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9371发布日期:2022-07-01 21:21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呼吸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呼吸机。


背景技术:

2.呼吸机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症的医疗器械。睡眠呼吸暂停症患者(即打鼾严重的患者)在睡眠时,呼吸停止的持续时间较长,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减少,机体会处于缺氧的状态,从而致使患者睡眠浅且睡眠质量得不到保障,并且积年累月后还会给患者机体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理病害。
3.相关技术中的呼吸机通常包括了呼吸器和湿化器两个组成部分。呼吸器和湿化器并排设置且相互连通,呼吸机用作呼吸机的主动泵气装置,呼吸机将气流主动泵入湿化器内;湿化器内装有清水,湿化器用于对呼吸机泵入的气流进行“湿化”,以增强气流的湿度,然后再供以使用者呼吸。呼吸器的泵气功能往往依赖于固定于呼吸器内的微型电机以及由微型电机驱动的扇叶机构,微型电机驱使扇叶转动,以使得呼吸器内的气流沿靠近湿化器的方向流动,并同时在呼吸器内形成有负压,进而使得气流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进入呼吸器内。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呼吸机工作时,易产生包括但不限于微型电机的工作噪音以及气流的流动噪音等噪音危害,影响使用者的睡眠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小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的噪音危害,本技术提供一种呼吸机。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呼吸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呼吸机,包括呼吸器和湿化器,所述呼吸器与湿化器并排设置且相互相连通,所述呼吸器包括呼吸器外壳以及设置在呼吸器外壳内的泵气机构,所述泵气机构包括泵气外壳、设在泵气外壳内的泵气内壳以及设在泵气内壳内的泵气组件,所述泵气外壳设有穿过呼吸器外壳且连通于呼吸器外壳外的泵气口组件,所述泵气外壳和泵气内壳之间设有连通泵气外壳和泵气内壳的消音通道,所述泵气内壳设有穿过泵气外壳和呼吸器外壳且连通于湿化器的供气口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泵气组件泵气,使泵气机构内形成有负压,气流通过通气口组件进入泵气外壳,再通过消音通道进入泵气内壳,然后再通过供气口组件进入湿化器内,由湿化器内储存的清水进行湿化后供以使用者呼吸;消音通道用于减小气流噪音和泵气组件的工作噪音,以减小呼吸机在工作时的噪音危害。
9.可选的,所述泵气外壳的中部设有柔性密封座,所述柔性密封座将泵气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气腔和下气腔,所述柔性密封座沿靠近下气腔方向设有固定凹陷,所述泵气内壳卡接固定在固定凹陷内且位于上气腔中,所述消音通道包括设在下气腔内且与泵气口组件的气流方向相切的螺旋通道、连通螺旋通道与上气腔的竖直通道以及设在固定凹陷和泵气内壳之间且连通于上气腔和泵气内壳内部空间的弧向通道,所述固定凹陷位于泵气
口组件和螺旋通道之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泵气口组件进入的气流流通至下气腔中,并依次经由螺旋通道和竖直通道进入上气腔中,气流进入螺旋通道时,柔性密封座对气流形成缓冲,以初步减小气流产生的噪音,再经由弧向通道进入泵气内壳中,最后经由供气口组件流通至湿化箱内,螺旋通道、竖直通道和弧向通道构成的消音通道延长了气流的流通路径,增加了气流的能耗,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气流的流通噪音。
11.可选的,所述泵气内壳远离柔性密封座的一端设有凸起头部,所述泵气外壳靠近凸起头部的一侧设有嵌接槽,所述凸起头部嵌设在嵌接槽内。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起头部与嵌接槽相配合形成限位,增强了泵气内壳在柔性密封座上的稳固性;泵气内壳中的泵气组件工作致使泵气内壳产生震动时,柔性密封座可以对泵气内壳的震动进行缓冲,以减小泵气组件的工作噪音。
13.可选的,所述嵌接槽槽底固定有弹性压紧部,所述弹性压紧部与凸起头部相抵接,所述泵气外壳通过弹性压紧部将泵气内壳压紧固定在柔性密封座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泵气外壳通过弹性压紧部将泵气内壳压紧固定在柔性密封座上,弹性压紧部进一步提高泵气内壳与柔性密封座的连接效果,以使得泵气内壳不易产生晃动,从而使得柔性密封座对泵气内壳的减震效果更佳,进而进一步减小泵气组件的工作噪音。
15.可选的,所述泵气外壳在竖直通道的气流出口处设有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的一端与竖直通道连通,导向通道的另一端沿靠近泵气内壳的方向延伸。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通道用于沿竖直通道进入上气腔内的气流进行导向,以使得进入上气腔的气流在流通时更加平顺,从而减小气流噪音。
17.可选的,所述泵气内壳靠近柔性密封座的一端设有反向通道,所述反向通道沿靠近泵气内壳远离柔性密封座一端的方向延伸,所述泵气微孔设在反向通道的气流出口处。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向通道用于对气流进行导向,以使得气流的流通更加平顺,从而减小气流噪音的产生。
19.可选的,所述泵气外壳包括对合设置的上壳身和下壳身,所述柔性密封座设在上壳身和下壳身的固定连接处,所述柔性密封座靠近下壳身的一侧设有环沿,所述下壳身设有供环沿进行卡接固定的沉槽。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沿嵌设在沉槽内,以实现柔性密封座在下壳身上的固定,从而便于柔性密封座对从泵气口组件进入的气流以及对泵气内壳的震动均进行缓冲;且柔性密封座与下壳身的固定连接处可以形成良好的密封。
21.可选的,所述柔性密封座靠近上壳身的一侧设有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与上壳身相抵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凸起在上壳的压紧下产生弹性形变,以增强上壳身和下壳身固定连接处的气密性,从而使得气流不易从泵气外壳内泄漏。
23.可选的,所述供气口组件包括固定在泵气内壳上且与泵气内壳的气流方向相切的壳身管、设在壳身管远离泵气内壳一端的连接管以及连通壳身管与连接管的弹性接头,所述连接管内设有整流组件。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整流组件用于对流通至连接管处的气流进行整流,以使
得不规则流动的气流变为规则流动的气流,从而进一步降低气流噪音。
25.可选的,所述整流组件包括沿连接管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前置整流件和后置整流件,所述前置整流件和后置整流件均设有整流通道,所述后置整流件整流通道的数量大于前置整流件整流通道的数量。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置整流件和后置整流件整流效果的逐渐加强,可以使得连接管内的气流实现更加规则的流动,从而使得整流组件的降噪效果更佳。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通过设置消音通道,消音通道用于减小气流噪音和泵气组件的工作噪音,以减小呼吸机在工作时的噪音危害;
29.2.通过设置整流组件,使得不规则流动的气流变为规则流动的气流,从而进一步降低气流噪音。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呼吸机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呼吸器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泵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泵气机构的纵向剖视图;
34.图5是图4中a部的放大图;
3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柔性密封座的结构示意图;
36.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泵气机构在螺旋通道处的横向剖视图;
37.图8是图4中b部的放大图;
38.图9是图4中c部的放大图;
39.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泵气组件处的纵向剖视图;
40.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泵气机构在供气口组件处的横向剖视图;
41.图12是图11中d部的放大图。
42.附图标记说明:1、呼吸器外壳;2、泵气外壳;21、上壳身;211、导向通道;212、嵌接槽;213、弹性压紧部;22、下壳身;221、沉槽;222、隔板;2221、密封槽;223、螺旋通道;224、柱管;225、竖直通道;3、泵气内壳;31、反向通道;32、隔断板;321、泵气微孔;33、凸起头部;34、内螺旋槽;4、泵气组件;41、泵气扇叶;42、微型电机;5、柔性密封座;51、环沿;511、密封部;52、弧形凸起;53、固定凹陷;54、内陷凹槽;541、弧向通道;6、上气腔;7、下气腔;8、泵气口组件;81、泵气管道;82、泵气端口;83、空滤器;9、供气口组件;91、壳身管;92、连接管;93、弹性接头;94、整流组件;941、前置整流件;942、后置整流件。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结合附图1-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呼吸机。参照图1,呼吸机包括呼吸器和湿化器。
45.呼吸器和湿化器并排设置,且呼吸器与湿化器相互连通。呼吸器用于主动泵入气流,并将气流供入湿化器中;湿化器内储存有清水,气流经过湿化器时,气流中的含水量增大,气流被湿化,湿化后的气流从湿化器中导出即可供以使用者呼吸。
46.参照图2,呼吸器包括呼吸器外壳1和泵气机构。呼吸器外壳1用作外围防护结构,泵气机构固定在呼吸器外壳1内,泵气机构用于将气流供入湿化器内。呼吸器外壳1上设有控制面板以及控制按钮等,以便于使用者对呼吸机的工作参数进行设定。
47.参照图3和图4,泵气机构包括泵气外壳2、泵气内壳3和泵气组件4。泵气外壳2包括对合设置的上壳身21和下壳身22,下壳身22与呼吸器外壳1固定连接,二者之间可以是卡接固定,也可以通过螺栓等进行固定。下壳身22两端开口,下壳身22远离上壳身21的一端由呼吸器外壳1进行封闭。上壳身21靠近下壳身22的一端开口且远离下壳身22的一端封闭。
48.上壳身21和下壳身22的固定连接处设有柔性密封座5。柔性密封座5可以采用复合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柔性密封座5将泵气外壳2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气腔6和下气腔7。
49.参照图4和图5,柔性密封座5靠近下壳身22一侧的外沿固定有环沿51,环沿51由柔性密封座5的外沿沿靠近下壳身22的方向延伸所形成。下壳身22靠近上壳身21的一端开设有沉槽221,环沿51嵌设在沉槽221内,以实现柔性密封座5在下壳身22上的固定,且柔性密封座5与下壳身22的固定连接处可以形成良好的密封。
50.柔性密封座5靠近上壳身21的一侧固定有弧形凸起52。弧形凸起52由柔性密封座5沿靠近上壳身21的方向延伸所形成。弧形凸起52与上壳身21的端部相抵接,且弧形凸起52在上壳身21的压紧下产生弹性形变,以增强上壳身21和下壳身22固定连接处的气密性,从而使得气流不易从泵气外壳2内泄漏。
51.参照图4和图6,柔性密封座5的中部设有固定凹陷53,固定凹陷53由柔性密封座5沿靠近下气腔7的方向延伸所形成。固定凹陷53的水平截面呈圆形。固定凹陷53的侧壁上设有内陷凹槽54,内陷凹槽54沿柔性密封座5的周向等间距设有多道,多道内陷凹槽54在柔性密封座5的中部相互连通。本实施例以三道内陷凹槽54为例进行说明。内陷凹槽54由固定凹陷53的侧壁沿靠近下气腔7的方向进一步延伸所形成,内陷凹槽54呈弧向设置。
52.参照图4和图7,下壳身22上固定有泵气口组件8。泵气口组件8穿过呼吸器外壳1且连通于呼吸器外壳1外。泵气口组件8包括与泵气管道81和泵气端口82,泵气管道81呈方管状,泵气管道81与下壳身22固定连接且下气腔7相连通。
53.泵气端口82呈圆管状,泵气端口82固定在泵气管道81远离下壳身22的一端。呼吸器泵入气流时,气流从泵气口组件8进入下气腔7内。泵气端口82上卡接固定有空滤器83,空滤器83用于对进入下气腔7的气流进行过滤,以提高气流的洁净程度。
54.下壳身22固定有设有隔板222,隔板222与下壳身22的壳壁围合形成有螺旋通道223。螺旋通道223位于下壳身22的外沿,且螺旋通道223设在下气腔7中。螺旋通道223与泵气口组件8的气流方向相切,通过泵气口组件8进入下气腔7的气流沿螺旋通道223的延伸方向进行流动。
55.柔性密封座5的固定凹陷53位于泵气口组件8和螺旋通道223之间,气流通过泵气口组件8进入下气腔7时,柔性密封座5可以利用自身弹性对气流形成缓冲,以初步减小气流产生的噪音。
56.参照图4,下壳身22在螺旋通道223的气流出口处固定有柱管224。柱管224的横截面呈腰形孔状,柱管224的一端伸入螺旋通道223,柱管224的另一端沿靠近上壳身21的方向延伸。柱管224的内部空间形成有竖直通道225,竖直通道225连通在螺旋通道223与上气腔6之间。进入螺旋通道223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竖直通道225进入上气腔6内。
57.参照图4好图8,环沿51在螺旋通道223的对应处固定有位于环沿51内部一侧的密封部511,隔板222设有供密封部511进行嵌设的密封槽2221。密封部511与密封槽2221相配合,可以增强柔性密封座5与下壳身22在螺旋通道223的气流出口处的密封效果。
58.参照图4,上壳身21在竖直通道225的气流出口处设有导向通道211。导向通道211由上壳身21在竖直通道225对应处的壳壁沿远离下壳身22的方向延伸所形成,且导向通道211的一端与竖直通道225连通,导向通道211的另一端沿靠近泵气内壳3的方向水平延伸。导向通道211用于沿竖直通道225进入上气腔6内的气流进行导向,以使得进入上气腔6的气流在流通时更加平顺,从而减小气流噪音。
59.泵气内壳3为轴线竖直设置的回转体。泵气内壳3靠近柔性密封座5的一端卡接固定在固定凹陷53内,泵气内壳3的壳壁和内陷凹槽54的槽壁围合形成有弧向通道541,弧向通道541用于连通上气腔6和泵气内壳3的内部空间。柔性密封座5在气流经过弧向通道541时,可以进一步对气流进行缓冲,从而实现气流噪音进一步降低。
60.螺旋通道223、竖直通道225和弧向通道541还可以共同构成消音通道,下气腔7内的气流依次沿螺旋通道223和竖直通道225进入上气腔6后,再经由弧向通道541进入泵气内壳3中,延长了气流流通时的路径,增加了气流流通时的能耗,从而达到削弱气流噪音的目的。
61.参照图4和图9,泵气内壳3靠近柔性密封座5的一端设有反向通道31,反向通道31由泵气内壳3沿靠近泵气内壳3远离柔性密封座5一端的方向延伸所形成,且反向通道31的侧壁沿弧向设置。泵气内壳3在反向通道31的气流出口处设有隔断板32,隔断板32呈圆形,隔断板32上均匀分布有连通弧向通道541和泵气内壳3内部空间的泵气微孔321。气流通过弧向通道541后,再依次经由反向通道31和泵气微孔321进入泵气内壳3的内部空间。反向通道31用于对气流进行导向,以使得气流的流通更加平顺,从而减小气流噪音的产生。
62.参照图4和图10,泵气内壳3远离柔性密封座5的一端设有凸起头部33,上壳身21靠近凸起头部33的一侧设有嵌接槽212,嵌接槽212由上壳身21的封闭端沿远离下壳身22的方向延伸所形成。凸起头部33嵌设在嵌接槽212内,凸起头部33与嵌接槽212相配合形成限位,增强了泵气内壳3在柔性密封座5上的稳固性。
63.嵌接槽212的槽底设有弹性压紧部213。弹性压紧部213同样可以采用复合橡胶材料制成,弹性压紧部213呈圆盘状,且弹性压紧部213嵌设在嵌接槽212的槽底。弹性压紧部213与凸起头部33相抵接,且上壳身21通过弹性压紧部213将泵气内壳3压紧固定在柔性密封座5上。弹性压紧部213受压时,可以发生弹性形变。弹性压紧部213用于进一步提高泵气内壳3与柔性密封座5的连接效果,以使得泵气内壳3不易产生晃动。
64.泵气组件4固定在泵气内壳3内,泵气组件4包括沿泵气内壳3内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泵气扇叶41以及驱使泵气扇叶41进行转动的微型电机42,微型电机42固定在凸起头部33的内底壁上。微型电机42驱使泵气扇叶41转动时,可以使得呼吸器内的气流进行流通。
65.参照图11,泵气内壳3上设有供气口组件9。供气口组件9穿过泵气外壳2和呼吸器外壳1,且供气口组件9用于连通泵气内壳3和湿化器。供气口组件9包括壳身管91、连接管92和弹性接头93,壳身管91与泵气内壳3相连通,且壳身管91与泵气内壳3固定连接。壳身管91与泵气内壳3的气流方向相切,泵气内壳3的内壁相对应地设有内螺旋槽34,以使得上气腔6内的气流可以更加平顺地进入壳身管91中。
66.连接管92设在壳身管91远离泵气内壳3的一端,且连接管92与壳身管91同轴设置。连接管92远离壳身管91的一端用于与湿化器连通。连接管92和壳身管91之间通过弹性接头93连通。弹性接头93的中部呈圆管状,弹性接头93的两端呈锥管状,且的弹性接头93端部的大端为远离弹性接头93中部的一端,弹性接头93端部的小端为靠近有弹性接头93中部的一端。连接管92和壳身管91靠近弹性接头93的一端均与弹性接头93插接固定。泵气内壳3内的气流依次通过连接管92、弹性接头93和连接管92并流通至湿化箱内。
67.参照图11和图12,连接管92内固定有整流组件94,整流组件94用于对流通至连接管92处的气流进行整流,以使得不规则流动的气流变为规则流动的气流,从而进一步降低气流噪音。
68.整流组件94包括前置整流件941和后置整流件942,前置整流件941和后置整流件942沿连接管92气流方向依次设置。前置整流件941和后置整流件942均设有整流通道,后置整流件942整流通道的数量大于前置整流件941整流通道的数量。前置整流件941和后置整流件942整流效果的逐渐加强,可以使得连接管92内的气流实现更加规则的流动,从而使得整流组件94的降噪效果更佳。
6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呼吸机的实施原理为:使用呼吸机时,使用者先通过控制面板和控制按钮设置呼吸机的工作参数,然后通过微型电机42驱使泵气扇叶41转动,以使得泵气机构内形成有负压。此时呼吸机外的气流依次通过空滤器83、泵气端口82和泵气管道81进入下气腔7内,并经由柔性密封座5靠近下壳身22的一端进行缓冲,然后再经螺旋通道223流通至竖直通道225;气流通过竖直通道225后,在导向通道211的导向作用下达到上气腔6;上气腔6内的气流依次经过弧向通道541和反向通道31进入泵气内壳3中;螺旋通道223、竖直通道225和弧向通道541构成消音通道,消音通道延长了气流流通路径,削弱了气流的流动噪音。泵气内壳3中的气流再依次通过壳身管91、弹性接头93和连接管92流通至湿化箱内。湿化箱内加入清水,气流流经湿化向后含水量增加,湿化后的气流被导出供以使用者呼吸。
7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