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下缝合用的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40672发布日期:2021-12-29 16:29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消化内镜下缝合用的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消化内镜下全层切除应用越来越广泛,因而术后巨大创面的缝合问题成为内镜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现有内镜下缝合器械在处理大创面缝合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医生的需要。
3.专利号为cn201420459339.3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夹持组织的钛夹结构,包括夹持装置和释放装置,夹持装置包括夹持臂、小钢套、塑料传动轴和塑料定位套;塑料定位套的前端与小钢套的后端对接固定,塑料定位套的中部向外凸出,形成倒扣,塑料定位套内对应倒扣的位置形成避空腔;在塑料定位套内穿设塑料传动轴,释放装置包括拉轴和大钢套,大钢套前端的内壁设有与倒扣形状大小相适应的限位腔,大钢套的后端内壁设有让位腔,拉轴可前后移动地穿设在大钢套中,拉轴的前端设有拉环,该拉环通过拉位孔与塑料传动轴连接。该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夹持装置与释放装置不易分离的问题。
4.申请号为cn201710650190.5的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的持针钳,包括钳头、钳身和操控手柄,钳头的后端与钳身的一端相连,钳身的另一端与操控手柄的前端相连,操控手柄通过钳身控制钳头夹持、释放缝合针、缝线;钳头包括一对钳臂、传动机构、钳头主体和固定旋转机构;钳身包括内芯、套设于内芯上的弹簧管以及套设于弹簧管上的绝缘层;操控手柄包括手柄主体、滑环组件和锁紧组件。该发明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下使用,且持针钳的前端能自由旋转、开闭自如,能够夹持并锁定缝合针。该发明需要复杂的内外穿线操作,上手难度大,成功率和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和缝合效率高的消化内镜下缝合用的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消化内镜下缝合用的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包括夹头和夹身,夹身包括软管和芯杆,夹身包括可脱离套管,可脱离套管的后端与软管的前端连接;夹头包括弹性的缝合夹和锚定针, 缝合夹两个夹臂的连接部插入到可脱离套管的内孔中;芯杆穿过软管,前端与缝合夹两个夹臂的连接部可拆卸连接;锚定针固定在第一夹臂的前端,位于第一夹臂的内侧,针尖朝内。
8.进一步地,第二夹臂的前端包括尖头,尖头的尖端朝内;锚定针与第一夹臂正交,缝合夹闭合时,锚定针的针尖位于尖头的后方。
9.进一步地,锚定针为弧形,针体上包括复数个倒刺,复数个倒刺分开布置在锚定针针体的内外弧侧。
10.进一步地,缝合夹两个夹臂的连接部为u字形,芯杆的前端固定在u字形连接部的底部。
11.进一步地,夹臂的前部为直线段,直线段的外侧,沿直线段的长度方向包括加强筋;夹臂的后部为弹性的弧形段,弧形段的后端与u字形的连接部连接。
12.进一步地,可脱离套管的内孔的前部为扁长孔,扁长孔在可脱离套管的前端开口;u字形连接部的宽度与扁长孔的宽度适配;缝合夹张口时,u字形连接部位于扁长孔中;缝合夹闭合时,芯杆将夹臂部分拉进扁长孔中。
13.进一步地,缝合夹为扁条形的弹性片。
14.进一步地,夹身包括连接头,可脱离套管的后端通过连接头与软管的前端连接。
15.进一步地,夹头闭合时,缝合夹两个夹臂的直线段平行。
16.进一步地,包括消化内镜管和操控手柄,消化内镜管包括内镜钳道;夹身穿过消化内镜管的内镜钳道,软管和芯杆的后端分别与操控手柄连接,夹头露在消化内镜管前端的外面。
17.本实用新型的消化内镜下缝合用的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缝合采用可脱离式缝合夹,用于夹紧两侧需缝合组织,脱离后留存体内,使其两组织创口边能够贴合愈合,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无需复杂的内外穿线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成功率,在缝合手术时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极大地缩减手术时间。
附图说明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的主视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头和夹身的立体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头和夹身的主视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头和夹身的立体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头的立体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杆锚定针的立体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杆部带有倒刺的锚定针的立体图;
26.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工作步骤1的示意图;
27.图9是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工作步骤2的示意图;
28.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工作步骤3的示意图;
29.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工作步骤4的示意图;
30.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工作步骤5的示意图;
31.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工作步骤6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
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的结构和原理如图1至图13所示,消化内镜管10、操控手柄(图中未示出,其结构如申请号为cn201710650190.5的发明所示)、夹头(缝合夹)20和夹身30。
34.夹身30包括软管31、柔性的芯杆(推拉杆)32,连接头33和可脱离套管34。可脱离套管34的后端通过连接头33与软管31的前端连接。
35.夹头20包括弹性的缝合夹20a和锚定针25。锚定针25为弧形,锚定针25的针体可以是如图6所示的光滑型,也可以像图7所示,针体上有多个倒刺251,多个倒刺251分开布置在锚定针25针体的内外弧侧。
36.缝合夹20a为扁条形的弹性片,包括两个夹臂21和u字形的连接部22,u字形的连接部22连接两个夹臂21。
37.夹臂21的前部为直线段211。直线段211的外侧,沿直线段211的长度方向有一条外凸的加强筋213。夹臂21的后部为弹性的弧形段212,夹臂21弧形段212的后端与u字形的连接部22的前端连接。
38.锚定针25固定在上夹臂21a的前端,位于上夹臂21a的内侧,锚定针25与上夹臂21a正交,锚定针25的针尖朝内。
39.下夹臂21b的前端有一个尖头214,尖头214的尖端朝内。缝合夹20a闭合时,锚定针25的针尖位于尖头214的后方。
40.芯杆32的前端固定在u字形连接部22的底部。
41.可脱离套管34的内孔通透,前部是扁长孔(导向槽)341,扁长孔341在可脱离套管34的前端有开口。u字形连接部22的宽度与扁长孔341的宽度适配。
42.缝合夹20a夹臂的连接部22插入到可脱离套管34的扁长孔341中。芯杆32穿过软管31,前端与u字形连接部22的底部可拆卸连接。
43.缝合夹20a张口时,u字形连接部22位于扁长孔341中。缝合夹20a闭合时,芯杆32将夹臂21部分拉进扁长孔341中。
44.消化内镜管10有两个平行的轴向通道,其中一个是内镜钳道,消化内镜管10的前端通过操控消化内镜调节其弯曲方向。
45.夹身30穿过消化内镜管10的内镜钳道,软管31和芯杆32的后端分别与操控手柄连接,夹头20露在消化内镜管10前端的外面。
4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主要用于在消化内镜下进行体内组织快速缝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软管31前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33,在连接头33前端连接有可脱离套管34,可脱离套管34的前端端面有一个扁长孔(导向槽)341,扁长孔(导向槽)341朝内部有一定深度,扁长孔(导向槽)341截面为矩形槽,在可脱离套管34的扁长孔(导向槽)341内部插套有夹头(缝合夹)20。夹头(缝合夹)20在无外力作用下整体呈v型敞口结构,整体为片状结构,在夹头(缝合夹)20的根部u形段为圆弧形的弯折端,夹头(缝合夹)20在v型段的两侧外端的结构段为弹性变形段,弹性变形段外侧的结构段为加强延长段,在加强延长段外侧结构段为缝合段。
47.夹头(缝合夹)20的弹性变形段具有弹性变形特性,在无外力作用下时,夹头(缝合夹)20的两个夹臂21在弹性变形段的弹性作用下,向两侧张开至合适角度,当夹头(缝合夹)20的两个夹臂21臂向内侧受力,夹头(缝合夹)20的两个夹臂21臂由敞口张开状态向内弯曲为成平行状态。加强延长段的上夹臂上设计有加强筋213,加强筋213整体在夹臂上向外侧面上圆弧拱起,加强筋213在夹臂走向方向上具有一定长度,加强筋213作用在于延长夹头(缝合夹)20的夹臂长度,增大夹头(缝合夹)20前端的开口张开程度。缝合段位于夹头(缝合夹)20的两端处,在上夹臂21a的缝合段内侧固定连接有锚定针25,采用锚定式结构,锚定针25的针体整体为圆弧形,下端端头为圆锥尖,且锚定针25的弧形半径即为缝合夹钳臂,使得其整体弧度与其张闭时转动的圆周轨迹弧度完全相符,保证该针在钳臂张合时能沿着其针体弧度进行圆弧平滑运动(而没有任何摆动)。
48.在夹头(缝合夹)20的下夹臂21b缝合段端头处一体设计有锥形的尖头214,尖头214朝相对于缝合段内侧约为90度弯折,下夹臂21b的缝合段略长与上夹臂21a的缝合段长度。如图3和图4所示,当夹头(缝合夹)20的两个夹臂21朝内侧受力使得两个夹臂21平行时,上夹臂21a的锚定针25与下夹臂21b的尖头214相互错开,锚定针25在内,弯折的尖头214在外。锚定针25长度略短于锚定针25两个夹臂21平行状态之间的间距。当缝合夹20闭合,两个夹臂21平行时,可以方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的前部经活检孔道进出。
49.当需要控制夹头(缝合夹)20张合时,通过芯杆(推拉杆)32带动夹头(缝合夹)20前后轴向移动,在可脱离套管34的扁长孔(导向槽)341内部对夹头(缝合夹)20进行张合约束,同时在夹头(缝合夹)20前后移动时,扁长孔(导向槽)341内部可以对夹头(缝合夹)20起到防歪斜作用。当夹头(缝合夹)20朝向扁长孔(导向槽)341方向移动时,弹性变形段回缩至扁长孔(导向槽)341内部,夹头(缝合夹)20闭合至平行状态。
50.本装置主要用于在消化内镜下对较大创口或高张力创口进行有效缝合。本装置基本结构与现有可反复开闭的内镜下金属缝合夹相似。本装置的特点是在缝合夹一侧夹臂的前端将原有短小且欠锐利的弯齿以细长而尖锐的锚定针替代。该锚定针外形与手术缝合针相同,其针体为圆弧形,且缝合针的弧形半径即为缝合夹臂,使得其整体弧度与其张闭时转动的圆周轨迹弧度完全相符,保证该针在钳臂张合时能沿着其针体弧度进行圆弧平滑运动(而没有任何摆动)。锚定针长度等同于常规金属缝合夹两侧钳臂间空隙的距离(约3mm),从而保证该缝合针于闭合状态完全可以顺利通过内镜活检孔道送至手术区域。
51.当需要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在消化内镜下载患者体内进行组织缝合时,本缝合装置布置在消化内镜管10的通道腔内部,由消化内镜管10的作用下输送至体内需缝合组织位置,需要对组织1与组织2进行缝合时,缝合操作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52.1、如图8所示,组织1与组织2的创口边之间具有一定宽度,通过操控消化内镜,消化内镜管10前端向上转动一定角度,使得夹头(缝合夹)20的夹口朝向组织1,此时夹头(缝合夹)20的两个夹臂张开。
53.2、如图9所示,操纵操控手柄(图中未示出),相对于消化内镜管10,软管31向前移动一定距离,向后拉动芯杆(推拉杆)32,在扁长孔(导向槽)341的导向收缩作用下,夹头(缝合夹)20收缩至闭合状态,在此状态下上夹臂21a的锚定针25穿刺贯穿组织1的内外侧面,配合下夹臂21b前端的尖头214,对组织1进行夹紧。
54.3、如图10所示,夹头(缝合夹)20上夹臂21a的锚定针25对组织贯穿后,内镜下操控夹头(缝合夹)20带动组织1至组织2创口边处,张开夹头(缝合夹)20,锚定针25勾挂住组织1 使其不会滑脱,组织1始终挂在锚定针25上。
55.4、如图11所示,通过操控消化内镜,消化内镜管10前端向下转动一定角度,使得夹头(缝合夹)20的夹口朝向组织2。夹头(缝合夹)20始终对组织1处于锚定针25勾挂状态。
56.5、如图12所示,操纵操控手柄(图中未示出),通过芯杆(推拉杆)32控制夹头(缝合夹)20夹口闭合,在闭合过程中,上下夹臂在勾挂组织1的同时,对组织2进行夹紧,在夹紧的同时锚定针25穿透组织2的外内面,此时锚定针25共同贯穿组织1与组织2,在缝合夹20闭合完成后,两个夹臂21平行,此时组织1与组织2的创口边处于被夹头(缝合夹)20夹紧贴合的状态,创口两侧组织完全对合在一起。
57.6、如图13所示,控制可脱离套管34脱离软管31与连接头33,使得可脱离套管34与夹头(缝合夹)20同步夹紧留存于组织1与组织2夹紧贴合的创口边处,便于组织1与组织2进行愈合。(可脱离套管34与连接头33的分离结构和夹头20与芯杆32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可以参考专利号为cn201420459339.3的实用新型)
58.图6所示的锚定针25可以用图7所示的锚定针25进行替换,图6所示的锚定针25在其弯曲走向的内外弧侧,一体固定设置有倒刺251,本实施例中在内外弧侧分别设置有两组本,两组倒刺251分别交错分布,倒刺251尖端倾斜朝向锚定针25根部,使用倒刺251的锚定针252,能够正常贯穿穿刺组织1并拉动至组织2位置处时,倒刺251能够有效的防止组织1从锚定针25处脱离,增加了操作的稳定性与成功率,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小了手术时间。
59.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60.1、本缝合夹一侧夹臂前端内侧固定有锚定针,锚定针的作用在于,第一次夹闭后锚定针可勾挂住创口一侧组织,并将其牵引至创口另一侧组织处进行有效的缝合,从而使巨大创口内镜下缝合这一重大的临床难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相比较现有缝合装置来说,极大的提高了缝合技术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61.2、缝合针针弧度与缝合夹双侧臂的运动弧度完全重合,有效保证了缝合针能够以最小阻力、最顺畅线路穿刺贯穿组织,从而保证了缝合针穿刺时的稳定性与成功率。
6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