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鞍底骨窗的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16520发布日期:2021-12-04 12:51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鞍底骨窗的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鞍底骨窗的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2.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为尽可能的减小手术创伤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同时也为一些特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但是任何一种新的手术工具,新的治疗方式的出现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待解决的难点。比如,经鼻子神经内镜技术,则面临鞍底结构重建的难题。传统鞍底重建技术操作难度较大、操作耗时长及改变了原有的鞍区解剖结构,为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鞍底骨窗的修复装置,从而便于鞍底骨窗的修复工作。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鞍底骨窗的修复装置,包括:壳体、限位单元、弹性单元,壳体开设有空腔,壳体的上端设置有用于粘接人工硬脑膜的粘接层,限位单元有两层且分别设置于壳体外壁的两端,限位单元包括多个限位组件,限位组件环绕设置于壳体的外壁并与壳体铰接,弹性单元安装于空腔中,弹性单元具有输出端,输出端铰接于限位组件。
5.该种鞍底骨窗的修复装置在使用时,裁剪出与缺损处人体组织相匹配的人工硬脑膜并粘接至粘接层上,通过手术器材将该种修复装置送入骨窗中,人工硬脑膜同时填补至组织缺损处,通过驱动弹性单元运动,使得两层限位单元在壳体上朝向外侧转动,从而通过限位单元将壳体定位于骨窗中,以此对骨窗进行填补。
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7.进一步地:壳体外壁开设有放置槽,限位组件铰接于放置槽中。本步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放置槽,便于收纳限位单元,从而防止限位单元对壳体进入骨窗产生干扰。
8.进一步地:限位组件包括:杆一、杆二,杆二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杆一,杆一与杆二之间设置有夹角,杆一远离杆二的端部铰接于壳体。
9.进一步地:限位组件还包括:护皮,护皮覆盖于杆一与杆二之间的区域。
10.进一步地:弹性单元包括:固定杆、弹性杆、定位杆、弹性件、推杆、定位组件,固定杆安装于空腔中,弹性杆的端部通过弹性件连接于固定杆,弹性件用于对弹性杆的端部施加拉力,弹性杆在弹力的作用下形成朝向背离固定杆方向弯曲的弧形,推杆的一端铰接于弹性杆的中部,推杆的另一端铰接于限位组件,定位组件设置于弹性单元中并用于定位弹性杆。本步的有益效果:通过定位组件对弹性件的端部进行限位,从而使得该种修复装置保持结构稳定。
11.进一步地:弹性单元还包括套筒,弹性杆之间依次首尾相连,两根弹性杆相邻的端部连接于同一个套筒;定位组件包括:插接件、底座,插接件连接于底座,插接件滑动插设于对应的套筒中。本步的有益效果:通过套筒将弹性杆的端部进行连接,从而使得两个弹性杆相邻的端部可以共用一个弹性件,以此优化弹性单元结构,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并且可以实
现相邻端部的同步运动,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12.进一步地:插接件滑动插设于底座。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该种修复装置,以此实现对骨窗的填补,并且通过该种修复装置还可以连接人工硬脑膜,便于快速对组织缺损处进行填补。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17.图3为退出定位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一;
18.图4为退出定位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二。
19.其中,
20.1壳体,101空腔,102粘接层,103防护膜,104放置槽;
21.2限位单元,201限位组件,202杆一,203杆二,204护皮;
22.3弹性单元,301固定杆,302弹性杆,303弹性件,304推杆,305定位组件,306套筒,307连接件一,308连接件二,309插接件,31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2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固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机械连接的方式可以在现有技术中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如焊接、铆接、螺纹连接、粘接、销连接、键连接、弹性变形连接、卡扣连接、过盈连接、注塑成型的方式实现结构上的相连;也可以是电连接,通过电传递能源或者信号;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具体实施例
25.如图1、2所示,一种鞍底骨窗的修复装置包括:壳体1、限位单元2、弹性单元3,壳体1如图示方向放置,壳体1内部开设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空腔101,壳体1下端设置有开口,壳体1的上端设置有用于粘接人工硬脑膜的粘接层102,粘结层上端粘接有防护膜103,防护膜103设置有辅揭角,通过辅揭角便于人工揭开防护膜103;限位单元2有两层且分别呈对称结构设置于壳体1外壁的上下两端,限位单元2包括多个限位组件201,具体的,每层中的限位组件201有三个,限位组件201环绕设置于壳体1的外壁并与壳体1铰接,弹性单元3安装于空腔101中,弹性单元3具有输出端,输出端铰接于限位组件201。
26.如图2所示,限位组件201包括:杆一202、杆二203、护皮204,杆二203为与壳体1外壁相匹配的弧形杆,杆二20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沿竖向设置的杆一202,杆一202与杆二203
之间设置有夹角,夹角为九十度,杆一202远离杆二203的端部铰接于壳体1,位于上方的限位组件201中杆一202的上端铰接于壳体1,位于下方的限位组件201中杆一202的下端铰接于壳体1,护皮204覆盖于杆一202与杆二203之间的区域。
27.如图1所示,壳体1外壁对应于限位组件201开设有放置槽104,限位组件201铰接于放置槽104中,通过设置放置槽104,从而便于在修复装置使用前收纳限位单元2。
28.如图2所示,弹性单元3包括:固定杆301、弹性杆302、弹性件303、推杆304、定位组件305,固定杆301沿竖直方向安装于空腔101中,固定杆301轴线与空腔101轴线共线,每层中存在三根弹性杆302,三根弹性杆302依次首尾相连形成环绕于固定杆301的四周的结构,弹性杆302的端部通过弹性件303连接于固定杆301,弹性件303用于对弹性杆302的端部施加拉力,弹性杆302在弹力的作用下形成朝向背离固定杆301方向弯曲的弧形,推杆304即为上述输出端,推杆304的一端铰接于弹性杆302的中部,推杆304的另一端铰接于限位组件201,具体的,杆二203朝向推杆304端部所在位置凸设有耳板,推杆304铰接于耳板中;定位组件305设置于弹性单元3中并用于定位弹性杆302。
29.如图1、2所示,弹性单元3还包括:套筒306、连接件一307、连接件二308,相邻弹性杆302的相邻端部连接于同一个套筒306,连接件一307的端部与套筒306连接,连接件一307的另一端设置有插住一,连接件二308的一端连接于固定杆301,连接件二308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柱二,弹性件303采用拉簧,拉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对应的插杆一202、插杆二203的外侧;定位组件305包括:插接件309、底座310,底座310通过壳体1下端的开口伸出至壳体1外侧,插接件309连接于底座310,插接件309滑动插设于对应的套筒306中,具体地额,插接件309滑动插设于底座310,插接件309的下端伸出至底座310下端的外侧,通过该种设计,便于单根抽出插接件309,也可以将插接件309与底座310同时从壳体1中退出,具体应根据手术过程中操作难易程度而定。
30.该种鞍底骨窗的修复装置在使用时,先根据人体组织缺损大小裁剪合适大小的人工硬脑膜,然后揭开防护膜103,将人工硬脑膜粘贴于粘接层102上,通过手术器材件该种修复装置送入骨窗中,使得人工硬脑膜贴合至组织缺损处,同时两个限位单元2分别位于骨窗的两侧,而后抽出插接件309并退出底座310,由于缺少定位组件305的限位,在弹性件303拉力的作用下,将弹性件303的端部朝向固定杆301拉动,弹性杆302发生形变,弹性杆302的中部带动推杆304朝向外侧运动,推杆304推动限位单元2转动,限位单元2运动至放置槽104的外侧(如图3、4所示),通过限位单元2的限位,完成该种修复装置定位于骨窗中,然后再通过医用胶对该种修复装置进行进一步的密封定位。
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