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90077发布日期:2022-01-29 11:20阅读:81来源:国知局
颈部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2.目前的眼部按摩仪对应两个眼眶部位环形排布有多个按摩头,且多个按摩头单点依次按摩,但是由于颈部的结构特点不同于眼部,因此在将其应用于颈部按摩仪时,容易导致按摩力度不够,按摩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颈部按摩仪,不仅能够模拟出掌推的按摩效果,而且按摩力度更强,提高了按摩效果。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包括:佩戴支架,所述佩戴支架限定出绕颈空间;多个振动按摩单元,所述多个振动按摩单元设于所述佩戴支架的朝向所述绕颈空间的一侧,所述多个振动按摩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组成呈纵向排列的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所述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至少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均包括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控制部,所述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呈纵向依次进行工作,以实现纵向掌推按摩,其中,每个所述振动按摩控制组工作时,该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振动按摩单元同时进行工作。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通过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呈纵向依次进行工作,以实现纵向掌推按摩,能够模拟出掌推的按摩效果,并且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工作时,该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振动按摩单元同时进行工作,按摩力度更强,使得按摩感觉更明显,提高了按摩效果。
6.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沿横向间隔开设置。
7.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分别位于所述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两侧。
8.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关于所述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对称。
9.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组包括至少一组对称单元对,所述对称单元对包括关于所述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对称设置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个所述振动按摩控制组中沿横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越靠近所述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设置高度越低。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个所述振动按摩控制组中沿横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任意横向相邻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之间的间距s小于等于所述振动按摩单元横向尺寸的3倍。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最下方的振动按摩控制组包括位于所述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
振动按摩单元。
13.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所包含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大于等于其下方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所包含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所包含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大于等于其下方任一振动按摩控制组所包含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呈纵向排列的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包括第一振动按摩控制组和位于所述第一振动按摩控制组下侧的第二振动按摩控制组,其中第一振动按摩控制组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的高度均不低于第二振动按摩控制组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的高度。
16.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存在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按如下规律排布:越靠近所述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振动按摩单元设置高度越低。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还用于,控制所述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从上向下依次进行工作;或者控制所述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从下向上依次进行工作。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还用于,控制所述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从上向下依次进行工作至少一次后,再控制所述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从下向上依次进行工作至少一次。
19.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存在相邻的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共用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工作时间间隔小于所述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为300-400ms,所述相邻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工作时间间隔为所述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的0.2-0.5倍。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振动按摩单元分为m个加热区域,每个加热区域共用一个加热控制电路和温度传感器,其中,m为大于1的整数。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动按摩单元工作时采用摆动方式进行振动。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动方式为所述振动按摩单元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或周向进行摆动。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摆幅在0.1mm-5.0mm范围内,且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之间的净距在6mm-22mm范围内。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直径d1满足:10mm≤d1≤18mm。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面积s1满足:80mm2≤s1≤250mm2。
28.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之间的净距在6mm-22mm范围内,和/或,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之间的中心距离在16mm-40mm范围内。
29.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31.图2是图1中所示的颈部按摩仪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32.图3是图2中所示的颈部按摩仪的俯视图;
33.图4是图3的颈部按摩仪的局部放大图;
34.图5是图2中所示的颈部按摩仪的主视图;
35.图6是图5中所示的颈部按摩仪的仰视图;
36.图7是图5中所示的颈部按摩仪的后视图;
37.图8是沿图5中f-f线的剖视图;
38.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39.图10是与图2相同的颈部按摩仪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40.附图标记:
41.颈部按摩仪100;
42.中心平面s0;第一平面s1;第二平面s2;第三平面s3;
43.中间区域z1;端部区域z2;第一端部区域z21;第二端部区域z22;
44.佩戴支架1;绕颈空间10;中间支架11;中间部111;端头部112;夹臂支架12;控制面板14;
45.柔性底座13;凹槽131;凹槽的底壁1311;凹槽的内侧壁1312;凹槽的外侧壁1313;
46.振动按摩单元2;中间按摩组201;端部按摩组202;
47.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21a、21b;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22a、22b;
48.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23a、23b;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24a、24b;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
49.第一对称单元对2a;第二对称单元对2b;
50.头部203;连接部204;振动装置205。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2.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53.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
54.如图1和图2所示,颈部按摩仪100包括佩戴支架1和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佩戴支架1限定出绕颈空间10,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设于佩戴支架1的朝向绕颈空间10的一侧。也就是说,在用户佩戴颈部按摩仪100时,佩戴支架1绕设于人体颈部,人体的颈部位于绕颈空间10,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位于佩戴支架1的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以适于与人体颈部接触,对人体颈部振动按摩。
55.需要说明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功能不限于振动按摩,也就是说,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仅具有振动按摩功能,也可以具有振动按摩功能和其他按摩功能的结合,其中,
其他按摩功能可以包括电刺激按摩功能、气囊挤压按摩功能、热敷按摩功能、光疗按摩功能、香薰按摩功能等。
56.结合图3,佩戴支架1具有中心平面s0,可以理解的是,一般来说,在用户佩戴颈部按摩仪100时,中心平面s0与人体颈椎中心相对。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佩戴支架1可以呈现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的形状,或者大体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的形状,也就是说,佩戴支架1整体上是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的。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佩戴支架1的位于中心平面s0左侧的部分的局部可以与佩戴支架1的位于中心平面s0右侧的部分的局部的结构不对称。
57.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佩戴支架1可以大体为曲线形、或曲线形和直线形的结合。例如,曲线形可以为:佩戴支架1整体为弧形或近似弧形的其他曲线形状。又例如,曲线形和直线形的结合可以为后文(如图6所示)所述的中间支架11为曲线形(如弧形或近似弧形的其他曲线形状),而夹臂支架12为直线形,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的描述中,“上”、“下”、“左”、“右”、“前”、“后”方向指的是:用户在佩戴颈部按摩仪100时,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
58.结合图3,作与中心平面s0相平行的两个第一平面s1和两个第二平面s2,两个第一平面s1分别设于中心平面s0的左右两侧,两个第二平面s2分别设于两个第一平面s1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每个第一平面s1的远离中心平面s0的一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二平面s2,两个第一平面s1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区域z1,同侧的第一平面s1和第二平面s2之间的区域为端部区域z2。其中,两个第一平面s1之间的距离为x1,两个第二平面s2之间的距离w为绕颈空间10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0.4w≤x1≤0.6w,例如,x1=0.4w、x1=0.45w、x1=0.5w、x1=0.55w、x1=0.6w等等。
59.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包括中间按摩组201和两个端部按摩组202。中间按摩组201设于中间区域z1,且中间按摩组201包括至少三个振动按摩单元2。两个端部按摩组202分别设于两侧的端部区域z2,且端部按摩组202包括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也就是说,中间区域z1设有至少三个振动按摩单元2,每个端部区域z2设有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由此,可以保证中间区域z1的振动按摩单元2数量较多,由于与该区域相对的人体颈部的肌肉较多,从而可以通过较多数量的振动按摩单元2增强按摩效果。
60.需要说明的是,“中间按摩组201设于中间区域z1”指的是,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的一半或超过一半的部分位于中间区域z1。“端部按摩组202设于端部区域z2”指的是,端部按摩组202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的超过一半的部分位于端部区域z2。其中,“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指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相连的端部,即振动按摩单元2的远离绕颈空间10一侧的端部。更具体地说,对于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来说,如果其根部的一半或超过一半的部分位于中间区域z1,那么该振动按摩单元2属于中间按摩组201,而如果其根部的超过一半的部分位于端部区域z2,那么该振动按摩单元2属于端部按摩组202。
61.如图3和图4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也就是说,端部按摩组202中,一个、或者若干、或者全部(即每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由此,中间区域z1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均较为平缓,端部区域z2
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较为倾斜,从而可以符合人体颈部轮廓形状,使得各振动按摩单元2均与人体颈部较好贴合,实现更为有效的振动按摩效果。
62.需要说明的是,安装角度为振动按摩单元2的中轴线与中心平面s0之间的夹角。其中,“振动按摩单元2的中轴线”可以理解为:振动按摩单元2从佩戴支架1朝向绕颈空间10延伸的轴线方向,例如在一些示例中,振动按摩单元2包括呈柱状的连接部204,连接部204与佩戴支架1相连,连接部204的中心轴线即为振动按摩单元2的中轴线。
63.相关技术中的多数颈部按摩仪设置的按摩头是静止的,多用电刺激功能来实现按摩,而本实用新型是在颈部按摩仪100的佩戴支架1设置振动按摩单元2,而且设置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以通过振动功能来实现按摩,其中,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与人体颈部的贴合是颈部按摩仪100的设计难点。
6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在佩戴时,由于中间区域z1对应人体颈部后侧的平坦区域、该区域具有较多肌肉,因此在中间区域z1设置至少三个的振动按摩单元2,以较多的数量的振动按摩单元2对人体颈部后侧较多的肌肉进行按摩,从而可以提升按摩效果。而且至少三个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均小于端部按摩组202中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从而可以较为平缓,以与人体颈部后侧的平坦区域较好贴合,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对于人体颈部后侧的平坦区域的按摩效果。
65.而端部区域z2对应人体颈部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通过将端部区域z2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设置为安装角度较大,从而可以与人体颈部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的贴合,进而对人体颈部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起到有效的振动按摩效果。而且,端部区域z2相对中间区域z1更为靠近颈部大动脉,不适合设置过多的振动按摩单元2,因此,在端部区域z2设置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使得端部区域z2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数量可以根据人体颈部的特点设置,从而可以对人体颈部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起到更好的按摩效果。
66.此外,在一些具体情况下,将端部区域z2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设置为较大,可以与人体颈部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从而能够对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夹持、包裹作用,提升用户佩戴的稳固性。
67.例如在图2和图4所示的具体示例中,每个端部按摩组202均包括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和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中间按摩组201包括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和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当然,端部按摩组202和中间按摩组201的构成不限于此,本示例旨在举例说明,以清楚描述“端部按摩组202中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不能视为对端部按摩组202和中间按摩组201的构成作为限制。
68.参照图4,可以是,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的安装角度a1大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的安装角度a3、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安装角度a4和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安装角度a5中的每个。也可以是,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的安装角度a2大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的安装角度a3、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安装角度a4和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安装角度a5中的每个。还可以是,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的安装角度a1大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的安装角度a3、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安装角度a4和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安装角度a5中的每个,同时,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的安装角度a2也大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的安装角度a3、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安装角度a4和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安装角度a5中的每个。
6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需要说明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与中心平面s0之间的距离”指的是:沿佩戴支架1的长度方向,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与中心平面s0之间的距离。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为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的安装角度a1大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的安装角度a3、且大于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安装角度a4、且大于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安装角度a5。
70.由此说明,全部振动按摩单元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或者说,最靠近佩戴支架1两端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较大、较为倾斜,从而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更好地贴合,起到更为有效的按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7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两个端部按摩组202可以关于中心平面s0对称设置,或者大体对称设置。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端部按摩组202也可以不关于中心平面s0对称设置,但是任一端部按摩组202需要满足本技术对端部按摩组202的限定。
7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端部按摩组202包括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端部按摩组202中其余任一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也就是说,端部按摩组202的所有振动按摩单元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最大。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的安装角度a1大于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的安装角度a2。
73.由此,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更好地贴合,起到更为有效的按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并且保证端部区域z2的靠近中间区域z1位置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角稍小,可以对应人体颈部后侧两侧弧度稍小区域,从而更好地适应人体颈部轮廓,实现更好地贴合,进一步提升按摩效果。
7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端部按摩组202包括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端部按摩组202中除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以外,其余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也就是说,无论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的安装角度是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端部按摩组202中的其他振动按摩单元2中的至少一个(如图4中所示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的安装角度,会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由此,可与对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起到有效的按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7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同侧的第一平面s1和第二平面s2之间作与中心平面s0相平行的第三平面s3,同侧的第二平面s2和第三平面s3之间的区域为第一端部区域z21,同侧的第一平面s1和第三平面s3之间的区域为第二端部区域z22,其中,两个第三平面s3之间的距离为x2,0.6w<x2≤0.75w,例如,x2=0.61w、x1=0.65w、x1=0.7w、x1=0.75w等等。
76.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端部按摩组202包括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也就是说,端部按摩组202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的一半或超过一半的部分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由此,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起到有效地按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
77.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由此,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起到有效地按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
78.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从而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起到有效地按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
79.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端部按摩组202包括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为30
°
~60
°
,例如,30
°
、35
°
、40
°
、45
°
、50
°
、55
°
、60
°
等等。由此,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相对,通过将该区域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设置为较大的30
°
~60
°
,从而可以起到与人体颈部该位置较好的贴合效果,提升按摩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80.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端部按摩组202包括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也就是说,端部按摩组202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的超过一半的部分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由此,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贴合,实现对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的按摩。
81.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由此,可以保证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对应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斜角度较大,以更好地实现与颈部贴合,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夹持、包裹效果,从而可以对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实现有效按摩。
82.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由此,可以更好地保证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对应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斜角度较大,以更好地实现与颈部贴合,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夹持、包裹效果,从而可以对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实现有效按摩。
83.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端部按摩组202包括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振动按摩单元2,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为15
°
~30
°
,例如,15
°
、19
°
、23
°
、27
°
、30
°
等等。由此,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相对,通过将该区域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设置为稍小的15
°
~30
°
,从而可以起到与人体颈部该位置较好的贴合效果,提升按摩效果,并形成一定的夹持作用,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8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端部按摩组202包括位于第一端
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以及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振动按摩单元2,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的安装角度a1大于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的安装角度a2。
85.由此,可以保证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斜角度较大,从而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提升按摩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8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与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夹角,大于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与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夹角。例如图4中所示的,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与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之间的夹角β1,大于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与中间按摩组201中安装角度最小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之间的夹角β2。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夹角指的是,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
87.由此,可以进一步保证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斜角度较大,从而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提升按摩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88.值得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安装角度最大的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是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也可以是端部按摩组202中其他的振动按摩单元2,还可以是端部按摩组202中每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相同,且均为最大安装角度的振动按摩单元2。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每个端部按摩组202可以仅包括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或者,端部按摩组202可以仅包括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而不包括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振动按摩单元2。又或者,端部按摩组202可以仅包括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而不包括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等等。
8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为0
°
~30
°
,例如,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等等。由此,可以保证中间区域z1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较小,倾斜角度较为平缓,从而可以适应颈部轮廓后侧平坦区域,贴合效果好,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90.进一步地,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为0
°
~15
°
,例如,0
°
、5
°
、10
°
、15
°
等等。由此,可以保证中间区域z1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较小,倾斜角度较为平缓,从而可以适应颈部轮廓后侧平坦区域,贴合效果好,从而提升按摩效果。再进一步地,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最大安装角度可以为11
°
~15
°
,例如,11
°
、12
°
、13
°
、14
°
、15
°
等等,也就是说,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最大不超过11
°
~15
°
。由此,可以更好地保证中间区域z1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不至于过大,倾斜角度更加平缓,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颈部轮廓后侧平坦区域,贴合效果更好,提升按摩效果。
9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中间按摩组201包括位于中心平面s0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的振动按摩单元2,也就是说,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
元2位于中心平面s0的一侧(如图4中所示的左侧或右侧)。或者说,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不位于中心平面s0上。由此,可以保证人体颈部后侧位于颈椎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区域可以获得中间按摩组201的按摩,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9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中间按摩组201中,位于中心平面s0一侧(如图4中所示的左侧或右侧)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和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安装角度为10
°
~30
°
。由此,可以保证与人体颈部后侧位于颈椎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区域相对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斜角度较为平缓,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与颈部该区域较为贴合,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9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中间按摩组201包括至少一个对称单元对,一个对称单元对包括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4和图5中所示,中间按摩组201中,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为两个且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记为第一对称单元对2a,中间按摩组201中,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为两个且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记为第二对称单元对2b。在佩戴时,中心平面s0大致对应人体颈椎的位置,而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大致对准颈椎两侧的肌肉,由此,可以保证人体颈部后侧位于颈椎左右两侧的区域均可以获得中间按摩组201的按摩,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9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中间按摩组201包括多个对称单元对,且至少两个对称单元对沿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间隔开。其中“高度方向”指的是,在用户佩戴颈部按摩仪100时,人体的上下方向(如图5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例如在图4和图5所示的示例中,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为第一对称单元对2a,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为第二对称单元对2b,第一对称单元对2a和第二对称单元对2b沿高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由此,人体颈部后侧位于颈椎左右两侧的一定高度范围内的区域均可以获得中间按摩组201的按摩,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9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一个对称单元对中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距离为单元间距,其中,沿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对称单元对中,每个对称单元对的单元间距均小于其下方的任一对称单元对的单元间距。也就是说,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越靠上的对称单元对的单元间距越小,越靠下的对称单元对的单元间距越大。由此,中间按摩组201中对称单元对的排布符合人体颈部后侧肌肉分布趋势,可以提升该区域的按摩效果。
96.例如在图4和图5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对称单元对2a的单元间距为l1,第二对称单元对2b的单元间距为l2,第一对称单元对2a位于第二对称单元对2b的上方,第一单元对的单元间距l1小于、其下方的第二单元对的单元间距l2。再例如,中间按摩组201还包括位于第二对称单元对2b下方的第三对称单元对,第三对称单元对的单元间距为l3,则l1<l2<l3,以此类推。
9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位于中心平面s0上。也就是说,中心平面s0穿过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由此,可以保证人体颈部后侧颈椎区域可以获得中间按摩组201的按摩,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98.例如在图4和图5所示的具体示例中,位于中心平面s0上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例
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安装角度为0
°
~3
°
,例如可以为0
°
、1
°
、2
°
、3
°
等等。由此,可以保证位于中心平面s0上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角较小,其中轴线与中心平面s0平行或大致平行,从而可以对应人体的颈椎部位,保持对颈椎部位的平贴,对颈椎部位起到针对性的按摩效果。
9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位于中心平面s0上的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低于全部振动按摩单元2中其余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在图4和图5所示的示例中,中间按摩组201中包括位于中心平面s0上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为全部振动按摩单元2中最靠下的振动按摩单元2。由此,该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更接近颈椎需要按摩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按摩效果。
100.例如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最高点可以低于佩戴支架1的在中心平面s0位置处的高度中心线l,由此,可以进一步保证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高度较低,以更好地接近颈椎需要按摩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按摩效果。
10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位于中心平面s0上的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低于全部振动按摩单元2中其余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按摩面,相比于中间按摩组201中其余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朝向靠近绕颈空间10的中心方向(如图4中所示的前侧)凸出,即中心平面s0上、最靠下的振动按摩单元2,相比于中间按摩组201中其余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朝向绕颈空间10中心的方向凸出。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按摩面向前凸出于中间按摩组201中其余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
102.佩戴时,最下方的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位于佩戴支架1的最下方,佩戴支架1的最下方容易出现与颈部贴合不好,甚至翘起的情况,导致最下方的振动按摩单元2可能会出现贴合不好的情况,此时,由于最下方的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设置为朝向绕颈空间10中心的方向凸出,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种贴合不好的情况发生,保证该振动按摩单元2(如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始终与颈部保持贴合状态,保证按摩效果。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利用佩戴时在颈部按摩仪100整体重力的牵引下,该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可以处于预压状态,这样可以更好地贴合颈部。
103.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中心平面s0上、最靠下的振动按摩单元2,相比于中间按摩组201中其余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都朝向绕颈空间10中心凸出,也就是说,中间按摩组201中,最为凸出的为中心平面s0上、最靠下的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按摩面相比于中间按摩组201中其余每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都向前凸出。由此,可以更好地保证佩戴时,该振动按摩单元2(如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与颈部的贴合效果。
10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相比于其上方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朝向靠近绕颈空间10的中心方向凸出。也就是说,越靠上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距离绕颈空间10的中心越远,越靠下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距离绕颈空间10的中心越近。例如在图4和图5所示的示例中,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高于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高于第五振动按
摩单元25,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向前凸出于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向前凸出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
105.由此,可以避免佩戴时,中间按摩组201出现翘起、贴合不好的情况,通过将中间按摩组201设置为从上到下逐渐向前凸出,从而可以保证中间按摩组201各振动按摩单元2都始终与颈部保持贴合状态,保证按摩效果。
10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中间按摩组201包括五个振动按摩单元2,且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五个振动按摩单元2,围绕佩戴支架1在中心平面s0处的高度中心点间隔排布。例如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中间按摩组201包括: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和一个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这五个振动按摩单元2围绕佩戴支架1的中心点呈圆形排布。由此,可以对人体颈部后侧区域进行全面按摩,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107.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可以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设置,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可以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设置,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的单元间距小于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单元间距,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位于中心平面s0上。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高于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高于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向前凸出于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向前凸出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
108.值得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中间按摩组201所包括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数量不限,可以多于5个或者少于5个,而且振动按摩单元2也不限于上述排布形式,例如可以仅具有位于中心平面s0上的振动按摩单元2,又例如,可以仅具有位于中心平面s0两侧的振动按摩单元2,且位于中心平面s0两侧的振动按摩单元2也可以不对称设置,等等。
10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2中所示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高于全部振动按摩单元2中(即中间按摩组201和端部按摩组202中)其余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也就是说,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为全部振动按摩单元2中,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最靠上的振动按摩单元2。由此,更加符合人体颈部轮廓,可以对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更加靠近,起到更加针对的按摩作用,并形成更加有效的夹持作用,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1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2中所示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高于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且同时低于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也就是说,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高于端部按摩组202中的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5中所示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同时,中间按摩组201中还有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低于端部按摩组202中的该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5中所示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由此,可以保证端部区域z2也有一些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对颈部两侧高度中央位置区域进行按摩,从而提升整体按摩效果。
1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总数量,少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总数量。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
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端部按摩组202可以为振动按摩单元2数量较少的稀散区,而中间按摩组201可以为振动按摩单元2数量较多的密集区,密集区对应颈部较为平坦的中部区域,该区域肌肉较多,振动按摩单元2的密集分布可以增强按摩效果,体验较佳,稀散区处于密集区的两侧,对应前颈与后颈过渡的侧边区域,该区域为大动脉所在区,神经较为密集,不适宜过度刺激,数量较少的振动按摩单元2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保证使用安全性。
112.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中间按摩组201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总数量大于等于5个,例如5个、6个、7个、8个等等,端部按摩组202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总数量为1个~2个。由此,可以保证密集区对应颈部较为平坦的中部区域的按摩效果,同时稀散区对大动脉所在区可以起到有效的夹持和保护作用。
1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积之和,小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积之和。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端部按摩组202可以为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积总和较小的稀散区,而中间按摩组201可以为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积总和较大的密集区,密集区对应颈部较为平坦的中部区域,该区域肌肉较多,振动按摩单元2的密集分布可以增强按摩效果,体验较佳,稀散区处于密集区的两侧,对应前颈与后颈过渡的侧边区域,该区域为大动脉所在区,神经较为密集,不适宜过度刺激,数量较少的振动按摩单元2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保证使用安全性。
1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间距,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间距。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端部按摩组202可以为振动按摩单元2间距较大的稀散区,而中间按摩组201可以为振动按摩单元2间距较小的密集区,密集区对应颈部较为平坦的中部区域,该区域肌肉较多,振动按摩单元2的密集分布可以增强按摩效果,体验较佳,稀散区处于密集区的两侧,对应前颈与后颈过渡的侧边区域,该区域为大动脉所在区,神经较为密集,不适宜过度刺激,数量较少的振动按摩单元2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保证使用安全性。
1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佩戴支架1包括中间支架11和两个夹臂支架12,两个夹臂支架12分别连接在中间支架11的左右两端,中间支架11包括中间部111和两个端头部112,中间部111位于中间区域z1,两个端头部112分别位于两个端部区域z2,中间按摩组201设于中间部111,端部按摩组202设于端头部112,中间部111的最大高度大于端头部112的最大高度。由此,佩戴支架1的形状,既能满足端部按摩组202和中间按摩组201的设置要求,也能符合人体颈部轮廓形状,尽可能减轻佩戴支架1的重量和材料,降低成本并且提高用户佩戴舒适度。
1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中间支架11的高度沿着从中心平面s0到夹臂支架12的方向逐渐减小。也就是说,中间支架11的高度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减小,从而中间支架11的中间部111的面积可以较大,由此,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利用中间部111设置包含数量较多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中间按摩组201,以构成密集区,确保密集区的相邻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留有足够的防干涉间隙,避免振动按摩单元2振动时发生互相干涉碰撞,而且可以扩大颈部中间部位可被按摩面积,提升按摩效果。
1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中间支架11的上端边沿构造为中间下
凹曲线。由此,可以符合用户颈部轮廓形状,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而且能够节省材料和重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中间支架11的下端边沿构造为中间下凸曲线。由此,可以符合用户颈部轮廓形状,使得颈部及颈部以下部位可以对应设置振动按摩单元2,扩展按摩区域,提升整体按摩效果。
1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每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均为直径为d的圆形面,中间支架11在中心平面s0处的高度h为2d~3d,例如,2d、2.5d、3d等等。由此,可以保证振动按摩单元2的数量不至于太多,降低结构复杂度和成本,还可以保证振动按摩单元2的数量不至于太少,保证各振动按摩单元2都可以各自具有不同的安装角度,使得各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都可以与用户颈部更好地贴合,提升整体振动按摩效果。
1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振动按摩单元2包括头部203、连接部204和振动装置205,振动装置205设置于头部203内,连接部204的一端与头部203相连,连接部204的另一端与佩戴支架1相连。由此,通过将振动装置205设置于头部203内,可以保证振动装置205与用户颈部距离较近,以较好地发挥振动按摩效果,降低能耗。
120.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204与头部203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为分体成型件且装配相连。连接部204与佩戴支架1的至少部分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为分体成型件且装配相连。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振动按摩单元2还可以包括:电刺激按摩装置、气囊挤压按摩装置、热敷按摩装置、光疗按摩装置、香薰按摩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等等。
1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连接部204呈柱状,可以是但不限于圆柱形状、例如还可以棱柱形状等等。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连接部204的至少部分的横截面积小于振动装置205的横截面积。由此,可以利用连接部204对振动装置205进行限位,以避免振动装置205离开头部203。
12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连接部204与头部203为一体成型件时,连接部204的至少部分可以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可以利用连接部204的弹性变形将振动装置205安装到头部203内。当连接部204与头部203为分体成型件且装配相连时,可以先将振动装置205安装到头部203内,再将头部203与连接部204装配在一起。
1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佩戴支架1上具有朝向绕颈空间10方向凸出的多个柔性底座13,每个柔性底座13上均形成有凹槽131,振动按摩单元2的一端伸入对应的凹槽131内且与该凹槽131的侧壁间隙配合。例如图8中所示的连接部204的远离头部203的一端伸入凹槽131,且连接部204的外表面与凹槽131的内侧壁1312之间具有间隙p。
124.由此,通过设置柔性底座13,且在柔性底座13上设置凹槽131,并将凹槽131设置为与振动按摩单元2间隙配合,从而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在振动时更易于发生摆动,确保振动按摩单元2振动时有一定的摆动幅度,增强按摩效果。也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具有一定的角度调整空间,佩戴时能跟随适应颈部的活动,与颈部保持贴合。而且,当连接部204与佩戴支架1为分体成型件且装配相连时,由于振动按摩单元2的一端伸入凹槽131内,从而可以利用凹槽131有效地遮挡隐藏振动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的连接缝隙,起到防尘的作用,避免外部环境对振动按摩单元2造成不利影响,提升颈部按摩仪100的使用寿命。
12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凹槽131的侧壁厚度小于凹槽131的底
壁1311厚度。需要说明的是,当凹槽131的侧壁为一个环形壁时,该环形壁的壁厚小于凹槽131的底壁1311厚度,当凹槽131的侧壁包括同轴设置的两个环形壁时,其中内圈的环形壁为凹槽131的内侧壁1312,外圈的环形壁为凹槽131的外侧壁1313,此时,内圈的环形壁、即凹槽131的内侧壁1312的厚度小于凹槽131的底壁1311厚度,外圈的环形壁、即凹槽131的外侧壁1313的厚度也小于凹槽131的底壁1311厚度。由此,通过对凹槽131的侧壁做减薄处理,使侧壁的壁厚小于凹槽131的底壁1311的壁厚,从而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在振动时更易于发生摆动,确保振动按摩单元2振动时有一定的摆动幅度,增强按摩效果。
12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凹槽131的侧壁形成有褶皱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当凹槽131的侧壁为一个环形壁时,该环形壁上可以形成有褶皱结构,当凹槽131的侧壁包括同轴设置的两个环形壁时,其中内圈的环形壁为凹槽131的内侧壁1312,外圈的环形壁为凹槽131的外侧壁1313,此时,内圈的环形壁和外圈的环形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褶皱结构。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强振动按摩单元2振动时的摆动幅度,增强按摩效果。
127.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8所示,柔性底座13可以为硅胶材质,且多个柔性底座13可以连接在一起,例如,中间支架11上可以具有柔性垫,柔性垫上具有多个柔性底座13。柔性底座13的数量可以与振动按摩单元2的数量相同。柔性底座13自顶面向底面凹陷形成凹槽131,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安装连接于凹槽131内,这样可以有效遮挡隐藏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与中间支架11的连接缝隙,起到防尘作用,避免外部环境对颈部按摩仪100造成的影响,确保颈部按摩仪100的使用寿命。
128.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8所示,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包括头部203及连接部204,连接部204的远离头部203的一端连接在凹槽131内,连接部204与凹槽131的侧壁之间留有间隙p,即连接部204的外径小于凹槽131的内径,这样形成振动按摩单元2的摆动空间,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更易于发生摆动,确保振动按摩单元2振动时有一定的摆动幅度,增强按摩效果,也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具有一定的角度调整空间,佩戴时能跟随适应颈部的活动,与颈部保持贴合。
1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方法,如图9所示,该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30.步骤s102,获取第一目标按摩指令。
13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描述方便,在描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按摩控制方法时,部分内容以前述实施例所描述的颈部按摩仪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的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方法适用的颈部按摩仪可以包含前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颈部按摩仪的部分或者全部特征,但并不局限于前述实施例所描述的颈部按摩仪,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按摩控制方法还可以适用于其它结构的颈部按摩仪。
132.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2所示,可在佩戴支架1的两端或者任意一端设置控制部,该控制部可包括控制面板14、控制电路板等等,其中控制面板14设于佩戴支架1且远离绕颈空间10的一侧,可包括按压式按键或触摸式按键等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的按摩指令,按摩指令可包括按摩模式指令、按摩力度指令、热感温度指令等等。控制电路板设于佩戴支架1的内部空腔内,其上设置有存储模块、处理模块、电源模块等等,存储模块可以是rom存储器、闪存存储器等等,主要用于存储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程序、颈部按摩仪运行时产生的数据信息等等;处理模块作为颈部按摩仪的控制核心,可由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
等组成,主要用于执行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程序以对用户进行按摩等等,例如处理模块通过控制面板14接收用户的按摩模式指令,根据按摩模式指令确定相应的目标按摩指令,而后根据目标按摩指令对振动按摩单元2进行振动控制以对用户进行按摩。
133.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按摩模式指令可包括掌推解压式按摩模式指令等等,处理模块在通过控制面板14接收到该按摩模式指令后,获取与之相对应的第一目标按摩指令,该第一目标按摩指令可包括由前述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中的至少部分组成的从上向下排列的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每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标识信息、按摩时间以及按摩顺序等等,而后根据第一目标按摩指令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各个振动按摩单元2进行振动按摩,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
134.换言之,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振动按摩单元中的至少部分(例如全部或者一部分)组成呈纵向排列的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这里的纵向可以理解是为佩戴支架的上下方向,作为示例,例如多个振动按摩单元可以是在从上至下的方向上形成多组振动按摩控制组,又如多个振动按摩单元也可以是在从下至上的方向上形成多组振动按摩控制组。
13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至少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均包括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也就是说,可以是两个或更多个或者全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均包括两个或更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这样每组中两个及以上振动按摩单元2同时振动时,能够提高按摩力度,同时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可连接成片(即是相邻的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连接成片),模拟出手掌按摩的感觉,从而提高按摩效果。
13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从上向下排列的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包括:由设置在佩戴支架1上部的a个振动按摩单元2组成的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由设置在佩戴支架1中部的b个振动按摩单元2组成的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由设置在佩戴支架1下部的c个振动按摩单元2组成的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
137.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和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可以完全地独立、彼此互不干涉,并且在佩戴支架的纵向上间隔开,比如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构造成一条靠近佩戴支架1上边缘的上曲线,而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构成一条处在佩戴支架1中部的中曲线,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构成一条靠近佩戴支架下边缘的下曲线,该上曲线、中曲线和下曲线可以完全的分隔开。
138.当然,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上面描述的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和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可以彼此交互或交叉,例如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可以共用一部分振动按摩单元,或者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和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可以共用一部分振动按摩单元,或者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和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可以共用一部分振动按摩单元,或者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和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可以共用一部分振动按摩单元。也就是说,上述的上曲线和中曲线可以相互交叉,又如中曲线和下曲线也可以交叉,又如上曲线和下曲线交叉,再如上曲线、中曲线和下曲线都存在交叉,但是在排布方向上,上曲线的整体趋势还是可以靠近佩戴支架的上边缘,中曲线更趋于布置在佩戴支架的中间区域,下曲线的整体趋势可以靠近佩戴支架的下边缘,从而形成纵向排列的多组振动按摩单元控制组。
139.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2所示,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可包括:由位于佩戴支架
1上部的两个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和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构成的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由位于佩戴支架1中部的两个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和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构成的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由位于佩戴支架1下部的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和一个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构成的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或者,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可包括:由位于佩戴支架1上部的两个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和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构成的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由位于佩戴支架1上部的两个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和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构成的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由位于佩戴支架1中部的两个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和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构成的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由位于佩戴支架1下部的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和一个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构成的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等等。由此,当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两个及以上振动按摩单元2同时振动时,能够提高按摩力度,同时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可连接成片,模拟出手掌按摩的感觉,从而提高按摩效果。
140.步骤s104,根据第一目标按摩指令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呈纵向依次进行工作,以实现纵向掌推按摩。其中,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工作时,该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振动按摩单元同时进行工作。即,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依次沿纵向进行工作,以响应第一目标按摩指令。
1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依次进行工作,包括: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纵向例如从上向下依次进行工作;或者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从下向上依次进行工作。例如前述示例中,可控制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依次进行工作一次或多次,或者,控制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依次进行工作一次或多次,并且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工作时,该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同时进行工作。由此,当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两个及以上振动按摩单元2同时振动时,能够提高按摩力度,同时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可连接成片,模拟出手掌按摩的感觉,同时通过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进行振动按摩,能够模拟出掌推的效果,按摩面积大,用户体验更明显,提高了按摩效果。
142.并且,由于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是纵向排列,因此沿纵向依次振动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可依次振动,实现按摩的纵向传导,这种传导作用于人体颈部,可以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或交替出现,并且由于至少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振动按摩单元是两个或以上,这种成片的振动按摩单元可以模拟人手的手掌掌心与脖颈大面接触的效果,配合纵向依次振动,从而模拟了人手纵向掌推按摩效果,增加了按摩的舒适度。而且,比起眼部皮肤,相对来说,颈部神经比较迟钝,从而针对颈部神经比较迟钝的部位,通过纵向轮动实现纵向掌推按摩,能够使得按摩感觉十分明显,按摩效果佳。
143.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都包括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这样每个振动按摩单元都形成成片效果,按摩效果更佳。
144.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都包括至少三个振动按摩单元,这样每个振动按摩单元都形成更大面积的成片效果,按摩效果相比前述实施方式更佳。
1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依次进行工作,包括: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从上向下依次进行工作至少一次后,再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从下向上依次进行工作至少一次。例如前述示例中,可先控制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依次进行工作一次或多次,而后控制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
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依次进行工作一次或多次,并且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工作时,该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同时进行工作,如此循环,直至达到第一目标按摩指令对应的按摩次数或按摩时间。由此,当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两个及以上振动按摩单元2同时振动时,能够提高按摩力度,同时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可连接成片,模拟出手掌按摩的感觉,同时通过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进行振动按摩,能够模拟出掌推的效果,按摩面积大,用户体验更明显,提高了按摩效果。
146.值得说明的是,在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至少存在相邻的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共用同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前述示例中,由位于佩戴支架1中部的两个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和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构成的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与由位于佩戴支架1下部的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和一个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构成的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共用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这样,在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从上向下或者从下向上依次进行工作时,使得部分振动按摩单元重复振动,能够模拟出更连续的掌推按摩效果。
14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工作时间间隔小于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为300-400ms,如300ms、350ms、400ms等等,相邻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工作时间间隔为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的0.2-0.5倍,如0.2倍、0.3倍、0.5倍等等。
148.进一步地,为便于说明,对图2所示各个振动按摩单元2进行重新编号,如将图2中位于佩戴支架1左侧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编号后分别增加字母a,并在位于佩戴支架1右侧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编号后分别增加字母b,以对左右侧的振动按摩单元2进行区分,如图10所示,同时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采用括号()的形式给出,如振动按摩控制组(21a、21b),表示该振动按摩控制组由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a和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b构成。
149.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0所示,处理模块在根据第一目标按摩指令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依次纵向进行工作时,可控制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1a、21b、23a、23b)、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4a、24b)、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4a、24b、25)依次进行工作,如此循环多次如4次,其中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为360ms,相邻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工作时间间隔为100ms;或者,控制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4a、24b、25)、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4a、24b)、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1a、21b、23a、23b)依次进行工作,如此循环多次如4次,其中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为360ms,相邻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工作时间间隔为100ms;或者,先控制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1a、21b、23a、23b)、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4a、24b)、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4a、24b、25)依次进行工作,而后控制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4a、24b、25)、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4a、24b)、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1a、21b、23a、23b)依次进行工作,而后再控制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1a、21b、23a、23b)、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4a、24b)、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4a、24b、25)依次进行工作,如此循环多次如4次,其中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为360ms,相邻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工作时间间隔为100ms。由此,当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两个及以上振动按摩单元2同时振动时,能够提高按摩力度,同时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可连接成片,模拟出手掌按摩的感觉,同时通过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进行振动按摩,能够模拟出掌推的效果,按摩面积大,用户体验更明显,提高了按摩效果。
150.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0所示,处理模块在根据第一目标按摩指令控制n个
振动按摩控制组依次进行工作时,可控制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1a、21b、23a、23b)、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3a、23b)、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4a、24b)、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4a、24b、25)依次进行工作,如此循环多次如4次,其中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为360ms,相邻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工作时间间隔为100ms;或者,控制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4a、24b、25)、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4a、24b)、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3a、23b)、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1a、21b、23a、23b)依次进行工作,如此循环多次如4次,其中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为360ms,相邻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工作时间间隔为100ms;或者,先控制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1a、21b、23a、23b)、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3a、23b)、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4a、24b)、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4a、24b、25)依次进行工作,而后控制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4a、24b、25)、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4a、24b)、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3a、23b)、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1a、21b、23a、23b)依次进行工作,而后再控制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1a、21b、23a、23b)、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4a、24b)、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24a、24b、25)依次进行工作,如此循环多次如4次,其中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为360ms,相邻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工作时间间隔为100ms。由此,当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两个及以上振动按摩单元2同时振动时,能够提高按摩力度,同时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可连接成片,模拟出手掌按摩的感觉,同时通过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进行振动按摩,能够模拟出掌推的效果,按摩面积大,用户体验更明显,提高了按摩效果,并且该方式可认为是一种掌推解压按摩模式。
15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中的位于佩戴支架1中间部分的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组成中间振动按摩控制组,其余至少部分的振动按摩单元组成外围振动按摩控制组。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2所示,由位于佩戴支架1中间部分的两个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和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构成中间振动按摩控制组,并由两个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和一个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构成外围振动按摩控制组;等等。由此,能够模拟出中间手掌按压,再向周边点状发散的按摩效果。
15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沿横向间隔开设置,也就是说,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或全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中,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振动按摩单元是沿佩戴支架的左右方向间隔开布置的。这样设置,使得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具有相对适中的横向距离,而振动按摩控制组是可以沿纵向进行依次振动,通过将至少一组内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横向间隔布置,使得合适的横向距离可以模拟人手的长度方向,进而实现模拟人手掌推按摩。并且,这种多组纵向轮动配合组内横向间隔布置的设计理念,使得按摩效果更好地体现人手纵向掌推效果。
153.作为可选的进一步实施方式,同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沿横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任意横向相邻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之间的间距s小于等于振动按摩单元横向尺寸的3倍,这样使得同一组内的横向相邻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的横向距离适中,不宜过大,过大的横向距离会使得按摩效果分散使按摩效果趋向点振动模式,而通过将间距s设置成小于等于振动按摩单元横向尺寸的3倍,使得相邻的振动按摩单元能够比较紧密的相连以连成片,形成近似或趋向于连续布置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模拟人手掌推按摩。
154.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分别位于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两侧,通过将至少一组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振动按摩单元分布在中心平面的两次,使得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的横向跨距跨越中心平面,这样一方面使得多个振动按摩单元的横向距离可以更好地模拟人手长度方向,而且通过跨越中心平面,使得振动按摩单元能够与脖颈两侧的肌肉都进行充分接触按压,使得掌推效果更佳。例如参照图10进行示意说明,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1a和21b跨越中心平面。
155.作为较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关于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对称,也就是说,该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能够关于中心平面左右平均分布,使得左右布置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平衡且设置位置对称,从而能够更好地与人体脖颈两侧的对称肌肉贴合以进行按摩,而且对称的布置使得人体在接受按摩时左右受力、按摩方式趋于一致,减少因为左右受力不均或按摩不同引起的按摩障碍。例如,作为示例说明,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1a和21b关于中心平面对称,而且振动按摩单元22b和22a也关于中心平面对称。更优选地,全部振动按摩控制组都是关于中心平面对称来布置。
156.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组包括至少一组对称单元对,对称单元对包括关于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对称设置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与上述实施例相似,例如以图10进行示意说明,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1a和21b或者22a和22b可以构成该对称单元对,该对称单元对包括两个关于中心平面对称的振动按摩按单元21a和21b或者22a和22b。这样在按摩时,由于中心平面是与人体脖颈中心对应或近似对应的,因此通过配置对称单元对,且对称单元对具有关于中心平面对称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使得在进行纵向轮动按摩时,该对称按摩对能够同时振动,保证了左右按摩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且跨越中心平面保证了横向跨距,由两点延展至横向近似连续的面,增加了横向与脖颈接触的面积,增加按摩效果。
157.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沿横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越靠近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振动按摩单元的设置高度越低。也就是说,在同一组中,远离中心平面的振动按摩单元相对较高,而靠近中心平面的振动按摩单元较低,这样同一组中多个横向布置的振动按摩单元与颈部接触的面大体可以处在一条弧面上,弧面增加了与颈部接触的面积,提高了对颈部横向按摩的跨度,增强了横向按摩面积和按摩效果,配合多组纵向轮动,更好融合了横向和纵向按摩,从而形成更加立体的掌推按摩效果。
158.换言之,至少存在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按如下规律排布:越靠近中心平面的振动按摩单元设置高度越低。
15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最下方的振动按摩控制组包括位于中心平面的振动按摩单元。也就是说,中心平面穿过最下方的振动按摩控制组中居中布置的一个振动按摩单元,由于该振动按摩单元靠近大椎穴,大椎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按摩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这样在每个按摩行程中均对该部位进行按摩,可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从而提高按摩效果。
16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呈纵向排列的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包括第一振动按摩控制组和位于第一振动按摩控制组下侧的第二振动按摩控制组,其中第一振动按摩控制组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的高度均不低于第二振动按摩控制组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的高度,换言之,靠近佩戴支架上方的振动按摩控制组的设置高度相对较高,靠近佩戴支架下方的振动按摩控制组的设置高度相对较低,这样增加了组与组之间的高度差,在纵向轮动按摩时,增加了对用户颈部的刺激效果,使得用户能够更加舒服地感知组与组之间的纵向轮动按摩效应,而且由于颈部肌肉敏感度较差,通过高度差不同配置组与组之间的振动按摩单元高度,使得振动感受更加强烈,提高了纵向掌推按摩效果。
161.例如,第一振动按摩控制组可以是上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第二振动按摩控制组可以是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或者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或者第一振动按摩控制组可以是中部振动按摩控制组,第二振动按摩控制组可以是下部振动按摩控制组,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162.可选地,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所包含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大于等于其下方至少一振动按摩控制组所包含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这样使得多组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振动按摩单元呈现上多下少的趋势,这一方面与佩戴支架的造型关联,即上方可以布置较多的振动按摩单元,下方适宜布置较少的振动按摩单元,同时这也与人体颈部肌肉分布相互关联,使得上多下少的布置形式更好地与人体颈部肌肉群相吻合,增加对颈部肌肉群的刺激按摩,而且按摩方式可以为纵向轮动,通过在轮动方向上,配置组与组间不同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进一步强化了纵向按摩效果,使得用户能够更好地感知到纵向按摩效果,提升使用感受。优选地,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所包含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大于等于其下方任一振动按摩控制组所包含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这样进一步强化了纵向掌推按摩效果,使用户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纵向轮动按摩。
163.进一步地,按摩仪的按摩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二目标按摩指令;控制中间振动按摩控制组和外围振动按摩控制组先后进行工作,以响应第二目标按摩指令。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处理模块在通过控制面板14接收到中间按压+点状发散的按摩模式指令后,获取与之相对应的第二目标按摩指令,该第二目标按摩指令可包括中间振动按摩控制组和外围振动按摩控制组中每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标识信息、按摩时间以及按摩顺序等等,而后根据第二目标按摩指令控制各个振动按摩单元2进行振动按摩,例如控制中间振动按摩控制组和外围振动按摩控制组先后进行工作一次或多次。由此,能够模拟出中间手掌按压,再向周边点状发散的按摩效果。
16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中间振动按摩控制组和外围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小于中间振动按摩控制组与外围振动按摩控制组之间的时间间隔。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中间振动按摩控制组和外围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为80-120ms,如80ms、100ms、120ms等等,中间振动按摩控制组与外围振动按摩控制组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中间振动按摩控制组和外围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的5-10倍,如5倍、8倍、10倍等等。
165.进一步地,例如在图10所示示例中,处理模块可先控制中间振动按摩控制组(22a、22b、24a、24b)进行工作一次,工作时间为100ms,间隔700ms后,控制外围振动按摩控制组(21a、21b、25)进行工作一次,工作时间为100ms,间隔700ms后,再次控制中间振动按摩控制
组(22a、22b、24a、24b)进行工作一次,如此循环多次如4次。由此,能够模拟出中间手掌按压,再向周边点状发散的按摩效果。
16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分为m个加热区域,每个加热区域共用一个加热控制电路和温度传感器,其中,m为大于1的整数。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每个振动按摩单元2内部还设置有加热单元如加热片,通过加热单元实现加热功能,以进一步提高按摩效果,并且中间按摩组201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共用一个加热控制电路和温度传感器等,两个端部按摩组202中每个端部按摩组202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共用一个加热控制电路和温度传感器等,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共用方式,这里不做限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减少按摩仪的体积和重量,而且不会影响加热效果。
16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振动按摩单元2工作时采用摆动方式进行振动,摆动方式为振动按摩单元2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或周向进行摆动。其中,“振动按摩单元2沿上下方向进行摆动”指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沿高度方向来回摆动,“振动按摩单元2沿左右方向进行摆动”指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沿与高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来回摆动,“振动按摩单元2沿周向方向进行摆动”指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环绕自身中轴线摆动。例如在图8所示具体示例中,振动按摩单元2中的振动装置205可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或周向进行摆动,摆动平行于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通过平行于按摩面的摆动方式进行振动按摩,与前述按摩方式相结合,能够模拟出人手搓揉的按摩效果。
16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振动按摩单元2的摆幅在0.1mm-5.0mm范围内,如0.1mm、0.35mm、5.0mm等等,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净距在6mm-22mm范围内,如6mm、15mm、22mm等等,其中,“振动按摩单元2的摆幅”指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或周向进行摆动的幅度,“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净距”指的是,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相互靠近的一侧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避免振动时相邻振动按摩单元2发生碰撞,以及有效减少相邻振动按摩单元2的共振、干扰导致的噪音问题,进一步地,当采用前述轮动按摩方式对振动按摩单元2控制时,能够进一步减少相邻振动按摩单元2的共振、干扰导致的噪音问题。
16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振动按摩单元2的直径d1满足:10mm≤d1≤18mm,如10mm、13mm、15mm、18mm等等,“振动按摩单元2的直径d1”指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的直径,基于该直径形成的圆形按摩面与人的大拇指在按摩时的接触面大致相当,能够更好地模拟出人手指按摩的感觉,从而提高按摩效果,并且当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组合成片时,如3至4个振动按摩单元2组合成片时,其面积大约相当于手掌下部做推拿时的接触面积,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手掌按摩的效果。
17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振动按摩单元2的面积s1满足:80mm2≤s1≤250mm2。如80mm2、150mm2、200mm2、250mm2等等,“振动按摩单元2的面积s1”指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的面积,其与人的大拇指在按摩时的接触面积大致相当,能够更好地模拟出人手指按摩的感觉,从而提高按摩效果,并且当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组合成片时,如3至4个振动按摩单元2组合成片时,其面积大约相当于手掌下部做推拿时的接触面积,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手掌按摩的效果。
17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净距在6mm-22mm范围内,如6mm、15mm、22mm等等,且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中心距离在16mm-40mm范
围内,如16mm、30mm、40mm等等,“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中心距离”指的是,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由此通过合适的间距设置,使得振动按摩单元排布密度合适,既可以产生一定的按摩强度,又不会挤成一团导致颈部神经分辨不出按摩,从而提高了按摩效果。
17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程序,该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的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方法,具体可参考前述,这里不再赘述。
17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程序,处理器执行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程序时,实现前述的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方法,具体可参考前述,这里不再赘述。
17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又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佩戴支架,佩戴支架限定出绕颈空间;多个振动按摩单元,多个振动按摩单元设于佩戴支架的朝向绕颈空间的一侧,多个振动按摩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组成呈纵向排列的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至少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均包括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控制部,控制部用于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呈纵向依次进行工作,以实现纵向掌推按摩,其中,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工作时,该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振动按摩单元同时进行工作。
17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通过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呈纵向依次进行工作,以实现纵向掌推按摩,能够模拟出掌推的按摩效果,并且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工作时,该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振动按摩单元同时进行工作,按摩力度更强,使得按摩感觉更明显,提高了按摩效果。
176.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沿横向间隔开设置。
177.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分别位于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两侧。
178.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关于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对称。
179.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组包括至少一组对称单元对,对称单元对包括关于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对称设置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
180.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沿横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越靠近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振动按摩单元的设置高度越低。
181.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沿横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任意横向相邻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之间的间距s小于等于振动按摩单元横向尺寸的3倍。
182.在一些实施例中,最下方的振动按摩控制组包括位于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振动按摩单元。
183.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所包含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大于等于其下方至少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所包含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
184.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振动按摩控制组所包含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大于等于其下方任一振动按摩控制组所包含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数量。
185.在一些实施例中,呈纵向排列的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包括第一振动按摩控制组和
位于第一振动按摩控制组下侧的第二振动按摩控制组,其中第一振动按摩控制组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的高度均不低于第二振动按摩控制组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的高度。
186.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存在一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中的多个振动按摩单元按如下规律排布:越靠近佩戴支架的中心平面的振动按摩单元设置高度越低。
187.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部还用于,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从上向下依次进行工作;或者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从下向上依次进行工作。
188.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部还用于,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从上向下依次进行工作至少一次后,再控制n个振动按摩控制组从下向上依次进行工作至少一次。
189.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存在相邻的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共用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
190.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工作时间间隔小于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
191.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为300-400ms,相邻两个振动按摩控制组的工作时间间隔为振动按摩控制组的每次工作时间的0.2-0.5倍。
192.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振动按摩单元分为m个加热区域,每个加热区域共用一个加热控制电路和温度传感器,其中,m为大于1的整数。
193.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动按摩单元工作时采用摆动方式进行振动。
194.在一些实施例中,摆动方式为振动按摩单元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或周向进行摆动。
195.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动按摩单元的摆幅在0.1mm-5.0mm范围内,且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之间的净距在6mm-22mm范围内。
196.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动按摩单元的直径d1满足:10mm≤d1≤18mm。
197.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动按摩单元的面积s1满足:80mm2≤s1≤250mm2。
198.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之间的净距在6mm-22mm范围内,和/或,相邻两个振动按摩单元之间的中心距离在16mm-40mm范围内。
199.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颈部按摩仪,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方法相对应,具体描述可参考前述关于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控制方法的描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20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20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