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15887发布日期:2022-01-15 09:47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尿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在肌肤对置面具有槽的尿布。


背景技术:

2.以往,为了提高透气性,已知在与穿用者的肌肤对置的肌肤对置面具有也被称为压花的槽的尿布。例如,提出了在构成肌肤对置面(肌肤抵接面)的正面片材上带有以交错状的图案设置有凹凸形状的槽的尿布(参照专利文献1)。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343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然而,在肌肤对置面交错状地设置的槽(凹部)在穿用状态的尿布中不与外部连通,因此有可能无法将尿布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因此,以往的尿布在提高透气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7.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那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尿布的透气性。
8.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尿布,所述尿布在比与穿用者的肌肤对置的肌肤对置面靠非肌肤侧处具有吸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尿布包含:第一槽,其是使包含长度方向的端部在内的端区域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而成的,所述第一槽在所述端区域的所述肌肤对置面处向非肌肤侧凹陷;以及第二槽,其在比所述端区域靠长度方向的内侧处,以至少一部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吸收体重叠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二槽在所述肌肤对置面处朝向非肌肤侧凹陷,并且与所述第一槽连通。
9.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端区域具有第一弹性部件,该第一弹性部件设置成固定于所述第一槽的底部并且不固定于所述第一槽的侧部,该第一弹性部件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尿布具有凹部,该凹部在比所述端部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的所述肌肤对置面处向非肌肤侧凹陷,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包含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中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
11.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凹部在比所述吸收体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处沿着所述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设置。
12.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吸收体具有:主部,其构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以及薄壁部,其在比所述主部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处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厚度方向的尺寸比所述主部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小,所述凹部设置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薄壁部重叠的区域。
13.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尿布具有一对壁部,该一对壁部在所述凹部
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肌肤侧突出地设置,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
14.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壁部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部件,所述壁部通过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在长度方向上收缩而向肌肤侧立起。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尿布具有顶片,该顶片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配置的基底材料和与所述基底材料的肌肤侧重叠的正面材料,该顶片构成所述肌肤对置面,在所述第二槽中包含接合槽,该接合槽是将所述正面材料断续地固定于所述基底材料而成的。
16.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二槽中包含挤压槽,该挤压槽是对构成所述肌肤对置面的顶片进行挤压而成的。
17.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吸收体具有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内槽和沿厚度方向贯穿的缝隙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第二槽中包含凹陷槽,该凹陷槽是使构成所述肌肤对置面的顶片的一部分进入所述内槽和所述缝隙中的至少一方而成的。
18.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槽中包含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槽。
19.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二槽中包含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槽。
20.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二槽中包含倾斜槽,该倾斜槽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吸收体重叠的区域中,在与所述长度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双方交叉的倾斜方向上延伸。
21.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二槽中包含所述倾斜槽,所述倾斜槽在朝向所述端部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所述倾斜方向上延伸,在所述第一槽中包含侧槽,该侧槽从所述倾斜槽起在朝向所述端部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所述倾斜方向上延伸。
22.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槽具有:上游部,其从所述第二槽延伸出;以及下游部,其从所述上游部延伸到所述端部并且横截面积比所述上游部的横截面积大。
23.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尿布具有固定带,该固定带设置于前身部分和后身部分中的一方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固定于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另一方,所述第一槽设置于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所述一方的所述固定带之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尿布具有环状的腰围部,该腰围部是使前身部分以及后身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彼此连结而成的,所述第一槽设置于所述腰围部。
25.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在所述端区域中,使构成所述第一槽的肌肤侧部件假想地在宽度方向上伸长而形成为平面状的情况下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使配置于比所述肌肤侧部件靠非肌肤侧处的非肌肤侧部件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
26.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尿布,所述尿布在比与穿用者的肌肤对置的肌肤对置面靠非肌肤侧处具有吸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尿布包含:第一槽,其是使包含长度方向的端部在内的端区域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而成的,所述第一槽在所述端区域的所述肌肤对置面处向非肌肤侧凹陷;第二槽,其在比所述端区域靠长度方向的内侧处,以至少一部
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吸收体重叠并且与所述第一槽分离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二槽在所述肌肤对置面处向非肌肤侧凹陷;以及凹部,其在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二槽之间的所述肌肤对置面处向非肌肤侧凹陷,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使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二槽彼此连通。
27.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槽中包含延长槽,该延长槽从所述第二槽的延长线上起延伸到所述端部。
28.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端区域具有第一弹性部件,该第一弹性部件设置成固定于所述第一槽的底部并且不固定于所述第一槽的侧部,该第一弹性部件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29.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尿布具有第三槽,该第三槽在比所述凹部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所述肌肤对置面处朝向非肌肤侧凹陷,并且从比所述端区域靠长度方向的内侧处延伸至所述端部。
30.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凹部在比所述吸收体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处沿着所述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设置。
31.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吸收体具有:主部,其构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以及薄壁部,其在比所述主部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处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厚度方向的尺寸比所述主部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小,所述凹部设置于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薄壁部重叠的区域。
32.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尿布具有一对壁部,该一对壁部在所述凹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肌肤侧突出地设置,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
33.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壁部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部件,所述壁部通过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在长度方向上收缩而向肌肤侧立起。
34.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尿布具有顶片,该顶片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配置的基底材料和与所述基底材料的肌肤侧重叠的正面材料,该顶片构成所述肌肤对置面,在所述第二槽中包含接合槽,该接合槽是将所述正面材料断续地固定于所述基底材料而成的。
35.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二槽中包含挤压槽,该挤压槽是对构成所述肌肤对置面的顶片进行挤压而成的。
36.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吸收体具有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内槽和沿厚度方向贯穿的缝隙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第二槽中包含凹陷槽,该凹陷槽是使构成所述肌肤对置面的顶片的一部分进入所述内槽和所述缝隙中的至少一方而成的。
37.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槽中包含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槽。
38.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二槽中包含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槽。
39.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二槽中包含倾斜槽,该倾斜槽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吸收体重叠的区域中,在与所述长度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双方交叉的倾斜方向上延伸。
40.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槽具有:上游部,其从所述凹部延伸出;
以及下游部,其从所述上游部延伸到所述端部,并且横截面积比所述上游部的横截面积大。
41.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尿布具有固定带,该固定带设置于前身部分和后身部分中的一方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固定于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另一方,所述第一槽设置于所述前身部分及所述后身部分的所述一方的所述固定带之间。
42.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所述尿布具有环状的腰围部,该腰围部是使前身部分以及后身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彼此连结而成的,所述第一槽设置于所述腰围部。
43.在本实用新型的尿布中,优选为,在所述端区域中,使构成所述第一槽的肌肤侧部件假想地在宽度方向上伸长而形成为平面状的情况下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使配置于比所述肌肤侧部件靠非肌肤侧处的非肌肤侧部件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
44.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尿布的透气性。
附图说明
45.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46.图2是从肌肤侧观察图1的尿布的俯视图。
47.图3是从肌肤侧观察使端区域起皱的图1的尿布的后身部分的俯视图。
48.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槽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49.图5是图1的尿布的第一槽和第二槽的示意性俯视图。
50.图6a、图6b是第一槽的示意性横向剖视图,图6a表示下游部,图6b表示上游部。
51.图7是用于说明作为接合槽的第二槽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52.图8a、图8b是用于说明第二槽的变形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a表示挤压槽,图8b表示凹陷槽。
53.图9是用于说明凹部的示意性剖视图。
54.图10是用于说明凹部的变形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55.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尿布的第一槽和第二槽的示意性俯视图(与图5对应的图)。
56.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尿布的立体图。
57.图13是对端区域中的肌肤侧部件以及非肌肤侧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进行比较的示意性剖视图。
58.图14是例示穿用状态的尿布的立体图。
59.图15是从肌肤侧观察使端区域起皱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后身部分的俯视图(与图3对应的图)。
60.图16是图15的尿布的第一槽和第二槽的示意性俯视图(与图5对应的图)。
61.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尿布的第一槽和第二槽的示意性俯视图(与图16对应的图)。
62.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尿布的立体图。
63.标号说明
64.1:带(固定带);2、2’、2”:尿布;2a:前身部分;2b:后身部分;2c:裆部;2d:腰围部;2f:腹侧端部(长度方向的端部);2r:背侧端部(长度方向的端部);3:第一槽;3a:第一直线
槽;3b:侧槽;3d:通气槽;3e:延长槽;4:第二槽;4a:第二直线槽;4b:内倾斜槽(倾斜槽);4c:外倾斜槽(倾斜槽);4d:倾斜槽;4x:接合槽;4y:挤压槽;4z:凹陷槽;5:第三槽;6,6’:凹部;7:纵向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8:非连通槽;9:横向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非肌肤侧部件);9a:接合部;9b:非接合部;9c:长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12、12’、12”:尿布;10:记号;20,20’:端区域;21、21’,21”:吸收体;21a:内槽;21b:缝隙;21c:主部;21d:薄壁部;21r:长度方向的端部;22:顶片(肌肤侧部件);22a:正面材料;22b:基底材料;22c:接合部;22d:非接合部;23:侧片;23a:侧内侧部(壁部);24:背片;25:覆盖片;26:贴片;27:立体褶裥;28:腿部褶裥;29、29’:腰部褶裥;31:底部;32:侧部;33:下游部;34:上游部;41:底部;42:侧部;ci:沿着肌肤对置面的周长;co:沿着非肌肤对置面的周长;h1:下游部33中的侧部32的高度尺寸;h2:上游部34中的侧部32的高度尺寸;l:延长线;o、o’:宽度方向的中心线;p、p1、p2:连接点;p1’、p2’、p3’:起点;w1:下游部33中的底部31的宽度尺寸;w2:上游部34中的底部31的宽度尺寸;wi:使肌肤侧部件假想地在宽度方向上伸长而形成为平面状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wo:使非肌肤侧部件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65.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尿布。该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并没有排除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没有明示的各种变形、技术的应用的意图。本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另外,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取舍选择,或者可以适当组合。
66.<第一实施方式>
67.[1.结构]
[0068]
[1-1.整体结构]
[0069]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2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0070]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是在穿用于穿用者的穿用状态下由固定带1(以下简称为“带1”)将与穿用者的腹部对置的前身部分2a和与穿用者的背部对置的后身部分2b彼此连结的带型尿布。在此,作为尿布2,例示纸尿布(所谓的一次性尿布)。另外,在尿布2中,除了上述的前身部分2a和后身部分2b以外,还设置有在穿用状态下与穿用者的裆间对置的裆部2c。裆部2c在尿布2展开成平面状的展开状态下位于前身部分2a与后身部分2b之间。
[0071]
以下,将在展开状态下连结前身部分2a与后身部分2b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另外,将在穿用状态下朝向穿用者的肌肤的一侧设为“肌肤侧”,将该相反侧设为“非肌肤侧”。进而,将连结肌肤侧与非肌肤侧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此外,将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设为“俯视”。
[0072]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以宽度方向的中心线o为基准对称地形成。尿布2具有带1、吸收体21、各种片材22~26和各种褶裥27~29。以下,依次说明这些结构。
[0073]
<带>
[0074]
带1以不能拆装的方式设置于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中的一方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以可拆装的方式设置于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中的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设置于后身部分2b(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中的一方)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在穿用尿布2时固定于前身部分2a(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中的另一方)的带1。另外,带1的个数没有
特别限定,在此示出在后身部分2b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各设置一个(合计一对)带1的例子。
[0075]
<吸收体>
[0076]
吸收体21是吸收并保持水分的衬垫状的部件。吸收体21例如通过利用亲水性的无纺布或薄纸等包芯片材包覆衬垫而形成,该衬垫是将高吸水性树脂(sap;super absorbent polymer)与绒毛浆混合而成的,与带1、片材22~26相比,吸收体2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以下,也称为“厚度尺寸”)大。吸收体21遍及前身部分2a、裆部2c和后身部分2b地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吸收体21在尿布2中设置于与穿用者的肌肤对置的肌肤对置面的非肌肤侧。即,在吸收体21的肌肤侧重叠有构成肌肤对置面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述的顶片22)。
[0077]
<片材>
[0078]
片材22~26均为在展开状态下沿着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扩展的片状的构件。
[0079]
在吸收体21的肌肤侧配置有具有透液性的顶片22。本实施方式的顶片22构成尿布2的肌肤对置面。顶片22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形成得比吸收体21长,以从肌肤侧覆盖吸收体21的方式设置。顶片22例如由织布、无纺布形成。
[0080]
在此,例示遍及尿布2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地设置的顶片22。即,如图2所示,顶片22从尿布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2f延伸至另一端部2r。以下,将尿布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2f和另一端部2r中的前身部分2a侧的一方也称为“腹侧端部2f”,将后身部分2b侧的另一方也称为“背侧端部2r”。
[0081]
为了防止从吸收体21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漏液,在顶片22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处配置有具有不透液性的侧片23。侧片23例如由sms(spunbond meltblown spunbond:纺粘熔喷纺粘)无纺布、smms(spunbond meltblown meltblown spunbond:纺粘熔喷熔喷纺粘)无纺布形成。
[0082]
各侧片23的宽度方向的内侧部分23a(壁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顶片22重叠地配置。以下,将该内侧部分23a也称为“侧内侧部23a”。
[0083]
侧内侧部23a设置于顶片22的肌肤侧,沿长度方向延伸。侧内侧部23a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固定于顶片22,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成为自由端。因此,侧内侧部23a从顶片22向肌肤侧呈片状突出地设置。本实施方式的侧内侧部23a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纵向弹性部件7(第二弹性部件),成为后述的立体褶裥27。
[0084]
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从吸收体21向非肌肤侧的漏液而在吸收体21的非肌肤侧配置有具有不透液性的背片24。背片24例如由膜形成。
[0085]
为了加强背片24并且提高触感(例如手感)而在背片24的非肌肤侧配置覆盖片25。覆盖片25例如由织布、无纺布形成。另外,在覆盖片25与侧片23之间夹持安装有带1。
[0086]
在覆盖片25的非肌肤侧粘贴有形成固定带1的目标区域的贴片26。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设置于前身部分2a的贴片26。贴片26与设置于带1的固定材(省略图示)一起构成紧固机构。作为该紧固机构,例如能够应用通过钩构件(阳构件)和环构件(阴构件)机械结合的面状搭扣。
[0087]
<褶裥>
[0088]
褶裥27~29通过橡胶、伸缩膜、聚氨酯等弹性部件,使侧片23、覆盖片25等起皱成褶皱状而构成。褶裥27~29具有提高尿布2对穿用者的贴合性的功能。另外,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褶裥27~29的褶皱被拉伸的尿布2。
[0089]
立体褶裥27构成为,以使侧内侧部23a能够通过纵向弹性部件7沿长度方向伸缩的方式起皱。立体褶裥27在顶片2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肌肤侧设置有一对,在长度方向上延伸。
[0090]
纵向弹性部件7安装于各侧内侧部23a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在此,示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线状的多个纵向弹性部件7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例子。立体褶裥27(即侧内侧部23a)通过纵向弹性部件7在长度方向上收缩而向肌肤侧立起。
[0091]
腿部褶裥28设置在尿布2中的沿着穿用者的腿部的部位。腿部褶裥28例如构成为使侧片23、背片24和覆盖片25起皱。
[0092]
腰部褶裥29设置在尿布2中的与穿用者的腰部(臀部的上方)对置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腰部褶裥29构成为,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横向弹性部件9(第一弹性部件),使片材22~25在宽度方向上能够伸长地起皱。在此,例示了沿长度方向且沿宽度方向配置的片状的横向弹性部件9。横向弹性部件9夹设在顶片22与背片24之间。
[0093]
[1-2.主要部分结构]
[0094]
图3是从肌肤侧观察腰部褶裥29中的使片材22~25起皱的后身部分2b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尿布2在肌肤对置面具有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多个槽3、4。槽3、4在穿用状态的尿布2中与穿用者的肌肤之间隔开间隙地设置,成为空气的通道。另外,在图3以及后述的图5中,用粗线示意性地表示槽3、4,仅对它们的一部分标注标号。
[0095]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包含第一槽3和第二槽4中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的凹部6。凹部6是在比背侧端部2r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的肌肤对置面中向非肌肤侧凹陷的部位。在包含第一槽3和第二槽4中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的凹部6中,设置有第一槽3或第二槽4的部位与未设置第一槽3及第二槽4的部位相比向非肌肤侧大幅地凹陷。凹部6划分出用于捕捉(捕获)通过第一槽3或第二槽4的尿、粪便等排泄物的空间。
[009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上述的立体褶裥27突出地设置于肌肤侧。换言之,凹部6被通过纵向弹性部件7的收缩而向肌肤侧立起的两个立体褶裥27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夹持。
[0097]
具体而言,槽3、4被分为:第一槽3,其是使包含尿布2的背侧端部2r的端区域20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而成的;以及第二槽4,其设置于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裆部2c侧)。第一槽3形成于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收缩的端区域20的肌肤对置面。与此相对,第二槽4与尿布2的宽度方向的伸缩状态无关地形成于肌肤对置面。
[0098]
另外,端区域20设定于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在此,在后身部分2b中,例示出被设定为背侧端部3r与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21r之间的整个区域的端区域20。
[0099]
第一槽3设置于后身部分2b中的一对带1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槽3由腰部褶裥29形成。即,第一槽3通过利用横向弹性部件9使构成肌肤对置面的顶片22起皱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横向弹性部件9的宽度方向的收缩而形成于肌肤对置面的褶皱与横向弹性部件9相比在长度方向上设置得较长。由此,第一槽3与横向弹性部件9相比在长度方向上较长地延伸。
[0100]
本实施方式的横向弹性部件9在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下,相对于平面状的顶片22在宽度方向上断续地固定(接合)。
[0101]
如图4所示,横向弹性部件9在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的多个接合部9a处固定于顶片22,接合部9a之间的非接合部9b不固定于顶片22。在横向弹性部件9的宽度方向的伸长被解除(或放松)的状态下,顶片22中的与横向弹性部件9的接合部9a固定的部分构成第一槽3的底部31,未与横向弹性部件9固定的部分的一部分构成第一槽3的侧部32。这样,横向弹性部件9设置成固定于第一槽3的底部31而不固定于第一槽3的侧部32。
[0102]
图5是第一槽3及第二槽4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槽3利用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上述接合部9a,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横向弹性部件9重叠的区域中,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另外,第一槽3在比横向弹性部件9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后述的下游部33)处也沿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到成为自由端的背侧端部2r为止。
[0103]
与此相对,第一槽3在比横向弹性部件9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由横向弹性部件9实现的顶片22的收缩逐渐被解除,因此,朝向长度方向的内侧(吸收体21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即,位于尿布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不与中心线o重叠的区域)的第一槽3从第二槽4起朝向背侧端部2r侧且宽度方向的内侧倾斜(向与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这两者交叉的方向)延伸后,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从与横向弹性部件9重叠的区域起沿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
[0104]
另外,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中心线o上)的第一槽3的整体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槽3中包含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槽3a。
[0105]
在此,也将各第一槽3中的位于比横向弹性部件9靠长度方向的外侧(背侧端部2r侧)的部分称为下游部33,将除此以外的部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横向弹性部件9重叠的部分以及位于比横向弹性部件9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的部分)称为上游部34。在各第一槽3中,下游部33与上游部34连续(连通)。
[0106]
上游部34从第二槽4起向长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另外,下游部33从上游部34延伸至背侧端部2r。
[0107]
如图6a、图6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各第一槽3中,下游部33的横截面积a1设定为比上游部34的横截面积a2大(a1>a2)。这里所说的横截面积a1、a2是在与第一槽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横截面中由第一槽3划分出的空间的面积。
[0108]
因此,如图6a所示,横截面为矩形的下游部33的横截面积a1被计算或者近似为下游部33中的底部31的宽度尺寸w1(槽宽)与下游部33中的侧部32的高度尺寸h1(槽深度)之积(a1=w1
×
h1)。同样地,如图6b所示,横截面为矩形的上游部34的横截面积a2被计算或者近似为上游部34中的底部31的宽度尺寸w2(槽宽)与上游部34中的侧部32的高度尺寸h2(槽深度)之积(a2=w2
×
h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下游部33形成为与长度方向的位置无关地具有大致相同的横截面积a1。上游部34也同样地形成为具有大致相同的横截面积a2。
[0109]
腰部褶裥29(横向弹性部件9)的伸缩状态根据穿用者的腰围长度(躯体部的周长)而变化。具体而言,穿用者的腰围长度越大,则腰部褶裥29在宽度方向(对于穿用者而言的左右方向)上越大幅地伸长。
[0110]
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区域20中,以即使在穿用状态下横向弹性部件9在宽度方向上被拉伸也可靠地形成第一槽3(第一槽3残留于端区域20)的方式,规定构成第一槽3的肌肤侧部件和配置于比肌肤侧部件靠非肌肤侧的非肌肤侧部件的伸长状态下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以下,也称为“宽度尺寸”)的大小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片22相当于上述的肌肤侧部件。另外,这里所说的非肌肤侧部件是指在端区域20中构成不与穿用者的肌肤对置(配置于
比肌肤对置面靠非肌肤侧)的非肌肤对置面的部件。作为该非肌肤侧部件,可以举出配置于比顶片22靠非肌肤侧的横向弹性部件9、背片24以及覆盖片25。
[0111]
详细地说明,在端区域20中,使肌肤侧部件假想地在宽度方向上伸长而形成为平面状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比使非肌肤侧部件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大。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形成端区域20:使顶片22假想地(直至第一槽3消失为止)在宽度方向上伸长而形成为平面状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wi比横向弹性部件9中的与顶片22重叠的部分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wo大(成为wi>wo)。
[0112]
假设在上述的宽度尺寸wi、wo的大小关系颠倒(wo>wi)的情况下,由于在横向弹性部件9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之前顶片22呈平面状地延伸,因此根据尿布2的穿用状态,存在第一槽3从肌肤对置面消失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如果如上述那样规定了宽度尺寸wi、wo的大小关系(wi>wo),则即使横向弹性部件9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由于顶片22被保持为褶皱的状态,因此维持在肌肤对置面形成有第一槽3的状态。另外,作为上述的宽度尺寸wo,也可以代替横向弹性部件9而采用使背片24、覆盖片25中的在端区域20处与顶片22重叠的部分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
[0113]
如图14所示,尿布2在向腰身长度大的穿用者的穿用状态(以下,也称为“最大穿用状态”)下,一对带1固定于贴片26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更具体而言,在最大穿用状态下,在设置于带1的固定材的整体与贴片26重叠的范围内,带1固定于贴片26的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部分。如图14中双点划线所示,在将表示带1的固定目标(目标位置)的多个记号10(图案、记号、文字等)在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于贴片26的情况下,将带1固定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记号10的状态对应于最大穿用状态。另外,在图14中,与图3同样地,用粗线示意性地示出第一槽3,仅对它们的一部分标注标号。
[0114]
如上所述,在规定了宽度尺寸wi、wo的大小关系(wi>wo)的情况下,即使在最大穿用状态下横向弹性部件9(腰部褶裥29)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第一槽3也能够维持在端区域20的肌肤对置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最大穿用状态的尿布2中,在使弹性部件9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沿着与端区域20对应的位置的肌肤对置面(顶片22的内表面)的周长ci,比沿着与端区域20对应的位置的非肌肤对置面(例如覆盖片25)的周长co大(ci>co)。即,沿着肌肤对置面的上述周长ci通过第一槽3在厚度方向上构成凹凸,因此比沿着未设置第一槽3的非肌肤对置面的上述周长co大。
[0115]
另外,在代替腰部褶裥29(或者除此之外)而使带1、侧片23形成为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缩的尿布中,即使在最大穿用状态下使带1、侧片23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也满足上述周长ci、co的大小关系(ci>co)。
[0116]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槽4设置在第一槽3的长度方向的内侧,与第一槽3连通。即,在尿布2中,在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第一槽3和第二槽4的凹陷的部位彼此相互连接。第二槽4的至少一部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重叠地设置。
[0117]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槽4中,包含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槽4a和沿与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双方交叉的方向(以下,也称为“倾斜方向”)延伸的倾斜槽4d。
[0118]
第二直线槽4a的整体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在此,例示出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从第一槽3延伸至与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重叠的区域为止的第二直线槽4a。
[0119]
倾斜槽4d是为了使排泄物的水分在吸收体21的大范围内被吸收而使排泄物扩散
并且提高透气性的槽,从厚度方向观察时设置于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在此,例示出设置为从厚度方向观察时构成格子形状(格子图案)的槽的一部分的倾斜槽4d。即,在尿布2的肌肤对置面不仅设置有作为与第一槽3连通的第二槽4的倾斜槽4d,也设置有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并且不与第一槽3连通的多个非连通槽8,这些倾斜槽4d和非连通槽8从厚度方向观察时构成格子形状。倾斜槽4d以及非连通槽8所形成的格子形状从厚度方向观察时,在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中,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o对称地形成。
[0120]
如图5所示,倾斜槽4d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21r重叠的位置与第二直线槽4a连接,并且与第一槽3连通。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直线槽4a与倾斜槽4d在彼此连接的连接点p与第一槽3连通。换言之,第二直线槽4a或者第一槽3以包含倾斜槽4d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所存在的区域的方式配置。即,在倾斜槽4d中的配置有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宽度方向位置以与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槽3、第二直线槽4a的宽度方向位置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与倾斜槽4d连通的第一槽3从第二直线槽4a与倾斜槽4d的连接点p起延伸,不仅与倾斜槽4d连通,还与第二直线槽4a连通。
[0121]
第二槽4的具体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但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直线槽4a通过对顶片22实施压花加工而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倾斜槽4d以及非连通槽8是通过使顶片22与吸收体21一体地沿厚度方向被挤压而形成的。
[0122]
如图7所示,在此,作为第二直线槽4a,例示出通过使构成顶片22的两个基材22a、22b彼此断续地贴合而形成的接合槽4x。
[0123]
接合槽4x由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基材22a、22b中的设置于肌肤侧的片状的正面材料22a形成。正面材料22a与沿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配置的基底材料22b的肌肤侧重叠,在此基础上断续地固定于基底材料22b。另外,正面材料22a及基底材料22b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由无纺布形成的正面材料22a及基底材料22b可以通过压接、熔敷而彼此固定。
[0124]
基底材料22b在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接合部22c处固定于正面材料22a,接合部22c之间的非接合部22d不固定于正面材料22a。由此,正面材料22a中的与基底材料22b的接合部22c固定的部分构成第二直线槽4a的底部41,未与基底材料22b固定的部分的一部分构成第二直线槽4a的侧部42。另外,在此例示片状的基底材料22b,但基底材料22b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0125]
由上述那样的正面材料22a形成的槽可以遍及顶片22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地设置。在该情况下,在端区域20中的顶片22也延伸设置有具有与第二直线槽4a相同的构造的槽。
[0126]
如图8a、图8b所示,在第二槽4中,可以代替上述的接合槽4x(或者除此之外)而包含对顶片22沿厚度方向进行挤压而成的挤压槽4y、使顶片22的一部分进入吸收体21’而成的凹陷槽4z。
[0127]
如图8a所示,挤压槽4y例如通过将顶片22从肌肤侧向非肌肤侧按压而形成。另外,如图8b所示,凹陷槽4z在采用具有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内槽21a和沿厚度方向贯通的缝隙21b中的至少一方的吸收体21’的情况下形成。具体而言,凹陷槽4z通过使设置于这样的吸收体21’的肌肤侧的顶片22的一部分进入到内槽21a和缝隙21b中的至少一方而形成。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倾斜槽4d是通过对顶片22与吸收体21一体地进行挤压而形成的,因此也是挤压槽4y,并且也是凹陷槽4z。
[0128]
如图5所示,上述的第一直线槽3a和与其连通的第二直线槽4a设置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一条直线上。另一方面,第一直线槽3a以外的第一槽3和与其连通的第二直线槽4a设置成在吸收体21与横向弹性部件9之间的区域弯曲成曲柄状。
[0129]
凹部6以阻断第一槽3和第二槽4中的至少一方的排泄物的流动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得分别比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长。本实施方式的凹部6在厚度方向上比第一槽3及第二槽4更大地凹陷。
[0130]
在此,在后身部分2b中,例示了在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处沿着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21r设置的凹部6。如图9所示,更具体而言,凹部6通过在后身部分2b中由吸收体21形成的厚度方向的台阶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凹部6设置在吸收体21与横向弹性部件9之间且厚度尺寸相对较小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凹部6中包含有第一槽3的一部分。
[0131]
如上述那样,也可以代替设置于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处的凹部6(或者除此之外),如图10所示,应用设置于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的凹部6’。在应用该凹部6’的情况下,应用具有厚度尺寸不同的至少两个部位的吸收体21”。
[0132]
具体而言,吸收体21”具有:主部21c,其构成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以及薄壁部21d,其在比主部21c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处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厚度尺寸比主部21c小。在应用这样的吸收体21”的情况下,凹部6’设置于肌肤对置面中的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薄壁部21d重叠的区域。
[0133]
另外,在并用上述两种凹部6、6’的情况下,只要将设置于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的凹部分和设置于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薄壁部21d重叠的区域的凹部分一并形成凹部即可。
[0134]
[2.作用和效果]
[0135]
(1)根据尿布2,如图3和图5所示,设置于包含背侧端部2r的端区域20的第一槽3和设置于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的第二槽4彼此连通,因此,能够将穿用状态的尿布2内的空气通过第一槽3和第二槽4排出到外部。特别是,第二槽4的至少一部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重叠地设置,因此能够将成为高湿度的吸收体21附近的空气通过第一槽3从第二槽4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提高尿布2的透气性。由此,能够抑制尿布2的闷热,因此能够提高尿布2的穿用感。
[0136]
另外,根据在尿布2的肌肤对置面中向非肌肤侧凹陷的第一槽3和第二槽4,能够减少与穿用者的肌肤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减轻对穿用者的肌肤的负担。而且,根据使端区域20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而成的第一槽3,能够提高尿布2相对于穿用者的贴合性。
[0137]
(2)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横向弹性部件9设置成固定于第一槽3的底部31而不固定于第一槽3的侧部32,因此能够利用横向弹性部件9形成第一槽3。因此,能够确保第一槽3的成型容易性。另外,根据利用横向弹性部件9形成的第一槽3,通过与上述的第二槽4的连通来提高透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向弹性部件9的宽度方向的弹性变形,进一步提高对穿用者的贴合性。
[0138]
(3)由于在比背侧端部2r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的肌肤对置面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包含第一槽3和第二槽4中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的凹部6,因此能够利用凹部6捕捉从
第二槽4朝向第一槽3的排泄物。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背漏)。另外,在设置有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的凹部6中,通过沿着第一槽3、第二槽4引导排泄物,能够抑制排泄物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宽度方向的泄漏(侧漏)。
[0139]
(4)凹部6在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处沿着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21r设置,因此与其他结构相比,能够利用厚度尺寸大的吸收体21形成凹部6。即,能够利用由吸收体21产生的厚度方向的台阶形成凹部6。因此,能够通过凹部6抑制排泄物的泄漏,并且抑制尿布2的结构的复杂化。
[0140]
(5)如图10所示,如果采用具有主部21c和厚度尺寸比主部21c小的薄壁部21d的吸收体21”,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薄壁部21d重叠的区域设置凹部6’,则能够利用吸收体21”的薄壁部21d形成凹部6’。在该情况下,在利用凹部6’捕捉排泄物的基础上,能够利用薄壁部21d确保凹部6’的吸液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0141]
(6)如图3所示,在凹部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一对侧内侧部23a向肌肤侧突出地设置,因此,在凹部6中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的排泄物被侧内侧部23a阻挡。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侧漏。
[0142]
(7)由于构成立体褶裥27,该立体褶裥27是通过纵向弹性部件7的长度方向的收缩而使侧内侧部23a向肌肤侧立起而成的,因此能够利用立体褶裥27更可靠地阻挡在凹部6中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的排泄物。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排泄物的侧漏。另外,纵向弹性部件7在比凹部6靠肌肤侧沿长度方向收缩的尿布2以肌肤侧为内侧进行弯曲,因此使凹部6更适当地凹陷。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发挥凹部6对排泄物的捕捉效果。
[0143]
(8)如图7所示,根据在构成肌肤对置面的顶片22中使正面材料22a断续地固定于基底材料22b而成的接合槽4x,能够通过使正面材料22a相对于基底材料22b局部浮起而形成第二槽4。根据这样的接合槽4x,能够在确保肌肤对置面的柔软性的同时提高第二槽4的形状维持性能。因此,能够提高肌肤对置面的触感,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提高透气性。
[0144]
(9)如图8a所示,根据对顶片22进行挤压而成的挤压槽4y,能够确保第二槽4的成型容易性。
[0145]
(10)如图8b所示,根据使顶片22的一部分进入吸收体21’的内槽21a和缝隙21b中的至少一方而成的凹陷槽4z,能够利用吸收体21’中使排泄物扩散的内槽21a、缝隙21b形成第二槽4。因此,即使不对顶片22自身实施特别的加工,也能够设置第二槽4。因此,能够抑制顶片22的构造的复杂化。
[0146]
(11)如图5所示,根据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槽3a,能够以端区域20中的最短距离将空气引导至尿布2的外部,因此进一步提高透气性。
[0147]
(12)同样地,根据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槽4a,在设置有第二槽4的区域中,以最短距离将空气引导至第一槽3,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透气性。
[0148]
(13)由于在第二槽4中包含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沿倾斜方向延伸的倾斜槽4d,因此排泄物通过倾斜槽4d向吸收体21的大范围扩散,因此更多的水分被吸收体21吸收。因而,能够抑制漏液。另外,穿用状态的尿布2内的空气从倾斜槽4d通过第一槽3排出到外部,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尿布2的透气性。
[0149]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槽4d是通过吸收体21与顶片22一体地在厚度方向上被挤
压而形成的,因此能够进一步发挥抑制上述漏液的效果和提高透气性的效果。
[01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二直线槽4a与倾斜槽4d的连接点p起延伸的第一槽3与两个第二槽4(第二直线槽4a以及倾斜槽4d)连通,因此,相比于与一个第二槽4连通的情况,能够确保透气性,并且能够实现第一槽3的省空间化。
[0151]
(14)如图6a、图6b所示,在第一槽3中,从上游部34延伸至背侧端部2r的下游部33的横截面积a1比从第二槽4延伸的上游部34的横截面积a2大,因此与上游部34相比空气容易通过下游部33。由此,若以利用在下游部33流动的空气牵引在上游部34流动的空气的方式移动,进一步提高透气性。
[0152]
另外,对于横截面积a2比下游部33小的上游部34而言,与下游部33相比,排泄物难以通过,因此与上游部34的横截面积a2被设定为与下游部33的横截面积a1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0153]
(15)由于在设置于后身部分2b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带1之间设置有第一槽3,因此能够利用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提高带1之间的区域的透气性,并且利用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端区域20提高带1之间的区域的贴合性。
[0154]
(16)在端区域20中,如图13所示,使构成第一槽3的肌肤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顶片22)假想地在宽度方向上伸长而形成为平面状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wi,比使非肌肤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横向弹性部件9)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wo大(wi>wo)。根据这样的宽度尺寸wi、wo的规定,即使在穿用状态下根据穿用者的腰围长度而使端区域20沿宽度方向拉伸,也能够在肌肤对置面可靠地形成第一槽3。因此,即使在穿用于腰围长度大的穿用者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尿布2内的空气通过第一槽3和第二槽4可靠地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提高尿布2的透气性。
[0155]
另外,如图14所示,若满足最大穿用状态下的上述周长ci、co的大小关系(ci>co),则在将根据带1的固定位置而尺寸可变的尿布2设定为最大尺寸的状态下,能够在肌肤对置面可靠地形成第一槽3。因此,如上所述,在穿用于腰围长度大的穿用者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提高尿布2的透气性。
[0156]
[3.变形例]
[0157]
[3-1.第一变形例]
[0158]
参照图1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尿布2’进行说明。以下,对与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要素相同或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图11以及后述的图12中,与图3以及图5同样地,用粗线示意性地示出包含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的槽,仅对它们的一部分标注标号。
[0159]
如图11所示,本变形例的尿布2’相对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2,省略了第二直线槽4a,应用了呈与倾斜槽4d不同的格子形状的倾斜槽4b、4c。具体而言,本变形例的倾斜槽4b、4c以使彼此的连接点p1、p2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21r重叠的方式配置。
[0160]
另外,从厚度方向观察时,本变形例的倾斜槽4b、4c与非连通槽8所成的格子形状的槽也在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中,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o’对称地形成。另外,本变形例的倾斜槽4b、4c以及非连通槽8也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例如通过使顶片22与吸收体21一体地被挤压而形成。
[0161]
在此,将倾斜槽4b、4c分为在朝向背侧端部2r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内倾斜槽4b和在朝向背侧端部2r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外倾斜槽4c来进行说明。内倾斜槽4b及外倾斜槽4c均与第一槽3连通。
[0162]
在本变形例的第一槽3中,包含从内倾斜槽4b起在朝向背侧端部2r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侧槽3b。在此,例示了从内倾斜槽4b起在内倾斜槽4b的延长线上延伸(即,从内倾斜槽4b起以与内倾斜槽4b相同的倾斜角度延伸)的侧槽3b。
[0163]
本变形例的侧槽3b在尿布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不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o’重叠的区域)内,从内倾斜槽4b与外倾斜槽4c彼此连接的连接点p1起延伸。因此,侧槽3b与内倾斜槽4b以及外倾斜槽4c双方连通。
[0164]
另外,本变形例的第一直线槽3a在宽度方向的中心线o’上从两个内倾斜槽4b彼此连接的连接点p2起延伸,与两个内倾斜槽4b连通。另外,在尿布2’中,在使端区域20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而成的槽中,仅上述侧槽3b和第一直线槽3a这两种槽与第二槽4连通。
[0165]
根据尿布2’,由于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设置有在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倾斜槽4b、4c,因此排泄物通过倾斜槽4b、4c而向吸收体21的大范围扩散,从而更多的水分被吸收体21吸收。因而,能够抑制漏液。另外,通过彼此连通的第一槽3和倾斜槽4b、4c将尿布2’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提高了透气性。
[0166]
在本变形例的第二槽4中包含有在朝向背侧端部2r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内倾斜槽4b,在第一槽3中包含有从内倾斜槽4b起在朝向背侧端部2r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侧槽3b。这样,作为内倾斜槽4b的连接目的地,通过采用从内倾斜槽4b起在与内倾斜槽4b同样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侧槽3b,能够使内倾斜槽4b与第一槽3平滑地连接。因此,如上所述,在能够利用内倾斜槽4b抑制漏液的基础上,使内倾斜槽4b以及侧槽3b中的空气的流动顺畅化,因此进一步提高透气性。
[0167]
本变形例的第一槽3(第一直线槽3a以及侧槽3b)从两个第二槽4的连接点p1、p2起延伸,因此与使一个第二槽4与一个第一槽3连通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透气性,并且能够实现第一槽3的省空间化。
[0168]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的尿布2’,利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得到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0169]
[3-2.第二变形例]
[0170]
参照图1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尿布2”进行说明。
[0171]
本变形例的尿布2”是具有将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彼此连结而成的环状的腰围部2d的短裤型尿布。
[0172]
另外,尿布2”在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连结被解除而展开成平面状的状态下呈上述的展开状态。尿布2”中的背侧端部2r和腹侧端部2f对应于腰围部2d的环状的缘部。
[0173]
在尿布2”中,包含背侧端部2r和腹侧端部2f这两者的端区域20’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在尿布2”的端区域20’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未图示的横向弹性部件。由此,在腰围部2d遍及其整周地设置有腰部褶裥29’。
[0174]
尿布2”具有:第一槽3,其是使端区域20’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而
成的;以及第二槽4,其设置于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并与第一槽3连通。
[0175]
本变形例的第一槽3设置于腰围部2d。在此,例示设置于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双方的肌肤对置面的第一槽3。
[0176]
本变形例的第二槽4将设置于前身部分2a的肌肤对置面的第一槽3与设置于后身部分2b的肌肤对置面的第一槽3彼此连接。
[0177]
根据尿布2”,由于第一槽3设置于腰围部2d,因此能够利用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提高腰围部2d的透气性,并且利用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端区域20’提高腰围部2d的贴合性。
[0178]
另外,由于第二槽4将设置于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双方的第一槽3彼此连接,因此在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双方提高透气性及贴合性。此外,根据本变形例的尿布2”,利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得到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0179]
[3-3.第三变形例]
[0180]
本变形例的尿布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2,在不具有倾斜槽4d以及非连通槽8这一点上不同,其他点相同。即,本变形例的尿布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2中省略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呈格子状的槽。
[0181]
本变形例的尿布也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包含第一槽3和第二槽4中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的凹部6。凹部6是在比背侧端部2r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的肌肤对置面中向非肌肤侧凹陷的部位。在包含第一槽3和第二槽4中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的凹部6中,设置有第一槽3或第二槽4的部位与未设置第一槽3及第二槽4的部位相比向非肌肤侧大幅地凹陷。凹部6划分出用于捕捉(捕获)通过第一槽3或第二槽4的尿、粪便等排泄物的空间。
[0182]
在本变形例的尿布中,在凹部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立体褶裥27也突出地设置于肌肤侧。因此,凹部6被通过纵向弹性部件7的收缩而向肌肤侧立起的两个立体褶裥27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夹持。
[0183]
具体而言,槽3、4被分为:使包含尿布的背侧端部2r的端区域20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而成的第一槽3;以及设置于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裆部2c侧)的第二槽4。第一槽3形成于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收缩的端区域20的肌肤对置面。与此相对,第二槽4与尿布的宽度方向的伸缩状态无关地形成于肌肤对置面。
[0184]
另外,端区域20设定于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本变形例的端区域20也在后身部分2b中设定为背侧端部3r与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21r之间的整个区域。
[0185]
第一槽3设置于后身部分2b中的一对带1之间。本变形例的第一槽3也由腰部褶裥29形成。即,第一槽3通过利用横向弹性部件9使构成肌肤对置面的顶片22起皱而形成。在本变形例中,通过横向弹性部件9的宽度方向的收缩而形成于肌肤对置面的褶皱与横向弹性部件9相比在长度方向上设置得较长,由此,第一槽3与横向弹性部件9相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得较长。
[0186]
本变形例的横向弹性部件9也在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下相对于平面状的顶片22在宽度方向上断续地固定(接合)。作为横向弹性部件9相对于顶片22的固定构造,例如能够应用参照图4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
[0187]
本变形例的第一槽3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也在与横向弹性部件9重叠的区域中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在比横向弹性部件9靠长度方向的外侧(下游部33)处,沿着长度方向
笔直地延伸到成为自由端的背侧端部2r。
[0188]
与此相对,在比横向弹性部件9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由横向弹性部件9形成的顶片22的收缩逐渐被解除,因此,第一槽3朝向长度方向的内侧(吸收体21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即,位于尿布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不与中心线o重叠的区域)的第一槽3从第二槽4起向朝向背侧端部2r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倾斜(向与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双方交叉的方向)延伸后,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从与横向弹性部件9重叠的区域起沿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
[0189]
另外,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中心线o上)的第一槽3的整体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这样,在本变形例的第一槽3中也包含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槽3a。
[0190]
在本变形例的各第一槽3中,下游部33与上游部34也连续(连通)。上游部34从第二槽4起向长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另外,下游部33从上游部34延伸至背侧端部2r。
[0191]
在各第一槽3中,下游部33的横截面积a1和上游部34的横截面积a2如参照图6a、图6b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设定为a1>a2。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下游部33也形成为与长度方向的位置无关地具有大致相同的横截面积a1,上游部34也同样地形成为具有大致相同的横截面积a2。
[0192]
第二槽4设置在第一槽3的长度方向的内侧,与第一槽3连通。即,在本变形例的尿布中,在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的凹陷的部位彼此相互连接。第二槽4的至少一部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重叠地设置。
[0193]
本变形例的第二槽4均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槽4a。第二直线槽4a的整体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第二直线槽4a例如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从第一槽3延伸设置至与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重叠的区域。
[0194]
本变形例的第二直线槽4a也通过对顶片22实施压花加工而形成。作为第二直线槽4a,可采用参照图7及图8a、图8b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接合槽4a、挤压槽4y及凹陷槽4z等。
[0195]
在本变形例中,第一直线槽3a和与其连通的第二直线槽4a也设置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一条直线上。另外,第一直线槽3a以外的第一槽3和与其连通的第二直线槽4a在吸收体21与横向弹性部件9之间的区域弯曲设置成曲柄状。
[0196]
凹部6以阻断第一槽3和第二槽4中的至少一方的排泄物的流动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比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的各槽形成得较长。本变形例的凹部6也在厚度方向上比第一槽3及第二槽4更大幅地凹陷。在后身部分2b中,凹部6在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处沿着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21r设置。
[0197]
作为凹部6,如参照图9和图10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可以采用设置于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的凹部、设置于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的凹部(凹部6’)。
[0198]
通过本变形例的尿布,设置于包含背侧端部2r的端区域20的第一槽3和设置于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的第二槽4(在本变形例中为第二直线槽4a)彼此连通,因此能够将穿用状态的尿布内的空气通过第一槽3和第二槽4排出到外部。特别是,由于第二槽4(在本变形例中为第二直线槽4a)的至少一部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重叠地设置,因此能够将成为高湿度的吸收体21附近的空气通过第一槽3从第二槽4排出到外部。因此,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提高尿布的透气性。
[0199]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的尿布,利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得到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0200]
[3-4.其他]
[0201]
第一槽3、第二槽4以及凹部6、6’只要在尿布的肌肤对置面中向非肌肤侧凹陷即可,也可以形成为顶片22以外的结构。另外,设置于尿布的第一槽3和第二槽4的各自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在尿布中,也可以仅分别设置一个第一槽3和一个第二槽4。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第一槽3与第二槽4彼此连通,也能够提高尿布的透气性。
[0202]
上述的第一槽3和第二槽4的各延伸方向是一个例子。第一槽3及第二槽4只要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成分即可,例如也可以呈曲线状延伸。另外,可以省略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第二直线槽4a和倾斜槽4d中的任一方,也可以省略上述的第一变形例所示的内倾斜槽4b和外倾斜槽4c中的任一方,也可以在这些倾斜槽4b、4c的基础上设置有上述的第二直线槽4a。
[0203]
另外,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第二直线槽4a和倾斜槽4d可以在与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21r重叠的位置处彼此分离。另外,上述的内倾斜槽4b和侧槽3b只要分别在朝向背侧端部2r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倾斜方向上延伸即可,各自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彼此不同。
[0204]
上述的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可以遍及尿布的长度方向的全长地设置。如果彼此连通的第一槽3和第二槽4遍及尿布的长度方向的全长地延伸,则进一步提高尿布的透气性。
[0205]
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构成格子形状的槽中也可以不包含与第一槽3连通的倾斜槽4b、4c、4d。换言之,也可以设置为不使上述那样的构成格子状的槽与第一槽3连通。在该情况下,通过设置与第一槽3连通的第二槽(例如上述的第二直线槽4a),如上所述,能够提高尿布的透气性。另外,若设置呈格子形状的槽,则排泄物在吸收体的大范围扩散而使水分吸收,因此能够如上述那样抑制漏液。
[0206]
第一槽3只要通过使端区域20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而形成即可,并不限于通过上述的横向弹性部件9的收缩而形成的槽。另外,第一槽3可以形成为下游部33及上游部34的横截面积彼此相等,也可以从厚度方向观察时延伸至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
[0207]
在第二槽4中,也可以包含上述的接合槽4x、挤压槽4y以及凹陷槽4z以外的槽。另外,第二槽4也可以延伸至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
[0208]
端区域只要包含背侧端部2r和腹侧端部2f中的至少一方即可,例如也可以仅设定于前身部分2a。另外,端区域也可以设定为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分离的区域。在该情况下,由于使端区域起皱而成的第一槽3也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分离,因此只要使第二槽4延伸设置到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并与第一槽3连通即可。
[0209]
凹部6、6’也可以代替包含第一槽3的一部分(或者除此之外)而包含第二槽4的一部分。另外,凹部6、6’也可以从上述尿布中省略。
[0210]
通过省略上述的纵向弹性部件7,可以省略向肌肤侧立起的立体褶裥27。即使在该情况下,如果设置侧内侧部23a,则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凹部6中的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的排泄物被侧内侧部23a阻挡,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侧漏。
[0211]
<第二实施方式>
[0212]
[1.结构]
[0213]
参照图15和图1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尿布12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2相对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2,整体结构相同,关键部分结构不同。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要素相同或相应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适当省略重复说明。
[0214]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2在肌肤对置面具有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多个槽3~槽5和凹部6。
[0215]
槽3~槽5在穿用状态的尿布12中与穿用者的肌肤之间隔开间隙地设置,成为空气的通道。另外,在图15以及后述的图16中,用粗线示意性地示出槽3~槽5,仅对它们的一部分标注标号。
[0216]
在尿布12中,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配置有第一槽3、第二槽4以及凹部6,在第一槽3、第二槽4以及凹部6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有第三槽5。
[0217]
第一槽3是使包含尿布12的背侧端部2r的端区域20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而成的,形成于以在宽度方向上能够伸长的方式收缩的端区域20的肌肤对置面。
[0218]
第二槽4设置于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裆部2c侧),与尿布12的宽度方向的伸缩状态无关地形成于肌肤对置面。第二槽4配置在包含尿、粪便等排泄物能够从穿用者排泄的部位在内的区域。
[0219]
尿布12的第一槽3和第二槽4彼此分离地设置。换言之,第二槽4与第一槽3分离地设置。
[0220]
第三槽5从端区域20的长度方向的内侧处延伸至背侧端部2r。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槽5在端区域20与第一槽3同样地起皱,在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裆部2c侧)与第二槽4同样地与尿布12的宽度方向的伸缩状态无关地形成于肌肤对置面。
[0221]
另外,端区域20设定于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在此,例示出在后身部分2b中设定为背侧端部3r与横向弹性部件9的长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9c之间的区域的端区域20。端区域20从俯视观察时与吸收体21分离。
[0222]
尿布12的凹部6配置于第一槽3与第二槽4之间,沿宽度方向延伸。凹部6是在第一槽3与第二槽4之间的肌肤对置面中向非肌肤侧凹陷的部位,使第一槽3与第二槽4彼此连通。凹部6划分出用于捕捉(捕获)从第二槽4朝向第一槽3的排泄物的空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上述的立体褶裥27也向肌肤侧突出地设置。
[0223]
图16是尿布12的第一槽3和第二槽4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槽3通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上述的接合部9a,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横向弹性部件9重叠的区域中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另外,第一槽3在比横向弹性部件9靠长度方向的外侧(下游部33)处也沿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到成为自由端的背侧端部2r。
[0224]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各第一槽3的整体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槽3均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槽3a。
[0225]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第一槽3也是从第二槽4的延长线l上延伸至背侧端部2r的延长槽3e。这里所说的延长线l是指在从俯视观察时与凹部6重叠的区域中使第二槽4沿着其延伸方向向长度方向的外侧延长出的假想线。延长线l与设想为从第二槽4流向凹部6的空气的通道的区域对应。延长槽3e从延长线l上的起点p1’起延伸设置到背侧端部2r。
[0226]
延长槽3e相对于上述延长线l的位置优选以尿布12的穿用状态为基准来设定。具
体而言,优选的是,延长槽3e设置为在横向弹性部件9与穿用者的躯体部配合地伸缩的状态下从第二槽4的延长线l上延伸。这样,在以穿用状态为基准配置的延长槽3e中,在穿用状态下来自第二槽4的空气容易直接流入。因此,有利于提高透气性。
[0227]
另一方面,延长槽3e相对于延长线l的位置也可以以尿布12的展开状态为基准来设定。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来自第二槽4的空气通过凹部6流入经由凹部6与第二槽4连通的延长槽3e,因此有助于提高透气性。
[0228]
在尿布12的各第一槽3中,下游部33与上游部34也连续(连通)。本实施方式的上游部34从凹部6起向长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另外,下游部33从上游部34起延伸至背侧端部2r。
[0229]
如图6a、图6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各第一槽3中,下游部33的横截面积a1也设定为比上游部34的横截面积a2大(a1>a2)。
[023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区域20中,使肌肤侧部件假想地向宽度方向伸长而形成为平面状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比使非肌肤侧部件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大。即,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以如下方式形成端区域20:使顶片22假想地(直至第一槽3消失为止)在宽度方向上伸长而形成为平面状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wi比横向弹性部件9中的与顶片22重叠的部分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wo大(成为wi>wo)。
[0231]
另外,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最大穿用状态的尿布12中,在使弹性部件9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沿着与端区域20对应的位置的肌肤对置面(顶片22的内表面)的周长ci比沿着与端区域20对应的位置的非肌肤对置面(例如覆盖片25)的周长co大(ci>co)。
[0232]
尿布12的第二槽4设置于比第一槽3和凹部6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经由凹部6与第一槽3连通。即,在尿布12中,在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第一槽3、凹部6和第二槽4的凹陷部位在长度方向上相连。第二槽4的至少一部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重叠地设置。
[0233]
第二直线槽4a的整体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因此,第二直线槽4a的延长线l均为沿着长度方向的直线。在此,例示出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从凹部6延伸至与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重叠的区域为止的第二直线槽4a。
[0234]
在尿布12的肌肤对置面不仅设置有作为经由凹部6与第一槽3连通的第二槽4的倾斜槽4d,还设置有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并且不与凹部6连通的多个非连通槽8,这些倾斜槽4d和非连通槽8从厚度方向观察时构成格子形状。
[0235]
如图16所示,尿布12的倾斜槽4d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21r重叠的位置与第二直线槽4a连接,并且与凹部6相连。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直线槽4a以包含倾斜槽4d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所存在的区域的方式配置。在此,作为第二直线槽4a例示了接合槽4x,但如上所述,也可以代替接合槽4x(或者除此之外),采用挤压槽4y、凹陷槽4z。
[0236]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各第一槽3是第一直线槽3a且是延长槽3e,因此第二直线槽4a和从该延长线l上延伸的第一直线槽3a设置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一条直线上。
[0237]
如图15所示,第三槽5设置于比凹部6靠宽度方向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第三槽5,该第三槽5设置于比吸收体21靠宽度方向的外侧且比向肌肤侧立起的立体褶裥27的根部分(顶片22以及侧内侧部23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第三槽5
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在此,示出第三槽5在尿布1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各设置一个(合计一对)的例子。
[0238]
各第三槽5在比凹部6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肌肤对置面处向非肌肤侧凹陷。第三槽5是将第一槽3与第二槽4相连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三槽5通过使如下的槽彼此连通而构成,即,使端区域20通过横向弹性部件9起皱而形成的槽以及通过对顶片22实施的压花加工而成的槽。在此,例示出遍及尿布12的长度方向的全长地延伸的第三槽5。
[0239]
尿布12的凹部6以阻断从第一槽3朝向第二槽4的排泄物的流动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得比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的各槽长。
[0240]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上述那样代替设置于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的凹部6(或者除此之外),如图10所示,应用设置于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的凹部6’。
[0241]
[2.作用和效果]
[0242]
(1)根据尿布12,设置于包含背侧端部2r的端区域20的第一槽3和设置于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的第二槽4经由凹部6彼此连通,因此能够将穿用状态的尿布12内的空气从第二槽4依次穿过凹部6和第一槽3排出到外部。特别是,第二槽4的至少一部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重叠地设置,因此能够将成为高湿度的吸收体21附近的空气从第二槽4通过凹部6以及第一槽3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提高尿布12的透气性。由此,能够抑制尿布12的闷热,因此能够提高尿布12的穿用感。
[0243]
另一方面,由于凹部6介于第一槽3与第二槽4之间,因此能够利用凹部6捕捉从第二槽4朝向第一槽3的排泄物。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从第一槽3向外部泄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背漏)。
[0244]
因此,根据尿布12,能够兼顾透气性的提高和排泄物的泄漏抑制。
[0245]
另外,根据在尿布12的肌肤对置面中向非肌肤侧凹陷的第一槽3、第二槽4以及凹部6,能够减少与穿用者的肌肤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减轻对穿用者的肌肤的负担。而且,根据使端区域20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而成的第一槽3,能够提高尿布12相对于穿用者的贴合性。
[0246]
(2)根据从第二槽4的延长线l上起延伸至背侧端部2r的延长槽3e,能够使从第二槽4沿着延长线l流动的空气流入延长槽3e,并且能够将该空气从延长槽3e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将从第二槽4流向凹部6的空气通过延长槽3e顺畅地引导至尿布12的外部。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尿布12的透气性。
[0247]
(3)根据利用横向弹性部件9形成的第一槽3,通过经由凹部6的与第二槽4的连通来提高透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向弹性部件9的宽度方向的弹性变形,进一步提高对穿用者的贴合性。
[0248]
(4)在比凹部6靠宽度方向的外侧处设置有从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处延伸至背侧端部2r的第三槽5,因此能够通过第三槽5从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至背侧端部2r为止引导空气。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尿布12的透气性。另外,根据在尿布12的肌肤对置面中向非肌肤侧凹陷的第三槽5,能够减少与穿用者的肌肤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减轻对穿用者的肌肤的负担。
[0249]
一般而言,排泄物被排泄于肌肤对置面中的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槽5设置于比吸收体21靠宽度方向的外侧(从厚度方向
观察时不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到达第三槽5。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通过第三槽5的泄漏。
[0250]
另一方面,根据设置于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的第三槽5,能够将成为高湿度的吸收体21附近的空气从第三槽5排出到外部。因此,在该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了尿布12的透气性。
[0251]
(5)根据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槽4a,在设置有第二槽4的区域中,以最短距离将空气引导至凹部6,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透气性。
[0252]
(6)根据包含倾斜槽4d的第二槽4,穿用状态的尿布12内的空气从倾斜槽4d通过凹部6和第一槽3向外部排出,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尿布12的透气性。
[0253]
(7)在第一槽3中,从上游部34延伸至背侧端部2r的下游部33的横截面积a1比从凹部6延伸的上游部34的横截面积a2大,因此与上游部34相比空气容易在下游部33通过。由此,当以利用在下游部33流动的空气牵引在上游部34流动的空气的方式移动时,进一步提高透气性。
[0254]
(8)由于在设置于后身部分2b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带1之间设置有第一槽3,因此能够利用第一槽3、第二槽4以及凹部6提高带1之间的区域的透气性,并且利用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端区域20提高带1之间的区域的贴合性。
[0255]
(9)在端区域20中,使构成第一槽3的肌肤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顶片22)假想地在宽度方向上伸长而形成为平面状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wi比使非肌肤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横向弹性部件9)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最大的情况下的宽度尺寸wo大(wi>wo)。根据这样的宽度尺寸wi、wo的规定,即使在穿用状态下根据穿用者的腰围长度而将端区域20沿宽度方向拉伸,也能够在肌肤对置面可靠地形成第一槽3。因此,即使在穿用于腰围长度大的穿用者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尿布12内的空气从第二槽4依次通过凹部6和第一槽3可靠地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提高尿布12的透气性。
[0256]
另外,若满足最大穿用状态下的上述周长ci、co的大小关系(ci>co),则在将根据带1的固定位置而尺寸可变的尿布12设定为最大尺寸的状态下,能够在肌肤对置面可靠地形成第一槽3。因此,如上所述,在穿用于腰围长度大的穿用者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提高尿布12的透气性。
[0257]
(10)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2,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2相同的结构得到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0258]
[3.变形例]
[0259]
[3-1.第一变形例]
[0260]
参照图1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尿布12’进行说明。在图17以及后述的图18中,与图15以及图16同样地,用粗线示意性地示出包含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的槽,仅对它们的一部分标注标号。
[0261]
如图17所示,本变形例的尿布12’相对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尿布12省略了第二直线槽4a,应用了呈与倾斜槽4d不同的格子形状的倾斜槽4b、4c。具体而言,本变形例的倾斜槽4b、4c配置为,从厚度方向观察时,它们的延长线l彼此在与横向弹性部件9的长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9c重叠的位置连接。
[0262]
另外,本变形例的倾斜槽4b、4c与非连通槽8所成的格子形状的槽从厚度方向观察
时也在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中,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o’对称地形成。在此,将倾斜槽4b、4c分为在朝向背侧端部2r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内倾斜槽4b和在朝向背侧端部2r侧且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外倾斜槽4c来进行说明。此外,倾斜槽4b、4c的延长线l均与倾斜槽4b、4c同样地在上述的倾斜方向上延伸。
[0263]
在本变形例的第一槽3中,包含有从两个倾斜槽4的延长线l上起延伸至背侧端部2r的延长槽3e、以及从第二槽4的延长线l上以外的起点起延伸至背侧端部2r的通气槽3d。
[0264]
延长槽3e从内倾斜槽4b及外倾斜槽4c的延长线l彼此连接的起点p2’起延伸、或者从夹着中心线o’配置的两个内倾斜槽4b的延长线l彼此连接的起点p3’起延伸。与此相对,通气槽3d与第二槽4的延长线l的位置无关地配置。
[0265]
第一槽3(延长槽3e及通气槽3d)均经由凹部6与倾斜槽4b、4c连通。在此,作为第一槽3,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例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槽3a。
[0266]
根据尿布12’,由于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设置有在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倾斜槽4b、4c,因此排泄物通过倾斜槽4b、4c而向吸收体21的大范围扩散,从而更多的水分被吸收体21吸收。因而,能够抑制漏液。
[0267]
另外,由于第一槽3经由凹部6与倾斜槽4b、4c连通,因此能够使尿布12’内的空气从倾斜槽4b、4c依次通过凹部6以及第一槽3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提高尿布12’的透气性。
[0268]
另一方面,由于凹部6介于第一槽3与倾斜槽4b、4c之间,因此能够利用凹部6捕捉从倾斜槽4b、4c朝向第一槽3的排泄物。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从第一槽3向外部的背漏。
[0269]
根据从倾斜槽4b、4c的延长线l上起延伸至背侧端部2r的延长槽3e,能够将从倾斜槽4b、4c沿着延长线l流动的空气顺畅地引导至尿布12’的外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尿布12’的透气性。
[0270]
本变形例的延长槽3e从将两个第二槽4的延长线l彼此连接的起点p2’、p3’起延伸,因此使沿着两个延长线l流动的空气集中流入一个延长槽3e。由此,与从一个第二槽4的延长线l上起延伸设置一个延长槽3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透气性,并且能够实现延长槽3的省空间化。
[0271]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的尿布12’,利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得到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0272]
[3-2.第二变形例]
[0273]
参照图1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尿布12”进行说明。
[0274]
本变形例的尿布12”是具有使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彼此连结而成的环状的腰围部2d的短裤型尿布。
[0275]
另外,尿布12”在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连结被解除而展开成平面状的状态下呈上述的展开状态。尿布12”中的背侧端部2r和腹侧端部2f对应于腰围部2d的环状的缘部。
[0276]
在尿布12”中,使包含背侧端部2r和腹侧端部2f这两者并且与吸收体21分开设置的端区域20’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在尿布12”的端区域20’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未图示的横向弹性部件。由此,在腰围部2d遍及其整周地设置有腰部褶裥29’。
[0277]
尿布12”具有:第一槽3,其是使端区域20’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而
成的;第二槽4,其在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与第一槽3分离地设置;以及凹部6,其使第一槽3和第二槽4彼此连通。
[0278]
本变形例的第一槽3设置于腰围部2d。在此,例示出设置于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双方的肌肤对置面的第一槽3。本变形例的第一槽3是从第二槽4的延长线l上起延伸至腹侧端部2f或背侧端部2r的延长槽3e。
[0279]
凹部6设置于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双方的肌肤对置面。本变形例的凹部6在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的双方使第一槽3及第二槽4彼此连通。
[0280]
根据尿布12”,由于第一槽3设置于腰围部2d,因此能够利用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提高腰围部2d的透气性,并且利用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端区域20’提高腰围部2d的贴合性。
[0281]
另外,由于设置于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双方的第一槽3经由凹部6与第二槽4连通,因此利用前身部分2a及后身部分2b双方提高透气性及贴合性。
[0282]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的尿布12”,利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得到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0283]
[3-3.第三变形例]
[0284]
本变形例的尿布相对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尿布12,在不具有倾斜槽4d以及非连通槽8这一点上不同,其他的点相同。即,本变形例的尿布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尿布12中省略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构成格子状的槽。
[0285]
本变形例的尿布也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配置有第一槽3、第二槽4以及凹部6,在第一槽3、第二槽4以及凹部6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有第三槽5。
[0286]
第一槽3是使包含尿布的背侧端部2r的端区域20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方式起皱而成的,形成于以在宽度方向上能够伸长的方式收缩的端区域20的肌肤对置面。
[0287]
第二槽4设置于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裆部2c侧),与尿布的宽度方向的伸缩状态无关地形成于肌肤对置面。第二槽4配置在包含尿、粪便等排泄物能够从穿用者排泄的部位在内的区域。
[0288]
第一槽3和第二槽4彼此分离地设置。换言之,第二槽4与第一槽3分离地设置。
[0289]
第三槽5从端区域20的长度方向的内侧处延伸至背侧端部2r。本变形例的第三槽5也在端区域20处与第一槽3同样地起皱,在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裆部2c侧)处与第二槽4同样地与尿布的宽度方向的伸缩状态无关地形成于肌肤对置面。
[0290]
另外,端区域20设定于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本变形例的端区域20也在后身部分2b中被设定为背侧端部3r与横向弹性部件9的长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9c之间的区域。端区域20从俯视观察时与吸收体21分离。
[0291]
凹部6配置于第一槽3与第二槽4之间,沿宽度方向延伸。凹部6是在第一槽3与第二槽4之间的肌肤对置面中向非肌肤侧凹陷的部位,使第一槽3与第二槽4彼此连通。凹部6划分用于捕捉(捕获)从第二槽4朝向第一槽3的排泄物的空间。
[0292]
在本变形例的尿布中,在凹部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立体褶裥27也突出地设置于肌肤侧。换言之,凹部6被通过纵向弹性部件7的收缩而向肌肤侧立起的两个立体褶裥27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夹持。
[0293]
第一槽3设置于后身部分2b中的一对带1之间。本变形例的第一槽3也由腰部褶裥
29形成。即,第一槽3通过利用横向弹性部件9使构成肌肤对置面的顶片22起皱而形成。
[0294]
本变形例的横向弹性部件9也在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下相对于平面状的顶片22在宽度方向上断续地固定(接合)。作为横向弹性部件9相对于顶片22的固定构造,例如能够应用参照图4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
[0295]
本变形例的第一槽3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也在与横向弹性部件9重叠的区域中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在比横向弹性部件9靠长度方向的外侧(下游部33)处,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到成为自由端的背侧端部2r。
[0296]
因此,本变形例的各第一槽3也整体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这样,本变形例的第一槽3均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槽3a。
[0297]
另外,本变形例的各第一槽3也是从第二槽4的延长线l上起延伸至背侧端部2r的延长槽3e。延长槽3e从延长线l上的起点p1’起延伸设置到背侧端部2r。
[0298]
在本变形例的各第一槽3中,下游部33与上游部34也连续(连通)。上游部34从凹部6起向长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另外,下游部33从上游部34延伸至背侧端部2r。
[0299]
在各第一槽3中,下游部33的横截面积a1和上游部34的横截面积a2如参照图6a、图6b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设定为a1>a2。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下游部33也形成为与长度方向的位置无关地具有大致同样的横截面积a1,上游部34也同样地形成为具有大致相同的横截面积a2。
[0300]
第二槽4设置于比第一槽3以及凹部6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经由凹部6与第一槽3连通。即,在本变形例的尿布中,在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第一槽3、凹部6和第二槽4的凹陷部位在长度方向上相连。第二槽4的至少一部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重叠地设置。
[0301]
本变形例的第二槽4均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槽4a。第二直线槽4a的整体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因此,第二直线槽4a的延长线l均为沿着长度方向的直线。例如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二直线槽4a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从凹部6起延伸设置至与吸收体2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重叠的区域。
[0302]
本变形例的第二直线槽4a也通过对顶片22实施压花加工而形成。作为第二直线槽4a,可采用参照图7及图8a、图8b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接合槽4a、挤压槽4y及凹陷槽4z等。
[0303]
在本变形例中,各第一槽3也是第一直线槽3a且是延长槽3e,因此第二直线槽4a和从该延长线l上延伸的第一直线槽3a设置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一条直线上。
[0304]
第三槽5设置于比凹部6靠宽度方向的外侧。本变形例的第三槽5也设置于比吸收体21靠宽度方向的外侧且比向肌肤侧立起的立体褶裥27的根部分(顶片22以及侧内侧部23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靠宽度方向的内侧。
[0305]
各第三槽5在比凹部6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肌肤对置面中向非肌肤侧凹陷。第三槽5是将第一槽3与第二槽4相连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三槽5通过使如下槽彼此连通而构成,即,通过横向弹性部件9使端区域20起皱而形成的槽和通过对顶片22实施的压花加工而形成的槽。在此,也例示遍及尿布12的长度方向的全长地延伸的第三槽5。
[0306]
凹部6以阻断从第一槽3朝向第二槽4的排泄物的流动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得比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的各槽长。本变形例的凹部6也在厚度方向上比第一槽3及第二槽4大幅地凹陷。在后身部分2b中,凹部6在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处沿着吸收体21的长
度方向的端部21r设置。
[0307]
作为凹部6,如参照图9和图10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可以采用设置于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的凹部、设置于与吸收体21”重叠的区域的凹部(凹部6’)。
[0308]
利用本变形例的尿布,由于设置于包含背侧端部2r的端区域20的第一槽3和设置于比端区域20靠长度方向的内侧的第二槽4(在本变形例中为第二直线槽4a)经由凹部6彼此连通,因此能够使穿用状态的尿布内的空气从第二槽4依次通过凹部6和第一槽3排出到外部。特别是,由于第二槽4(在本变形例中为第二直线槽4a)的至少一部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体21重叠地设置,因此能够将成为高湿度的吸收体21附近的空气从第二槽4通过凹部6以及第一槽3排出到外部。因此,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提高尿布的透气性。
[0309]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的尿布,利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得到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0310]
[3-4.其他]
[0311]
尿布中设置的槽3~槽5的各自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即使在第一槽3以及第二槽4分别仅设置一个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槽3与第二槽4经由凹部6彼此连通,也能够提高尿布的透气性,并且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另外,第三槽5既可以仅设置在尿布的宽度方向的单侧,也可以从尿布中省略。
[0312]
上述的槽3~槽5的各延伸方向为一个例子。
[0313]
上述的第二直线槽4a也可以延伸至尿布的腹侧端部2f。如果沿长度方向排列的第一槽3、凹部6和第二槽4在尿布的长度方向的全长上延伸,则进一步提高尿布的透气性。
[0314]
第一槽3也可以根据凹部6的位置而延伸至比横向弹性部件9的长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9c靠吸收体21侧的位置。另外,在第一槽3中也可以包含上述的第一直线槽3a、通气槽3d以及延长槽3e以外的槽。
[0315]
另外,第二槽4也可以根据凹部6的位置而延伸至比吸收体21靠长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0316]
第一槽3和第二槽4只要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并且在彼此间夹着凹部6配置即可。
[0317]
凹部6、6’可以在厚度方向上凹陷得比第一槽3、第二槽4小,也可以形成为与第一槽3、第二槽4相同的深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