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科智能输液装置

文档序号:27686672发布日期:2021-12-01 01:31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液科智能输液装置

1.本发明涉及智能输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血液科智能输液装置。


背景技术:

2.血液科需要紧急输液抢救的患者众多,然而为了避免药液或血液损坏,药液或血液的储存温度较低,储存温度与人体基础体温相差较大,当药液或血液在储存温度较低时,若直接给患者输入药液或血液,患者易出现寒颤灯问题,降低抢救的成功率、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一种血液科智能输液装置,用以解决目前药液或血液在储存温度较低时,若直接给患者输入药液或血液,患者易出现寒颤灯问题,降低抢救的成功率、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液科智能输液装置,包括:
5.安装板;
6.自动旋转装置,所述自动旋转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
7.扎针装置,所述扎针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
8.两个加热箱,两个所述加热箱对称设置在所述自动旋转装置上端左右两侧,所述加热箱内设置输液袋。
9.优选的,加热箱前侧壁设置有透明可视窗口。
10.优选的,所述加热箱内壁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表面设置有若干加热条,所述保温层内壁还设置有物料探测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物料探测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条电性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加热箱底部设置有开口。
12.优选的,所述安装板底部设置有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底部设置有底座。
13.优选的,所述自动旋转装置包括:
14.固定箱,所述固定箱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方,所述固定箱左右两端下表面均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一端与所述固定箱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上表面固定连接;
15.套筒,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固定箱内,所述套筒上端与所述固定箱上表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
16.滑动柱,所述滑动柱滑动设置在所述套筒内,所述滑动柱一端贯穿所述固定箱上表面延伸至所述固定箱上方并设置转动盘,两个所述加热箱设置在所述转动盘左右两端,所述滑动柱远离所述转动盘一端设置有倒圆台状;
17.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所述滑动柱上,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转动盘
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箱上表面滑动连接;
18.环形凹腔,所述环形凹腔设置在所述转动盘下表面,所述环形凹腔设置有倾斜侧壁,所述倾斜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齿条;
19.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套筒一侧壁,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垂直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转轴一端与所述支撑板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另一端贯穿所述固定箱上表面延伸至所述环形凹腔内并设置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
20.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齿轮位于所述固定箱内;
21.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固定箱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轨上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上端设置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朝向所述滑动柱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滑动柱下端相适配的斜面,所述滑动板远离所述滑动柱一端设置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垂直于所述滑动板,所述连接板上端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垂直于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22.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置在所述固定箱左侧内壁,所述导向柱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固定箱左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左侧壁固定连接。
23.优选的,所述扎针装置包括:
24.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一端与所述安装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另一端设置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内设置针管,所述针管位于右侧的所述加热箱正下方,所述针管上端可穿过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加热箱内部,所述针管下端贯穿所述移动板并设置输液软管,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朝向所述支撑块一侧设置有开关,所述开关与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电性连接。
25.优选的,还包括:
26.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设置在所述滑动柱远离所述转动盘一端,所述第二转轴下端延伸至所述固定箱下方并设置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为不完全齿轮,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固定箱底壁转动连接;
27.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表面,所述第二滑轨上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上端设置第三齿条,所述第三齿条与所述第二齿轮间歇啮合;
28.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左侧壁,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与左侧的所述支撑块侧壁固定连接;
29.移动杆,所述移动杆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靠近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一端,所述移动杆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另一端贯穿右侧的所述支撑块并与所述开关接触,所述移动杆与所述支撑块内壁滑动连接。
30.优选的,所述保温层厚度设置为目标厚度,所述目标厚度可通过以下步骤计算得出:
31.步骤1:通过公式(1)计算所述加热箱内的输液袋用完时所述输液袋放出的目标热量:
32.q1=c1*m1*(t2‑
t1)
ꢀꢀ
(1)
33.其中,q1为所述加热箱内的输液袋用完时所述输液袋放出的目标热量,c1为所述输液袋内液体的平均比热容,m1为所述输液袋内液体的总的质量,t2为所述输液袋内液体的预设目标温度,t1为所述输液袋内液体加热前的温度;
34.步骤2:基于公式(1)的计算结果,通过公式(2)计算所述保温层的所述目标厚度:
[0035][0036]
其中,h1为所述保温层的所述目标厚度,为所述保温层材料的导热系数,s1为所述保温层的表面积,t0为所述加热箱外部环境的预设平均温度,t1为所述加热箱内的所述输液袋用完所需的预设时长,θ1为所述保温层材料的传热系数,θ2为所述加热箱侧壁材料的传热系数,h2为所述加热箱侧壁的厚度,为所述加热箱侧壁材料的导热系数;
[0037]
步骤3:根据公式(2)的计算结果将所述保温层的实际厚度设置至所述目标厚度。
[0038]
优选的,所述扎针装置包括输液管,所述输液管靠近人体的一端还设置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包括:
[0039]
辅助箱,所述辅助箱内设置第一通道,所述输液管贯穿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沿左右方向水平布置;
[0040]
加热腔,所述第一通道设置在加热腔左侧及右侧、且与加热腔连通,所述加热腔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竖直转轴,所述第一竖直转轴下端位于所述加热腔内、且固定连接有风扇,所述第一竖直转轴上端连接旋转驱动电机;
[0041]
中空套筒,内侧固定连接有键一,所述第一竖直转轴上设置供所述键一上下滑动的键槽;
[0042]
第一安装环,转动连接在所述中空套筒外侧,所述第一安装环下端设置第一磁铁;
[0043]
第二安装环,固定套接在所述第一竖直转轴上,所述第一安装环与第二安装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弹簧,所述第二安装环上端设置第二电磁铁;
[0044]
第一锥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中空套筒上端;
[0045]
第一安装腔,设置在所述辅助箱内,且位于加热腔左侧,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左右间隔的设置有第二安装腔和第三安装腔;
[0046]
第二水平转轴,沿左右方向布置,所述第二水平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腔和第三安装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水平转轴右侧贯穿第三安装腔右侧、且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传动;
[0047]
第一螺纹杆,沿左右方向布置,所述第一螺纹杆与第三安装腔转动连接;
[0048]
第一传动轮,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转轴上;
[0049]
第二传动轮,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杆上,所述第一传动轮与第二传动轮通过传动带动传动;
[0050]
l形连接块,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安装腔内,所述l形连接块下端的竖直端转动连接有第一驱动杆;
[0051]
第一压块,通过第二连接弹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下端,所述第一压块滑动贯穿第一通道位于第三安装腔内部分的上端;
[0052]
第一螺纹滑块,螺纹套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杆上端;
[0053]
第一连接块,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滑块下端,下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杆上端接触,且所述第一连接块位于l形连接块左侧;
[0054]
第二螺纹杆,与所述第一安装腔及第二安装腔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螺纹杆左侧与辅助箱左侧内壁转动连接;
[0055]
第二螺纹滑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螺纹杆上;
[0056]
连接箱,所述第一通道贯穿所述连接箱,所述连接箱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螺纹滑块下端;
[0057]
两个上下对称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夹紧块,所述夹紧块远离第一通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弹簧,所述第三连接弹簧与所述连接箱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夹紧块设置第三连接弹簧的一端设置第三磁铁,所述连接箱设置第三弹簧的一端设置第四电磁铁;
[0058]
第一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转轴上;
[0059]
第二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螺纹杆上,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传动;
[0060]
绕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竖直转轴上,且位于加热腔内,所述绕线轮上缠绕有拉绳;
[0061]
定滑轮,设置在所述辅助箱内,且位于所述加热腔右侧;
[0062]
推动块,可上下滑动的连接在所述辅助箱内,所述推动块左侧设置斜面;
[0063]
第一固定块,固定连接在所述辅助箱内,且位于所述推动块上方,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推动块上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弹簧,所述拉绳的自由端绕过所述定滑轮后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块、并且与所述推动块固定连接;
[0064]
水平滑杆,沿左右方向设置,且滑动连接在所述加热腔内,所述水平滑杆右端穿过所述加热腔右侧、且固定连接有推动轮,所述推动轮与所述斜面接触;
[0065]
第三安装环,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滑杆左端,所述安装环内壁设置若干温度传感器,所述安装环套接在输液管外侧;
[0066]
第二固定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滑杆中部,所述第二固定块及加热腔右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五连接弹簧。
[0067]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血液科智能输液装置,包括安装板;自动旋转装置,所述自动旋转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扎针装置,所述扎针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两个加热箱,两个所述加热箱对称设置在所述自动旋转装置上端左右两侧,所述加热箱内设置输液袋。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加热箱,将输液袋放入加热箱中,由加热箱为输液袋进行加热,使得输液袋内的液体到达预设温度,输液时保持了患者基础体温的稳定,有效预防了寒颤的发生率,增加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身心舒适度,预防了输液并发症的发生,使得患者更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使患者快速康复。
[0068]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装置来实现和获得。
[0069]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70]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0071]
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血液科智能输液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72]
图2为本发明中一种血液科智能输液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0073]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处放大图;
[0074]
图4为本发明图2中b处放大图;
[0075]
图5为本发明中加热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0076]
图6为本发明的辅助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7]
图7为图6的c处放大图。
[0078]
图中:1、安装板;2、加热箱;3、可视窗口;4、保温层;5、加热条;6、开口;7、第一电动伸缩杆;8、底座;9、固定箱;10、支撑块;11、套筒;12、滑动柱;13、转动盘;14、第一弹簧;15、环形凹腔;16、支撑板;17、第一转轴;18、传动齿轮;19、第一齿轮;20、第一滑轨;21、第一滑块;22、滑动板;23、连接板;24、第二齿条;25、导向柱;26、第二弹簧;27、第二电动伸缩杆;28、移动板;29、针管;30、输液软管;31、开关;32、第二转轴;33、第二齿轮;34、第二滑轨;35、第二滑块;36、第三齿条;37、第三弹簧;38、移动杆;39、输液管;40、辅助装置;401、辅助箱;402、第一通道;403、加热腔;404、第一竖直转轴;405、风扇;406、中空套筒;407、第一安装环;408、第二安装环;409、第一连接弹簧;410、第一锥齿轮;411、第一安装腔;412、第二安装腔;413、第三安装腔;414、第二水平转轴;415、第二锥齿轮;416、第一螺纹杆;417、第一传动轮;418、第二传动轮;419、l形连接块;420、第一驱动杆;421、第一压块;422、第四连接弹簧;423、第一连接块;424、第二螺纹杆;425、第二螺纹滑块;426、连接箱;427、固定组件;4271、夹紧块;4272、第三连接弹簧;428、第一齿轮;429、第二齿轮;430、绕线轮;431、拉绳;432、定滑轮;433、水平滑杆;434、推动轮;435、第一固定块;436、推动块;437、第三安装环;438、第二固定块;439、第四连接弹簧;440、第五连接弹簧;441、第一螺纹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7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80]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81]
实施例1:
[008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血液科智能输液装置,如图1

6所示,包括:
[0083]
安装板1;
[0084]
自动旋转装置(可为现有自动旋转装置),所述自动旋转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
上;
[0085]
扎针装置,所述扎针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上;
[0086]
两个加热箱2,两个所述加热箱2对称设置在所述自动旋转装置上端左右两侧,所述加热箱2内设置输液袋。
[0087]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安装板1上设置有自动旋转装置,自动旋转装置左右两侧设置有加热箱2,加热箱2设置为两个,两个加热箱2中可以同时放入输液袋,然后加热箱2能够为输液袋进行加热,使得输液袋内的液体快速到达预设温度,然后再通过扎针装置将针头扎入输液袋中,从而给患者进行输液治疗,由于输液袋中液体的温度不会低于患者基础体温,输液时保持了患者基础体温的稳定,有效预防了寒颤的发生率,增加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身心舒适度,预防了输液并发症的发生,使得患者更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0088]
实施例2
[0089]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

6所示,所述加热箱2前侧壁设置有透明可视窗口3。
[0090]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加热箱2的前侧壁设置有透明可视窗口3,使得医护人员能够直观观察加热箱2中输液袋中液体的余量,便于及时更换输液袋。
[0091]
实施例3
[0092]
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如图7所示,所述加热箱2内壁设置有保温层4,所述保温层4表面设置有若干加热条5,所述保温层4内壁还设置有物料探测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物料探测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条5电性连接。
[0093]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将输液袋放入加热箱2中后,物料探测传感器能够检测到输液袋已放入加热箱2,然后第一控制器能够控制加热条5开始加热,当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加热箱2内部的温度到达预设温度时,第一控制器控制加热条5停止加热,通过设置保温层4,能够减少输液袋内部热量的流失,使输液袋内的液体温度始终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从而保持患者基础体温的稳定。
[0094]
实施例4
[0095]
在实施例1

3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加热箱2底部设置有开口6。
[009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加热箱2底部设置有开口6,输液袋放入加热箱2中时,输液袋的袋口应放入开口6位置,便于扎针装置的扎针。
[0097]
实施例5
[0098]
在实施例1

4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安装板1底部设置有第一电动伸缩杆7,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7底部设置有底座8。
[0099]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安装板1底部还设置有第一电动伸缩杆7,在第一电动伸缩杆7底部设置有底座8,底座8起到支撑作用,当加热箱2中需要放置输液袋时,可以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7下降,便于输液袋的放入,然后将第一电动伸缩杆7升高,便于输液袋中药液的流出。
[0100]
实施例6
[0101]
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所述自动旋转装置包括:
[0102]
固定箱9,所述固定箱9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上方,所述固定箱9左右两端下表面均设置有支撑块10,所述支撑块10一端与所述固定箱9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10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
[0103]
套筒11,所述套筒11设置在所述固定箱9内,所述套筒11上端与所述固定箱9上表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
[0104]
滑动柱12,所述滑动柱12滑动设置在所述套筒11内,所述滑动柱12一端贯穿所述固定箱9上表面延伸至所述固定箱9上方并设置转动盘13,两个所述加热箱2设置在所述转动盘13左右两端,所述滑动柱12远离所述转动盘13一端设置有倒圆台状;
[0105]
第一弹簧14,所述第一弹簧14套设在所述滑动柱12上,所述第一弹簧14一端与所述转动盘13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4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箱9上表面滑动连接;
[0106]
环形凹腔15,所述环形凹腔15设置在所述转动盘13下表面,所述环形凹腔15设置有倾斜侧壁,所述倾斜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齿条;
[0107]
支撑板16,所述支撑板16设置在所述套筒11一侧壁,所述支撑板16上设置有第一转轴17,所述第一转轴17垂直于所述支撑板16,所述第一转轴17一端与所述支撑板16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7另一端贯穿所述固定箱9上表面延伸至所述环形凹腔15内并设置有传动齿轮18,所述传动齿轮18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
[0108]
第一齿轮19,所述第一齿轮19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17上,所述第一齿轮19位于所述固定箱9内;
[0109]
第一滑轨20,所述第一滑轨20位于所述支撑板16下方,所述第一滑轨20与所述固定箱9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轨20上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21,所述第一滑块21上端设置有滑动板22,所述滑动板22朝向所述滑动柱12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滑动柱12下端相适配的斜面,所述滑动板22远离所述滑动柱12一端设置连接板23,所述连接板23垂直于所述滑动板22,所述连接板23上端设置有第二齿条24,所述第二齿条24垂直于所述连接板23,所述第二齿条24与所述第一齿轮19啮合;
[0110]
导向柱25,所述导向柱25设置在所述固定箱9左侧内壁,所述导向柱25上套设有第二弹簧26,所述第二弹簧26一端与所述固定箱9左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26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23左侧壁固定连接。
[0111]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当两个加热箱2中均放入输液袋时,由于加热箱2重量的增加,加热箱2带动转动盘13整体向下移动,转动盘13带动滑动柱12沿套筒11向下滑动,第一弹簧14压缩,传动轮18远离环形凹槽内的第一齿条,然后随着滑动柱12的向下运动,滑动柱12下端与滑动板22右侧壁贴合,然后滑动柱12带动滑动板22向左运动,滑动板22通过第一滑块21在第一滑轨20上向左侧运动,连接板23也同时向左侧运动,第二弹簧26压缩,连接板23带动第二齿条24向左运动,第二齿条24带动第一齿轮19转动,第一齿轮19带动第一转轴17及传动齿轮18转动,当右侧加热箱2中的输液袋的药液用尽时,转动盘13整体重量减轻,在第一弹簧14的作用下,转动盘13向上恢复原位,此时,传动齿轮18能够与环形凹槽倾斜侧壁的第一齿条啮合,滑动柱12向上运动,滑动板22开始在第二弹簧26的作用下向右运动,滑动板22通过连接板23带动第二齿条24向右运动,第二齿条24通过第一齿轮19带动第一转轴17转动,第一转轴17转动带动传动齿轮18转动,随着传动齿轮18与第一齿条的啮合,传动齿轮18通过与第一齿条的啮合传动带动转动盘13转动,从而使转动盘13
转动180度,左侧的加热箱2转动至右侧,然后由左侧的加热箱2内的输液袋为患者提供药液,右侧加热箱2中用完的输液袋可以完成更换,通过设置有自动旋转装置,当右侧加热箱2中的输液袋的药液用尽时,自动旋转装置能够自动转动,从而使左右两侧的加热箱2进行对调,将有药液的输液袋转动至右侧,从而为患者提供药液,通过自动更换,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能够避免药液输完未及时更换的问题,避免因不能及时换药而出现空气进入血管造成气栓或者血液回流的问题。
[0112]
实施例7
[0113]
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所述扎针装置包括:
[0114]
第二电动伸缩杆27,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27一端与所述安装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27另一端设置移动板28,所述移动板28内设置针管29,所述针管29位于右侧的所述加热箱2正下方,所述针管29上端可穿过所述开口6延伸至所述加热箱2内部,所述针管29下端贯穿所述移动板28并设置输液软管30,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27朝向所述支撑块10一侧设置有开关31,所述开关31与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27电性连接。
[0115]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右侧加热箱2下方设置有第二电动伸缩杆27,第二电动伸缩杆27上端设置有移动板28,移动板28内固定设置有针管29,通过按压开关31,第二电动伸缩杆27带动移动板28向上运动,移动板28带动针管29向上运动,从而进入加热箱2的开口6内,然后针管29能够从输液袋的袋口扎入,药液从针管29流入输液软管30,然后为患者提供药液。
[0116]
实施例8
[0117]
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还包括:
[0118]
第二转轴32,所述第二转轴32设置在所述滑动柱12远离所述转动盘13一端,所述第二转轴32下端延伸至所述固定箱9下方并设置第二齿轮33,所述第二齿轮33为不完全齿轮,所述第二转轴32与所述固定箱9底壁转动连接;
[0119]
第二滑轨34,所述第二滑轨34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上表面,所述第二滑轨34上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35,所述第二滑块35上端设置第三齿条36,所述第三齿条36与所述第二齿轮33间歇啮合;
[0120]
第三弹簧37,所述第三弹簧37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35左侧壁,所述第三弹簧37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35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37另一端与左侧的所述支撑块10侧壁固定连接;
[0121]
移动杆38,所述移动杆38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35靠近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27一端,所述移动杆38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35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38另一端贯穿右侧的所述支撑块10并与所述开关31接触,所述移动杆38与所述支撑块10内壁滑动连接。
[012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当滑动柱12转动时,滑动柱12能带动第二转轴32转动,第二转轴32转动带动第二齿轮33转动,第二齿轮33为不完全齿轮,第二齿轮33与第三齿条36啮合带动第三齿条36向左运动,第三齿条36通过第二滑块35在第二滑轨34上向左侧运动,第三弹簧37压缩,第三齿条36带动移动杆38与开关31分离,然后第二电动伸缩杆27自动缩回,针管29向下运动并与输液袋分离,当转动盘13结束转动后,第二齿轮33与第三齿条36结束啮合,在第三弹簧37的作用下,第三齿条36向右滑动,并带动移动杆38向右滑动,然后移动杆38与开关31接触,从而控制第二电动伸缩杆27向上伸出,移动板28带动针
管29插入开口6处的输液袋袋口内,从而实现了输液袋的自动扎针工作,便于从输液袋中取液。
[0123]
实施例9
[012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述保温层4厚度设置为目标厚度,所述目标厚度可通过以下步骤计算得出:
[0125]
步骤1:通过公式(1)计算所述加热箱2内的输液袋用完时所述输液袋放出的目标热量:
[0126]
q1=c1*m1*(t2‑
t1)
ꢀꢀ
(1)
[0127]
其中,q1为所述加热箱2内的输液袋用完时所述输液袋放出的目标热量,c1为所述输液袋内液体的平均比热容,m1为所述输液袋内液体的总的质量,t2为所述输液袋内液体的预设目标温度,t1为所述输液袋内液体加热前的温度;t1及m1均可设置传感器检测;
[0128]
步骤2:基于公式(1)的计算结果,通过公式(2)计算所述保温层4的所述目标厚度:
[0129][0130]
其中,h1为所述保温层4的所述目标厚度,为所述保温层4材料的导热系数,s1为所述保温层4的表面积,t0为所述加热箱2外部环境的预设平均温度,t1为所述加热箱2内的所述输液袋用完所需的预设时长,θ1为所述保温层4材料的传热系数,θ2为所述加热箱2侧壁材料的传热系数,h2为所述加热箱2侧壁的厚度,为所述加热箱2侧壁材料的导热系数;
[0131]
步骤3:根据公式(2)的计算结果将所述保温层4的实际厚度设置至所述目标厚度。
[013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加热箱2内的加热条5可以将输液袋的温度加热至预设温度,然后开始为患者输液,但输液过程中,输液袋的热量会逐渐流失,为了保证输液袋在输液过程中始终处在与患者基础体温相适应的温度范围内,需要将保温层4的实际厚度设置到目标厚度,从而减少输液袋的热量流失,通过公式(1)能够计算出输液袋用完时输液袋放出的目标热量,然后根据公式(1)的计算结果,利用公式(2)可以计算出保温层4的目标厚度,在公式(2)中,分别结合加热箱2、保温层4的传热系数及导热系数,从而准确有效的计算出保温层4的目标厚度,然后用户可以根据计算的目标厚度设置保温层4的厚度,当保温层4的实际厚度到达目标厚度时,提高了保温层4的保温性能,可以减少加热箱2内输液袋在输液过程中的热量流失,使输液袋内的液体温度始终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从而有助于保持患者基础体温的稳定,加热条5只需要开启一次即可,不需要持续为输液袋加热,节约能源。
[0133]
实施例10
[0134]
在上述实施例1

9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扎针装置包括输液管39,所述输液管39靠近人体的一端还设置辅助装置40,所述辅助装置40包括:
[0135]
辅助箱401,所述辅助箱401内设置第一通道402,所述输液管39贯穿所述第一通道402,所述第一通道402沿左右方向水平布置;
[0136]
加热腔403,所述第一通道402设置在加热腔403左侧及右侧、且与加热腔403连通,所述加热腔403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竖直转轴404,所述第一竖直转轴404下端位于所述加热腔403内、且固定连接有风扇405,所述第一竖直转轴上端连接旋转驱动电机;
[0137]
中空套筒406,内侧固定连接有键一,所述第一竖直转轴404上设置供所述键一上下滑动的键槽;
[0138]
第一安装环407,转动连接在所述中空套筒406外侧,所述第一安装环407下端设置第一磁铁;
[0139]
第二安装环408,固定套接在所述第一竖直转轴404上,所述第一安装环407与第二安装环408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弹簧409,所述第二安装环408上端设置第二电磁铁;
[0140]
第一锥齿轮410,固定连接在所述中空套筒406上端;
[0141]
第一安装腔411,设置在所述辅助箱401内,且位于加热腔403左侧,所述第一安装腔411内左右间隔的设置有第二安装腔412和第三安装腔413;
[0142]
第二水平转轴414,沿左右方向布置,所述第二水平转轴414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腔412和第三安装腔413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水平转轴414右侧贯穿第三安装腔413右侧、且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41518,所述第二锥齿轮41518与第一锥齿轮410啮合传动;
[0143]
第一螺纹杆416,沿左右方向布置,所述第一螺纹杆416与第三安装腔413转动连接;
[0144]
第一传动轮417,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转轴414上;
[0145]
第二传动轮418,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杆416上,所述第一传动轮417与第二传动轮418通过传动带动传动;
[0146]
l形连接块419,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安装腔413内,所述l形连接块419下端的竖直端转动连接有第一驱动杆420;
[0147]
第一压块421,通过第二连接弹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420下端,所述第一压块421滑动贯穿第一通道402位于第三安装腔413内部分的上端;
[0148]
第一螺纹滑块441,螺纹套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杆416上端;
[0149]
第一连接块423,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滑块441下端,下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杆420上端接触,且所述第一连接块423位于l形连接块419左侧;
[0150]
第二螺纹杆424,与所述第一安装腔411及第二安装腔412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螺纹杆424左侧与辅助箱401左侧内壁转动连接;
[0151]
第二螺纹滑块425,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螺纹杆424上;
[0152]
连接箱426,所述第一通道402贯穿所述连接箱426,所述连接箱426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螺纹滑块425下端;
[0153]
两个上下对称的固定组件427,所述固定组件427包括:夹紧块4271,所述夹紧块4271远离第一通道4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弹簧4272,所述第三连接弹簧4272与所述连接箱426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夹紧块4271设置第三连接弹簧4272的一端设置第三磁铁,所述连接箱426设置第三弹簧37的一端设置第四电磁铁;
[0154]
第一齿轮42819,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转轴414上;
[0155]
第二齿轮42933,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螺纹杆424上,所述第一齿轮42819与第二齿轮42933啮合传动;
[0156]
绕线轮430,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竖直转轴404上,且位于加热腔403内,所述绕线轮430上缠绕有拉绳431;
[0157]
定滑轮432,设置在所述辅助箱401内,且位于所述加热腔403右侧;
[0158]
推动块436,可上下滑动的连接在所述辅助箱401内,所述推动块436左侧设置斜面;
[0159]
第一固定块435,固定连接在所述辅助箱401内,且位于所述推动块436上方,所述第一固定块435和推动块436上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弹簧439422,所述拉绳431的自由端绕过所述定滑轮432后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块435、并且与所述推动块436固定连接;
[0160]
水平滑杆433,沿左右方向设置,且滑动连接在所述加热腔403内,所述水平滑杆433右端穿过所述加热腔403右侧、且固定连接有推动轮434,所述推动轮434与所述斜面接触;
[0161]
第三安装环437,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滑杆433左端,所述安装环内壁设置若干温度传感器,所述安装环套接在输液管39外侧;
[0162]
第二固定块438,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滑杆433中部,所述第二固定块438及加热腔403右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五连接弹簧440。
[0163]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使用时,将输液管(一端连接输液袋,另一端连接用于扎入人体的针头,其中,所述输液管可为上述输液软管);
[0164]
且将辅助箱固定(可在辅助箱下端设置吸盘,通过吸盘吸附固定)在人体输液处附近(如手部上,或手部放置的桌面上),当需要固定输液管时,给第二电磁铁通电,使得第一磁铁与第二电磁铁相互排斥,使得中空套筒向上滑动,带动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然后启动旋转驱动电机,通过第一竖直转轴带动中空套筒旋转,然后通过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带动第二水平转轴旋转,第二水平转轴通过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和传动待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使得第一螺纹滑块向左移动,使得第一连接块向下压第一驱动杆,使得第一驱动杆带动第一压块压紧输液管上端,该处输液管下端抵接在第一通道内下端;且第二水平转轴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带动第二螺纹杆转动,第二螺纹杆上的第二螺纹滑块左右移动,调节连接箱的夹紧位置,满足不同的需求,当夹紧时,给第四电磁铁通电,使得第三磁铁和第四电磁铁相互排斥,使得夹紧块对输液管夹紧(该处第一通道设置供夹紧块进入夹紧输液管的通孔)。
[0165]
且该实施例中,可仅仅通过夹紧块夹紧,此时不驱动第二水平转轴,或者同时通过夹紧块及第一压块夹紧;
[0166]
其中,加热腔内设置的风扇可为热风扇/机,或者加热腔连通热风源,通过风扇加快均匀加热,该实施例中,可在加热箱加热温度不足或者由于天气寒冷,当输送到加热腔处输液管温度降低过多启动风扇,实现进一步加热,以满足使用需求;
[0167]
且第一竖直转轴正反向转动时,带动绕线轮旋转,在第四连接弹簧的作用带动推动块上下运动,推动块上下运动时,在第五连接弹簧的作用下推动水平滑杆左右滑动,使得水平滑杆上连接的第三安装环内温度传感器位置变化,实现对不同位置处测温,使得测温更加可靠;
[0168]
上述技术方案主要通过旋转电机及电磁铁的驱动,驱动方便,且实现上述多处固定及调节测温位置功能,更便于使用。
[0169]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