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免捆扎固定轴向张紧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00314发布日期:2021-11-03 13:3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骨折免捆扎固定轴向张紧钳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骨折复位固定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针对骨折部位进行免捆扎柔性固定件牵引固定的工具。


背景技术:

2.用于股骨干等骨折的固定方式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有钢板固定和髓内钉固定,钢板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学习周期短,但是创伤大,误伤几率高,需要配套型号较多,感染和不愈合、延迟愈合、断钉和断板时有发生,术后疤痕大,影响美观,不符合微创原则。而髓内钉采用闭合及微创技术,带锁髓内钉可以防止骨折旋转畸形、降低了内置物断裂的风险,减少了手术感染率,促进骨折愈合率高,而且中心固定避免应力遮挡作用,再骨折发生率低。髓内钉方式符合微创原则,是目前发展方向,但是操作困难,难学习,髓内钉远端锁定困难,复位分闭合和有限切开两种,但是均非解剖复位,有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发生,病人压力较大。术后可能发生畸形愈合和下肢力线不良等并发症。由于髓内钉为直线型固定方式,针对如锁骨或桡骨等曲度大的异形骨,髓内钉固定方式无法很好解决。而且,断骨对接后的回复期内存在骨吸收问题,影响正常恢复。
3.对于骨干部位骨折的另一种手术方法是在骨折部位两侧分别垂直穿钉,两钉共有四个露出端,手术医生通过线绳以8字形方式反复缠绕各钉头以连接捆绑两钉与骨折区域,形成牢固的捆绑关系,最后将绳头系结,消毒缝合。这种手术方式免除了采用钢板固定和髓内钉固定麻烦,但手术过程需要医生反复缠绕线绳,效率较低,缠绕的线绳反复叠加在一起,形成明显的凸起,尤其是在钉头部位缠绕堆高影响肌肉缝合效果,绳端需要系绳结,最终缝合肌肉后形成突出部位,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强烈,影响血液循环,影响康复效果。
4.现有技术提供的骨折免捆扎固定件、固定带组等是一种能够快速固定应用于骨折部位的免捆扎固定带组,相对于现有通过在两根穿钉露出端反复缠绕绳子最后在捆系成绳结的方式,明显减少凸出部,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难度,改善血液循环以利于患者康复,提高对患者舒适感。相对于目前通过钢板固定,能够消除因钢板连接存在的应力过大问题,能更好地实现对接部位吻合。但这种骨折免捆扎固定件、固定带组需要在被张紧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因此需要采用一种与其配合使用的张紧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目前骨干骨折部位通过在外露穿钉露出部反复缠绕绳子并最后捆扎有绳结从而造成缝合肌肉部凸出、带来不适感和影响血液循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与骨折免捆扎固定件、固定带组结合使用的固定带张紧钳,用以简化操作程序,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难度。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方案是采用一种骨折免捆扎固定轴向张紧钳,该固定带张紧钳包括一个与免捆扎固定件牵引部衔接的前张力叉杆,一个与固定部位衔接的后张力叉杆,通过在前张力叉杆和后张力叉杆之间增施使两者向内的拉力或拉力机构,使所述免
捆扎固定件牵引部向外牵引而处于张紧状态。
7.进一步又在前张力叉杆或者后张力叉杆的左右两个叉杆之间设置涨缩机构。
8.涨缩机构的形式多样,至少包括以下形式。形式一:涨缩机构包括一个矩形的壳体,壳体的前后端面中部通透形成内腔,内腔的左右两端壁分别设置非圆端孔,在所述内腔中套装有一个手轮,首轮直径大于壳体前后端面之间厚度,从而手轮两侧外露于壳体之外以便于操作,两个l型杆件的横杆段分布有螺纹段,且两侧螺纹段分别从壳体外侧穿入相应的端孔进入内腔,所述手轮轴心有螺孔,两个l型杆件的螺纹段分别螺纹连接于手轮两端螺孔内,两个l型杆件的螺纹段螺纹方向相反,从而在拨动手轮时能驱使两侧l型杆件同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且螺纹段的截面形状与所述非圆端孔匹配,l型杆件的竖杆下端设置有与免捆扎固定件牵引部衔接的卡持部件。形式二:涨缩机构是一种两侧能分别进行独立涨缩调节的机构。形式三:涨缩机构是具有弹性收缩功能的机构。
9.所述的卡持部为柱状、t型、或者为孔型等一种或多种组合。
10.典型的张紧钳是在前张力叉杆和后张力叉杆的上端相铰接于销轴,并分别向上延伸有手柄。还可以在手柄段或者前张力叉杆和后张力叉杆之间任意位置,设置有锁紧机构。锁紧机构的一种形式包括一根铰接于第一手柄的螺杆,该螺杆贯穿于第二手柄中部设置的扁穿孔内,并在位于第二手柄外侧一端螺杆上安装有调紧旋钮。还可以进一步在量手柄之间安装有展开弹片。
11.位于所述后张力叉杆下端设置拉紧部件,拉紧部件是固定于后张力叉杆前侧并朝向前张力叉杆的一对平行杆,或者是垂直固定于后张力叉杆的两叉杆内侧且朝向相对的柱状杆。
12.所述的前张力叉杆或后张力叉杆的各叉杆具有伸缩调节结构和锁定结构,以实现长度调节使钳体处于最佳操作位。
13.有益效果:1.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扁平形状免捆扎固定件的快速固定张紧钳,能明显简化操作程序,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难度等优点。
14.2.该工具具有自持功能,在使用产生张力后能够独立支撑,从而适合单人操作完成由钻孔、卡装、牵引和固定等操作过程,操作简单、标准化、效率高且效果好。
15.3.通过对前张力叉杆和/或后张力叉杆增设涨缩机构后,使得该张紧钳变为通用模式,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展开和缩进,进而适用于不同直径的骨干部位对免捆扎固定件进行张紧固定。当免捆扎固定件被应用包裹于骨干骨折部位后,两侧牵引孔分布与骨干两侧且近似为竖向,从而在对骨干两侧的牵引孔进行牵引时,需要先调节前张力叉杆,使其两侧叉杆分别向外扩展一定宽度后跨过两侧牵引孔,然后再调节手轮使两侧叉杆向内收缩,使两侧卡持部件恰好插入相应牵引孔内。
16.4. 位于所述后张力叉杆下端设置的拉紧部件是固定于后张力叉杆前侧并朝向前张力叉杆的一对平行杆,从而无论张紧钳展开程度或收缩程度如何变化,平行杆都能卡装于支撑杆上不会脱落且提供可靠的支撑。
17.5.当采用如实施例5改进的涨缩机构后,可实现前张力叉杆任意一侧叉杆单独横向向外或向内调节。
18.6.本实施例还可以针对前张力叉杆和/或后张力叉杆分别采用具有弹性收缩的叉
杆结构,从而使得各叉杆能够自动向内收紧,使用时只需拉开相应叉杆并对准相应衔接部位即可,进一步简化操作步骤。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一种张紧钳实例的应用状态示意图。
20.图2是图1张紧钳的正面结构图。
21.图3是图2的左视结构图。
22.图4是本发明另一种张紧钳实例的应用状态示意图。
23.图5是图4张紧钳的正面结构图。
24.图6是图5的左视结构图。
25.图7是本发明又一种张紧钳实例的应用状态示意图。
26.图8是一种涨缩调节机构的立体图。
27.图9是图8的正面结构图。
28.图10是图1张紧钳的涨缩调节机构外架。
29.图11是一种弹性涨缩调节机构的结构图。
30.图12是图11中a

a剖面结构图。
31.图13是图11中b

b剖面结构图。
32.图14是图11中c

c剖面结构图。
33.图15是另一种弹性涨缩调节机构的结构图。
34.图16是图15中d

d剖面结构图。
35.图17是图15中e

e剖面结构图。
36.图中标号:手柄1,销轴2,钳头3,前张力叉杆4,后张力叉杆5,锁紧机构6,展开弹片7,卡持部件8,涨缩机构9,拉紧部件10。
具体实施方式
37.实施例1:扁平形状的免捆扎固定件能够被应用固定于骨折部位两侧,当其被张紧且被固定后,使骨折远近端拉紧固定,具有明显减少凸出程度,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难度,改善血液循环以利于患者康复,提高对患者舒适感等优点。为使免捆扎固定件被快速固定,需要对免捆扎固定件两端的主套环分别提供沿轴向向外的牵引张力。如图1所示,扁平形状的免捆扎固定件15包括一对位于前端的前套环16和位于后端的一对后套环17,通常,对其进行固定时,在骨折远端钻孔并将前套环16套装于钻孔两侧孔洞位置并贯穿固定第一插杆19,又在骨折近端适当位置钻孔并贯穿安装支撑杆21,将如图2和图3所示的钳体应用于免捆扎固定件15时如图1,该使用方式是在支撑杆21与牵引孔18之间施加拉力,处于张紧状态。然后对准后套环17两端孔向骨干(骨折近端)钻孔,再将第二插杆20贯穿于固定于一对后套环17内。
38.如图1

图3所示的一种钳体,前张力叉杆4和后张力叉杆5的上端相铰接于销轴2,前张力叉杆4和后张力叉杆5的上端向上分别延伸有手柄1以利于操作。又在手柄段之间的适当位置设置有锁紧机构6。锁紧机构6包括螺杆61、销轴62、调紧旋钮63和铰接座64,销轴62固定于第一手柄,铰接座64铰接于第二手柄,螺杆61螺杆贯穿于所述铰接座64的径向孔
后,其内端通过销轴62铰接与第一手柄,中部设置的扁穿孔内,螺杆61的外端螺杆上安装有调紧旋钮63。通过拨动调紧旋钮63能够压迫两手柄向内靠近,进而使得前张力叉杆4和后张力叉杆5向内靠近,即使得免捆扎固定件15向支撑杆21靠近。
39.为提高该钳体的实用性,进一步在两手柄之间增设了展开弹片7,如图7所示,两个展开弹片7的上端分别固定于两手柄内侧,两个展开弹片7的下端相互定压在一起,产生向外的弹力。
40.如图2所示,位于所述前张力叉杆4下端设置有与免捆扎固定件牵引部衔接的卡持部件8。该卡持部8为t型,即末端具有环形凸缘,当其与牵引孔18套装后,环形凸缘卡在牵引孔孔壁上不易脱落。
41.如图3所示,位于所述后张力叉杆5下端设置拉紧部件10,拉紧部件10是固定于后张力叉杆5前侧并朝向前张力叉杆4的一对平行杆。
42.该工具具有自持功能,在使用产生张力后能够独立支撑,从而适合单人操作完成由钻孔、卡装、牵引和固定等操作过程,操作简单、标准化、效率高且效果好。
43.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用式钳体,是以实施例1为基础,又在前张力叉杆4和/或后张力叉杆5的左右两个叉杆之间设置涨缩机构9。即:前张力叉杆4和/或后张力叉杆5包括左右两个能够相对滑动的叉杆,在两叉杆之间有涨缩机构9。
44.如图2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涨缩机构9包括一个矩形的壳体91,壳体91的前后端面中部通透形成内腔92,内腔的左右两端壁分别设置非圆端孔93。在所述内腔92中套装有一个手轮94,首轮直径大于壳体前后端面之间厚度,从而手轮两侧外露于壳体之外以便于操作。两个l型杆件的横杆段分布有螺纹段95,且两侧螺纹段分别从壳体91外侧穿入相应的端孔93进入内腔92。所述手轮94轴心有螺孔,两个l型杆件的螺纹段95分别螺纹连接于手轮两端螺孔内,两个l型杆件的螺纹段螺纹方向相反,从而在拨动手轮94时能驱使两侧l型杆件同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且螺纹段的截面形状与所述非圆端孔93匹配,l型杆件的竖杆下端设置有与免捆扎固定件牵引部衔接的卡持部件8。
45.该通用式钳体的前张力叉杆4和/或后张力叉杆5都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展开和缩进,进而适用于不同直径的骨干部位对免捆扎固定件进行张紧固定。如图1所示,当免捆扎固定件被应用包裹于骨干骨折部位后,两侧牵引孔18分布与骨干两侧且近似为竖向,从而在对骨干两侧的牵引孔18进行牵引时,需要先调节前张力叉杆4,使其两侧叉杆分别向外扩展一定宽度后跨过两侧牵引孔,然后再调节手轮94使两侧叉杆向内收缩,使两侧卡持部件8(t型或圆柱状)恰好插入相应牵引孔18内。
46.如图10所示,位于壳体91的端孔93内壁,有一个平面,从而使端孔93为非圆孔,如图2所示,位于两侧l型杆件的螺纹段上分别铣出平面97,从而当各l型杆件的螺纹段95连接于手轮轴向螺孔后,螺纹段95一侧的平面97与端孔93内的平面匹配贴合,使得当手轮转动时,两个l型杆件不会转动,仅能轴向向外或向内移动。端孔93与螺纹段95的异形截面配合关系,还包括键配合,棱状配合等。
47.实施例3:一种如图4

图6所示的钳体,与实施例2钳体主体结构相同,不同之处是:(1)垂直固定于后张力叉杆5的两叉杆内侧且朝向相对的柱状杆14。(2)前张力叉杆4和/或后张力叉杆5的各叉杆具有伸缩调节结构和锁定结构。
48.其别(1)中的柱状杆14在应用时,需要在骨折近端钻孔后,直接将位于后张力叉杆
5下端两个柱状杆14插入骨折近端钻孔内,从而不再使用如实施例1中的支撑杆21。可见,本实施例在应用时,必须采用如实施例2中所述的涨缩机构9。使用时需先调节后张力叉杆5两侧叉杆分别向外扩展一定宽度后跨过骨折近端钻孔外侧,然后再调节手轮94使两侧叉杆向内收缩,使两侧柱状杆14恰好插入钻孔两端孔口内。
49.其别(2)中的伸缩调节结构和锁定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一个外套管11和一个匹配套装的内套杆12,两者套装重叠部位设置锁紧键或销13,以实现长度调节使钳体处于最佳操作位。
50.实施例4:一种与实施例2近似的钳体,如图7所示,其区别在于钳体手柄为弧线结构,锁紧机构6的位置靠近于销轴部分。起锁紧机构6包括一根铰接于第一手柄的螺杆61,该螺杆贯穿于第二手柄中部设置的扁穿孔内,并在位于第二手柄外侧一端螺杆上安装有调紧旋钮63。
51.实施例5:一种针对实施例2中涨缩机构9进行改进的钳体,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如图8和图9所示的涨缩机构。具体地,该涨缩机构整体为叉状结构,包括一个与手柄下端连接的连接座901,与连接座901固定有横杆,该横杆的一端有左螺纹段902,另一端有右螺纹段903。同时还包括两根竖杆96,每根竖杆上端固定有轮架904,轮架中部有竖向的轮槽905,轮槽内匹配套装有相应的手轮906。轮架904的侧面有横向的贯穿孔,相应螺杆段贯穿于对应的贯穿孔并与相应的手轮螺纹连接,拨动手轮能够驱动轮座沿横向向内或向外移动。本实施例不仅具有如实施例2所述调节功能,而且可实现前张力叉杆4任意一侧叉杆单独横向向外或向内调节。
52.实施例6:一种针对实施例2中涨缩机构9进行改进的钳体,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如图11

图14所示的涨缩机构。从图11可以看出,左右两个l形叉杆分别包括竖杆96和横杆,左右两个l形叉杆的下端分别设置t型的卡持部8,左侧l形叉杆的上横杆908与右侧l形叉杆的上横杆909重叠。从图12和图13可以看出,上横杆908与上横杆909的截面分别为半圆形,从而两者重叠后组成近似圆形如图14所示。为确保两者重叠后仅能轴向(横向)展开或收缩,在上横杆908的右端设置端盘911,该端盘911上设置有半圆通孔且匹配套装在上横杆909外侧,在上横杆909的左端设置端盘910,该端盘910上设置有半圆通孔且匹配套装在上横杆908外侧,以上套装关系,使得上横杆908与上横杆909套装后仅能轴向展开和收缩。
53.又进一步在重叠部分外侧安装有外壳907,该外壳907的中部通过连接座与手柄下端固定连接,该外壳907两端分别设置半圆形通孔用以配合套装相应的上横杆。
54.又进一步在右侧端盘911与左侧端盘910之间连接有推力弹簧904。在推力弹簧904的作用下,两侧叉杆自然向内收缩。使用时打开左右两叉杆使其卡装于免捆扎固定件的牵引孔内。为使两侧叉杆顺利向外打开,分别在两侧叉杆的适当位置固定有拉杆921。进一步地,为使左右叉杆重叠部分始终位于外壳907的中部,还可以分别在左侧端盘910与外壳左壁之间套装左平衡弹簧,在右侧端盘911与外壳右壁之间套装右平衡弹簧,两侧平衡弹簧的弹力小于中部的推力弹簧。
55.实施例7:一种针对实施例2中涨缩机构9进行改进的钳体,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如图15

图17所示的涨缩机构。从图11可以看出,左右两个l形叉杆分别包括竖杆96和横杆,左右两个l形叉杆的下端分别设置t型的卡持部8,左侧l形叉杆的上横杆908与右侧l形叉杆的上横杆909重叠。本实施例区别于实施例6之处:上横杆908与上横杆909的截面形状不变,可
以是任意截面形状。
56.在本实施例中,在上横杆908的右端固定有外套管915,在上横杆909的左端固定有内套管916,两者匹配套装在一起。同时,在外套管915侧壁均布有沿轴向平行的导向槽917,又在内套管916的左端均布有导向滑块918,各导向滑块918分别匹配套装于相应的导向槽917内能够沿轴向滑动。而且,各导向滑块918延伸出相应导向槽917之外一定高度后作为动弹簧座,又在位于外套管915的右端外缘设置定弹簧座919,在动弹簧座与定弹簧座之间套装有推力弹簧904。
57.又进一步在重叠部分外侧安装有外壳907,该外壳907的中部通过连接座901与手柄下端固定连接,该外壳907两端分别设置半圆形通孔用以配合套装相应的上横杆。
58.在推力弹簧904的作用下,两侧叉杆自然向内收缩。使用时打开左右两叉杆使其卡装于免捆扎固定件的牵引孔内。为使两侧叉杆顺利向外打开,分别在两侧叉杆的适当位置固定有拉杆921。进一步地,为使内外套管部分始终位于外壳907的中部,还可以分别在外套管左端壁与外壳左壁之间、在内套管右端壁与外壳右壁之间套装平衡弹簧920,两侧平衡弹簧的弹力小于中部的推力弹簧。
59.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例如在实施例1和附图1基础上,在免捆扎固定件两端的两对主套环外侧各设置有一对牵引孔,当对左右两对牵引孔同时施加向外张力时,可使包裹于骨折部位的免捆扎固定件处于张紧状态。例如,设计免捆扎固定件一侧的一对牵引部位为凸台如t形,而位于张紧钳上前张力叉杆下端的衔接部位是挂接孔,也能够实现挂接和牵引作用。例如在保持以上各实施例结构功能基础上的其他一些张紧钳形状的变化或者辅助部件的增加等,其他一些钳体至少包括一个与免捆扎固定件牵引部衔接的前张力叉杆,一个与固定部位衔接的后张力叉杆,通过在前张力叉杆和后张力叉杆之间增施使两者向内的拉力或拉力机构,使所述免捆扎固定件牵引部沿轴向向外牵引而处于张紧状态,进而使骨折远近端被拉紧的钳体。或者,在前张力叉杆或后张力叉杆的各叉杆具有伸缩调节结构和锁定结构,以实现长度调节使钳体处于最佳操作位等设计。以上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