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炭提取物在外用止痒制剂中的应用

文档序号:26397664发布日期:2021-08-24 16:08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地榆炭提取物在外用止痒制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中药外用领域,具体涉及地榆炭提取物在外用止痒制剂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皮肤瘙痒是很多疾病的常见的并发症,瘙痒可使皮肤增厚、湿疹化,严重者可出现抓痕、血痂、苔藓样变,导致患者心烦意乱,无法安睡,影响其生活与工作。疾病伴随的反复皮肤瘙痒,如尿毒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增加疾病恶化和死亡的风险。瘙痒是皮肤特有的感觉,是皮肤的表层及与皮肤相邻的粘膜出现的感觉——痒感,痒感是一种感知皮肤表层的寄生虫和刺激物以便通过瘙痒动作除去侵入物的感觉。因瘙痒是一种主观感觉,难以对该指征进行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目前对于诱发瘙痒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引起皮肤瘙痒症(prurituscutaneous)大致可分类为伴有皮肤疾病的瘙痒性皮肤病,如皮炎、荨麻疹、银屑病、湿疹、干皮病、疥疮、褥疮、癣病、创面、生殖器疱疹、女性宫颈炎、阴道炎、手足口病、蚊虫叮咬等,以及不伴有皮肤疾病的肾透析和内脏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疾病、肾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硬化等,药物和精神因素也会诱发瘙痒。瘙痒直接引起皮肤挠破,是加重皮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由于皮肤挠破将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的缺损从而极易受到物理和化学刺激的侵袭和细菌性感染;此外,由于表皮的薄弱化使神经敏感,使瘙痒更易发生,而最终将出现皮肤反复挠破的恶性循环。《金匮要略·水气篇》有云:“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诸病源候论》载:“风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持,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可见,皮肤瘙痒病因病机复杂,一方面由风邪入侵引起,另一方面也与正气不足相关;风湿热毒浸淫,脾失健运,营血不足,湿毒滞留,气血瘀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都能引起皮肤瘙痒。诚如《丹溪心法》所云:“有诸内者形诸外”。针对皮肤瘙痒症的脏腑、气血、风邪等病因病机,中医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止痒、清热养血。常用于治疗瘙痒症的有口服药物和外用制剂,口服药主要有:抗组胺药和抗过敏药;外用制剂主要有:抗组胺药、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外用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樟脑、薄荷醇、水杨酸、焦油、克罗米通、辣椒素、湿润剂(尿素、喜疗妥和凡士林)等。然而,口服药物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显效前有一段滞后时间,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嗜睡、疲倦感、消氏系统障碍等不良反应;外用制剂也有一些也存在抗瘙痒功效不足,长期使用类固醇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瘙痒反弹等缺陷和不良反应。目前常用的清凉油、风油精、皮炎平、紫药水等均以消炎为主,对于止痒没有明显效果,有的还产生一定副作用。临床上缺乏快速有效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或缓解瘙痒的药物。目前国内外在皮肤科疾病止痒药物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凡止痒类药物均为化学或化学合成剂,并且大都通过对皮肤的直接刺激而达到止痒效果,如乙醇、水杨酸、稀盐酸、醋酸、樟脑等,传统的止痒就是给患处以超强度的刺激,使得痛起痒消,特别对粘膜及皮肤细嫩的婴幼儿不能耐受。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l.或长叶地偷sanguisorbaofficinalisl.var.longifolia(bert.)yüetli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地榆炭为地榆照炒炭法炮制所得的炮制品,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具焦香气,味味苦涩。地榆炭性微寒,味苦、酸、涩,归肝、大肠经。具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主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中国药典》2020版)。目前地榆炭的药效报道主要是止血和烧烫伤的治疗,也有地榆炭粉末用于湿疹治疗的报道,但未见在皮肤止痒方面发挥重要疗效的文献报道,也未见采用地榆炭提取物尤其是乙醇提取物的报道。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供中药地榆炭在外用止痒制剂中的应用,所述外用止痒制剂处方中含有地榆炭提取物。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地榆炭提取物的添加重量占总制剂的0.5%-50%,优选方案为0.5%-5%,更优选方案为0.5%-2%,最优选方案为2%。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地榆炭提取物的提取溶剂为水、乙醇及其混合溶剂,优选方案为25-75%乙醇,最优选方案为75%乙醇。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止痒制剂为用于治疗或缓解伴有疾病的皮肤瘙痒,包括伴有皮肤疾病的瘙痒和伴有其他疾病的瘙痒;所述皮肤疾病包括皮炎、荨麻疹、银屑病、湿疹、干皮病、疥疮、褥疮、癣病、创面、生殖器疱疹、女性宫颈炎、阴道炎、手足口病、蚊虫叮咬,所述其他疾病有肾透析和内脏疾病,包括糖尿病、血液疾病、肾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硬化、药物过敏、精神疾病。有益效果用微量液基稀释法和抑菌圈法测试,对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均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效果,因皮肤组织的瘙痒为一种皮肤感染或损伤的代谢反应,是很多皮肤疾病的临床表现,以上所述致病菌导致的皮肤疾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瘙痒,通过局部皮肤组织护理方法能够抑制有害菌,同时达到缓解皮肤瘙痒的作用。同时建立磷酸组胺致豚鼠皮肤瘙痒的模型,外涂地榆炭凝胶实验结果显示,地榆炭低、中、高剂量组(0.5%、2%、5%w/w)对磷酸组胺所致的瘙痒模型均可显著提高瘙痒阈值(p<0.05),证明地榆炭对磷酸组胺所致的瘙痒模型的治愈能力。临床试验表明,地榆炭凝胶对36例皮肤瘙痒症患者的即时止痒效果和一周止痒效果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达97.2%、94.4%,表明瞬时止痒效果良好,起效时间5分钟内,持续使用1周后总体呈现不易复发和/或瘙痒症状显著缓解与瘙痒面积显著缩小的效果。同时,地榆炭的皮肤细胞毒性低,对新西兰兔多次完整皮肤刺激显示其无皮肤刺激性。以上结果表明地榆炭具显著抑菌、止痒的功效,且外用安全性高,有望成为抗菌、止痒产品的有效活性成分,在止痒制剂中具广阔开发前景。附图说明图1地榆炮制成地榆炭性状图。图2地榆、地榆炭皮肤细胞毒性评价结果(n=6),注:“**”表示p<0.01,“***”表示p<0.01,“ns”表示无统计学差异。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并非对技术方案的限制。实施例1地榆炒炭工艺取适量地榆饮片,将地榆饮片去杂后,用直径约1cm的筛大小分档。炮制时,将地榆饮片放入炒药机,控制炒筒转速26r/min,炒药温度250℃,炒制时间为8min。炒制后出料,摊开,放凉,即得地榆炭饮片。实验过程中相对湿度﹤60%,温度为室温,地榆炮制前后形状变化见图1。实施例2地榆、地榆炭提取物的制备分别取地榆、地榆炭药材粉末10g,加10倍量的乙醇水溶液(乙醇和水的比例从0%-100%),50℃浸泡过夜后,50℃超声1h,过滤,50℃旋蒸干燥至无液体流动,同温度下烘箱干燥48h,得地榆炭提取物。其中乙醇水溶液优选75%乙醇溶液。实施例3地榆炭凝胶的制备卡波姆940凝胶1g撒于100ml水中溶胀过夜,三乙醇胺调节凝胶ph至5。取实施例1中地榆炭提取物的干燥粉末0.5g(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用75%乙醇复溶至无沉淀,加入100g调配好的凝胶(卡波姆940)中,搅拌均匀后用旋转蒸发仪旋蒸至无醇味,用水补足凝胶至100g,混合均匀后得到含药重量为0.5-50%的地榆炭凝胶。实施例4微量液基稀释法测试地榆、地榆炭的抗菌效应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实施例2中制备所得地榆提取物、地榆炭提取物对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提取溶剂为75%乙醇溶液。1.菌株: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rubrum,atccmya-4438)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atcc)。白色念珠菌(bncc176009)、金黄色葡萄球菌(bncc337371)、铜绿假单胞菌(bncc337005)购自北纳生物。2.菌株活化:将冻存的菌种甘油管划线接种pda平板,置于35℃,~80%湿度条件下培养6天。3.接种液准备:用5ml0.9%nacl溶液覆盖平板,用涂布器轻轻刮平板表面,获得孢子悬液。将此悬液稀释100倍后,使用显微镜及红细胞计数器进行计数。计数结果如下:47,57,44,54。则原液孢子浓度大约为505,000spores/ml。将此菌液800μl加至250ml测试培养基(rpmi1640添加0.165mmops,ph7.0),获得接种液。4.化合物检测板准备:组别设置为测试组、空白组和阳性组。测试组为地榆、地榆炭提取物,先溶解于dmso,再配置成51.2mg/ml母液,dmso终浓度0.05%;空白组为生理盐水;红色毛癣菌的对照品为氟康唑fluconazole,先溶解于dmso,再配置成12.8mg/ml母液,dmso终浓度0.05%;铜绿假单胞菌的对照品为阿奇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对照品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配置方法同氟康唑,药物终浓度5mg/ml。1)化合物母板准备化合物在96-v孔板中进行11次2倍梯度稀释,得到100倍工作液:51.2,25.6,12.8,6.4,3.2,1.6,0.8,0.4,0.2,0.1,0.05,0mg/ml。阳性药在96-v孔板中进行11次2倍梯度稀释,得到100倍工作液:6.4,3.2,1.6,0.8,0.4,0.2,0.1,0.05,0.025,0.0125,0.00625,0mg/ml。2)化合物子板准备从化合物母板中转移2μl化合物工作液至加有培养基的96-u孔板,获得化合物检测板。三个平行。5.化合物检测板接种:在化合物检测板中加入198μl各真菌接种液,最终获得mic检测板。6.mic检测:将mic检测板置于35℃,~80%湿度条件下,接种红色毛癣菌的检测板静置培养4天后读取mic数值;接种其他3个菌种的检测板静置培养1天后读取mic数值。mic(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为最低抑菌浓度,是指在体外培养细菌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mic是测量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mic读取标准参照表1。表1抗生素对测试真菌的mic判断标准(参考clsim38)clsi对trichophytonrubrumatccmya-4438的参考mic值为0.5-4μg/ml(红色毛癣菌培养4天,其他3个菌种培养1天)。由表2中结果可知,地榆、地榆炭对四个菌种均有显著的抑菌作用,且地榆炭的作用在红色毛癣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测试中均优于地榆,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应炮制前后相当。表2地榆、地榆炭抑菌作用考察(n=3)实施例5抑菌圈法测试地榆、地榆炭的抗菌效应菌株与阳性药设置同实施例4中。1.培养液制备:白色念珠菌培养液:准确称取sda培养基(4g葡萄糖,1g蛋白胨,2g琼脂),溶于100ml的去离子水中,121℃高压灭菌30min,待冷却至45℃左右后,分装至培养皿中,冷却。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培养液:准确称取lb培养基(1g蛋白胨,1g氯化钠,0.5g酵母提取物,2g琼脂)溶于100ml的去离子水中,121℃高压灭菌30min,待冷却至45℃左右后,分装至培养皿中,冷却。2.活化:将冻存的菌甘油管划线接种至平板,置于35℃倒置培养1-2天。3.菌液制备: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选取生长良好的菌落于1ml生理盐水中,制成菌悬液浓度调至0.5个麦氏标准。4.滤纸片的制备:将粗滤纸制成直径6mm的圆型纸片,置西林瓶中,封口121℃高压灭菌20min,干燥,密封保存。5.抑菌圈试验:试验分为5组,分别为阳性对照组(5mg/ml,铜绿假单胞菌是阿奇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是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生理盐水空白组、地榆提取物组(75%乙醇溶解)、地榆炭提取物组(75%乙醇溶解)、溶剂对照组(75%乙醇)。无菌条件下,取琼脂培养基加菌悬液300μl,涂布均匀,吸出多余菌液,放置片刻,夹取圆形纸片,展平,置于培养皿中(每皿4片),轻轻按压,吸取药液10μl滴加于纸片中央,盖上培养皿,做好标记,35℃培养,24h后观察并记录抑菌圈直径,每组3个平行样。6.菌种保存:取菌落溶解于甘油管中(40%甘油,121℃灭菌),-20℃保存。表3中结果表明抑菌圈直径,数值越大表明抑菌效果越优。结果可知与实施例4微量液基稀释法中实验结果相似,地榆、地榆炭均显示显著的抑菌效果,且炮制后的地榆炭对3种菌种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地榆,表明地榆炭的抑菌效应由于地榆,表明炮制工艺对药物效应的重要影响。然而,这些菌种是皮肤疾病中的常见菌种,比如红色毛癣菌为癣病的优势菌种,达到癣病菌种群的80%及以上;白色念珠菌可因其常见多发的外阴阴道炎症性疾病,比如霉菌性阴道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导致坏疽深脓疱病、绿甲综合征、外耳道炎、趾蹼感染、毛囊炎、龟头炎等疾病;黄色葡萄球菌与多种皮肤疾病相关,如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疖、痈、毛囊炎、脓痤疮、甲沟炎、麦粒肿、蜂窝组织炎等,现代研究表明,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糖尿病创面、湿疹样皮疹也与该菌种相关。因皮肤组织的瘙痒为一种皮肤感染或损伤的代谢反应,是很多皮肤疾病的临床表现,以上所述致病菌导致的皮肤疾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瘙痒,通过局部皮肤组织护理方法能够抑制有害菌,同时达到缓解皮肤瘙痒的作用。实施例4与5中所揭示的地榆、地榆炭提取物具有广谱的抑菌效果,且地榆炭效果更优,预示其在治疗皮肤细菌和真菌疾病中应用前景,同时预示其优良的止痒性能。表3抑菌圈实验(n=3)实施例6地榆炭对磷酸组胺致豚鼠皮肤瘙痒模型的影响spf级豚鼠,体重为300g左右,2月龄,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吡啶硫铜锌组(0.04mg/g),地榆炭低、中、高剂量组(0.5%、2%、5%w/w),用实施例3中方法制备凝胶给药。每天于右后足脱毛处(1cm×1cm)涂抹相应药物0.1ml/次,连续3d。末次给药30min后用细砂纸轻轻擦伤各豚鼠右后足无毛区,使之发红,但以不出血为度,用0.01%磷酸组胺涂抹擦伤皮肤(0.05ml/只),以后每隔3min在相同部位再依次滴质量分数递增为0.02%、0.03%、0.04%……的等量磷酸组胺溶液,直至出现回头舔舐右后足为止,记录每只豚鼠给予的磷酸组胺总量,即为致痒阈(μg)。采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d”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方差齐性用lsd法进行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3法检验;以p<0.05表示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由表4中结果可知,对磷酸组胺所致的瘙痒模型地榆炭低、中、高剂量组(0.5%、2%、5%w/w)和阳性组可显著提高磷酸组胺致豚鼠瘙痒的阈值(p<0.05);且地榆炭各剂量组的致痒阈显著高于阳性组(p<0.05),表明地榆炭组比阳性组具有更显著抑制豚鼠瘙痒的作用,对磷酸组胺所致的瘙痒模型的治愈能力远大于阳性对照吡啶硫铜锌(p<0.05),有望成为抗菌止痒产品的有效活性成分。表4各组豚鼠致痒阈(n=8)序号组别致痒阈/μg1模型组36.78±25.122正常组26.11±19.393阳性组69.47±30.154地榆炭低剂量组266.12±181.54**++5地榆炭中剂量组287.81±193.06**++6地榆炭高剂量组303.90±227.71**+注:与模型组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与阳性药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实施例7临床疗效观察1.一般资料:收集36例皮肤瘙痒症患者,年龄(18~25)岁,平均(20.12±2.31)岁,男性10例,女性26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与《中医皮肤性病学》中皮肤瘙痒症的诊断标准。2.实验方法:对36例皮肤瘙痒症患者应用实施例3中制备所得地榆炭凝胶进行治疗,凝胶中地榆炭含量为2%。3.观察标准:按表5和表6设计的量表考察患者即时止痒(涂抹后5分钟)与一周止痒的效果。痊愈为瘙痒消失,有效为较使用前瘙痒症状显著缓解、瘙痒面积显著缩小,至可耐受范围,显效为较使用前瘙痒症状有缓解、瘙痒面积减小,无效为瘙痒症状与瘙痒面积较使用前未缓解。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显效)÷总例数100%。表5即时止痒效果评价量表1.姓名:___________2.性别:______3.年龄:_________4.联系方式:____________5.瘙痒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瘙痒病因(根据临床诊断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使用前瘙痒程度:________a.瘙痒明显,需重抓挠才能止痒,明显影响工作和睡眠b.瘙痒较明显,需抓挠才能影响,对工作和睡眠有一定影响c.瘙痒轻微,不需抓挠,对工作睡眠无明显影响d.无瘙痒感8.使用前瘙痒面积:________a大于7cm2b3~7cm2c3cm2以下d0cm29.涂抹后5分钟时瘙痒程度(厚涂于患处):________a.瘙痒明显,需重抓挠才能止痒,明显影响工作和睡眠b.瘙痒较明显,需抓挠才能影响,对工作和睡眠有一定影响c.瘙痒轻微,不需抓挠,对工作睡眠无明显影响d.无瘙痒感10.涂抹后5分钟时瘙痒面积:________a.大于7cm2b.3~7cm2c.3cm2以下d.0cm211.涂抹5分钟后若有止痒效果,是否易于复发:________a.复发,但复发后痒程度降低b.复发,复发后痒程度不变c.复发,复发后痒程度加重d.不易复发12.使用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若为是,请在空白处简单描述):________a.是b.否13.与其他产品相比治疗效果(其他产品请在空白处简单描述):________a.未使用过其他产品b.与其他产品比止痒效果更好c.与其他产品比止痒效果不如表6一周止痒效果评价量表1.姓名:___________2.性别:______3.年龄:_________4.联系方式:____________5.瘙痒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瘙痒病因(根据临床诊断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使用前瘙痒程度:________a.瘙痒明显,需重抓挠才能止痒,明显影响工作和睡眠b.瘙痒较明显,需抓挠才能影响,对工作和睡眠有一定影响c.瘙痒轻微,不需抓挠,对工作睡眠无明显影响d.无瘙痒感8.使用前瘙痒面积:________a大于7cm2b3~7cm2c3cm2以下d0cm29.请按照以上第6、7题中abcd选项的内容,将涂抹后瘙痒程度和瘙痒面积,填入表格:组别瘙痒程度瘙痒面积使用前使用后1周10.使用一周后若有止痒效果,是否易于复发:________a.复发,但复发后痒程度降低b.复发,复发后痒程度不变c.复发,复发后痒程度加重d.不易复发11.使用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若为是,请在空白处简单描述):________a是b否12.与其他产品相比治疗效果(其他产品请在空白处简单描述):________a.未使用过其他产品b.与其他产品比止痒效果更好c.与其他产品比止痒效果不如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见表7,给药地榆炭组凝胶的即时止痒效果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一周止痒效果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4%。表明本发明所提供的地榆炭具备良好的止痒制剂开发前景,其瞬时止痒效果良好,起效时间5分钟内,持续使用1周后总体呈现不易复发和/或瘙痒症状显著缓解与瘙痒面积显著缩小的效果。表7地榆炭凝胶止痒效应的临床观察结果实施例8mtt法考察地榆、地榆炭的皮肤细胞毒性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细胞)购自江苏凯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hacat细胞来源于人类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系,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是评价皮肤刺激性的经典细胞模型。hacat细胞以dmem完全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及100u/ml青霉素-链霉素溶液)于37℃培养于浓度为5%co2培养箱中。收集对数期细胞,以每孔7000个的细胞密度接种于96孔板,每孔含有100μl完全培养基,并设5个复孔,在5%co2及37℃条件下培养12h。移去培养基,每孔加入100μl不同质量浓度的地榆、地榆炭提取物溶液,溶剂为含1%dmso的dmem高糖培养基。设置空白对照组(pbs)、溶媒对照组(含1%dmso的dmem高糖培养基)。在5%co2、37℃条件下继续培养24h。移去培养基,每孔加入100μldmem高糖培养基和20μlmtt溶液(用pbs配制成5mg/ml),在5%co2及37℃条件下继续培养4h。移去培养基,每孔加入dmso溶液150μl,振荡溶解10min,用酶标仪于570nm处检测各孔的吸光度(a)。各孔细胞的存活率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存活率=(a给药-a空白)/(a对照-a空白)药物对皮肤细胞的毒性以半数抑制率(ic50)作为评价指标。ic50采用graphpadprism5计算。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地榆的ic50为65.13μg/ml,地榆炭为84.29μg/ml,可见炮制后的地榆炭皮肤细胞毒性显著降低,作为外用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实施例9地榆炭凝胶多次皮肤刺激性考察按实施例3中方法制备地榆炭凝胶进行皮肤刺激性考察,凝胶中地榆炭含量为2%。购买3只普通级雌性新西兰兔,试验开始时体重2127.0-2400.8g,动物来源: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三水基地);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粤)2019-0035;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编号:44411600007432。剂量设计:试验区以供试品原样进行染毒,染毒剂量为0.5ml/区,每天染毒1次,连续染毒14d,对照区为空白对照,不进行染毒。试验前24h,使用剃毛到+脱毛膏将兔背部脊柱两侧的毛去掉,左右各约3cm*3cm作为试验区和对照区,背部左侧去毛区为试验区,右侧去毛区为对照区。不损伤动物表皮。皮肤染毒:取0.5ml供试品原样涂抹于试验区皮肤,每天涂抹1次,连续涂抹14d,对照区作为空白对照,无需染毒。在涂抹后4h用水清除残余供试品,每次涂抹后24h观察结果并按表8进行刺激反应评分。并按如下公示计算每天每只动物平均积分,以表9判定皮肤刺激强度。表8皮肤刺激反应的评分标准表9皮肤刺激强度分级皮肤刺激性指数刺激强度级别0~<0.5无刺激性0.5~<2.0轻刺激性2.0~<6.0中等刺激性6.0~8.0强刺激性试验结果见表10,多次完整皮肤染毒,各新西兰兔对照区和试验区皮肤均未见刺激反应,各观察时间点皮肤刺激反应评分均为0,供试品对新西兰兔多次完整皮肤刺激的每天每只动物评分积分均为0。根据表9中判定标准,供试品对新西兰兔多次完整皮肤刺激反应强度分级为无刺激性。表明地榆炭凝胶外用无皮肤刺激性,安全性高。表10供试品对新西兰兔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结果(n=3)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