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封闭式负压双腔式引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53432发布日期:2021-12-08 12:0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新型封闭式负压双腔式引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级以上手术术后引流系统。


背景技术:

2.引流管在临床手术中应用非常广泛,其目的在于引流术中或术后手术区域的残存的血肿或渗血,并防止因血肿引发其他的致命性并发症,如颈椎手术术后血肿压迫气管后,引发窒息。
3.虽然引流管在临床手术中应用广泛,但是仍然存在技术缺陷,首先是手术区域与外界相通,血肿引流不彻底,引流液逆流等增加手术感染风险,有时在大型手术,术者为术后引流彻底,需要放置多根引流管,另外引流管固定不方便,临床常用丝线固定,并且存在固定不牢,极易松动滑脱的情况,另外临床上手术后可能还需要在手术区域进行冲洗等治疗,普通引流管难于进行此类治疗,而可能需要进行二次手术,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因此,发明一种新型引流系统,可以明显减少此类术后的远期风险,减少患者痛苦和减少医疗费用,此项发明创造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封闭式负压双腔式引流系统,应用于临床重大手术,减少手术的潜在风险。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封闭式负压双腔式引流系统,其特点在于,其包括一引流袋、一负压吸引球、一引流管主体、一血凝块过滤粉碎装置、一带有阀的三通管、一固定装置、一双腔式分体引流管和一穿刺装置;
7.该引流袋上设有刻度,该引流袋的头端固定有头端管道,该引流袋通过该头端管道与该负压吸引球的尾端相连通,该负压吸引球的头端与该引流管主体的一端相连通,该引流管主体的管路上设有该血凝块过滤粉碎装置、该三通管和该固定装置,该引流管主体的另一端连通该双腔式分体引流管,该双腔式分体引流管与该穿刺装置可拆卸地连接;
8.该双腔式分体引流管包括两个上下设置的小引流管,每一个小引流管上均设有刻度,每一个小引流管的尾端管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壁孔。
9.较佳地,该头端管道中固定有阀门。
10.较佳地,该负压吸引球为硅胶负压吸引球。
11.较佳地,该血凝块过滤粉碎装置包括管体、腔体和支撑件,该腔体设置于该管体内,该腔体的两端分别通过该支撑件与该管体的内壁相连接,该腔体内装有抗凝药物。
12.较佳地,该固定装置包括气囊和气囊注入管,该气囊注入管与该气囊相连通。
13.较佳地,该穿刺装置包括硅胶管和圆锥型金属刺锥,该硅胶管的尾端与该圆锥型金属刺锥固定连接,该硅胶管的头端截面呈凹字型,该硅胶管的头端上部和下部均设有外
螺纹,该两个小引流管的尾端均设有内螺纹,该硅胶管的头端上部和上部的小引流管螺纹连接,该硅胶管的头端下部和下部的小引流管螺纹连接。
14.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15.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16.1、引流系统为密闭装置,有效减少与外界相通,有效防止引流液体逆流,减少感染风险。
17.2、固定方便,操作简便,术后拔出引流管只需要用注射器将气囊内生理盐水或气体放出即可拔除。
18.3、双腔式引流管道,有效增加了引流途径,即使有一根管道阻塞,另一根仍然可以保持引流,不需在同一术区放置多根引流管。
19.4、穿刺锥穿刺,减少组织损伤。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新型封闭式负压双腔式引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封闭式负压双腔式引流系统,其包括一引流袋1、一负压吸引球2、一引流管主体3、一血凝块过滤粉碎装置4、一带有阀的三通管5、一固定装置6、一双腔式分体引流管7和一穿刺装置8。
23.该引流袋1上设有刻度,可以记录引流量,该引流袋1的头端固定有头端管道11,该头端管道11中固定有阀门,该引流袋1通过该头端管道11与该负压吸引球2的尾端相连通。
24.该负压吸引球2为硅胶负压吸引球,该负压吸引球2的尾端可以将吸出的液体放出,该负压吸引球2的头端与该引流管主体3的一端相连通。
25.该引流管主体3的管路上设有该血凝块过滤粉碎装置4、该三通管5和该固定装置6,该引流管主体3的另一端连通该双腔式分体引流管7,该双腔式分体引流管7与该穿刺装置8可拆卸地连接。
26.具体地,该血凝块过滤粉碎装置4包括管体、腔体41和支撑件42,该腔体41设置于该管体内,该腔体41的两端分别通过该支撑件42与该管体的内壁相连接,该腔体41内装有抗凝药物,例如尿激酶。
27.三通管道5,其一作用:当负压吸引球2快装满时,需要放出负压吸引球2内液体,此时将三通管道更改,密闭引流管主体3,再将负压吸引球2内液体及空气排出,防止液体逆流。其二更改三通管道,可方便术后临床术区冲洗或用药物治疗。
28.该固定装置6包括气囊61和气囊注入管,该气囊注入管与该气囊61相连通,该固定
装置6防止引流管滑进,可用注射器通过该气囊注入管注入气体或生理盐水将气囊61充起,气囊61放入皮下组织,当气囊61充起时,起着固定引流管的作用。
29.该双腔式分体引流管7包括两个上下设置的小引流管71和72,每一个小引流管上均设有刻度,每一个小引流管的尾端管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壁孔,利于引流。
30.该穿刺装置8在穿刺完成后可以拆除,该穿刺装置8包括硅胶管81和圆锥型金属刺锥82,圆锥型金属穿刺锥82的设置减少穿刺过程中对组织损伤,该硅胶管81的尾端与该圆锥型金属刺锥82固定连接,该硅胶管81的头端截面呈凹字型,该硅胶管81的头端上部和下部均设有外螺纹,该两个小引流管的尾端均设有内螺纹,该硅胶管81的头端上部和上部的小引流管71螺纹连接,该硅胶管81的头端下部和下部的小引流管72螺纹连接。
31.使用时引流系统的引流管的端部插入到体内或创面的引流部位,另一端在体外通过负压吸引向体外引流,用于将患者积液、渗出液或气体向体外引流,患者积液、渗出液或气体通过双腔式分体引流管7中的小引流管71和/或小引流管72流入引流管主体3,在引流管主体3中,依次流经固定装置6、三通管5流入血凝块过滤粉碎装置4,经腔体41内装有的抗凝药物过滤粉碎后经负压吸引球2流入引流袋1。
32.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封闭式负压双腔式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引流袋、一负压吸引球、一引流管主体、一血凝块过滤粉碎装置、一带有阀的三通管、一固定装置、一双腔式分体引流管和一穿刺装置;该引流袋上设有刻度,该引流袋的头端固定有头端管道,该引流袋通过该头端管道与该负压吸引球的尾端相连通,该负压吸引球的头端与该引流管主体的一端相连通,该引流管主体的管路上设有该血凝块过滤粉碎装置、该三通管和该固定装置,该引流管主体的另一端连通该双腔式分体引流管,该双腔式分体引流管与该穿刺装置可拆卸地连接;该血凝块过滤粉碎装置包括管体、腔体和支撑件,该腔体设置于该管体内,该腔体的两端分别通过该支撑件与该管体的内壁相连接,该腔体内装有抗凝药物;该双腔式分体引流管包括两个上下设置的小引流管,每一个小引流管上均设有刻度,每一个小引流管的尾端管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壁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封闭式负压双腔式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头端管道中固定有阀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封闭式负压双腔式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负压吸引球为硅胶负压吸引球。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封闭式负压双腔式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固定装置包括气囊和气囊注入管,该气囊注入管与该气囊相连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封闭式负压双腔式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穿刺装置包括硅胶管和圆锥型金属刺锥,该硅胶管的尾端与该圆锥型金属刺锥固定连接,该硅胶管的头端截面呈凹字型,该硅胶管的头端上部和下部均设有外螺纹,该两个小引流管的尾端均设有内螺纹,该硅胶管的头端上部和上部的小引流管螺纹连接,该硅胶管的头端下部和下部的小引流管螺纹连接。

技术总结
一种新型封闭式负压双腔式引流系统,引流袋上设有刻度,引流袋的头端固定有头端管道,引流袋通过头端管道与负压吸引球的尾端相连通,负压吸引球的头端与引流管主体的一端连通,引流管主体的管路上设有血凝块过滤粉碎装置、三通管和固定装置,引流管主体的另一端连通双腔式分体引流管,双腔式分体引流管与穿刺装置可拆卸地连接;双腔式分体引流管包括两个上下设置的小引流管,每一个小引流管上均设有刻度,每一个小引流管的尾端管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壁孔。系统为密闭装置,有效减少与外界相通,防止引流液体逆流,减少感染风险;双腔式引流管道,有效增加了引流途径,即使有一根管道阻塞,另一根仍然可以保持引流,不需在同一术区放置多根引流管。放置多根引流管。放置多根引流管。


技术研发人员:陈挺 梁春 张家友 汤晔华 贺治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长征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02.01
技术公布日:2021/1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