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溶性抗炎修护微针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816641发布日期:2022-02-09 06:23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溶性抗炎修护微针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皮肤修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溶性抗炎修护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很多不良因素如不恰当的护肤习惯、外界污染、工作压力过大、紫外线等都会导致皮肤不同程度的受损,出现皱纹、色斑、肌肤松弛等现象,加速肌肤衰老。更严重的,如果不及时修复受损的皮肤,可能会导致皮肤状态更加恶化,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导致严重的肌肤问题。
3.目前治疗由皮肤屏障受损而引发炎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口服抗过敏、抗炎类药物或使用光治疗或者激光射频进行皮肤调理和恢复,这两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抗炎和修复效果,但是耗费时间长,而皮肤在受损失去保护时,更易受到外界刺激进而导致皮肤出现二次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4.可溶性微针是一种新型的经皮传递方式,其利用微米级的针体刺入皮肤,穿透皮肤表皮层,然后针体吸收组织液溶解在体内快速释放药物发挥作用。相对于传统经皮给药途径及膏霜涂抹,微针活性成分的传递效率明显提高,且可以准确定量给药,在皮肤修护、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可溶性抗炎修护微针作为新型的透皮抗炎治疗贴剂研究甚少。申请号为cn 112370478 a的申请文件提供了一种具有消炎镇痛功效的组合物、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其消炎镇痛的组合物包括辣椒素、水杨酸甲酯、大麻叶提取物和丹皮酚,但所使用的辣椒素和水杨酸甲酯对皮肤粘膜具有较大刺激性。申请号为cn 211675895 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抗菌透皮给药的微针装置,所述抗菌微针为微针表面涂覆有氯化亚铁的抗菌涂层,通过fe催化芬顿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在局部组织中起到抗菌和消炎的效果,但涂层微针的载药量有限,且fe催化的芬顿反应在皮肤组织液中的实际反应程度未知,效果有待验证。可见,提供一种温和、无刺激且抗菌消炎效果好的微针对皮肤修护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溶性抗炎修护微针及其制备方法;该微针中含有抗炎修护组合物,在针体制备时,抗炎修护组合物与赋形材料成为整体,在赋形材料溶解的过程中逐渐释放;微针具有一定的刺入深度,可以保证抗炎修护组合物进入病患处更好的被吸收,提高抗炎修护效果。
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可溶性抗炎修护微针,包括针体和基底;
9.所述针体包括赋形材料和抗炎修护组合物;
10.所述抗炎修护组合物包括肽类修复组合物、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纤连蛋白、贻贝粘蛋白、细胞生长因子、镇定消炎成分、抗氧化成分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11.优选的,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抗炎修护组合物包括:肽类修复组合物5-30%、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20-60%、纤连蛋白及贻贝粘蛋白1-20%、细胞生长因子5-25%、镇定消炎成分1-15%、抗氧化成分0.5-10%。
12.优选的,所述肽类修复组合物为包括寡肽-1、寡肽-3、寡肽-32、三肽-1铜、六肽-1、六肽-9、六肽-11、棕榈酰三肽-1、棕榈酰三肽-5、棕榈酰四肽-7、棕榈酰五肽-4、十肽-4、胶原三肽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镇定消炎成分包括积雪草提取物、大麻叶提取物、小白菊提取物、苦参提取物、紫苏提取物、白桦树皮或叶提取物、芍药提取物、金缕梅提取物、红没药醇、八角茴香果提取物、甘草酸二钾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抗氧化成分包括马齿苋提取物、光果甘草提取物、四氢甲基嘧啶羧酸、尿囊素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细胞生长因子包括酸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角化细胞生长因子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13.抗炎修护组合物包括修护成分、抗炎成分及抗氧化成分,配合产生了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能够很好的治疗由于外界刺激等导致的皮肤炎症。
14.寡肽-1、寡肽-3、寡肽-32等寡肽及六肽-9、六肽-11、棕榈酰三肽-1、棕榈酰三肽-5等多肽对细胞有强烈的促增殖和有丝分裂作用,促进胶原蛋白生成,对于细胞再生、伤口愈合、受损皮肤修复有重要作用。
15.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炎症初期或者慢性炎症较弱的时候,能够激活免疫系统,使得皮肤受损的伤口闭合加速,减少组织纤维化,并抑制过多的胶原蛋白沉积。而当炎症严重时,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还可以表现出抗炎作用,抑制炎症的进一步发生,维持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平衡。
16.纤连蛋白可调节细胞极性、分化和生长,在创伤初期的凝血阶段,纤连蛋白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强其粘附力,并加速向创伤区聚集。在创伤修复中期,交联的纤连蛋白有助于成纤维细胞向创面移动,并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加速创伤修复。
17.贻贝粘蛋白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带有高含量多巴(dopa)基团的蛋白质,氧化的dopa基团与未氧化的dopa基团相互交联形成网状微观生物膜支架,有序促进创面周边正常组织的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从外围向中间或从底部向上爬行生长、促进创面愈合。
18.细胞生长因子对多种细胞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发挥重要的生物调节作用,可以趋化诱导炎症细胞、刺激靶细胞增殖和分化并促进靶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对于创面有显著修护重建的作用。
19.积雪草提取物、大麻叶提取物、小白菊提取物、苦参提取物、紫苏提取物、白桦树皮或叶提取物、芍药提取物、金缕梅提取物、红没药醇、八角茴香果提取物等多种提取物为镇定消炎成分,协同作用,有效地抑菌抗过敏,改善创面微循环。
20.马齿苋提取物、光果甘草提取物、四氢甲基嘧啶羧酸等为抗氧化成分,具有有效消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使创面皮肤的修护不受紫外辐照的影响,减少疤痕色素的形成。
21.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抗炎修护组合物的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与肽类修复组合物协同作用,显著促进了干细胞及其外泌体激活免疫作用,有效抑炎抗炎,加速伤口闭合,而且配合细胞因子和纤连蛋白等促进细胞增殖及分化,可以有效提高创面皮肤的修护速度。
22.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还添加纯天然植物提取物进行抗炎抗氧化,可进一步提高抗炎作用,保护创面组织在修护过程中免受紫外线等照射引起的晒伤及色素沉积等二次损伤。
23.优选的,所述针体为锥体,针体的长度为100-2000μm。
24.优选的,所述针体的长度为250-1000μm。
25.优选的,所述赋形材料包括透明质酸及其钠盐、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26.优选的,所述透明质酸及其钠盐的分子量均为3kda-100kda;所述聚乙烯醇的醇解度为70-95%,粘度为5-500cps;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分子量为30kda-200kda。
27.优选的,所述基底包括透明质酸及其钠盐、聚乙烯吡咯烷酮及其衍生物、聚乙烯醇及其衍生物、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乙烯基吡咯烷酮与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二醇、pvm/ma共聚物二酸及其钠/钙盐、羧化壳聚糖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28.上述可溶性抗炎修护微针的制备方法,过程如下:
29.(1)制备针体液:将赋形材料溶解于水中,搅拌均匀后加入抗炎修护组合物,继续搅拌至均匀,获得针体液;
30.(2)制备基底:
31.将基底溶解于水中,搅拌混匀,获得基底液;
32.(3)制备微针:
33.将步骤(1)的针体液注入微针模具上,然后将多余的针体液移除,向微针模具中继续加入基底液,静置脱泡后加热干燥、脱模,获得微针。
34.优选的,所述微针模具的材料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聚四氟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35.优选的,所述针体液注入微针模具中的注模工艺为真空注模、离心注模、超声注模、震荡注模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
3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37.1、本发明中,使用的针体和基底均为生物相容性材料,通过多肽、细胞生长因子及天然植物提取物的组合达到抗炎修护效果;且在针体制备过程中,赋形材料和抗炎修护组合物之间不发生反应,可有效保证抗炎修护组合物的功效,进而使微针具有对人体安全无害、抗炎修护效果显著的优点。
38.2、本发明提供的微针,通过针体液配制及微针成型工艺,将抗炎修护成分包裹在微针内部,通过透皮给药的方式使抗炎修护组合物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后参与血液循环,抗炎修护成分释放并发挥相应作用。
39.3、本发明的抗炎修护微针进行动物临床试验及皮肤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微针不仅可以减少炎症、促进伤口闭合,而且可以修护皮肤组织,促进组织再生。
附图说明
40.图1为抗炎修护微针刺入前的sem图;
41.图2为抗炎修护微针刺入后剩余基底sem图;
42.图3为抗炎修护微针制备工艺流程示意图;
43.图4为微针对小鼠炎症修护及毛发生长实验图;
44.图5为微针对小鼠表皮组织masson染色切片图;
45.图6为微针对表皮组织he染色切片图。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7.实施例1
48.一种可溶性抗炎修护微针的制备方法,过程如下:
49.(1)制备针体液:称取0.1g聚乙烯吡咯烷酮和0.9g透明质酸钠溶于10.0g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获得混合液;然后称取0.1g三肽-1铜、0.05g寡肽-1、0.35g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0.03g贻贝粘蛋白、0.15g表皮细胞生长因子、0.01g红没药醇、0.01g芍药提取物、0.01g小白菊提取物、0.01g马齿苋提取物、0.01g四氢甲基嘧啶羧酸溶于上述混合液中,得到针体液;
50.(2)制备基底:
51.称取聚乙烯吡咯烷酮0.7g、聚乙烯醇0.2g、透明质酸钠0.5g和甘油0.1g溶于100g去离子水中,混匀,获得基底液;
52.(3)制备微针:
53.将步骤(1)的针体液注入聚二甲硅氧烷制备的微针模具中,通过真空注模工艺进行微针注模,注模完成后,移除多余的针体液,再将基底液加入到微针模具中,静置脱泡后,在30℃条件下加热干燥24h,脱模,即得抗炎修护微针贴片;抗炎修护微针刺入前的sem图见图1,抗炎修护微针刺入后剩余基底sem图见图2;该制备方法见图3。
54.本实施例获得的抗炎修护微针为针体高度600微米,针体底座150微米,微针间距200微米的2cm*2cm的阵列贴片。
55.实施例2
56.该实施例的可溶性抗炎修护微针针体液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称取1.0g透明质酸钠溶于10.0g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获得混合液;然后称取0.05g寡肽-1、0.05g寡肽-3、0.05g胶原三肽、0.25g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0.1g贻贝粘蛋白、0.1g纤连蛋白、0.1g细胞生长因子、0.01g积雪草提取物、0.01g金缕梅提取物、0.01g小白菊提取物、0.02g四氢甲基嘧啶羧酸溶于上述混合液中,得到针体液。
57.实施例3
58.该实施例的可溶性抗炎修护微针针体液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称取1.0g透明质酸钠、0.3g聚乙烯醇溶于10.0g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获得混合液;然后称取0.05g寡肽-1、0.05g六肽-1、0.01g棕榈酰三肽-1、0.02g棕榈酰四肽-7、0.4g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0.1g纤连蛋白、0.1g细胞生长因子、0.01g积雪草提取物、0.01g四氢甲基嘧啶羧酸溶于上述混合液中,得到针体液。
59.对比例1
60.称取0.2g聚乙烯吡咯烷酮,1.0g透明质酸钠,溶于10.0g去离子水中,得到微针针体液。称取聚乙烯吡咯烷酮0.7g,聚乙烯醇0.2g、透明质酸钠0.7g、甘油0.1g溶于100g去离子水中,得到微针基底液。将微针针体液注入聚二甲硅氧烷制备的微针模具中,通过真空注模工艺进行微针注模,注模完成后移除多余的针体液,再将微针基底液加入到微针模具中,静置脱泡后30℃加热干燥24小时,然后将微针脱模,即得空白对照微针。
61.对实施例1的微针进行抗炎修护功效实验,方法及结果如下:
62.一、实验方法:
63.1、取20只balb/c小鼠,雌鼠10只,雄鼠10只。首先将小鼠麻醉,电动剃刀剔除背部毛发,然后将脱毛膏涂于背部,10分钟后刮下,以小鼠背部光滑、无伤为净,脱毛面积约5.5*1.5cm;
64.2、将每只小鼠背部划分为四个测试区,沿头部向尾部依次为抗炎修护微针测试区、对比例微针测试区、炎症空白处理区和空白对照区(未进行炎症诱导),见图5左图;
65.3、将2,4-二硝基氯苯涂在裸露的背部皮肤测试区(抗炎修护微针测试区,对比例微针测试区,炎症空白处理区),诱导小鼠皮肤发生炎症病变,皮肤出现如干燥、严重红斑、出血、瘢痕、水肿、抓痕、糜烂等现象;
66.4、使用实施例1的微针对抗炎修护微针测试区进行实验;对比例1的对比例1的微针测试区进行实验;具体为:将微针针体对准小鼠背部表皮,用手指指肚垂直按压微针刺入皮肤,按压5分钟左右将微针贴片取下,每天两次,持续使用21天。
67.5、观察小鼠的炎症修护及毛发生长情况,并对小鼠皮肤组织进行masson和he染色切片观察,结果见图5和图6。
68.二、实验结果
69.1、小鼠背部测试区的炎症修护及毛发生长情况如图4所示,见图4右图。
70.结合图4可以看出,抗炎修护微针测试区在微针处理3周后皮肤水肿和结痂现象消失,且背部毛发再生。
71.对比例微针测试区,与抗炎修护微针测试区相比,仍有结痂、流脓、红肿现象,但与炎症诱导空白处理区相比,有少量再生毛发,这可能是因为微针针体赋形材料中的透明质酸钠等可以修复皮肤损伤,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还能保湿和清除氧自由基,但由于不含有抗炎修护成分,对炎症的调控作用十分微弱。
72.炎症诱导空白处理区仍有结痂、流脓、红斑、水肿现象。
73.空白对照区毛发再生。
74.2、小鼠皮肤组织观察
75.小鼠皮肤组织masson染色切片结果如图5,he染色切片如图6。
76.结果表明,对比例微针测试区和炎症空白处理区的表皮和真皮上部一直持续有轻度到中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而抗炎修护微针测试区由于微针药物的抗炎功能,对机体组织的稳态、修复和再生发挥了有益作用,缓和抑制了瘢痕的形成,并促进了炎症皮肤的修护,且由于微针经皮给药的方式,药物渗透率高,使得皮肤受损的伤口闭合加速,组织纤维化明显减少,炎症减少,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化减少,并抑制了过多的胶原蛋白沉积。
77.综上,使用本发明的抗炎修护微针贴片对皮炎小鼠皮肤连续治疗3周后,可以观察
到背部皮肤炎症现象如水肿、化脓、结痂消失,炎症修护速度快,而且加速毛发再生。说明本抗炎修护微针贴片不仅对炎症调控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并且加速了受损皮肤的修复。
78.尽管通过参考优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在本发明的涵盖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