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腋窝获取背阔肌肌瓣的内窥镜系统

文档序号:27699034发布日期:2021-12-01 08:31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经腋窝获取背阔肌肌瓣的内窥镜系统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经腋窝获取背阔肌肌瓣的内窥镜系统。


背景技术:

2.背阔肌乳房再造手术一直是乳房再造的常用方法之一。医学上的乳房再造手术在确保双侧乳房形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经常在手术时充分利用背阔肌的自身体积来提供再造乳房的组织量。
3.内窥镜包括外鞘套管、设置于外鞘套管内的镜管、以及安装在镜管上摄像装置,使用时,将镜管带动摄像装置贯穿外鞘套管,由于镜管的外径小于外鞘套管的内径,当镜管带动摄像装置移动至一定的位置时,由于外鞘套管和镜管之间未设置有定位装置,在治疗的过程中镜管容易沿外鞘套管的轴线方向位移,不便于稳定的暴露手术视野,降低内窥镜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稳定暴露手术视野,提高内窥镜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经腋窝获取背阔肌肌瓣的内窥镜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手段:
5.一种经腋窝获取背阔肌肌瓣的内窥镜系统,包括外鞘套管、设置于外鞘套管内的镜管、以及安装在镜管上摄像装置,所述外鞘套管内壁设置有用于顶紧镜管的压紧块,所述压紧块和镜管之间距离可调节。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镜管带动摄像装置从外鞘套管的一端插入并从外鞘套管的另一侧开口延伸出,便于观察乳房腔室内部的信息;由于压紧块和镜管之间距离可调节,在压紧块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对镜管和外鞘套管内壁之间间隙的填充,在压紧块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对镜管的压紧固定,此时镜管不易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外鞘套管轴线方向位移,提高镜管于外鞘套管内部的稳定性,便于稳定暴露手术视野。
7.可选的,所述压紧块和外鞘套管之间设置有转轴,所述压紧块通过转轴和外鞘套管转动连接,所述外鞘套管设置有用于驱使压紧块的自由端抵紧镜管的调节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镜管于外鞘套管内部移动至一定的位置时,通过调节组件驱使压紧块的自由端抵紧镜管,实现对镜管的位置限制。
9.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滑动设置于外鞘套管内部的滑条和用于限制滑条滑动位置的限位结构,所述滑条朝向压紧块的一侧固设有第一抵接块,所述压紧块固设有第二抵接块,当第一抵接块和第二抵接块对准时,第一抵接块和第二抵接块贴合,此时压紧块和镜管外壁贴合。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沿外鞘套管的轴线方向移动滑条,滑条能够带动第一抵接块同步运动,第一抵接块能够推动压紧块向靠近镜管的一侧运动,使得压紧块能够压紧镜管,当第一抵接块运动至和第二抵接块对准时,限位结构能够限制滑条的运动位置,此时压紧块能够和镜管外壁贴合贴合,实现对镜管的压紧固定。
11.可选的,所述滑条和压紧块之间设置有压缩弹性件,所述压缩弹性件的一端和滑条抵接、另一端和压紧块固定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镜管插入外鞘套管的过程中,镜管能够作用于压紧块,压紧块挤压压缩弹性件,此时压紧块的设置不妨碍镜管的插入,当镜管插入一定的深度后,压缩弹性件能够推动压紧块和镜管贴合,然后移动滑条,通过滑条带动第一抵接块和第二抵接块对准,第一抵接块能推动压紧块压紧镜管。
13.可选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固设于压缩弹性件的凸起,所述滑条上开设有上限位口和下限位口,上限位口和下限位口沿滑条的长度方向上下设置,当凸起卡接于下限位口内部时,第一抵接块和第二抵接块对准。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条沿外鞘套管的轴线方向移动,当凸起卡接于下限位口内部时,第一抵接块和第二抵接块对准,能够保持压紧块对镜管的压紧状态;当凸起卡接于上限位口内部时,第一抵接块和第二抵接块相错设置,此时压紧块能够绕其转动中心转动,使得压紧块的设置妨碍镜管的插入。
15.可选的,所述外鞘套管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压紧块绕其转动中心转动的拨动块,所述拨动块和外鞘套管转动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拨动块驱使压紧块绕其转动中心转动,使得压紧块的设置不妨碍镜管的插入,减少压紧块对镜管在插入过程中的磨损,延长镜管的使用寿命。
17.可选的,所述压紧块朝向镜管的一侧固设有摩擦垫。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能够实现压紧块对镜管作用力的缓冲,避免由于压紧块对镜管作用力过大而损坏镜管;另一方面,摩擦垫的设置能够增大压紧块和镜管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对镜管的位置限制。
19.可选的,所述压紧块朝向镜管的一侧设置有弧面,所述弧面的弧度等于镜管外壁的弧度。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压紧块和镜管之间的贴合度,进一步提高压紧块对镜管的压紧,提高镜管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外鞘套管的外部固设有负压吸引器。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进行乳房再造手术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组织液化气体与烟雾颗粒,通过设置负压吸引器,能够实现对组织液化气体与烟雾颗粒的吸引,减少组织液化气体与烟雾颗粒对手术视野的影响。
23.可选的,所述外鞘套管的外部固设有拉钩板。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拉钩板,能够扩大手术通道,不仅能够增大手术视野,而且便于手术器械插入乳房腔室的内部进行手术操作。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6.第一、由于压紧块和镜管之间距离可调节,在压紧块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对镜管的压紧固定,此时镜管不易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外鞘套管轴线方向位移,提高镜管于外鞘套管内部的稳定性,便于稳定暴露手术视野;
27.第二、通过设置拨动块,拨动块能够驱使压紧块绕其转动中心转动,减少压紧块对镜管插入过程中的磨损,延长镜管的使用寿命;
28.第三、通过在外鞘套管内上设置负压吸引器,能够实现对手术过程产生的组织液
化气体与烟雾颗粒进行吸引,减少组织液化气体与烟雾颗粒对手术视野的影响。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经腋窝获取背阔肌肌瓣的内窥镜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的俯视图;
31.图3是沿图2中a

a线的剖视图;
32.图4是图3中的b部放大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经腋窝获取背阔肌肌瓣的内窥镜系统显示镜管、压紧块、调节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34.图中,11、外鞘套管;111、扩管;112、锥面;113、过孔;12、镜管;121、电线;13、摄像装置;2、负压吸引器;3、手柄;4、拉钩板;41、钩头;51、压紧块;511、挤压块;512、摩擦垫;513、斜面;52、转轴;53、拨动块;6、调节组件;61、滑条;611、拉拔杆;612、上限位口;613、下限位口;62、第一抵接块;63、第二抵接块;64、v型弹片;65、限位结构;651、凸起;7、环形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经腋窝获取背阔肌肌瓣的内窥镜系统,包括外鞘套管11、设置于外鞘套管11内的镜管12、以及安装在镜管12上摄像装置13,镜管12远离摄像装置13的一端连接有电线121。
37.结合图1和图2,外鞘套管11为具有两端开口的圆筒状设置,外鞘套管11的外部还固定安装有负压吸引器2,负压吸引器2沿外鞘套管11的轴线方向设置,负压吸引器2工作时能够呈负压状态,能够实现对手术过程中组织液化气体与烟雾颗粒的吸引。
38.结合图1和图2,外鞘套管11的外部固设安装有手柄3和拉钩板4,手柄3、拉钩板4、外鞘套管11均为金属材料,可进行反复的消毒使用。拉钩板4和负压吸引器2沿外鞘套管11的周向方向并排设置。
39.结合图1和图3,拉钩板4沿外鞘套管11的轴线方向设置,拉钩板4的一端一体成型有钩头41,钩头41具有一定弧度,可以充分暴露内窥镜系统下手术视野。手柄3固定连接到拉钩板4远离钩头41的一端,手柄3和拉钩板4形成一体式结构。通过移动手柄3,可以实现对外鞘套管11的移动。镜管12安装有摄像装置13的一端从外鞘套管11靠近手柄3一侧的开口处插入,并沿外鞘套管11的轴线方向移动,镜管12能够贯穿于外鞘套管11。
40.结合图1和图4,外鞘套管11于其靠近手柄3的一端沿其径向方向延伸有扩管111,扩管111和外鞘套管11的连通处设置有锥面112,便于镜管12轴线和外鞘套管11轴线的对准。
41.结合图1和图4,扩管111内部设置有用于顶紧镜管12的压紧块51,压紧块51呈条形块状设置,压紧块51和外鞘套管11轴线平行,压紧块51的一端和外鞘套管11转动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压紧块51的自由端延伸至扩管111的开口处。压紧块51的转动端设置于扩管111和外鞘套管11的连通处,压紧块51的转动端开设有轴孔,轴孔的内部贯穿于转轴52,转轴52沿外鞘套管11的径向方向设置,压紧块51通过转轴52和外鞘套管11转动连接。
42.结合图4和图5,压紧块51朝向镜管12的一侧一体成型有挤压块511,挤压块511设置于压紧块51自由端的一侧,挤压块511于其与镜管12接触端设置有弧面,弧面的弧度等于镜管12外壁的弧度;挤压块511于其与镜管12接触端粘结有摩擦垫512,摩擦垫512由橡胶材质制成,能够增大挤压块511和镜管12之间的摩擦力。
43.结合图4和图5,压紧块51为两个,两个压紧块51以外鞘套管11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两个压紧作用于镜管12相对的两侧,便于保持镜管12轴线和外鞘套管11轴线对准。
44.结合图4和图5,外鞘套管11设置有用于驱动压紧块51绕其转动中心转动的拨动块53,拨动块53的数量和压紧块51的数量相等。拨动块53转动设置于靠近压紧块51自由端的一侧,压紧块51自由端设置有斜面513,斜面513沿压紧块51的长度方向从内之外向远离外鞘套管11轴线的一侧倾斜设置,拨动块53的端部能够和斜面513接触,拨动压紧块51自由端向远离镜管12的一侧运动。
45.结合图4和图5,外鞘套管11设置有能够驱使压紧块51的自由端抵紧镜管12的调节组件6,调节组件6能够调节挤压块511和镜管12之间距离。调节组件6的组数和压紧块51的数量相等。
46.结合图4和图5,每组调节组件6均包括滑动设置于外鞘套管11内部的滑条61、固设于压紧块51的第一抵接块62、固设于滑条61的第二抵接块63、压缩弹性件以及用于限制滑条61滑动位置的限位结构65。
47.结合图4和图5,第一抵接块62呈矩形块状设置,第一抵接块62和压紧块51垂直设置,第一抵接块62和压紧块51一体成型设置,且第一抵接块62设置于靠近压紧块51自由端的一侧,第一抵接块62和挤压块511分别设置于压紧块51的两侧。
48.结合图4和图5,滑条61呈条形块状设置,滑条61和压紧块51平行且相对设置,压紧块51位于滑条61和镜管12之间,扩管111开设有过孔113,过孔113连通扩管111的内部和外部,滑条61于其朝向过孔113的一侧一体成型有拉拔杆611,拉拔杆611的外径小于滑条61的外径,拉拔杆611远离滑条61的一端能够贯穿于过孔113并延伸至扩管111的外部,滑条61和过孔113滑动连接,能够驱使滑条61于扩管111内部上下滑动。两个拉拔杆611的端部固设有环形推杆7,能够实现对两个拉拔杆611的同步驱动。
49.结合图4和图5,第二抵接块63呈矩形块状设置,第二抵接块63和滑条61垂直设置,第二抵接块63固设于滑条61朝向压紧块51的一侧,且第二抵接块63和滑条61一体成型,当第二抵接块63和第一抵接块62对准时,第二抵接块63端面和第一抵接块62端面贴合,此时压紧块51能够压紧镜管12。
50.结合图4和图5,压缩弹性件为v型弹片64,v型弹片64的开口端朝向扩管111的开口,v型弹片64位于滑条61和压紧块51之间,且v型弹片64的一侧和滑条61抵接、另一侧和压紧块51固定连接。
51.结合图4和图5,限位结构65包括固设于v型弹片64的凸起651,v型弹片64于其与滑条61的接触端弯折有凸起651,凸起651呈弧形设置,凸起651的弧形开口端背向滑条61。滑条61上开设有上限位口612和下限位口613,上限位口612和下限位口613沿滑条61的长度方向上下设置,其中上限位口612设置于靠近压紧块51转动端的一侧,下限位口613设置于靠近压紧块51自由端的一侧,上限位口612侧壁和下限位口613侧壁均设置为和凸起651相适配的弧面,提高凸起651与上限位口612和下限位口613的贴合度,当凸起651卡接于下限位
口613内部时,第一抵接块62端部和第二抵接块63端部贴合,此时压紧块51不易绕其转动中心向远离镜管12的一侧转动,能够保持压紧块51对镜管12的压紧状态。
52.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向下按压环形推杆7,环形推杆7推动两个滑条61同时移动,使得凸起651能够卡接于上限位口612的内部,此时第一抵接块62和第二抵接块63相错设置;然后同时转动两个拨动块53,两个拨动块53分别作用于压紧块51,使得两个压紧块51分别绕其转动中心转动,此时两个压紧块51的自由端相互远离,将镜管12安装有摄像装置13的一端从外鞘套管11靠近手柄3一侧的开口处插入,并沿外鞘套管11的轴线方向移动,当摄像装置13运动至一定的位置时,反向转动拨动块53,解除拨动块53对压紧块51的作用,然后向上提拉环形推杆7,环形推杆7带动两个滑条61同时移动,使得凸起651能够卡接于下限位口613的内部,此时第一抵接块62能够推动压紧块51向靠近镜管12的一侧运动,当第一抵接块62运动至和第二抵接块63对准时,压紧块51能够和镜管12外壁贴合贴合,实现对镜管12的压紧固定,此时镜管12不易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外鞘套管11轴线方向位移,提高镜管12于外鞘套管11内部的稳定性,便于稳定暴露手术视野。
53.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