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性抑菌护肤纳米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27839643发布日期:2021-12-08 00:55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植物性抑菌护肤纳米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1.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涉及多种植物性功能因子的复配以及包埋载体的制备方法,具体为一种植物性抑菌护肤纳米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皮肤作为身体的第一道防线,时时刻刻都在抵御着外界的各类细菌、真菌的感染。通常情况下,治疗皮肤感染疾病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控制皮肤感染:(1)莫匹罗星:对于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等引起的皮肤感染,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2)夫西地酸:主要用于链球菌、肠球菌、白喉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奈瑟菌等的抗菌治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骨髓炎、败血症等严重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3)喹诺酮:该类抗生素药物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杀菌,对皮肤组织感染革兰阴性细菌的感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时候服用抗生素都可能引起副作用:如引起皮疹、抗生素耐药感染和艰难梭菌感染等。
3.近年研究发现,有些植物功能因子具有抑制细菌生长和细菌黏附的能力,具有与抗生素相似的抗菌效果。然而应用于皮肤感染疾病方便的植物性药物作用效果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是配方方面没有效果特别突出的,另一方面,因为许多植物性提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差,使得难以被人体吸收,存在着生物利用度极低的问题。因此,提供一种天然、安全无毒、高效抑菌、稳定护肤的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然、安全无毒、护肤、且能高效抑菌治疗皮肤感染疾病的纳米乳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植物性抑菌护肤纳米乳剂,由植物性抑菌组分、乳化剂和水制备而成,其中的植物性抑菌组分及其在所述纳米乳剂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柠檬香茅油1%

2%、柑橘精油1%

2%、薰衣草精油1%

1.5%、薄荷精油1%

1.5%、甘草提取物0.5%、多聚赖氨酸0.5%

1%、小檗碱0.5%

1%、苦参碱0.5%

1%、丹参酮0.5%

1%。
6.作为乳化剂的优化,所述乳化剂为吐温80、聚甘油10

肉豆蔻酸酯、聚甘油10

单月桂酸酯,聚甘油10

硬脂酸酯,聚甘油10

癸酸酯,聚甘油10

辛癸酸酯,蔗糖酯s

1570中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7.进一步的,所述乳化剂优选为吐温80、聚甘油10

肉豆蔻酸酯、聚甘油10

单月桂酸酯的混合物。
8.作为配方的优化,其中的植物性抑菌组分及其在所述纳米乳剂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柠檬香茅油2%、柑橘精油2%、薰衣草精油1%、薄荷精油1%、甘草提取物0.5%、多聚赖氨酸0.5%、小檗碱0.5%、苦参碱0.5%、丹参酮0.5%。
9.一种植物性抑菌护肤纳米乳剂的制备方法,所述纳米乳剂由植物性抑菌组分、乳化剂和水制备而成,其中的植物性抑菌组分及其在所述纳米乳剂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分别
为:柠檬香茅油1%

2%、柑橘精油1%

2%、薰衣草精油1%

1.5%、薄荷精油1%

1.5%、甘草提取物0.5%、多聚赖氨酸0.5%

1%、小檗碱0.5%

1%、苦参碱0.5%

1%、丹参酮0.5%

1%,其制备步骤如下:
10.s1、将乳化剂加热溶解形成乳化液;
11.s2、将柠檬香茅精油、柑橘精油、薰衣草精油、薄荷精油、甘草提取物加入到乳化液中作为油相;
12.s3、将苦参碱、多聚赖氨酸、小檗碱溶解于去离子水中作为水相;
13.s4、将水相加入到油相中并在高速剪切机下形成粗乳液;
14.s5、将得到的粗乳液在700bar~900bar下进行高压均质,循环10~20次,得到纳米乳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5.(1)本发明的植物性抑菌护肤纳米乳剂对致皮肤感染的常见菌具有抑制作用,且其中各种植物成分复合后的作用效果优于各成分单独叠加的效果,能够起到高效抑菌及护肤作用。
16.(2)本发明的植物性抑菌护肤纳米乳剂解决了植物精油与甘草提取物等脂溶性分子稳定性差和在水中溶解度低的问题,采用纳米乳的技术,选择食品级的乳化剂作为包裹材料,制备o/w型纳米乳,提高了脂溶性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和水溶解性,同时更容易被生物体吸收利用,且可实现缓控释放,大大加强治疗效果。
17.(3)本发明的植物性抑菌护肤纳米乳剂呈淡黄色透明状,乳液平均粒径z

average:17
±
2nm,电位zeta:

32.6
±
0.5mv,分散指数pdi:0.18,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18.(4)本发明的植物性抑菌护肤纳米乳剂除了乳化剂外,没有其他辅料,所用原料都是可食用的,保证了纳米乳剂的生物安全性。
19.(5)本发明制备过程简单、反应易控制,稳定性好、可产业化,在医用护肤产品领域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案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发明。
21.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和设备。
22.实施例1
23.一种植物性抑菌护肤纳米乳剂,由植物性抑菌组分、乳化剂和水制备而成,其中的植物性抑菌组分及其在所述纳米乳剂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柠檬香茅油1%、柑橘精油1%、薰衣草精油1%、薄荷精油1%、甘草提取物0.5%、多聚赖氨酸0.5%、小檗碱0.5%、苦参碱0.5%、丹参酮0.5%。所用的柠檬香茅油、柑橘精油、薰衣草精油、薄荷精油均购买自北京花眷芳香科技有限公司,多聚赖氨酸(分子量小于5000)与丹参酮买自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小檗碱与苦参碱买自陕西柏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草提取物是利用无水乙醇浸泡甘草20h提取得到。制备方法为:
24.s1、将乳化剂吐温80、聚甘油10

肉豆蔻酸酯、聚甘油10

单月桂酸酯加热溶解形成乳化液;
25.s2、将柠檬香茅精油、柑橘精油、薰衣草精油、薄荷精油、甘草提取物、丹参酮加入到乳化剂溶液中作为油相;
26.s3、将苦参碱、多聚赖氨酸、小檗碱溶解于去离子水中作为水相;
27.s4、将水相加入到油相中并在高速剪切机(ika,model:t 18b s32)下形成粗乳液;
28.s5、将得到的粗乳液在800bar下进行高压均质,循环15次,得到纳米乳剂。
29.分别培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以及糠秕马拉色菌至对数生长期;将培养好的各菌液稀释至106cfu/ml,利用牛津杯法测试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抑菌圈大小。通过微量稀释法得到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如表1所示。
30.表1
31.微生物抑菌圈直径/mmmic大肠杆菌110.78%金黄色葡萄球菌121.56%铜绿假单胞菌150.78%白假丝酵母160.78%糠秕马拉色菌151.56%
32.注:mic用抑菌原液被稀释至的百分含量表示。
33.实施例2
34.一种植物性抑菌护肤纳米乳剂,由植物性抑菌组分、乳化剂和水制备而成,其中的植物性抑菌组分及其在所述纳米乳剂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柠檬香茅油1.5%、柑橘精油1.5%、薰衣草精油1.5%、薄荷精油1.5%、甘草提取物0.5%、多聚赖氨酸1%、小檗碱1%、苦参碱1%、丹参酮1%。制备方法为:
35.s1、将乳化剂吐温80、聚甘油10

肉豆蔻酸酯、聚甘油10

单月桂酸酯加热溶解形成乳化液;
36.s2、将柠檬香茅精油、柑橘精油、薰衣草精油、薄荷精油、甘草提取物、丹参酮加入到乳化剂溶液中作为油相;
37.s3、将苦参碱、多聚赖氨酸、小檗碱溶解于去离子水中作为水相;
38.s4、将水相加入到油相中并在高速剪切机下形成粗乳液;
39.s5、将得到的粗乳液在800bar下进行高压均质,循环15次,得到纳米乳剂。
40.分别培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以及糠秕马拉色菌至对数生长期;将培养好的各菌液稀释至106cfu/ml,利用牛津杯法测试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抑菌圈大小。通过微量稀释法得到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如表2所示。
41.表2
42.微生物抑菌圈/mmmic大肠杆菌11.50.78%金黄色葡萄球菌13.331.56%铜绿假单胞菌14.670.78%白假丝酵母150.78%
糠秕马拉色菌16.331.56%
43.注:mic用抑菌原液被稀释至的百分含量表示。
44.实施例3
45.一种植物性抑菌护肤纳米乳剂,由植物性抑菌组分、乳化剂和水制备而成,其中的植物性抑菌组分及其在所述纳米乳剂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柠檬香茅油2%、柑橘精油1%、薰衣草精油1%、薄荷精油1%、甘草提取物0.5%、多聚赖氨酸0.5%、小檗碱0.5%、苦参碱0.5%、丹参酮0.5%。制备方法为:
46.s1、将乳化剂吐温80、聚甘油10

肉豆蔻酸酯、聚甘油10

单月桂酸酯加热溶解形成乳化液;
47.s2、将柠檬香茅精油、柑橘精油、薰衣草精油、薄荷精油、甘草提取物、丹参酮加入到乳化剂溶液中作为油相;
48.s3、将苦参碱、多聚赖氨酸、小檗碱溶解于去离子水中作为水相;
49.s4、将水相加入到油相中并在高速剪切机下形成粗乳液;
50.s5、将得到的粗乳液在800bar下进行高压均质,循环15次,得到纳米乳剂。
51.分别培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以及糠秕马拉色菌至对数生长期;将培养好的各菌液稀释至106cfu/ml,利用牛津杯法测试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抑菌圈大小。通过微量稀释法得到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如表3所示。
52.表3
53.微生物抑菌圈/mmmic大肠杆菌12.50.78%金黄色葡萄球菌14.331.56%铜绿假单胞菌16.670.78%白假丝酵母17.50.78%糠秕马拉色菌16.671.56%
54.注:mic用抑菌原液被稀释至的百分含量表示。
55.对比例1
56.单一的苦参碱水溶液与纳米乳的抑菌活性比较。
57.按照实施例2的配方制备纳米乳剂。
58.称取1g的苦参碱溶于100ml的水中,得到1%的苦参碱溶液,使得其浓度与纳米乳剂中苦参碱的浓度相等;分别培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以及糠秕马拉色菌至对数生长期;将培养好的各菌液稀释至106cfu/ml,利用牛津杯法测试单一的苦参碱溶液与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抑菌圈大小。结果如表4所示。
59.表4
[0060][0061]
通过微量稀释法得到单一苦参碱水溶液与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如表5所示。
[0062]
表5
[0063][0064]
对比例2
[0065]
单一的柠檬香茅油与纳米乳的抑菌活性比较。
[0066]
按照实施例2的配方制备纳米乳剂。
[0067]
称取1.5g的柠檬香茅油溶于100ml的无水乙醇中,得到1.5%的柠檬香茅油溶液,使得其浓度与纳米乳剂中柠檬香茅油的浓度相等;分别培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以及糠秕马拉色菌至对数生长期;将培养好的各菌液稀释至106cfu/ml,利用牛津杯法测试单一的柠檬香茅油与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抑菌圈大小。结果如表6所示。
[0068]
表6
[0069][0070]
通过微量稀释法得到单一苦柠檬香茅油溶液与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如表7所示。
[0071]
表7
[0072][0073]
对比例3
[0074]
单一的柑橘精油与纳米乳的抑菌活性比较。
[0075]
按照实施例2的配方制备纳米乳剂。
[0076]
称取1.5g的柑橘精油溶于100ml的无水乙醇中,得到1.5%的柑橘精油溶液,使得其浓度与纳米乳剂中柑橘精油的浓度相等;分别培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以及糠秕马拉色菌至对数生长期;将培养好的各菌液稀释至106cfu/ml,利用牛津杯法测试单一的柑橘精油与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抑菌圈大小。结果如表8所示。
[0077]
表8
[0078][0079]
通过微量稀释法得到单一柑橘精油与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如表9所示。
[0080]
表9
[0081][0082]
对比例4
[0083]
单一的薰衣草精油与纳米乳的抑菌活性比较。
[0084]
按照实施例2的配方制备纳米乳剂。
[0085]
称取1.5g的薰衣草精油溶于100ml的无水乙醇中,得到1.5%的薰衣草精油溶液,使得其浓度与纳米乳剂中薰衣草精油的浓度相等;分别培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
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以及糠秕马拉色菌至对数生长期;将培养好的各菌液稀释至106cfu/ml,利用牛津杯法测试单一的薰衣草精油与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抑菌圈大小。结果如表10所示。
[0086]
表10
[0087][0088]
通过微量稀释法得到单一薰衣草精油与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如表11所示。
[0089]
表11
[0090][0091]
对比例5
[0092]
单一的薄荷精油与纳米乳的抑菌活性比较。
[0093]
按照实施例2的配方制备纳米乳剂。
[0094]
称取1.5g的薄荷精油溶于100ml的无水乙醇中,得到1.5%的薄荷精油溶液,使得其浓度与纳米乳剂中薄荷精油的浓度相等;分别培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以及糠秕马拉色菌至对数生长期;将培养好的各菌液稀释至106cfu/ml,利用牛津杯法测试单一的薄荷精油与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抑菌圈大小。结果如表12所示。
[0095]
表12
[0096][0097]
通过微量稀释法得到单一薄荷精油与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如表13所示。
[0098]
表13
[0099][0100]
对比例6
[0101]
单一的甘草提取物溶液与纳米乳的抑菌活性比较。
[0102]
按照实施例2的配方制备纳米乳剂。
[0103]
通过微量稀释法得到单一苦甘草提取物与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如表14所示。
[0104]
表14
[0105][0106]
对比例7
[0107]
九种成分的混合物与纳米乳的抑菌活性比较。
[0108]
按照实施例2的配方制备纳米乳剂。
[0109]
通过微量稀释法得到混合物与纳米乳剂对各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如表15所示。
[0110]
表15
[0111][0112]
对比例1~6中的与实施例2中纳米乳剂对比的是本发明纳米乳剂9种功效成分(柠檬香茅油、柑橘精油、薰衣草精油、薄荷精油、甘草提取物、多聚赖氨酸、小檗碱、苦参碱、丹参酮)中的6种。以大肠杆菌为例,这6种成分单独使用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3.75、62.5、
27.25、31.25、62.5、7.5mg/ml,抑菌效果最好的是甘草提取物的7.5mg/ml,以实施例2,所制备的纳米乳剂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78%,换算也就是7.8mg/ml,纳米乳中9种有效成分:柠檬香茅油1.5%、柑橘精油1.5%、薰衣草精油1.5%、薄荷精油1.5%、甘草提取物0.5%、多聚赖氨酸1%、小檗碱1%、苦参碱1%、丹参酮1%;由此可以计算出9种有效成分总和最小抑菌浓度约为0.78mg/ml,是甘草提取物最小抑菌浓度的约1/10,这表明所制备的纳米乳复合物有着更佳的抑菌效果,其余几种菌也有相似的结果。
[0113]
对比例7是将九种有效成分简单混合后得到的混合物与制备成纳米乳复合物之后最小抑菌浓度做了对比,可以看出,相比于混合物,纳米乳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糠秕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提升了8.7、5、19.5、13、13倍,更加能表明所制备的纳米乳复合物有着更好的抗菌活性。
[0114]
复合后作用结果的增强与溶解性的增强有关,也与多种有效成分复配有关。
[0115]
从对比例1

6的抑菌活性数据对比,无论是在单一成分浓度相同时抑菌圈的比较,亦或是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对比,我们都可以发现纳米乳剂有着更大的抑菌圈直径以及更小的最小抑菌浓度,也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物比各种成分单独使用有着更好的抑菌效果。
[011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