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水气分离功能的呼吸机湿化罐

文档序号:28921974发布日期:2022-02-16 13:27阅读:83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水气分离功能的呼吸机湿化罐。


背景技术:

2.呼吸机主要用于急救病人、术后病人康复或呼吸系统的保健理疗。为提高吸氧的舒适性,通常在呼吸机的输出端与呼吸面罩之间设置有湿化器,给氧气加湿或者增加水性药物。
3.公开号cn212282485u公开了一种恒液面呼吸机湿化罐,包括由底罐和顶罐组成的湿化罐罐体,所述顶罐固定在底罐的上端面一侧,并与底罐呈一体设置,顶罐的内腔与底罐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底罐的内部还设有在底罐中由液体漂浮升降的浮板,底罐的上端面位于顶罐的一侧设置有注水管和顶管,顶罐的顶端面对称安装有两组连接呼吸管路的连接管;所述浮板呈圆盘状结构,浮板的外壁与底罐的内壁贴紧,且浮板的外壁在底罐的内壁上滑动设置,浮板的上端面一侧位于顶罐底端内腔通口的正下方开有竖向贯通的开口,且开口内侧的底罐上安装有加热器,所述开口一侧的浮板上还安装有分别与注水管与顶管对应设置的顶塞和顶柱。这种呼吸机湿化罐其预防湿化水返流的功能已经不具备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的诸多需求,因为在氧气注入罐体时,由于用氧量的不同,注入的速率也会不同,快速注入的过程中氧气的动力较足,打在水液时会激起水花,且激起的水花与氧气会被来自呼吸机的吸力一并带走,且没有水气分离的预防措施,故还是会出现有湿化水返流引起患者窒息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具有水气分离功能的呼吸机湿化罐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具有水气分离功能的呼吸机湿化罐,包括底座以及具有水液的罐体,罐体上表面设有与罐体连通的进气管、出气管,进气管用以连接氧气罐,出气管用以将由进气管导入的氧气通过水液湿润后输送至呼吸机中,罐体内设有与出气管的进气口连接的水气分离件,水气分离件具有进气部、走气部以及出气部,进气部、出气部均内置于走气部,且允许进气部的进气端位于走气部的下端并暴露在走气部外、出气部的出气端位于走气部的上端并与出气管连接,走气部具有引导氧气至出气部的路径,且允许通过路径延长氧气的流通路径从而实现水气分离。
6.进一步完善,进气部具有第一管体,第一管体内部具有第一通道并在第一管体设有第一下端进口、左端出口,第一下端进口用以引导氧气进入并使其沿第一通道移动至左端出口处,左端出口用以将氧气输送至走起部。
7.进一步完善,走气部具有外壳体以及内置于外壳体内的第二通道以及第三通道,第二通道与左端出口配合使用并使得氧气作峰形曲线流动,第三通道与第二通道配合使用
并使得氧气作环形流动,出气部与第三通道配合并使得氧气在通过第三通道后进入出气部。
8.进一步完善,第二通道具有若干个长短不一且并排间隔交替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均沿外壳体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两者的上表面、下表面均与外壳体的上内壁、下内壁紧密贴合,靠近第三通道的第一挡板具有引导氧气进入第三通道的开口。
9.进一步完善,第三通道具有若干个逐渐变小的环形板,每个环形板均具有左端开口,并在左端开口两侧形成分别对应环形板的首端、尾端,且相邻的两个环形板中一环形板的首端与另一环形板的尾端通过连接板相连,每个环形板的上表面、下表面均与外壳体的上内壁、下内壁紧密贴合,出气部与最小的环形板的上表面紧密贴合。
10.进一步完善,直径最小的环形板与出气管连通并作为出气部。
11.进一步完善,出气管的进气端、出气端均设有防水透气膜。
12.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
13.本实用新型在对氧气进行湿化处理时,通过水气分离件将与氧气一并带走的水分与氧气进行分离,使得进入呼吸机的只有是氧气,而无水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病患在吸入的氧气时出现有湿化水返流引起患者窒息的危险。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进气部的全剖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走气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8.参照附图:这种具有水气分离功能的呼吸机湿化罐,包括底座1以及具有水液的罐体2,罐体2上表面设有与罐体2连通的进气管21、出气管22,进气管21用以连接氧气罐,出气管22用以将由进气管21导入的氧气通过水液湿润后输送至呼吸机中,罐体2内设有与出气管22的进气口连接的水气分离件3,水气分离件3具有进气部31、走气部32以及出气部33,进气部31、出气部33均内置于走气部32,且允许进气部31的进气口位于走气部32的下端并暴露在走气部32外、出气部33的出气口位于走气部32的上端并与出气管22连接,走气部32具有引导氧气至出气部33的路径,且允许通过路径延长氧气的流通路径从而实现水气分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于,在对氧气进行湿化处理时,通过水气分离件3将与氧气一并带走的水分与氧气进行分离,使得进入呼吸机的只有是氧气,而无水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病患在吸入的氧气时出现有湿化水返流引起患者窒息的危险,具体的方式是通过气体可实现不规则运动,而水分在其重量的影响下只能是垂直运动,从而在氧气沿路径流通过程中,水分被悬挂于走气部32,且延长氧气的流通路径可以确保水气分离的效果。
19.对于进气部31,进气部31用以将氧气引导至走气部32内,进气部31具有第一管体31-a,第一管体31-a内部具有第一通道31-a1并在第一管体31-a设有第一下端进口31-a11、左端出口31-a12,第一下端进口31-a11用以引导氧气进入并使其沿第一通道31-a1移动至左端出口31-a12处,左端出口31-a12用以将氧气输送至走起部32,如此的设置即可实现,且
第一下端进口31-a11与左端出口31-a12形成单一的一进一出,可以有效避免未进行水气分离的氧气与完成水气分离的氧气交融,从而确保氧气的水气分离效果。
20.对于走气部31,走气部32供氧气通过并进入至出气部33,且在氧气通过的过程中实现水分和氧气分离,走气部32具有外壳体32-a以及内置于外壳体32-a内的第二通道32-b以及第三通道32-c,第二通道32-b与左端出口31-a12配合使用并使得氧气作峰形曲线流动,第三通道32-c与第二通道32-b配合使用并使得氧气作环形流动,出气部33与第三通道32-c配合使用并使得氧气在通过第三通道32-c后进入出气部33,如此的设置即可实现,利用两段不同的通道使得氧气在利用第二通道32-b完成峰形曲线流动后,又可以利用第三通道32-c完成环形流动,这样一来可以确保氧气的流动距离长,并确保氧气的水气分离效果。
21.为了实现氧气在通过第二通道32-b作峰形曲线流动,第二通道32-b具有若干个长短不一且并排间隔交替的第一挡板32-b1、第二挡板32-b2,第一挡板32-b1、第二挡板32-b2均沿外壳体32-a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两者的上表面、下表面均与外壳体32-a的上内壁、下内壁紧密贴合,靠近第三通道32-c的第一挡板32-b1具有引导氧气进入第三通道32-c的开口,如此的设置即可实现,利用第一挡板32-b1、第二挡板32-b2分隔出多条路径,这样氧气在走气过程中可以围绕着多条路径流通,即可延长其走气距离,并允许在走气过程中与第一挡板32-b1或第二挡板32-b2的内外壁接触,将水分遗留在第一挡板32-b1或第二挡板32-b2的内外壁上,而且第一挡板32-b1、第二挡板32-b2长短不一的设置使得第一挡板32-b1的前端与外壳体32-a的前端内壁、第二挡板32-b2的后端与外壳体32-a的后端内壁均具有间距,间距的距离影响走气的速率,即可将间距作为氧气进入另一处路径的出口,从而实现第二通道32-b作峰形曲线流动,同时第一挡板32-b1、第二挡板32-b2的上表面、下表面均与外壳体32-a的上内壁、下内壁紧密贴合的设置使得路径是完全封闭,使得未完全水气分离的氧气不会透出路径与完成水气分离的氧气交融。
22.为了实现氧气在通过第三通道32-c作环形流动,第三通道32-c具有若干个逐渐变小的环形板32-c1,每个环形板32-c1均具有左端开口32-c11,并在左端开口32-c11两侧形成分别对应环形板32-c1的首端、尾端,且相邻的两个环形板32-c1中一环形板32-c1的首端与另一环形板32-c1的尾端通过连接板32-c2相连,每个环形板32-c1的上表面、下表面均与外壳体32-a的上内壁、下内壁紧密贴合,如此的设置即可实现,通过若干个逐渐变小的环形板32-c1使得第三通道32-c1具有多条路径,且每条路径都是相互连通,即延长了氧气的走气距离,且每个环形板32-c1均具有左端开口32-c11,然后通过在相邻的左端开口32-c11之间设置连接板32-c2,由此使得每条路径在实现相互连通的同时也不会出现泄露点,从而保证氧气始终在这些路径内流通,同时每个环形板32-c1的上表面、下表面均与外壳体32-a的上内壁、下内壁紧密贴合,这样使得路径是完全封闭,使得未完全水气分离的氧气不会透出路径与完成水气分离的氧气交融。
23.对于出气部33,直径最小的环形板32-c1与出气管22连通并作为出气部33,如此的设置即可实现,因为直径最小的环形板32-c1为第三通道32-c的尽头,即最后都会汇聚在直径最小的环形板32-c1中,且环形板32-c1的上表面、下表面均与外壳体32-a的上内壁、下内壁紧密贴合,故将其安装位置置于出气管22的下端即可实现直接排气至出气管22。
24.进一步完善,出气管22的进气端、出气端均设有防水透气膜4,通过防水透气膜4作为避免水分被带出的最后一道保险,确保氧气的水气分离效果。
25.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