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氧监测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50985发布日期:2022-10-28 20:52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氧监测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氧监测保护套。


背景技术:

2.血氧和脉搏是人体的重要临床参数指标,其监控实现方式为通过监护仪向与人体接触的外置血氧传感器发送信号,血氧传感器发出信号规定的红光和红外光,利用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及氧合血红蛋白对红光和红外光的不同吸收特性,导致血氧传感器接收端接收到的光线强度不同,再由电缆将接收到的信息传输至监护仪,通过监护仪的算法计算出人体的血氧饱和度和脉搏波,实现对血氧饱和度和脉搏波的实时监测,目前此类产品分为弹簧夹式和软硅胶套式。
3.软硅胶指套式血氧传感器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经常对其硅胶主体反复外翻清洗消毒,导致硅胶变形损坏,影响软硅胶指套式血氧传感器的使用寿命,且使用过程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血氧监测保护套,可以避免被测者的手指与血氧传感器的监测区域直接接触,减少血氧传感器的清洁消毒频率,延长血氧传感器的使用寿命,且使用过程更为方便。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血氧监测保护套,包括具有收容腔的套体,所述套体由透明的软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套体的一端开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佩戴口。
6.进一步地,所述套体包括第一变形片、第二变形片和侧壁,所述第一变形片和所述第二变形片相对设置且之间具有间隔,所述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变形片和所述第二变形片。
7.进一步地,所述侧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变形片的厚度,所述侧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变形片的厚度。
8.进一步地,所述侧壁开设有间隔设置的通气孔。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变形片的中部朝远离所述第二变形片的方向弯曲。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变形片的靠近所述佩戴口处的中部开设有弧形缺口。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变形片的中部朝远离所述第一变形片的方向弯曲。
12.进一步地,所述套体的长度在25mm-65mm内,所述佩戴口的最大宽度在15mm-45mm内。
13.进一步地,所述血氧监测保护套还包括绑带和牵引带,所述绑带的一端设置有卡凸,所述绑带的另一端开设有间隔设置的调节孔,所述牵引带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绑带,所述牵引带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套体的佩戴口处。
14.进一步地,所述牵引带和所述绑带的靠近所述卡凸处分别设置有卡槽结构。
15.本实用新型中血氧监测保护套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16.需要监测被测者的血氧时,将被测者的被测部位从佩戴口伸入收容腔内,被测部
位可以是手指、脚趾等,由于套体由软质弹性材料制成,套体可以跟随被测部位变形,将血氧监测保护套佩戴好之后,再将血氧传感器佩戴在被测部位外,由于套体是由透明材料制成,并不会影响血氧监测,而被测部位和血氧传感器的监测区域之间由血氧监测保护套隔离,被测部位不易与血氧传感器的监测区域直接接触,因此,可以减少血氧传感器的监测区域的清洁消毒频率,延长血氧传感器的使用寿命,且使得血氧传感器的使用过程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氧监测保护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氧监测保护套的套体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氧监测保护套的套体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氧监测保护套的套体的左视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氧监测保护套的套体的主视示意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氧监测保护套的套体的仰视示意图。
23.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1、套体;10、佩戴口;11、第一变形片;12、第二变形片;13、侧壁;111、弧形缺口;131、通气孔;2、绑带;21、卡凸;22、调节孔;3、牵引带;20、卡槽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5.实施例:
26.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6,提供一种血氧监测保护套,包括具有收容腔的套体1,套体1由透明的软质弹性材料制成,套体1的一端开设有与收容腔连通的佩戴口10。
27.需要监测被测者的血氧时,将被测者的被测部位从佩戴口10伸入收容腔内,被测部位可以是手指、脚趾等,由于套体1由软质弹性材料制成,套体1可以跟随被测部位变形,将血氧监测保护套佩戴好之后,再将血氧传感器佩戴在被测部位外,由于套体1是由透明材料制成,并不会影响血氧监测,而被测部位和血氧传感器的监测区域之间由血氧监测保护套隔离,被测部位不易与血氧传感器的监测区域直接接触,因此,可以减少血氧传感器的监测区域的清洁消毒频率,延长血氧传感器的使用寿命,且使得血氧传感器的使用过程更为方便。
28.套体1包括第一变形片11、第二变形片12和侧壁13,第一变形片11和第二变形片12相对设置且之间具有间隔,侧壁13连接第一变形片11和第二变形片12。侧壁13的厚度大于第一变形片11的厚度,侧壁13的厚度大于第二变形片12的厚度,在套体1变形时,主要受力区域为侧壁13,将侧壁13加厚处理后可以提高套体1的结构强度,使用寿命更长。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变形片11、第二变形片12和侧壁13可以一体注塑成型,注塑材料优选为软质硅胶材料,硅胶材料可以使得套体1的透气性更好,柔软度更好,且可以重复使用,注塑材料也可以选择橡胶材料、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料等,第一变形片11和第二变形片12的厚度均为0.5mm,侧壁13的厚度为1m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变形片11和第二变形片
12的厚度可以不同,并且,第一变形片11和第二变形片12的厚度均可以在0.3mm-0.8mm内,侧壁13的厚度可以在0.8mm-1.2mm内。
29.第一变形片11的中部朝远离第二变形片12的方向弯曲;第一变形片11的靠近佩戴口10处的中部开设有弧形缺口111;第二变形片12的中部朝远离第一变形片11的方向弯曲。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套体1未受力的情况下,从佩戴口10方向观察套体1时其形状呈飞碟状,因此,可以用户的待测部位能更为方便快捷地从佩戴口10伸入套体1内,且更容易跟套体匹配;开设的弧形缺口111半径为13.5mm,并且弧形缺口111的最大深度为3mm,第一变形片11可以贴紧手指或脚趾的正面,第二变形片12在手指或脚趾的背面侧,弧形缺口111的设置可以使得手指或脚趾弯曲时更为方便,为了更容易识别,第二变形片12的外侧可以设置“面朝指背”的提示字样,以免戴反。在一些实施例中,弧形缺口111的半径和最大深度可以适应性设置,例如弧形缺口111的半径可以在10mm-15mm内,弧形缺口111的最大深度可以在2mm-5mm以内。
30.在一些实施例中,套体1的表面可以进行真空纳米涂层的表面处理,例如在套体1的表面设置有机硅手感涂层,使得套体1穿戴更为方便,且触感舒适度更好。
31.侧壁13开设有间隔设置的通气孔131,通过开设的通气孔131可以使得套体1的收容腔透气,防止出汗,并且,由于通气孔131开设在侧壁13上,被测部位不容易通过通气孔131直接接触到血氧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侧壁13整体呈u形,即侧壁13包括远离佩戴口10的底部和连接于底部的两侧边,侧边处等距间隔地开设有四个通气孔131,底部开设有三个等距间隔设置的通气孔131,通气孔131的直径为2mm。在一些实施例中,底部可以开设两个、四个、五个等的通气孔131,侧边处可以开设两个、三个、五个等的通气孔131,通气孔131的孔径可以设置在1mm-3mm以内。
32.套体1的长度在25mm-65mm内,佩戴口10的最大宽度在15mm-45mm内。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套体1的长度为44mm,套体1的最大宽度为28mm,应当理解,套体1的长度和套体1的宽度均是在套体1不受外力时的数值,此外,在套体1不受外力时的状态下,第一变形片11和第二变形片12的最远距离为9mm。
3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套体1从被测部位脱落,血氧监测保护套还包括绑带2和牵引带3,绑带2的一端设置有卡凸21,绑带2的另一端开设有间隔设置的调节孔22,牵引带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绑带2,牵引带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套体1的佩戴口10处。佩戴套体1之后,可以将绑带2绑在腕部的合适位置,使得牵引带3对套体1有适当的拉力,在拉力的作用下,套体1更不容易从被测部位脱落,监测血氧时更加稳定可靠。牵引带3可以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与套体1连接,牵引带3也可以和套体1一体设置。
34.牵引带3和绑带2的靠近卡凸21处分别设置有卡槽结构20。具体的,绑带2上的卡槽结构20和卡凸21位于同侧,绑带2在捆绑状态时,绑带2会覆盖在卡槽结构20上,牵引带3上的卡槽结构20可以沿其延伸方向设置一个或者间隔的两个、三个等,血氧传感器的线缆可以固定在卡槽结构20上,并且由绑带2一起绑在用户的肢体部位,一方面,可以使得线缆更为整齐,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线缆被拉扯时直接作用在血氧传感器上,以保证血氧监测的稳定可靠,因为在线缆被拉扯时,作用力会首先作用在绑带2,由绑带2进行缓解,而不会直接作用在血氧传感器。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