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

文档序号:26398473发布日期:2021-08-24 16:0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血管疾病,常常危机患者生命,以往临床上大多给予抗凝、全身溶栓等治疗,但治疗效果较差,并发症较多,难以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提升。近年来,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治疗蓬勃发展,其创伤小、恢复快且并发症少,其实施过程如下:先经颈内静脉实施髂股静脉插管术:将5f导管从右侧颈静脉插入,通过导管鞘,在健侧骼总静脉将单弯导管、超滑导丝插入,实施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下腔静脉、对侧骼静脉入口处的情况进行评估,对患侧骼静脉实施选择性插管,插管成功后进行造影,对血栓与髂静脉及其内血流进行观察,以此为依据对下腔静脉滤器是否需放置进行评估。

溶栓导管长度为150cm,其外露部分长度根据患者血栓位置不同及患者身高不同而略有差异。现有治疗操作中,在针对溶栓导管过长的普遍措施为采用弹力绷带“十字交叉”外固定,针对置管处溶栓导管固定采用置管处皮肤缝合的方式进行固定。但在医护人员实际操作中,上述方式具有以下缺陷:

1、患者在溶栓期间每3~5天实施1次造影复查,根据患者静脉血栓溶栓情况,对溶栓导管进行留置长度和位置调整,已确定对近心端血栓进一步溶栓,保证其疗效,但每次调整溶栓导管长度,均需皮肤穿刺缝线固定导管,皮肤反复穿刺,十分容易破坏皮肤屏障,增加marsi发生率。

2、溶栓导管外露的过长段部分,在弯折盘曲后用弹力绷带固定在患者颈部,因溶栓导管弹性应力大,粘性绷带固定不牢固,固定方法简单,使溶栓导管易弹开松脱,且弹力绷带大面积绑定固定也对患者颈部造成较大的束缚。

3、导致患者反复胶带换药固定,患者置管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率高达25.49%。溶栓导管外露部分如固定不牢固易出现打折、移位甚至在患者活动时发生导管脱管情况。脱出后则需重新放置导管,对患者身体及经济都将产生较大影响。

4、溶栓导管的外露过长段在弹力绷带内部盘曲弯折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急性弯折的情况,从而导致溶栓导管被封堵阻塞,导管内部通道无法正常流通,并导致溶栓治疗中断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溶栓导管收纳及固定稳定可靠的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包括:导管收纳固定结构及导管走管固定结构;

导管收纳固定结构包括:保护壳、导管束套圈、支撑骨架、收纳壳、导管板夹;收纳壳、支撑骨架、保护壳依次贴合套设,收纳壳与保护壳仿形设计;保护壳外轮廓呈圆饼状,保护壳上端设置有圆形开口,内部为中空;保护壳上设置有导管束套圈,收纳壳内设置有导管板夹,溶栓导管的一端夹设在导管板夹上后呈螺旋盘绕式收纳在收纳壳内,溶栓导管的另一端夹设在导管束套圈后伸出;

导管走管固定结构包括:导管压夹上座、导管压夹下座、固定座;固定座的前后端均设置有卡套立柱,卡套立柱上开设有弧形卡套槽,导管压夹上座卡设在导管压夹下座后形成夹持从导管束套圈伸出的溶栓导管的夹持槽,导管压夹下座可转动地夹持在两个卡套立柱的卡套槽之间。

进一步地,支撑骨架包括固定支撑条、外周固定圈、出口固定圈、轴套管;固定支撑条贴合保护壳内壁从底部中心沿径向经圆周处内壁走向至保护壳开口;保护壳内部呈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组固定支撑条,保护壳底部中心处的固定支撑条交汇处连接有轴套管,保护壳开口处内部设置有出口固定圈与若干组固定支撑条的端头连接;保护壳圆周侧内壁处的固定支撑条回折处设置有环状的外周固定圈与若干组固定支撑条连接。

进一步地,轴套管上套有中心轴,中心轴上端和下端的圆周外壁均设置有圆周凸台结构。

进一步地,导管压夹下座中间段为主段结构,主段结构前后两侧端面连接有卡套段结构,卡套段结构两端端口处连接有卡簧结构;导管压夹下座通过卡套段结构与弧形卡套槽进行相互卡套;卡套段结构外侧为圆弧外周,在与弧形卡套槽相互卡套的状态下,进行相对的阻尼转动;主段结构两侧的外壁为圆弧曲面结构,且两个圆弧曲面外壁同圆心,主段结构上下均为平端面结构,主段结构的外径大于卡套段结构的外径;导管压夹下座上开设有下座竖直嵌入槽,下座竖直嵌入槽在导管压夹下座前后方向上贯通,导管压夹下座的截面呈u型凹槽结构,u型凹槽的底部为半圆形的圆弧底部面结构,且圆弧底部面结构的内径与溶栓导管的外径吻合;下座竖直嵌入槽的中间位置两侧均开设有竖直导向槽结构;竖直导向槽结构的槽面上半部为竖直平面,下半部为斜面,斜向入下座竖直嵌入槽内部;

导管压夹下座的下座竖直嵌入槽处,可对应嵌入插入导管压夹上座,导管压夹上座对应导管压夹下座包括有主段部、卡套段部、卡簧部;导管压夹上座嵌入插入竖直嵌入槽内部后,导管压夹上座对导管压夹下座的下座竖直嵌入槽填充完整,导管压夹上座的卡套部与导管压夹下座的卡套段拼合为完整的圆周套壁,导管压夹上座前后两端的卡簧部与导管压夹下座的卡簧结构配合拼合呈完整的圆周均匀分布的卡簧片;导管压夹上座上主段部的两侧均连接有凸起的导向块结构,导向块结构与导管压夹下座的竖直导向槽结构吻合嵌入。

进一步地,卡簧结构圆周均匀设置有多组卡簧片,卡簧片均向对应侧的外侧倾斜,且统一汇集指向轴线,卡簧结构具有弹性变形特性,单侧的卡簧结构具有卡紧限位作用,两侧的卡簧结构同时相互卡紧限位,卡簧结构在对应导管压夹下座的下座竖直嵌入槽处开设有豁口结构;

卡簧部的连接分布与导管压夹下座的卡簧结构一致,且填补导管压夹下座上卡簧结构的豁口,与其配合组成完整圆周的卡簧片。

进一步地,卡套槽的槽内为内圈圆形槽,卡套槽的豁口宽度小于卡套槽的直径宽度,其豁口连同弧形卡套槽共同组成为倒置的ω截面形状。

进一步地,保护壳圆周外壁为向外侧半圆弧形凸起的结构设计,保护壳整体为扁圆饼型。

进一步地,收纳壳的绕线区域位于收纳壳的内圆周壁上,导管板夹上设置有圆弧缺口式的导管夹口。

进一步地,导管束套圈形状为倒置圆弧钩形,其内圈大于溶栓导管外径,导管束套圈的豁口处位于其下部位置。

进一步地,保护壳下部设置有蝴蝶翼型的敷贴ⅰ;固定座的下端面设置有蝶翼型的敷贴ⅱ。

本发明的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采用导管收纳固定结构与导管走管固定结构,同步对溶栓导管进行分段式固定的方式,能够针对性的对各位置溶栓导管进行固定。本装置对溶栓导管进行螺旋盘绕式收纳的方式,能够对溶栓导管的过长段进行集中收纳固定,收纳段全段均采用圆弧式的弯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顺应溶栓导管自身的应力特性,可以有效的避免溶栓导管出现急性弯折导致溶栓导管被封堵阻塞。导管走管固定结构采用导管压夹上座与导管压夹下座上下压夹的方式对溶栓导管进行走管段的固定,使得溶栓导管不会发生轴向松动的情况。配合导管压夹上座与导管压夹下座在固定座上翻转180度,可以快速对导管压夹上座进行锁死固定,从而保证了溶栓导管完全被固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图1的部分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保护壳的断开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支撑骨架与收纳壳一种角度的断开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支撑骨架与收纳壳另一种角度的断开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支撑骨架与收纳壳的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导管收纳固定结构的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导管板夹夹持溶栓导管的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导管束套圈的结构图;

图10是图1的部分结构图;

图11是图10的部分结构图;

图12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导管走管固定结构的分解图;

图13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导管走管固定结构的结构图;

图14是图13的剖面图;

图15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导管压夹下座的结构图;

图16是图15的剖面图;

图17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导管压夹上座的结构图;

图18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导管走管固定结构夹持溶栓导管后一种状态的结构图;

图19是本发明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中导管走管固定结构夹持溶栓导管后另一种状态的结构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导管收纳固定结构;2、导管走管固定结构;3、溶栓导管;4、保护壳;5、导管束套圈;6、支撑骨架;7、收纳壳;8、导管板夹;9、导管压夹上座;10、导管压夹下座;11、固定座;12、卡套立柱;13、卡套槽;14、固定支撑条;15、外周固定圈;16、出口固定圈;17、轴套管;18、中心轴;19、主段结构;20、卡套段结构;21、卡簧结构;22、下座竖直嵌入槽;23、竖直导向槽;24、主段部;25、卡套段部;26、卡簧部;27、导向块;28、导管夹口;29、敷贴ⅰ;30、敷贴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1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包括: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及导管走管固定结构2;

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包括:保护壳4、导管束套圈5、支撑骨架6、收纳壳7、导管板夹8;收纳壳7、支撑骨架6、保护壳4依次贴合套设,收纳壳7与保护壳4仿形设计;保护壳4外轮廓呈圆饼状,保护壳4上端设置有圆形开口,内部为中空;保护壳4上设置有导管束套圈5,收纳壳7内设置有导管板夹8,溶栓导管3的一端夹设在导管板夹8上后呈螺旋盘绕式收纳在收纳壳7内,溶栓导管3的另一端夹设在导管束套圈5后伸出;

导管走管固定结构2包括:导管压夹上座9、导管压夹下座10、固定座11;固定座11的前后端均设置有卡套立柱12,卡套立柱12上开设有弧形卡套槽13,导管压夹上座9卡设在导管压夹下座10后形成夹持从导管束套圈5伸出的溶栓导管3的夹持槽,导管压夹下座10可转动地夹持在两个卡套立柱12的卡套槽13之间。

本发明的颈静脉溶栓导管螺旋盘绕式收纳及置管快速固定装置,采用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与导管走管固定结构2,同步对溶栓导管3进行分段式固定的方式,能够针对性的对各位置溶栓导管3进行固定。本装置对溶栓导管3进行螺旋盘绕式收纳的方式,能够对溶栓导管3的过长段进行集中收纳固定,收纳段全段均采用圆弧式的弯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顺应溶栓导管3自身的应力特性,可以有效的避免溶栓导管3出现急性弯折导致溶栓导管3被封堵阻塞。导管走管固定结构2采用导管压夹上座9与导管压夹下座10上下压夹的方式对溶栓导管3进行走管段的固定,使得溶栓导管3不会发生轴向松动的情况。配合导管压夹上座9与导管压夹下座10在固定座11上翻转180度,可以快速对导管压夹上座9进行锁死固定,从而保证了溶栓导管3完全被固定。

其中,支撑骨架6包括固定支撑条14、外周固定圈15、出口固定圈16、轴套管17;固定支撑条14贴合保护壳4内壁从底部中心沿径向经圆周处内壁走向至保护壳4开口;保护壳4内部呈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组固定支撑条14,保护壳4底部中心处的固定支撑条14交汇处连接有轴套管17,保护壳4开口处内部设置有出口固定圈16与若干组固定支撑条14的端头连接;保护壳4圆周侧内壁处的固定支撑条14回折处设置有环状的外周固定圈15与若干组固定支撑条14连接。

在保护壳4内壁固定设置有支撑骨架6,支撑骨架6通过固定支撑条14、外周固定圈15、出口固定圈16、轴套管17组成。固定支撑条14呈金属条管状,贴合保护壳4内壁从底部中心沿径向经圆周处内壁走向至保护壳4端口。在保护壳4内部呈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组固定支撑条14,本技术方案设置有八组,在保护壳4底部中心处的固定支撑条14交汇处一体固定设置有轴套管17,在保护壳4端口处内部设置有出口固定圈16与八组固定支撑条14该处端头一体连接。且在保护壳4圆周侧内壁处的固定支撑条14回折处,同样设置有环状的外周固定圈15与八组固定支撑条14一体连接固定,上述结构保证了支撑骨架6的稳固性,支撑骨架6保证了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的稳固性,起到了骨架支撑稳固的作用,避免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出现变形等情况。

其中,轴套管17上套有中心轴18,中心轴18上端和下端的圆周外壁均设置有圆周凸台结构。

在轴套管17上套有中心轴18,中心轴18上端和下端的圆周外壁均有圆周凸台结构,能够在轴套管17的上端和下端起到轴向挡位作用,避免中心轴18轴向松动,且支撑骨架6可以绕中心轴18旋转。

其中,导管压夹下座10中间段为主段结构19,主段结构19前后两侧端面连接有卡套段结构20,卡套段结构20两端端口处连接有卡簧结构21;导管压夹下座10通过卡套段结构20与弧形卡套槽13进行相互卡套;卡套段结构20外侧为圆弧外周,在与弧形卡套槽13相互卡套的状态下,进行相对的阻尼转动;主段结构19两侧的外壁为圆弧曲面结构,且两个圆弧曲面外壁同圆心,主段结构19上下均为平端面结构,主段结构19的外径大于卡套段结构20的外径;导管压夹下座10上开设有下座竖直嵌入槽22,下座竖直嵌入槽22在导管压夹下座10前后方向上贯通,导管压夹下座10的截面呈u型凹槽结构,u型凹槽的底部为半圆形的圆弧底部面结构,且圆弧底部面结构的内径与溶栓导管3的外径吻合;下座竖直嵌入槽22的中间位置两侧均开设有竖直导向槽23结构;竖直导向槽23结构的槽面上半部为竖直平面,下半部为斜面,斜向入下座竖直嵌入槽22内部;

导管压夹下座10的下座竖直嵌入槽22处,可对应嵌入插入导管压夹上座9,导管压夹上座9对应导管压夹下座10包括有主段部24、卡套段部25、卡簧部26;导管压夹上座9嵌入插入竖直嵌入槽内部后,导管压夹上座9对导管压夹下座10的下座竖直嵌入槽22填充完整,导管压夹上座9的卡套部与导管压夹下座10的卡套段拼合为完整的圆周套壁,导管压夹上座9前后两端的卡簧部26与导管压夹下座10的卡簧结构21配合拼合呈完整的圆周均匀分布的卡簧片;导管压夹上座9上主段部24的两侧均连接有凸起的导向块27结构,导向块27结构与导管压夹下座10的竖直导向槽23结构吻合嵌入。

在前后两组卡套立柱12之间卡套有导管压夹下座10,导管压夹下座10中间段为主段结构19,主段结构19前后两侧端面同轴一体连接固定有卡套段结构20,卡套段结构20两端端口处固定连接设置有卡簧结构21。导管压夹下座10通过卡套段结构20与弧形卡套槽13进行相互卡套,卡套段结构20外侧为圆弧外周,可以在与弧形卡套槽13相互卡套的状态下,进行相对转动,且转动为阻尼转动,在停止转动且无人力外力施加时,导向压夹下座与固定座11能够保持相对角度固定。因为卡套立柱12的弧形卡套槽13结构设计,使得导管压夹下座10的卡套段在其内部卡套时,不会从弧形卡套槽13豁口处移出。导管压夹下座10的主段结构19两侧的外壁为圆弧曲面结构,且两个圆弧曲面外壁同圆心,主段结构19上下均为平端面结构。主段结构19的外径大于卡套段结构20的外径,使得主段结构19的两端面能够贴合于前后两个卡套立柱12之间,使得导管压夹下座10在卡套状态下不会发生前后松动情况。在导管压夹下座10上端竖直朝向轴向方向设计有下座竖直嵌入槽22,下座竖直嵌入槽22在导管压夹下座10前后方向上贯通,使得导管压夹下座10的截面呈u型凹槽结构,u型凹槽的底部为半圆形的圆弧底部面结构,且圆弧底部面结构的内径与溶栓导管3的外径吻合。在下座竖直嵌入槽22的中间位置两侧均设置有竖直导向槽23结构。竖直导向槽23结构为凹陷型槽,前方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竖直导向槽23结构的槽面上半部为竖直平面,下半部为斜面,斜向入下座竖直嵌入槽22内部,类似斜楔槽面结构。

在导管压夹下座10的下座竖直嵌入槽22处,可对应嵌入插入导管压夹上座9,导管压夹上座9同样对应设置有主段部24、卡套段部25、卡簧部26。在导管压夹上座9且嵌入插入竖直嵌入槽内部后,导管压夹上座9能够对导管压夹下座10的下座竖直嵌入槽22填充完整,导管压夹上座9的卡套部能够对导管压夹下座10的卡套段拼合为完整的圆周套壁,同时导管压夹上座9前后两端的卡簧部26,能够与导管压夹下座10的卡簧结构21配合拼合呈完整的圆周均匀分布的卡簧片。在导管压夹上座9上主段部24的两侧均一体固定有凸起的导向块27结构,导向块27结构与导管压夹下座10的竖直导向槽23结构能够吻合嵌入,两侧导向块27下半部的斜面组成锥形斜楔结构,能够便于导管压夹上座9插入至导管压夹下座10中。导向块27两侧的竖直面配合竖直导向槽23结构的竖直槽面,能够对导管压夹上座9的竖直插入起到导向作用。

其中,卡簧结构21圆周均匀设置有多组卡簧片,卡簧片均向对应侧的外侧倾斜,且统一汇集指向轴线,卡簧结构21具有弹性变形特性,单侧的卡簧结构21具有卡紧限位作用,两侧的卡簧结构21同时相互卡紧限位,卡簧结构21在对应导管压夹下座10的下座竖直嵌入槽22处开设有豁口结构;

卡簧部26的连接分布与导管压夹下座10的卡簧结构21一致,且填补导管压夹下座10上卡簧结构21的豁口,与其配合组成完整圆周的卡簧片。

在导管压夹下座10的卡套段前后两端端面上固定有卡簧结构21,卡簧结构21圆周均匀设置有多组卡簧片,卡簧片均向对应侧的外侧倾斜,且统一汇集指向轴线,卡簧结构21具有弹性变形特性,单侧的卡簧结构21具有卡紧限位作用,两侧的卡簧结构21同时相互卡紧限位,具有对溶栓导管3起到双向卡紧限位的效果,能够有效的防止溶栓导管3出现松动。卡簧结构21在对应导管压夹下座10的下座竖直嵌入槽22处,同样设计有同样宽度的豁口结构。

在导管压夹上座9两端同样设置有卡簧部26,该卡簧部26的连接分布与导管压夹下座10的卡簧结构21一致,且能够填补导管压夹下座10上卡簧结构21的豁口,与其配合组成完整圆周的卡簧片,溶栓导管3压夹在导管压夹上座9与导管压夹下座10之间,能够对其形成稳定的双向卡紧固定,防止出现松脱。在导管压夹上座9完成压夹时,转动导管压夹上座9与导管压夹下座10,上述两者同步在弧形卡套槽13的卡套作用下进行转动。翻转180度,使得导管压夹下座10在导管压夹上座9的正上方位置,因为弧形卡套槽13的结构特性,导管压夹下座10无法脱离弧形卡套槽13,使得在导管压夹下座10的挡位作用下,导管压夹上座9同样无法从弧形卡套槽13及其豁口处松脱移出,从而使得导管压夹上座9始终与导管压夹下座10处于相对固定状态,不会与其发生松脱,导管压夹上座9即被固定锁死,保证了置管处溶栓导管3能够稳定处于压夹固定的状态。

其中,卡套槽13的槽内为内圈圆形槽,卡套槽13的豁口宽度小于卡套槽13的直径宽度,其豁口连同弧形卡套槽13共同组成为倒置的ω截面形状。

导管走管固定结构2主要由导管压夹上座9、导管压夹下座10以及固定座11组成,固定座11的上端前后侧均设置一组卡套立柱12,卡套立柱12的上端竖直朝下设置有弧形卡套槽13,弧形卡套槽13的槽内为内圈圆形槽,卡套槽13的豁口宽度小于弧形卡套槽13的直径宽度,其豁口连同弧形卡套槽13共同组成为倒置“ω”截面形状。

其中,保护壳4圆周外壁为向外侧半圆弧形凸起的结构设计,保护壳4整体为扁圆饼型。

本装置主要用于置管处溶栓导管3进行收纳固定和走管固定的作用,本装置主要通过两个结构组成,一个为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另一个为导管走管固定结构2。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主要用来对溶栓导管3过长段进行收纳固定,防止其过长段不易进行粘贴固定,对患者活动造成影响。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的外部为保护壳4对内部进行保护作用,保护壳4整体为一定外径的圆盘形,外轮廓类似圆饼状,保护壳4圆周外壁为向外侧半圆弧形凸起的结构设计,保护壳4整体为扁圆饼型,具有一定高度,保护壳4上端设置有圆形开口,内部为中空。

其中,收纳壳7的绕线区域位于收纳壳7的内圆周壁上,导管板夹8上设置有圆弧缺口式的导管夹口28。

在支撑骨架6的内部固定设置有收纳壳7,收纳壳7与保护壳4仿形,在收纳壳7的内部用于进行绕线式收纳溶栓导管3,且绕线区域位于收纳壳7的内圆周壁上,呈盘绕式绕线收纳,在收纳壳7的底部平面上固定设置有导管板夹8,导管板夹8上有圆弧缺口式的导管夹口28,能够对溶栓导管3进行夹紧固定,同时能够方便进行卡入与拔出,操作方便。

其中,导管束套圈5形状为倒置圆弧钩形,其内圈大于溶栓导管3外径,导管束套圈5的豁口处位于其下部位置。

在保护壳4其中一侧上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导管束套圈5,导管束套圈5用于对保护壳4上伸出段的溶栓导管3进行束套约束,避免溶栓导管3伸出管任意活动。导管束套圈5形状类似于倒置圆弧钩形,内圈略大于溶栓导管3外径,豁口处位于下部位置,溶栓导管3可从豁口处卡入至导管束套圈5内部,导管束套圈5具有一定的宽度,能够对溶栓导管3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其中,保护壳4下部设置有蝴蝶翼型的敷贴ⅰ29;固定座11的下端面设置有蝶翼型的敷贴ⅱ30。

在保护壳4下部固定设置有蝴蝶翼型的敷贴ⅰ29,通过敷贴ⅰ29对患者皮肤进行粘贴固定,将导管溶栓固定结构进行固定。在固定座11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蝶翼型的敷贴ⅱ30,敷贴ⅱ30用于在患者皮肤上粘贴固定,从而使得溶栓导管3的稳固性得到了有效保证。

当需要使用本装置对溶栓导管3进行收纳固定以及置管处溶栓导管3走管固定时,溶栓导管3的过长段在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的收纳壳7圆周内壁上进行盘绕式收纳,一端端头处固定卡套于导管板夹8上,另一端通过导管束套圈5定位束套,并伸出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的端口。伸出段的溶栓导管3卡入导管压夹下座10的下座竖直嵌入槽22底部,并将导管压夹上座9插入槽内,使得溶栓导管3压夹至导管压夹上座9与导管压夹下座10之间。以固定座11的弧形卡套槽13轴线为旋转中心转动导管压夹上座9与导管压夹下座10180度,使得导管压夹上座9的卡套不会从固定座11的弧形卡套槽13内发生脱离。敷贴ⅰ29与敷贴ⅱ30均粘贴固定于患者皮肤表面用于溶栓导管3的固定。

本发明的创新技术点及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本装置采用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与导管走管固定结构2,同步对溶栓导管3进行分段式固定的方式,能够针对性的对各位置溶栓导管3进行固定。相比较传统溶栓导管3固定操作中,过长段采用弹力绷带“十字交叉”外固定,置管处溶栓导管3采用皮肤缝合方式进行导管固定来说,本装置操作十分方便,既能对过长段溶栓导管3起到长期稳定的固定作用,又能避免置管处皮肤进行多次缝合固定,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术后负担,同时也简化了操作流程,减轻了医生的人力。

2、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采用端口处具有一定收口的圆饼状内腔空间,对溶栓导管3进行螺旋盘绕式收纳的方式,能够对溶栓导管3的过长段进行集中收纳固定,收纳段全段均采用圆弧式的弯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顺应溶栓导管3自身的应力特性,可以有效的避免溶栓导管3出现急性弯折导致溶栓导管3被封堵阻塞。且采用圆弧盘绕式收纳的方式,溶栓导管3在自身应力的作用下会圆周360度向外部松放,在外侧对溶栓导管3进行内套约束,也满足溶栓导管3在圆形盘绕时向外部的收纳壳7内壁贴紧,使得收纳壳7能够根据自身内腔结构特性对溶栓导管3起到稳固的收纳作用,保证了溶栓导管3不会出现松放的情况,保证了收纳固定的稳定性。

3、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采用螺旋盘绕式的收纳固定方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溶栓导管3收纳长度进行实时调整,通过增圈或减圈的方式调整溶栓导管3的长度。相比传统弹力绷带固定的方式来说,弹力绷带不仅弹性张力大,对患者绑定处束缚感太强,十分影响患者日常活动。本装置无需类似弹力绷带重新解开再绑定固定,极大的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省了医生的人力,同时也减轻了病患的痛苦。

4、导管走管固定结构2采用导管压夹上座9与导管压夹下座10上下压夹的方式对溶栓导管3进行走管段的固定,配合两端设置的卡簧片对溶栓导管3进行轴向双向卡位固定,使得溶栓导管3不会发生轴向松动的情况。配合导管压夹上座9与导管压夹下座10在固定座11上翻转180度,可以快速对导管压夹上座9进行锁死固定,从而保证了溶栓导管3完全被固定。相比较现有操作采用皮肤缝合的方式对溶栓导管3固定来说,导管走管固定结构2固定更加快速便捷,极大的优化了操作时间,同时固定更加紧固可靠。

5、导管收纳固定结构1内部底部设置的导管板夹8可以对内部的溶栓导管3端头进行固定,且在上端端口处设置的导管束套圈5可以对溶栓导管3的出管段进行束套固定,保证了溶栓导管3不仅过长段的收纳段可以进行收纳固定,且过长段的两端也能够处于固定状态,保证了收纳段的稳定性。导管束套圈5采用带有豁口的倒置圆弧钩形结构,能够快速对溶栓导管3进行侧向卡入与拔出,对于收纳段的长度调整来说十分方便快捷。

6、导管走管固定结构2能够快速切换对溶栓导管3的固定与取出,导管压夹上座9与导管压夹下座10翻转至倒置状态及完成对导管压夹上座9的固定,配合径向压夹与轴向双侧卡簧片卡位,全方位固定溶栓导管3。导管压夹上座9与导管压夹下座10重新翻转至180度切换至导管压夹上座9正向朝上,导管压夹上座9即可解锁,能够竖直抽出,溶栓导管3即可取出,可以针对置管5-7天后造影复查,根据造影结果适时调整溶栓导管3尖端位置,无需传统操作的重新缝线固定,避免了破坏患者皮肤屏障,增加marsi发生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