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负压式吸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11888发布日期:2022-01-15 09:2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置负压式吸奶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吸奶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负压式吸奶器。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产妇在产下婴儿时,不能及时分泌乳汁,无法使婴儿自然顺利地哺乳,需要使用吸奶工具使其及时产奶;而有的产妇在产奶后相对婴儿吸食能力过剩,使产妇乳房胀痛,也需要吸奶工具将多余的乳汁吸出来。
3.目前,市场上的吸奶器包括电动吸奶器和手动吸奶器,其根本原理都是采用负压吸附的方式将乳汁吸出。
4.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现有的吸奶器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5.1)、一次能够吸取的乳汁量少,一旦产妇乳汁过多,需要多次反复的吸奶,才能缓解产妇乳房的胀痛,因此,费时费力,而且无法快速缓胀痛,体验感交较差;
6.2)、一般在吸奶的过程中,奶汁都是靠自重滴落至奶瓶中,且奶瓶内部不会产生任何压力,这样一来,在斜躺或侧卧吸奶时,很容易造成乳汁外流;
7.3)、整个吸奶过程中,由于奶瓶内部无负压,无法模拟婴儿口含妈妈乳头的吸奶状态,不仅无法产生好的吸乳效果,而且还容易造成产妇的吸奶不适,无法起到按摩和促进乳汁分泌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内置负压式吸奶器。
9.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0.一种内置负压式吸奶器,其包括吸取器组件、负压源,吸取器组件包括储奶瓶、吸乳罩、以及连接部,其中连接部具有分别与储奶瓶、吸乳罩、及负压源相连通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
11.第一端部与储奶瓶之间形成第一腔体,第二端部与吸乳罩形成第二腔体;
12.吸奶器还包括位于第一腔体内且自瓶口伸入储奶瓶内的负压调节器、以及负压调节器与储奶瓶的内腔相连通的单向乳汁通道,其中负压调节器具有相互隔开的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第一分腔与第三端部连通,第二分腔与第二腔体连通,内腔与第一分腔或第二分腔相连通,吸奶时,内腔内形成负压。
13.优选的,负压调节器包括套设在瓶口且伸入内腔的套筒、设置在套筒上且形成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的内隔件,其中在第二腔体上开设有乳汁通道,第二分腔与第二腔体通过乳汁通道相连通,套筒底部形成有乳汁出口,单向乳汁通道与乳汁出口连通,内隔件随着负压变化改变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的体积大小。这样设置,负压内置在储奶瓶内,设计简洁,体积小,方便携带。
14.具体的,第二端部包括具有与吸乳罩对接端口的端本体,其中端本体自与第一腔
体的间隔部分形成出奶口,乳汁通道与出奶口对接。
15.进一步的,吸乳罩包括呈喇叭状的吸奶部和仿生婴儿奶嘴,其中吸奶部自喇叭的收口端部对接在端本体的对接端口,仿生婴儿奶嘴包括塞入吸奶部内腔的内塞体、设置在内塞体的外端部且套设在吸奶部的喇叭开口边缘的塞套,其中内塞体形成有增厚部和薄壁部,在吸奶时,薄壁部随之变形,增厚部模拟呈婴儿的上下颚相对运动。这样设置,吸奶时,通过仿生婴儿奶嘴的张合运动,能够模拟婴儿吮吸母乳的过程,不仅能够达到按摩及催乳的效果,而且产妇使用起来非常舒适、无疼痛感。
16.优选的,在套筒的侧壁上形成有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与第一分腔或第二分腔连通。这样设置,保证储奶瓶的瓶腔内始终存在负压,一次吸取的乳汁量大,快速缓解产妇乳房的胀痛。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内隔件包括接头、能够收折或展开的活塞,其中接头套设在乳汁通道的出液端部上,活塞一端部连接在接头上、另一端部密封贴合在套筒内壁且沿着套筒长度方向相对运动,第二分腔包括能够随着活塞展开或收折的活塞内腔、及位于活塞与套筒之间的活动腔。这样设置,通过活塞的运动实现在储奶瓶内产生负压,结构简单可靠,便于实施。
18.具体的,接头的出液端形成的乳汁腔,且乳汁腔沿着乳汁通道长度方向逐步变小设置,活塞沿着乳汁通道长度方向呈外径逐渐变大的锥台状,其中自锥台的顶部对接在接头的出液端,自锥台的底部滑动设置在套筒内壁。这样设置,活塞与套筒之间的接触面积小,降低活塞运动的阻力,更易于吸奶过程的进行。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内隔件包括设置在套筒上的气囊组件,其中气囊组件内形成有气腔,气腔与第一端部的内腔形成第一分腔,气囊组件与套筒之间形成的腔体为第二分腔,第二分腔与乳汁通道连通。这样设置,第一分腔收缩时,第二分腔随之扩张,很容易产生足够的用于吸取乳汁的负压。
20.具体的,气囊组件包括套设在套筒的筒口边缘的套环、形成在套环内两个或多个相连通的气囊,其中两个或多个气囊之间形成将乳汁通道与第二分腔相连通的乳汁流道。
21.进一步的,内隔件还包括将乳汁通道与乳汁流道相连接的连接头。这样设置,防止乳汁溢流出乳汁通道。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气囊组件包括一端部与乳汁通道相连通、另一端部盖合在套筒上的气囊盖,气囊盖与第一端部的内腔形成第一分腔,气囊盖与套筒之间形成腔体为第二分腔。
23.具体的,气囊盖的一端部包括自乳汁通道内插入的插管、形成在插管周边且包覆在乳汁通道外周的包覆套,气囊盖的另一端部盖合在套筒的筒口端面,且气囊盖自一端部向另一端部外径逐步变大设置。这样设置,抽吸时,气囊盖表面承受负压大,更容易形变,进而产生能够吸取乳汁的负压。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在第二腔体上开设有乳汁通道,负压调节器包括自第一端部的内壁向内腔中延伸的隔套、位于内腔内的套筒、以及设置在套筒上且位于隔套内部的内隔件,其中内隔件一端部与乳汁通道连通、另一端部与隔套及套筒相连接,且内隔件、套筒、隔套、以及第一端部的内壁形成相隔开的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套筒底部形成有乳汁出口,单向乳汁通道与乳汁出口连通,内隔件随着负压变化改变第
一分腔和第二分腔的体积大小。
25.具体的,套筒的筒径为r1,隔套的直径为r2,乳汁通道的直径为r3,其中r1>r2>r3,内隔件自乳汁通道向套筒所形成腔体的直径逐步变大设置,且内隔件远离乳汁通道端部位于对接端部的套筒内壁和隔套外壁之间。
26.进一步的,在隔套或者套筒形成有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与第一分腔或第二分腔连通。这样设置,吸奶时,能够保证储奶瓶内始终保持负压状态,提高吸乳效果。
27.优选地,第二端部包括具有与吸乳罩对接端口的端本体,其中端本体自与第一腔体的间隔部分形成出奶口,乳汁通道与出奶口对接;
28.吸乳罩包括呈喇叭状的吸奶部和仿生婴儿奶嘴,其中吸奶部自喇叭的收口端部对接在端本体的对接端口,仿生婴儿奶嘴包括塞入吸奶部内腔的内塞体、设置在内塞体的外端部且套设在吸奶部的喇叭开口边缘的塞套、以及设置在内塞体的内端部的塞嘴,其中内塞体形成有增厚部和薄壁部,在吸奶时,薄壁部随之变形,增厚部模拟呈婴儿的上下颚相对运动,吸出的奶汁自塞嘴滴落至下方的乳汁通道。这样设置,减小内塞体内端部的开口,在吸奶时,便于内塞体更好地模拟婴儿的吮吸动作。
29.此外,第三端部内部形成有气流通道且具有连接端和插接端,其中连接端与第一端部连接,气流通道与第一分腔相连通,插接端与第一端部的外侧隔开。这样设置,便于连接负压源。
30.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31.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将负压调节器进行内置,所形成的负压调节空间变大,使得一次能够吸取的乳汁量大,无需反复吸奶,快速缓解产妇乳房胀痛;另一方面在奶瓶内保持负压,模拟出婴儿吮吸母乳的状态,不仅达到按摩及催乳的效果,而且产妇使用起来非常的舒适、无疼痛感,同时吸奶的腔体全程闭合,有效解决斜躺或侧卧吸奶时的乳汁外流问题,特别适用于剖腹产妈妈。
附图说明
32.图1为实施例1的内置负压式吸奶器的半剖示意图;
33.图2为图1中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实施例2的内置负压式吸奶器的半剖示意图;
35.图4为图3中气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图3中气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另一视角);
37.图6为实施例3的内置负压式吸奶器的半剖示意图;
38.图7为图6中气囊盖的结构示意图;
39.图8为实施例4的内置负压式吸奶器的半剖示意图;
40.其中:1、吸取器组件;10、储奶瓶;11、吸乳罩;110、吸乳部;111、仿生婴儿奶嘴;s0、内塞体;s00、增厚部;s01、薄壁部;s1、塞套;s2、塞嘴;12、连接部;d1、第一端部;q1、第一腔体;d2、第二端部;d20、端本体;k1、出奶口;q2、第二腔体;r1、乳汁通道;d3、第三端部;d30、连接端;d31、插接端;
41.2、负压调节器;20、套筒;k2、乳汁出口;k3、气流通道;21、内隔件;f1、第一分腔;f2、第二分腔;f20、活塞内腔;f21、活动腔;210、接头;q3、乳汁腔;211、活塞;212、气囊组件;
t0、套环;t1、气囊;r2、乳汁流道;213、连接头;214、气囊盖;g0、插管;g1、包覆套;22、隔套;
42.3、单向乳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
ꢀ“
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7.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9.实施例1
5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置负压式吸奶器为活塞式吸奶器,其包括吸取器组件1、负压调节器2、单向乳汁通道3、及负压源。
51.具体的,吸取器组件1包括储奶瓶10、吸乳罩11、以及连接部12,其中连接部12具有分别与储奶瓶10、吸乳罩11、及负压源相连通的第一端部d1、第二端部d2和第三端部d3,第
一端部d1与储奶瓶10之间形成第一腔体q1,第二端部d2与吸乳罩11形成第二腔体q2, 且在第二腔体q2上开设有向下延伸的乳汁通道r1。
52.储奶瓶10自瓶口的外周通过螺纹与第一端部d1相配合连接。
53.为了方便实施,第二端部d2包括具有与吸乳罩11对接端口的端本体d20,其中端本体d20自与第一腔体q1的间隔部分形成出奶口k1,乳汁通道r1与出奶口k1对接。
54.吸乳罩11包括呈喇叭状的吸奶部110和仿生婴儿奶嘴111,其中吸奶部110自喇叭的收口端部对接在端本体d20的对接端口,仿生婴儿奶嘴111包括塞入吸奶部110内腔的内塞体s0、设置在内塞体s0的外端部且套设在吸奶部110的喇叭开口边缘的塞套s1,内塞体s0形成有增厚部s00和薄壁部s01,在吸奶时,薄壁部s01随之变形,增厚部s00模拟呈婴儿的上下颚相对运动。这样设置,吸奶时,通过仿生婴儿奶嘴的张合运动,能够模拟婴儿吮吸母乳的过程,不仅能够达到按摩及催乳的效果,而且产妇使用起来非常舒适、无疼痛感。
55.同时,本例中涉及的仿生婴儿奶嘴111材质为硅胶。
56.负压调节器2包括套设在瓶口且伸入储奶瓶10内腔的套筒20、设置在套筒20上且形成第一分腔f1和第二分腔f2的内隔件21,其中第一分腔f1与第三端部d3连通,第二分腔f2与第二腔体q2通过乳汁通道r1相连通,且吸乳时,内隔件21随着负压变化改变第一分腔f1和第二分腔f2的体积大小。这样设置,负压内置在储奶瓶内,设计简洁,体积小,方便携带。
57.具体的,套筒20底部形成有乳汁出口k2,单向乳汁通道3与乳汁出口k2连通。这样一来,负压调节器与储奶瓶的内腔相连通,便于储奶瓶对乳汁的收集。
58.结合图2所示,在套筒20的侧壁上形成有气流通道k3,且储奶瓶10的内腔通过气流通道k3与第一分腔f1连通,吸奶时,储奶瓶10的内腔形成负压。这样设置,保证储奶瓶的瓶腔内始终存在负压,一次吸取的乳汁量大,快速缓解产妇乳房的胀痛。
59.本例中,内隔件21包括接头210、能够收折或展开的活塞211。
60.接头210套设在乳汁通道r1的出液端部上,活塞211一端部连接在接头210上、另一端部密封贴合在套筒20内壁且上下运动,第二分腔f2包括能够随着活塞211展开或收折的活塞内腔f20、及位于活塞211与套筒20之间的活动腔f21。这样设置,通过活塞的运动实现在储奶瓶内产生负压,结构简单可靠,便于实施。
61.具体的,接头210的出液端形成乳汁腔q3,且乳汁腔q3自上而下逐步变小设置,活塞211自上而下呈外径逐渐变大的锥台状,其中自锥台的顶部对接在接头210的出液端,自锥台的底部滑动设置在套筒20内壁。这样设置,活塞与套筒之间的接触面积小,降低活塞运动的阻力,更易于吸奶过程的进行。
62.此外,第三端部d3内部形成有气流通道且具有连接端d30和插接端d31,其中连接端d30与第一端部d1连接,气流通道与第一分腔f1相连通,插接端d31与第一端部d1的外侧隔开。这样设置,便于连接负压源。
63.实施例2
64.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置负压式吸奶器为肺叶式吸奶器,其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内隔件21。
65.本例中,内隔件21包括设置在套筒20上的气囊组件212,其中气囊组件212内形成有气腔,气腔与第一端部d1的内腔形成第一分腔f1,气囊组件212与套筒20之间形成的腔体
为第二分腔f2。这样设置,第一分腔收缩时,第二分腔随之扩张,很容易产生足够的用于吸取乳汁的负压。
66.具体的,第一分腔f1与第三端部d3连通,第二分腔f2通过乳汁通道r1与第二腔体q2相连通、通过气流通道k3与储奶瓶10的内腔连通,且吸乳时,内隔件21随着负压变化改变第一分腔f1和第二分腔f2的体积大小。这样设置,第一分腔收缩时,第二分腔随之扩张,很容易产生足够的用于吸取乳汁的负压。
67.结合图4至图5所示,气囊组件212包括套设在套筒20的筒口边缘的套环t0、形成在套环t0内两个气囊t1,其中两个气囊t1之间形成将乳汁通道r1与第二分腔f2相连通的乳汁流道r2。两个气囊t1并列并形成肺叶状,模拟婴儿吮吸母乳的状态,吸乳效果更好。
68.此外,内隔件21还包括将乳汁通道r1与乳汁流道r2相连接的连接头213。这样设置,防止乳汁溢流出乳汁通道。
69.实施例3
70.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置负压式吸奶器为气囊盖式吸奶器,其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内隔件21。
71.本例中,内隔件21包括一端部与乳汁通道r1相连通、另一端部盖合在套筒20上的气囊盖214,气囊盖214与第一端部d1的内腔形成第一分腔f1,气囊盖214与套筒20之间形成腔体为第二分腔f2。
72.结合图7所示,气囊盖214的一端部包括自乳汁通道r1内插入的插管g0、形成在插管g0周边且包覆在乳汁通道r1外周的包覆套g1,气囊盖214的另一端部盖合在套筒20的筒口端面,且气囊盖214自一端部向另一端部外径逐步变大设置。这样设置,抽吸时,气囊盖表面承受负压大,更容易形变,进而产生能够吸取乳汁的负压。
73.实施例4
74.结合图8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置负压式吸奶器为隔片式吸奶器,其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主要在于负压调节器2。
75.具体的,负压调节器2包括自第一端部d1的内壁向储奶瓶10内腔中延伸的隔套22、位于储奶瓶10内腔内的套筒20、以及设置在套筒20上且位于隔套22内部的内隔件21。
76.内隔件21一端部与乳汁通道r1连通、另一端部与隔套22及套筒20相连接,且内隔件21、套筒20、隔套22、以及第一端部d1的内壁形成相隔开的第一分腔f1和第二分腔f2,套筒20底部形成有乳汁出口k2,单向乳汁通道3与乳汁出口k2连通,内隔件21随着负压变化改变第一分腔f1和第二分腔f2的体积大小。
77.本例中,套筒20的筒径为r1,隔套22的直径为r2,乳汁通道r1的直径为r3,其中r1>r2>r3,内隔件21自乳汁通道r1向套筒20所形成腔体的直径逐步变大设置,且内隔件21远离乳汁通道r1端部位于对接端部的套筒20内壁和隔套22外壁之间。
78.进一步的,在套筒20形成有气流通道k3,气流通道k3与第二分腔f2连通。这样设置,吸奶时,能够保证储奶瓶内始终保持负压状态,提高吸乳效果。
79.同时,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还在于:本实施例的仿生婴儿奶嘴111包括塞入吸奶部110内腔的内塞体s0、设置在内塞体s0的外端部且套设在吸奶部110的喇叭开口边缘的塞套s1、以及设置在内塞体s0的内端部的塞嘴s2,内塞体s0形成有增厚部s00和薄壁部s01,在吸奶时,薄壁部s01随之变形,增厚部s00模拟呈婴儿的上下颚相对运动,塞嘴s2位于
出奶口k1的上方。
80.综上,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势:
81.1、将负压调节器进行内置,所形成的负压调节空间变大,使得一次能够吸取的乳汁量大,无需反复吸奶,快速缓解产妇乳房胀痛,尤其是手动吸奶,相对省力;
82.2、在奶瓶内保持负压,模拟出婴儿吮吸母乳的状态,不仅达到按摩及催乳的效果,而且产妇使用起来非常的舒适、无疼痛感;
83.3、吸奶的腔体全程闭合,不会出现奶汁外流的现象,有效解决斜躺或侧卧吸奶时的乳汁外流问题,特别适用于剖腹产妈妈;
84.4、负压的调节,采用活塞式或者肺叶式或者气囊盖合式等等,款式多元化,增强用户的体感;
85.5、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方便,而且在硅胶的设置下,不仅无毒无害、便于清洁,而且与皮肤的接触感舒适,此外,加工方便,便于生产。
86.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