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19474发布日期:2022-10-25 16:01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为一种用于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固定器。


背景技术:

2.经皮血管成形术是微创手术,它的过程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步骤:首先在外周血管(如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穿刺,放置一个短的鞘管,然后通过这个鞘管放入一个长的导管(又称指引导管),导管的头端进入有狭窄病变的血管开口,尾端在体外,这样,病变血管和体外连接成了一个通道。指引导管的尾端连接y阀(又称y止血阀、y导引器和y适配器),设有接口端、注射端和置器端,其中置器端用于插入导丝体(导丝体名称为ptca guidwire),导丝再经由指引导管进入病变的血管、通过狭窄病变并到达它的远端。球囊导管通过中空的中心腔套在导丝上,经操作杆推送至病变血管部位,其尾部连接压力泵,加压后球囊导管膨胀,通过球囊的物理性扩张达到破坏硬化斑块的目的,从而减轻血管的狭窄,使得供血恢复正常或者明显好转;部分患者还需要通过导丝送入支架,经球囊扩张植入在血管内,以永久性支撑病变血管。经皮血管成形术可用来治疗各种严重的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如严重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3.医生进行经皮血管成形术时,每根导丝只能同时送入一个球囊,在涉及复杂的病变、需要多根血管同时进行扩张或者保护的时候就需要进入多根导丝,此时,多根导丝之间极易发生缠绕、打结,从而影响球囊的进入。临床上常用的对策是助手协助按压导丝或者用纱布固定部分导丝,但是前者限制了助手的作用,给其他操作带来不便,后者因为纱布固定的作用太弱,导丝可能因为球囊的进出而发生运动,滑出或者深入原来的血管,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用于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固定器,包括底板、定位块和定位夹,定位块设有若干定位槽,将导丝体依次从止血阀的置器端穿入,将导丝体的尾端分别移动至若干定位槽内,通过定位槽的两侧壁夹住导丝体,从而起到对导丝体的固定作用,避免导丝体的缠绕和相对运动,从而增减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
5.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固定器,包括底板、定位块和定位夹,定位夹和定位块均固定在底板上,定位夹用于固定止血阀,定位夹设有夹槽,夹槽的夹口位于定位夹背向底板的一侧,当止血阀置入夹槽内时,夹槽的内壁夹住止血阀的外周面,定位块用于固定导丝体,定位块设有若干定位槽,定位槽的置入口位于定位块背向底板的面,定位槽两侧壁之间的间距略小于导丝体的直径,当导丝体置入定位槽内时,定位槽的两侧壁夹住导丝体的外周面。
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用于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固定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固定器,医生通过定位槽的两侧壁夹住导丝体,无需其他操作,方便快捷,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8.二、将导丝体从止血阀的置器端穿入,再将导丝体移动至定位槽内,通过定位槽的两侧壁夹住导丝体,从而起到对导丝体的固定作用,无需医生按压置器端处的导丝体,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9.三、医生在每个定位槽内只放置一个导丝体,定位块上的若干个定位槽能够将所有的导丝体分开,使导丝体发生缠绕、打结的几率减少,减少因导丝体缠绕、打结后发生的球囊输送困难,减少导丝体重新进入血管浪费的时间,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10.四、定位夹和定位块均固定在底板上,医生将止血阀置于定位夹的正上方,然后按压止血阀,使止血阀置入夹槽内,定位夹对止血阀起到固定作用,使固定导丝体与止血阀之间的位置,和固定指引导管之间的位置,减少导丝体的滑进滑出运动,从而减少血管穿孔、夹层等并发症的发生。
11.优选的,定位块背向底板的面设有引导槽,引导槽位于定位槽的置入口侧方,引导槽的槽底为向定位槽倾斜的倾斜面,即引导槽靠近定位槽的侧边高度低于引导槽远离定位槽的侧边高度,引导槽用于引导导丝体置入定位槽内,医生将导丝体放置在定位块的上面,即可将导丝体沿着引导槽的倾斜面迅速移入定位槽内。
12.优选的,定位块设有限位杆,限位杆设于定位块背向底板的面,限位杆与定位块翻转连接,当限位杆朝向定位块翻转时,限位杆盖合在定位槽的置入口上,限位杆能够防止导丝体从定位槽内脱出。
13.优选的,限位杆设有卡块,定位块上设有配合卡块的卡槽,卡块设于限位杆的顶端,卡块的形状为球形,卡槽设于定位块上,当限位杆朝向定位块翻转时,卡块置于卡槽内,卡块的两侧被卡槽夹住,能够防止限位杆翻转。
14.优选的,定位槽的形状为弧形,定位槽的两侧壁的间距从槽口到槽底逐渐减小,且槽底为尖端,医生将导丝体沿着定位槽的侧壁朝向尖端移动,定位槽的两侧壁会逐渐向导丝体的外周面施压,最后导丝体会被夹在定位槽的尖端,定位槽形状为弧形和定位槽端部为尖端能够增强定位槽对导丝体的固定作用,定位槽的两侧壁间距的设置能够使导丝体更为顺畅地移动至尖端。
15.优选的,止血阀夹固在定位夹上时,止血阀的置器端朝向定位块设置,定位块与定位夹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0至20厘米,使止血阀与定位块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能够让医生更清楚地分辨出导丝体。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固定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实施例中用于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实施例中用于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实施例中限位杆打开状态的主视图。
20.图5为实施例中限位杆关闭状态的主视图。
21.附图标记:1、止血阀;10、置器端;11、导丝体;2、定位块;21、定位槽;22、引导槽;3、定位夹;31、夹槽;4、限位杆;42、卡块;43、卡槽;5、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23.如图1至图5所示的用于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固定器,包括底板5、定位块2和定位夹3,定位块2用于固定导丝体11,定位块2设有若干定位槽21,定位槽21的置入口位于定位块2背向底板5的面,定位槽21两侧壁之间的间距略小于导丝体11的直径,当导丝体11置入定位槽21内时,定位槽21的两侧壁夹住导丝体11的外周面,无需其他操作,方便快捷,在每个定位槽21内只放置一个导丝体11,定位块2上的若干个定位槽21能够将所有的导丝体11分开,使导丝体11发生缠绕、打结的几率减少,减少因导丝体11缠绕、打结后发生的球囊输送困难,减少导丝体11重新进入血管浪费的时间,缩短医生分辨导丝体11的时间,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4.定位夹3用于固定止血阀1,定位夹3设有夹槽31,夹槽31的夹口位于定位夹3背向底板5的一侧,当止血阀1置入夹槽31内时,夹槽31的内壁夹住止血阀1的外周面,医生将止血阀1置于定位夹3的正上方,然后按压止血阀1,使止血阀1置入夹槽31内,即可固定止血阀1,定位夹3和定位块2均固定在底板5上,使固定导丝体11与止血阀1之间的位置,和固定指引导管之间的位置,减少导丝体11的滑进滑出运动,从而减少血管穿孔、夹层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止血阀1夹固在定位夹3上时,止血阀1的置器端10朝向定位块2设置,定位块2与定位夹3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0至20厘米,使止血阀1与定位块2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能够让医生更清楚地分辨出导丝体11
25.定位块2背向底板5的面设有引导槽22,引导槽22位于定位槽21的置入口侧方,引导槽22的槽底为向定位槽21倾斜的倾斜面,即引导槽22靠近定位槽21的侧边高度低于引导槽22远离定位槽21的侧边高度,引导槽22用于引导导丝体11置入定位槽21内,医生将导丝体11放置在定位块2的上面,即可将导丝体11沿着引导槽22的倾斜面迅速移入定位槽21内。
26.定位块2设有限位杆4,限位杆4设于定位块2背向底板5的面,限位杆4与定位块2翻转连接,当限位杆4朝向定位块2翻转时,限位杆4盖合在定位槽21的置入口上,限位杆4能够防止导丝体11从定位槽21内脱出。
27.限位杆4设有卡块42,定位块2上设有配合卡块42的卡槽43,卡块42设于限位杆4的顶端,卡块42的形状为球形,卡槽43设于定位块2上,当限位杆4朝向定位块2翻转时,卡块42置于卡槽43内,卡块42的两侧被卡槽43夹住,能够防止限位杆4翻转。
28.其中,定位槽21的形状为弧形,定位槽21的两侧壁的间距从槽口到槽底逐渐减小,且槽底为尖端,医生将导丝体11沿着定位槽21的侧壁朝向尖端移动,定位槽21的两侧壁会逐渐向导丝体11的外周面施压,最后导丝体11会被夹在定位槽21的尖端,定位槽21形状为弧形和定位槽21端部为尖端能够增强定位槽21对导丝体11的固定作用,定位槽21的两侧壁间距的设置能够使导丝体11更为顺畅地移动至尖端。
29.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