固定有把手11,以便于壳体的拿持。壳体具有凹底12,凹底的设置可以便于采集管的安装和拆卸。在壳体的顶部设有通孔13,以便于尿液的进入。壳体底部初凹底外具有平面,可以便于放置在地面上。

漏斗2为上端大、下端的锥形结构,漏斗的材质与壳体材质可以相同,都采用塑料制作而成。漏斗的下端连接有转移口21,转移口倾斜设置,即转移口的轴线与漏斗的轴线之间具有锐角夹角。漏斗的设置,便于尿液的采集,因其具有较大的收集口,很容易尿液的导入。转移口与壳体顶部接触固定,且与通孔连通。

在壳体内腔的上部设有调节器3,调节器的实质为圆柱形的塑料件,且内部中空。调节器侧壁设有与通孔连通的圆孔,尿液可以经通孔、圆孔进入调节器内。在调节器的内腔中设有内环32,内环与调节器同心设置,且内环与调节器之间围成圆环形的调节腔33,在调节腔内设有挡板34,挡板的第一端与内环接触固定,挡板的第二端与调节器内壁接触固定。在调节器侧壁设有出口31,出口下沿与挡板平齐,这样挡板上方的尿液可以经出口流出调节器。

在调节腔内还设有挡块4和配重块41,挡块与配重块的外形相同,挡块和配重块均为圆弧形结构。两者的区别在于,挡块内部中空,配重块内部中空且配重块的一个端面敞口。配重块位于通孔的左侧,挡块位于通孔的右侧,并在挡块与配重块的敞口端之间设有拉线42。挡块和配重块的侧壁均为圆弧形,且挡块、配重块均与内环和调节器的内壁接触。

初始状态时,挡块左端与通孔右侧平齐,当初尿流入漏斗内后,经过通孔、圆孔进入调节腔,由于挡块的阻挡作用尿液会向调节腔的左半部分流动,此后尿液流入配重块中,如图3所示,随着配重块内尿液7的不断增多,配重块的重量增加,配重块通过拉线拉动挡块沿调节腔向左侧移动,此时调节腔与通孔连通的接触面逐渐减小,直至配重块运动到调节腔的最低端时,或者配重块封口端端面与挡板接触,此时挡块的小部分位于圆孔下方,挡块的大部分置于圆孔的左侧。这时,人排出的已是中段尿,中段尿进入漏斗后,经通孔、圆孔流入调节腔的右侧,然后经出口流出。配重块、拉线和挡块构成了调节机构。

在调节器的外壁上连接有输送管5,输送管第一端与调节器外壁连接,且输送管第一端呈竖直状态;输送管第二端为灌注口52,且灌注口也呈竖直状态。输送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为圆弧形结构的中部,输送管的中部与灌注口连接的一侧高,与输送管第一端连接的一侧低,这样输送管的中部与第一、第二端的连接处形成“u”形。输送管的中部可以发生形变。灌注口通过固定卡固定在调节器的外壁上,以保持灌注口的形状。尿液经出口流入输送管内,为实现对尿液的收集,在灌注口上连接有采集管6。

采集管为透明的塑料管,采集管第一端敞口、第二端封口,采集管的敞口端设有管口61,管口上设有内螺纹,便于与灌注口螺纹连接在一起。在壳体的凹底上设有缺口,将采集管的敞口端伸入壳体内并旋转使其与灌注口连接在一起;同理,反向旋转时便可以将采集管从灌注口上拆卸下来。

本发明的优点是:(1)采集尿液时,幼童或者老年人不必中段排尿,初尿会经漏斗进入配重块内,向调节器左侧流动;(2)中段尿开始后,此时挡块已将调节腔左侧堵住,中段尿会流向调节器的右侧,并进入输送管内,这样实现了初尿与中段尿的分离;(3)中段尿经输送管进入采集管内收集,输送管的设计在拆卸采集管时可以避免尿液流出溅在手上;由于输送管的中部呈“u”形结构,进入输送管后尿液会先在此堆积,随着尿液的堆积,尿液会慢慢溢出进而通过灌注口流入采集管内。由于不必中段排尿,因此避免了中段排尿造成的不适。停止排尿后,可以将采集管取下,此时灌注口内无尿液,可以避免溅洒在人手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