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流量监测的吸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05326发布日期:2021-11-25 20:18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流量监测的吸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诊疗与救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流量监测的吸氧装置。


背景技术:

2.但是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吸氧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项目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工作流程需要护士预先制作吸氧卡并悬挂在病床旁,每一次的开始用氧、停止用氧均需护士手工填写多项信息,如床号、姓名、日期、开始或结束时间、吸氧方式、流量、操作者签名等等,然而护士繁忙的工作现状使收费遗漏或忘记停氧等情况经常出现,影响了病人满意度的提升,目前现有的吸氧装置无法进行流量监测,对有时间要求的患者常常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人工记录,当双方记录不一致时缺少客观的数据作为依据,对治疗效果和医患关系处理都存在一定隐患,同时个别患者及陪护人员缺乏相关知识,私自调节吸氧流量和使用时间,既影响病情判断又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通过流量表和压力表进行监测记录,解决吸氧装置无法进行流量监测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流量监测的吸氧装置,包括氧气瓶和湿化瓶,所述氧气瓶的顶部固定连通有第一固定管,所述第一固定管的外侧固定套设有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管的顶端固定连通有第二固定管,所述第二固定管的顶端安装有开关,所述第一固定管的外侧固定连通有第一连接管,所述湿化瓶的顶部焊接有空心管,所述空心管的顶端安装有流量表,所述空心管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空心管的另一侧安装有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连接管的顶部固定连通有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顶端安装有压力表,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表面安装有减压器。
5.优选的,所述湿化瓶的一侧开设有固定槽,且固定槽的内壁焊接有出气管,所述空心管的底端固定连通有通气管。
6.优选的,所述通气管的底端贯穿至湿化瓶的内部,所述通气管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排气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壁焊接有传输管。
7.优选的,所述传输管的外表面与第二连接管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螺纹套。
8.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表面靠近传输管的一端固定套设有挡环,所述挡环的外表面与螺纹套的内壁滑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表面开设有与螺纹套相匹配的螺纹槽,且螺纹槽的外表面与螺纹套的内壁螺纹连接。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1.1、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开启开关,氧气经过第一连接管、传输管到达第二连接
管的内部,通过支撑管由压力表监测压强,通过第二连接管的底部设置有安全阀,可以防止内部压强较大导致装置损坏,氧气在空心管内部会经过流量表统计,最终经过通气管和排气管到达湿化瓶的内部,随后经由湿化瓶处理之后从出气管排出,解决吸氧装置无法进行流量监测的问题,通过排气管可以增加湿化瓶的工作效率。
12.2、本实用新型中,需要更换氧气瓶时,螺纹套转动与第二连接管分离,取出第二连接管,更换氧气瓶,通过挡环可以防止螺纹套滑落,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接近出设置有橡胶垫,可以增加设备的密封性,而传输管可以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螺纹套连接之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角度偏移。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流量监测的吸氧装置的立体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流量监测的吸氧装置的部分结构剖视立体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流量监测的吸氧装置的部分结构剖视立体图。
16.图例说明:
17.1、氧气瓶;2、湿化瓶;3、第一固定管;4、固定环;5、第二固定管;6、开关;7、第一连接管;8、第二连接管;9、减压器;10、支撑管;11、压力表;12、出气管;13、空心管;14、流量表;15、流量调节阀;16、通气管;17、排气管;18、传输管;19、挡环;20、螺纹套。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0.实施例1,如图1

2所示,一种智能流量监测的吸氧装置,包括氧气瓶1和湿化瓶2,氧气瓶1的顶部固定连通有第一固定管3,第一固定管3的外侧固定套设有固定环4,第一固定管3的顶端固定连通有第二固定管5,第二固定管5的顶端安装有开关6,第一固定管3的外侧固定连通有第一连接管7,湿化瓶2的顶部焊接有空心管13,空心管13的顶端安装有流量表14,空心管13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二连接管8,空心管13的另一侧安装有流量调节阀15,第二连接管8的顶部固定连通有支撑管10,支撑管10的顶端安装有压力表11,第二连接管8的外表面安装有减压器9,湿化瓶2的一侧开设有固定槽,且固定槽的内壁焊接有出气管12,空心管13的底端固定连通有通气管16。
21.其整个实施例1达到的效果为,使用时,开启开关6,随后氧气到达第一连接管7的内部,经过第一连接管7到达传输管18的内部,从传输管18的内部到达第二连接管8的内部,随后氧气抵达空心管13的内部,当氧气到达第二连接管8的内部时,氧气会传导至支撑管10的内部,此时压力表11进行监测,而第二连接管8的底部设置有安全阀,安全阀的设计可以防止内部压强较大导致装置损坏,氧气在空心管13内部会经过流量表14之后传导至通气管16的内部,经过通气管16最终到达湿化瓶2的内部,随后经由湿化瓶2处理之后从出气管12
排出,解决吸氧装置无法进行流量监测的问题,通过排气管17可以增加湿化瓶2的工作效率,而减压器9的设计可以紧急减压,防止突发情况导致设备损坏。
22.实施例2,如图3所示,通气管16的底端贯穿至湿化瓶2的内部,通气管16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排气管17,第一连接管7的内壁焊接有传输管18,传输管18的外表面与第二连接管8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连接管7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螺纹套20,第一连接管7的外表面靠近传输管18的一端固定套设有挡环19,挡环19的外表面与螺纹套20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二连接管8的外表面开设有与螺纹套20相匹配的螺纹槽,且螺纹槽的外表面与螺纹套20的内壁螺纹连接。
23.其整个实施例2达到的效果为,有些时候需要更换氧气瓶1时,转动螺纹套20,螺纹套20转动使螺纹套20与第二连接管8分离,此时就可以取出第二连接管8,然后就可以更换氧气瓶1,挡环19的设计可以防止螺纹套20滑落,增加设备的结构稳定,第一连接管7和第二连接管8接近出设置有橡胶垫,可以增加设备的密封性,传输管18的设计可以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螺纹套20连接之后第一连接管7和第二连接管8角度偏移,增加设备的结构稳定。
2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