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可调节移动式无菌巾支撑架

文档序号:28647022发布日期:2022-01-26 18:2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可调节移动式无菌巾支撑架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简易可调节移动式无菌巾支撑架。适用于临床进行侵入性无菌操作。属于医疗器械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经外周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的技术有:picc置管,中等长度导管置管,现有操作过程需建立无菌安全区域,避免和减少术中污染。由于现临床使用的无菌巾为无纺织布质地,光滑面为防水面,临床在铺巾过程中因无菌巾材质轻薄、光滑防水面摩擦力减少,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无菌巾滑脱、容易被污染,而无菌区域又无法最大化扩展,铺巾时需遮盖患者头面部,这又影响对病情观察。为了解决无菌巾滑脱导致出现的问题,有人设计一些装置,例如:中国专利公告公开了公告号为“cn 205569071 u”、名称为“一种颈内静脉置管无菌巾支撑架”的实用新型,虽然能够克服无菌巾易滑脱的缺陷,但存在以下问题:需将下直立支撑板直立于患者面部一侧,该支撑板无固定结构,当患者头部转动时容易导致支撑板移动或倾倒,影响操作过程。
3.为此,需要设计一种简易可调节移动式无菌巾支撑架,以解决现有无菌巾支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解决现有颈内静脉置管无菌巾支撑架存在支撑板无固定结构、当患者头部转动时容易导致支撑板移动或倾倒从而影响操作过程的问题,提供一种简易可调节移动式无菌巾支撑架,具有操作简便、减少感染风险、便于病情观察、减轻焦虑情绪、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保证操作中无菌区域最大化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6.一种简易可调节移动式无菌巾支撑架,包括固定底板、活动夹板、下支撑杆、旋转手柄、上支撑杆和巾夹;其结构特点是:固定底板连接在下支撑杆的底端,下支撑杆的下部设有外螺纹,活动夹板和旋转手柄通过所述外螺纹连接在下支撑杆上,通过旋转手柄调节活动夹板与固定底板之间的直线距离以使无菌巾支撑架固定于不同厚度设备中;下支撑杆的上端与上支撑杆的下端通过转轴连接,形成折叠式关节连接结构;上支撑杆中设有凹槽,巾夹通过球形活动圆珠衔接在上支撑杆的凹槽中,形成移动式连接结构;巾夹具有开口式夹持结构以夹持固定无菌巾;构成折叠可调移动式无菌巾支撑结构。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8.进一步地,在固定底板的上表面、活动夹板的下表面各设有防滑胶垫层,形成防滑结构。
9.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杆的下端通过转轴连接形成的折叠式关节连接结构,构成360
°
度旋转可折叠式连接结构。
10.进一步地,下支撑杆通过球形圆珠与固定底板衔接形成球形圆珠旋转结构,该球
形圆珠预设衔接在固定底板中;下支撑杆通过螺丝螺接活动夹板和旋转手柄,形成螺杆结构;下支撑杆在固定于设备上时通过球形圆珠旋转结构调节方位,以保证无菌区域扩展。
11.进一步地,上支撑杆通过折叠式关节连接结构与下支撑杆连接,使上支撑杆可折叠,便于使用后进行收纳,简易不占地方。
12.进一步地,巾夹通过球形圆珠嵌入在上支撑杆的凹槽中,形成移动式巾夹,使巾夹能进行前、后或左、右或上、下移动;该球形圆珠预先设置嵌入在巾夹中。
13.进一步地,在上支撑杆的上端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通过转轴与上支撑杆连接形成折叠式关节连接结构;第二支撑杆的末端设有固定连接有巾夹,形成固定式连接结构。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杆末端的固定型巾夹,用于固定无菌巾边缘部分,使无菌区域范围固定不容易向外移动。
15.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包括固定底板、活动夹板、下支撑杆、旋转手柄、上支撑杆和巾夹;固定底板连接在下支撑杆的底端,下支撑杆的下部设有外螺纹,活动夹板和旋转手柄通过所述外螺纹连接在下支撑杆上,通过旋转手柄调节活动夹板与固定底板之间的直线距离以使无菌巾支撑架固定于不同厚度设备中;下支撑杆的上端与上支撑杆的下端通过转轴连接,形成折叠式关节连接结构;上支撑杆中设有凹槽,巾夹通过球形活动圆珠衔接在上支撑杆的凹槽中,形成移动式连接结构;巾夹具有开口式夹持结构以夹持固定无菌巾;构成折叠可调移动式无菌巾支撑结构。因此能够解决现有颈内静脉置管无菌巾支撑架存在支撑板无固定结构、当患者头部转动时容易导致支撑板移动或倾倒从而影响操作过程的问题,具有操作简便、减少感染风险、便于病情观察、减轻焦虑情绪、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保证操作中无菌区域最大化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17.2、本实用新型具有360度旋转可折叠带凹槽的上支撑杆,以及前端带有球形圆珠与带防滑胶垫固定底板衔接的下支撑杆,该下支撑杆在固定于设备上时通过圆珠旋转装置调节操作中所需最佳方位,保证无菌区域扩展最大化。可折叠结构通过折叠关节连接,便于使用后进行收纳,简易不占地方。具有使用范围广;操作简便;保证操作中无菌区域最大化;减少感染风险;便于病情观察;减轻焦虑情绪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巾夹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固定底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具体实施例1:
22.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包括固定底板1、活动夹板2、下支撑杆3、旋转手柄4、上支撑杆5和巾夹7;固定底板1连接在下支撑杆3的底端,下支撑杆3的下部设有外螺纹,活动夹板2和旋转手柄4通过所述外螺纹连接在下支撑杆3上,通过旋转手柄4调节活动夹板2与固定底板1之间的直线距离以使无菌巾支撑架固定于不同厚度设备中;下支撑杆3的上端与上
支撑杆5的下端通过转轴连接,形成折叠式关节连接结构6;上支撑杆5中设有凹槽,巾夹7通过球形活动圆珠8衔接在上支撑杆5的凹槽中,形成移动式连接结构;巾夹7具有开口式夹持结构以夹持固定无菌巾;构成折叠可调移动式无菌巾支撑结构。
23.本实施例中:
24.在固定底板1的上表面、活动夹板2的下表面各设有防滑胶垫层,形成防滑结构。其作用是在使用过程中将无菌巾支撑架进行固定时,可使固定底板1、活动夹板2从上下两面固定在设备上而不产生滑动,尤其是在转动旋转手柄4驱动活动夹板2向下夹紧过程及夹紧后可防止产生滑动,使夹紧固定更牢固。
25.所述上支撑杆5的下端通过转轴连接形成的折叠式关节连接结构6,为360
°
度旋转可折叠式连接结构。其作用是可使支撑架按操作需要的方位进行调节,支撑架便于收纳。
26.参照图1、图3,下支撑杆3通过球形圆珠1-1与固定底板1衔接形成球形圆珠1-1旋转结构,该球形圆珠1-1预设衔接在固定底板1中;下支撑杆3通过螺丝螺接活动夹板2和旋转手柄4,形成螺杆结构;下支撑杆3在固定于设备上时通过球形圆珠1-1旋转结构调节方位,以保证无菌区域扩展。
27.上支撑杆5通过折叠式关节连接结构6与下支撑杆3连接,使上支撑杆5可折叠,其作用是便于使用后进行收纳,简易不占地方。
28.参照图1和图2,巾夹7通过活动球形圆珠8嵌入在上支撑杆5的凹槽中,形成移动式巾夹7,使巾夹7能进行上、下移动;该活动球形圆珠8预先设置嵌入在巾夹7中。其作用是根据临床使用需要将巾夹7移动到合适位置以方便使用。
29.在上支撑杆5的上端连接有第二支撑杆9,所述第二支撑杆9通过转轴与上支撑杆5连接形成折叠式关节连接结构6;第二支撑杆9的末端设有固定连接有巾夹7,形成固定式连接结构。其作用是通过支撑杆中部凹槽进行前后移动,便于固定无菌巾中部;支撑杆尾端固定型巾夹固定连接在支撑杆尾端用于固定无菌巾边缘部分。
30.所述第二支撑杆9末端的固定型巾夹7,用于固定无菌巾边缘部分,使无菌区域范围固定不容易向外移动。
31.本实施例中,上、下支撑杆通过折叠关节连接衔接,可使支架按操作需要的方位进行调节,支撑架便于收纳;移动式巾夹固定连接球形圆珠1-1,通过支撑杆中部凹槽进行前后移动,便于固定无菌巾中部。
32.具体实施例2:
33.本具体实施例2的特点是:将固定底板1、活动夹板2中的防滑胶垫去掉,或者将固定底板1、活动夹板2其中的一个防滑胶垫层去掉。其余同具体实施例1。
34.本实施例原理:
35.除了不具备固定防滑垫层,使用可调节移动式无菌巾架在使用时固定在不同类型仪器设备中时容易出现滑脱现象,固定位置不准确,或者在操作中操作者需用操作的手进行调节位置,导致影响操作时无菌区域有效性之外。其余功能与具体实施例1相同。
36.具体实施例3:
37.本具体实施例3的特点是:将连接在上支撑杆5上端的第二支撑杆9去掉。其余同具体实施例1。
3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临床中进行侵入性无菌操作时无菌巾铺巾范围过
小,患者在操作过程中身体活动导致无菌巾滑落和因覆盖患者头面部导致病情观察困难、患者因不能视物而引起焦虑情绪。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范围广;操作简便;保证操作中无菌区域最大化;减少感染风险;便于病情观察;减轻焦虑情绪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案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