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疾病远程诊断系统及用户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47826发布日期:2021-11-03 20:0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眼底疾病远程诊断系统及用户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眼病诊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眼底疾病远程诊断系统及用户端。


背景技术:

2.眼底疾病诊断和眼底筛查是当今社会的普遍需求,然而目前的实施方式主要是患者自主到医院进行就诊或筛查,而各个医院的眼底检测设备多为昂贵的进口产品,成本过高,而且每日检查的人次有限,不能满足普遍的需求。更为不便的是绝大多数偏远地区的眼底疾病患者,由于所处地区眼底检查科室设备不全,专业医生不足,导致他们几乎无法得到正常的诊断或者定期的筛查。
3.目前,医院眼科检测中常见的眼底检测设备主要是台式眼底相机、手持式眼底相机,精度高、眼底图像清晰度好,但是需要有专业的眼科医生进行拍摄眼底图像,再进行诊断。一般来说,患者到医院检查眼底需要排队挂号、排队检测、排队缴费、再排队取报告或者治疗药物等,这样的过程耗费时间太长。而且,需要检测眼底的不仅有眼疾患者,还可能有由于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导致眼底出现异常的患者,甚至还有定期做常规筛查眼底的人群。总的来说,目前的眼底检测模式只能满足少部分人的需求,大多数需要进行眼底检查的人群并不能得到及时的检查诊断。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眼底疾病远程诊断系统,包括
6.用户端,具有
7.拍摄模块,用于拍摄眼底图像,
8.第一资料模块,能够向用户反馈诊断报告;以及,
9.诊疗端,具有
10.资料获取模块,获取用户端拍摄的眼底图像,
11.报告录入模块,用于录入医端报告,
12.第二资料模块,具有能显示眼底图像的图像显示模块、能够显示诊断报告的医端报告模块。
13.一些方式中,拍摄模块包括
14.摄像组件,拍摄眼底图像,
15.拍摄校正模块,从摄像组件获取眼底图像进行验证,具有
16.眼底图像对准模块,用于调整摄像组件对准待拍摄部位,
17.眼底图像变化识别模块,用于监测调整摄像组件一次拍摄行为中多张眼底图像的变化情况。
18.一些方式中,所述用户端还具有能获取用户信息的身份读取模块;资料获取模块能获取用户信息,并将用户信息送至患者信息模块。
19.一些方式中,第一资料模块具有身份信息模块,从身份读取模块获取用户信息,并将获取的用户信息与相应的眼底图像匹配关联形成病患信息;
20.患者信息模块能将用户信息和相应的诊断报告匹配关联形成病患诊断信息。
21.一些方式中,第一资料模块包括诊断报告模块,诊断报告模块具有报告打印模块和/或报告显示模块。
22.一些方式中,所述第一资料模块还包括能显示眼底图像的图像模块。
23.一些方式中,所述诊疗端还包括信息录入模块,用于录入医生信息;所述患者信息模块能将医生信息与所述病患诊断信息匹配绑定;
24.用户端还包括医生信息验证模块,从信息录入模块获取医生信息,并与中继端中存储的预设医生信息比对验证。
25.一些方式中,用户端具有第一通讯模块,能将眼底图像信息发送至诊疗端,并能从诊疗端获取诊断报告,
26.诊疗端具有第二通讯模块,能与第一通讯模块互联。
27.一些方式中,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和第二通讯模块通过中继端中继;
28.所述中继端具有
29.中继通讯模块,能从用户端获取用户信息、眼底图像,病患信息,从诊疗端获取医生信息、诊断报告、病患诊断信息,
30.诊疗信息存储模块,能够存储中继通讯模块获得的信息。
31.眼底疾病远程诊断系统用户端,包括
32.拍摄模块,用于拍摄眼底图像,
33.第一资料模块,能够向用户反馈诊断报告,
34.第一通讯模块,能将眼底图像信息发送至诊疗端,并能从诊疗端获取诊断报告,
35.提示模块,输出拍摄校正模块的矫正信息;
36.其中,拍摄模块包括
37.摄像组件,拍摄眼底图像,
38.拍摄校正模块,从摄像组件获取眼底图像进行验证,具有
39.眼底图像对准模块,用于调整摄像组件对准待拍摄部位,
40.眼底图像变化识别模块,用于监测调整摄像组件一次拍摄行为中多张眼底图像的变化情况。
4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42.实现了远程的眼底检查,提高眼部诊疗的效率;也实现了患者诊疗的自助功能,登录即可实现拍摄诊断;医生可以随时调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的眼底图像进行对比,使得诊断结构更有针对性。
附图说明
4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状态示意图;
4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示意图;
45.图3为拍摄模块一种结构示意图;
4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继端一种结构示意图;
4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简版工作结构示意图;
48.图6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工作原理说明示意图。
49.100用户端,110身份读取模块,120拍摄模块,121摄像组件,130提示模块,140第一通讯模块,150第一资料模块,151身份信息模块,152诊断报告模块,153诊断报告模块,200中继端,210诊疗信息存储模块,220中继通讯模块,230身份信息存储模块,300诊疗端,310资料获取模块,320信息录入模块,330第二通讯模块,340报告录入模块,350第二资料模块,351 患者信息模块,352医端报告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51.眼底疾病远程诊断系统,如图1中,包括用户端100、诊疗端300,用户端 100和诊疗端300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换,实现实时诊断。两者也可通过中继端 200进行信息互联,中继端200还可实现信息存储和读取,从而实现云端的功能,用户上传信息后,诊疗端300从中继端200获取信息,然后诊断后将诊断信息发送至中继端200,用户端100可从中继端200获取相关数据。
52.参考图2中所示内容,用户端100,具有
53.拍摄模块120,用于拍摄眼底图像,
54.第一资料模块150,能够向用户反馈诊断报告;以及,
55.诊疗端300,具有
56.资料获取模块310,获取用户端100拍摄的眼底图像,
57.报告录入模块340,用于录入医端报告,
58.第二资料模块350,具有能显示眼底图像的图像显示模块353、能够显示诊断报告的医端报告模块352。
59.参考图3中所示内容,拍摄模块120包括
60.摄像组件121,拍摄眼底图像,
61.拍摄校正模块,从摄像组件121获取眼底图像进行验证,具有
62.眼底图像对准模块,用于调整摄像组件121对准待拍摄部位,
63.眼底图像变化识别模块,用于将调整摄像组件121拍摄图像识别分区。
64.所述用户端100还具有能获取用户信息的身份读取模块110;资料获取模块 310能获取用户信息,并将用户信息送至患者信息模块351。
65.第一资料模块150具有身份信息模块151,从身份读取模块110获取用户信息,并将获取的用户信息与相应的眼底图像匹配关联形成病患信息;
66.患者信息模块351能将用户信息和相应的诊断报告匹配关联形成病患诊断信息。
67.第一资料模块150包括诊断报告模块152,诊断报告模块152具有报告打印模块和/或报告显示模块。
68.所述第一资料模块150还包括能显示眼底图像的图像模块153。
69.患者通过报告打印模块即可实现诊断报告的打印,或通过报告显示模块预览报告;其具体的类似于目前医院使用的ct报告打印设备,同时报告显示模块一种方式为屏幕显示眼底影响,另一种可以直接将影像材料打印出来,或者两者兼顾;该部分整体功能类同
于电脑附加打印机。更进一步的,诊断报告上可以直接负载打印眼底图像。
70.所述诊疗端300还包括信息录入模块320,用于录入医生信息;所述患者信息模块351能将医生信息与所述病患诊断信息匹配绑定;
71.用户端100还包括医生信息验证模块,从信息录入模块320获取医生信息,并与中继端200中存储的预设医生信息比对验证。
72.用户端100具有第一通讯模块140,能将眼底图像信息发送至诊疗端300,并能从诊疗端300获取诊断报告,
73.诊疗端300具有第二通讯模块330,能与第一通讯模块140互联。
74.所述第一通讯模块140和第二通讯模块330通过中继端200中继;
75.参考图4中所示内容,所述中继端200具有
76.中继通讯模块220,能从用户端100获取用户信息、眼底图像,病患信息,从诊疗端300获取医生信息、诊断报告、病患诊断信息,
77.诊疗信息存储模块210,能够存储中继通讯模块220获得的信息。
78.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眼底疾病远程诊断系统用户端,该用户端便于患者直接操作,获取必要信息,包括
79.拍摄模块120,用于拍摄眼底图像,
80.第一资料模块150,能够向用户反馈诊断报告,
81.第一通讯模块140,能将眼底图像信息发送至诊疗端300,并能从诊疗端300 获取诊断报告,
82.提示模块130,输出拍摄校正模块的矫正信息,比如患者拍摄过程中未按照拍摄要求将眼球对准拍摄组件,经过对比后得出误差信息,系统将矫正信息发送给患者,提示如何矫正。
83.还包括身份信息存储模块230,存储医生身份信息,便于医生进行登录验证;同时还可存在患者的注册身份信息,便于后续将身份信息与诊疗信息匹配。
84.其中,拍摄模块120包括
85.摄像组件121,拍摄眼底图像,
86.拍摄校正模块,从摄像组件121获取眼底图像进行验证,具有
87.眼底图像对准模块,用于调整摄像组件121对准待拍摄部位,
88.眼底图像变化识别模块,用于将调整摄像组件121拍摄图像识别分区;
89.其中,眼底图像对准模块、眼底图像变化识别模块均在后续具体的使用说明中做具体说明。
90.其中一些控制程序采用现有的常规算法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做特别限定,凡是系统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等同的也应当落入本技术的范围内;其中,一些为了可以规避而调整模块设置位置的产品也应当等同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中。
91.在一些具体的工作情景中,如图5所示一种用于跟踪观测患者眼底图像变化的系统简版示意图,包括眼底相机系统、眼底图像对准模块、眼底图像变化识别模块。眼底相机系统是具有半自动功能的系统,可以自动对焦,具备自动调节拍摄角度的功能,可调角度范围为竖直方向
±5°
和水平方向
±5°
,并与所述眼底图像对准模块连接,根据眼底图像对准模块的反馈信号自动拍摄满足设置要求的眼底图像。眼底对准模块2设置了规定的眼底图
像大小,并设置了三个图像拍摄要求。
92.所述眼底图像大小为500万像素,拍摄视场为45
°
;所述三个图像拍摄要求为:黄斑中心与图像中心重合,黄斑中心位于图像左侧半幅图像的中心,以及黄斑中心位于图像右侧半幅图像的中心。眼底对准模块可以完成眼底黄斑中心的定位及其在图像中的坐标位置提取,并将该坐标位置与所述三个图像设置要求进行匹配,然后将匹配结果反馈所述眼底相机系统,使眼底相机系统根据该反馈信号调整拍摄角度,自动拍摄满足设置要求的眼底图像。眼底图像变化识别模块通过使用图像分割、图像二值化、图像相减对患者的眼底图像进行处理,然后医生再对患者眼底图像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诊断结果。
93.其中,眼底图像变化识别模块的实现过程如图6所示,某一患者前一次拍摄的具备一定规范性的眼底图像1,比如拍摄视场为45
°
,眼底黄斑位于图像中心,经过图像分割2将眼底图像1中的视盘、黄斑、血管等分割成不同的区域,以不同的像素显示,有利于分区诊断,图像二值化3将完成图像分割2后的眼底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进一步凸显出眼底的视盘、黄斑、血管分布情况,并将由于拍摄环境等影响、图像分割没去掉的噪声去除,得到清晰简洁的二值化后的眼底图像。同样地,眼底图像2为某一患者后一次拍摄的具备一定规范性的眼底图像,即眼底视场为45
°
左右,眼底黄斑位于图像中心,经过图像分割7将眼底图像2中的视盘、黄斑、血管等分割成不同的区域,以不同的像素显示,有利于分区诊断。图像二值化6将图像分割7后的眼底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进一步凸显出眼底的视盘、黄斑、血管分布情况,并将由于拍摄环境等影响、图像分割没去掉的噪声去除,得到清晰简洁的二值化后的眼底图像。图像相减4将经过图像二值化后的眼底图像1和眼底图像8进行图像相减,得到二者之间的区别,从而得出某一患者在拍摄这两次眼底图像期间其眼底发生的变化。
94.所述眼底对准模块的实现过程可以表述为,首先,图像的中心位置(x,y) 是确定的,通过图像分割和边缘提取可以得到眼底黄斑的中心位置(x1,y1),假如要求黄斑中心位于图像中心,即满足x1

x=y1

y=0,此时无需调整拍摄角度,直接拍摄眼底即可。若黄斑中心位于图像右侧偏上方,即此时x1

x=a>0,且y1

y =b>0,则眼底图像对准模块将x1

x=a>0,且y1

y=b>0的结果反馈给所述半自动的眼底照相系统,该眼底照相系统自动转动拍摄角度,直至满足x1

x=y1

y=0 的条件,则可以达到黄斑中心位于图像中心的拍摄要求。同理,其他拍摄要求的实现也可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完成。具体的程序算法参考现有的可执行程序即可,本实施例不做特别限定。
9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图像分割采用的算法为区域生长法,其基本原理为将具有相似性质的眼底图像像素点连成合并在一起,每一个区域,要有一个种子点作为生长起点,然后将种子点周围所设置领域的像素点,按照设定的生长规则进行生长合并,直到没有能满足生长点的像素为止,如此便可将眼底图像中的黄斑、视盘、血管等分割开来。所述图像二值化采用的算法为最大类间方差法,其根据是由于眼底图像一般来讲具备光照均匀的特点,用最大类间方差法可以产生很好的二值化效果,更加清晰地凸显眼底图像的不同区域,并且该算法计算简单,适用性强。所述图像相减算法采用的是散斑干涉法,其特点在于具有计算准确、快速,操作简单,容易实现的特点。患者眼底变化的结果5是该患者在不同时期拍摄的两次眼底图像经过图像分割、图像二值化、图像相减之后的结果,能够直接以图像的方式显示出患者眼底发生的变化,更进一步地可以使之与患者拍摄的眼底图像原图进行融合,从而清晰地反映出该变化,便于医生直接判断出患者眼底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诊断结
果,给出诊疗报告。
96.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确,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精神以及构思的情形下,可以做出对于以上实施例的各种变型。其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方案以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