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69105发布日期:2022-01-27 10:04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临床中神经的断裂十分常见,对于此情况首选的治疗方法是神经缝合术,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保持两端神经的靠拢,常用手术钳或镊子夹持神经使其靠拢对齐,这对神经会造成较大的机械损伤,并且手持钳子或镊子会产生抖动,给术者缝合神经造成困难,严重的抖动甚至会导致缝合一半的神经再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其极大减少了缝合神经的时间及难度以及对神经不必要的损伤,可以单独完成神经缝合的手术,节省了人力与物力,并且可以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包括操作杆以及同轴间隔设置的第一夹持套筒和第二夹持套筒,所述操作杆的中部设有一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上半部外周壁上设置一圈防滑凸起,所述操作杆的左半部内转动安装有第一传动轴,所述操作杆的右半部内转动安装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均与调节杆传动配合,所述操作杆上还安装有与第一传动轴转动配合的第三传动轴以及与第二传动轴传动配合的第四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的下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四传动轴的下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夹持套筒通过第一连接杆滑动设置在操作杆的左半部下侧,所述第一夹持套筒的上端设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且位于第一齿轮的后侧,所述第一夹持套筒的内壁上粘接有第一橡胶层,所述第一夹持套筒与第一橡胶层之间设有一弧形的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夹持套筒上还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中旋装有第一调节螺钉,所述第一调节螺钉穿过第一夹持套筒顶在第一压板上;所述第二夹持套筒通过第二连接杆滑动设置在操作杆的右半部下侧,所述第二夹持套筒的上端设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与第二齿轮啮合且位于第二齿轮的前侧,所述第二夹持套筒的内壁上粘接有第二橡胶层,所述第二夹持套筒与第二橡胶层之间设有一弧形的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夹持套筒上还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中旋装有第二调节螺钉,所述第二调节螺钉穿过第二夹持套筒顶在第二压板上。
5.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夹持套筒的长度与第二夹持套筒的长度相同,所述操作杆的长度大于第一夹持套筒和第二夹持套筒的总体长度。
6.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其中所述调节杆的下端设有第一锥齿,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右端设有与第一锥齿匹配的第二锥齿,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左端设有第三锥齿,所述第三传动轴的上端设有与第三锥齿匹配的第四锥齿,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左端设有与第一锥齿匹配的第五锥齿,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右端设有第六锥齿,所述第四传
动轴的上端设有与第六锥齿匹配的第七锥齿。
7.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其中所述操作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中部设有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周壁下端沿周向设有一圈花键槽,所述调节杆安装在此安装孔中,所述调节杆的中部靠下位置处设有一个与所述花键槽匹配的定位凸起。
8.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其中所述操作杆的左半部下端左右两侧均至少设有一个第一t型滑槽,所述第一夹持套筒的左端和右端均至少设有一个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夹持套筒上,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端前后侧壁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固定轴,每个所述第一固定轴上均安装有一个与所述第一t型滑槽匹配的第一滚轮;所述操作杆的右半部下端左右两侧均至少设有一个第二t型滑槽,所述第二夹持套筒的左端和右端均至少设有一个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夹持套筒上,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上端前后侧壁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固定轴,每个所述第二固定轴上均安装有一个与所述第二t型滑槽匹配的第二滚轮。
9.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夹持套筒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中部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长圆导向孔,所述第三传动轴位于第一长圆导向孔中且使第一齿轮位于第一固定板下方,所述第二夹持套筒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的中部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长圆导向孔,所述第四传动轴位于第二长圆导向孔中且使第二齿轮位于第二固定板下方。
10.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夹持套筒包括半圆环截面的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所述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的前侧通过第一铰接轴进行铰接,所述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的后侧通过第一固定部件将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拼接为圆筒状,所述第二夹持套筒包括半圆环截面的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所述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的前侧通过第二铰接轴进行铰接,所述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的后侧通过第二固定部件将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拼接为圆筒状。
11.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下夹板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安装盲孔,所述第一压板通过第一安装盲孔安装在第一下夹板内,所述第二下夹板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安装盲孔,所述第二压板通过第二安装盲孔安装在第二下夹板内。
12.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橡胶层粘接在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的内侧壁上并在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的后侧留有缝隙,所述第二橡胶层粘接在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的内侧壁上并在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的后侧留有缝隙。
13.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调节孔径夹紧断裂神经,利用调节杆以及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和第四传动轴带动第一夹持套筒和第二夹持套筒相对运动,使得夹持的断裂神经相互靠拢,利用同轴间隔设置的第一夹持套筒和第二夹持套筒可以将两条断裂的神经保持对齐状态,方便医生进行神经缝合手术,利用第一橡胶层和第二橡胶层与断裂的神经柔性接触,可以有效减少对神经的损伤,并且本装置夹持神经的面积较大,夹持效果更好,极大减少了缝合神经的时间及难度,可以在不用助手的情况下单独完成神经缝合的手术,节省了人力与物力,并且可以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14.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沿图2中a-a线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中操作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首先需要说明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只是根据附图进行的描述,以便于理解,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及请求保护范围进行的限制。
22.如图1、图2、图3并结合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缝合辅助装置的实施例,包括操作杆1以及同轴间隔设置的第一夹持套筒2和第二夹持套筒3。在操作杆1的中部设有一调节杆4,并在调节杆4的上半部外周壁上设置一圈防滑凸起,操作杆1的左半部内转动安装有第一传动轴5,操作杆的右半部内转动安装有第二传动轴6。让第一传动轴5和第二传动轴6均与调节杆4传动配合。并且在操作杆1上还安装有与第一传动轴5转动配合的第三传动轴7以及与第二传动轴6传动配合的第四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7的下端设有第一齿轮71,第四传动轴8的下端设有第二齿轮81。其中第一夹持套筒2通过第一连接杆21滑动设置在操作杆1的左半部下侧,第一夹持套筒2的上端设有第一齿条22,第一齿条22与第一齿轮71啮合且位于第一齿轮71的后侧。第一夹持套筒2的内壁上粘接有第一橡胶层23。第一夹持套筒2与第一橡胶层23之间设有一弧形的第一压板24,第一夹持套筒2上还设有第一螺纹孔25,第一螺纹孔25中旋装有第一调节螺钉26,使第一调节螺钉26穿过第一夹持套筒2顶在第一压板24上。第二夹持套筒3通过第二连接杆31滑动设置在操作杆1的右半部下侧,第二夹持套筒3的上端设有第二齿条32,第二齿条32与第二齿轮81啮合且位于第二齿轮81的前侧。第二夹持套筒3的内壁上粘接有第二橡胶层33。第二夹持套筒3与第二橡胶层33之间设有一弧形的第二压板34,第二夹持套筒3上还设有第二螺纹孔35,第二螺纹孔35中旋装有第二调节螺钉36,使第二调节螺钉36穿过第二夹持套筒3顶在第二压板34上。
23.在实际神经缝合过程中,首先将一端断裂的神经放入第一夹持套筒2中且使这一端断裂的神经从第一夹持套筒2的右端伸出,其次拧紧第一调节螺钉26推动第一压板24将神经夹紧在第一夹持套筒2中,然后将另一端断裂的神经放入第二夹持套筒3中且使这一端断裂的神经从第二夹持套筒3的左端伸出,其次拧紧第二调节螺钉36推动第二压板34将神经夹紧在第二夹持套筒3中,之后顺时针转动调节杆4,在调节杆4与第一传动轴5、第二传动轴6、第三传动轴7和第四传动轴8的传动配合下,使得第一夹持套筒2和第二夹持套筒3相互逐渐靠拢,使得两端断裂的神经相互靠近,最后由医生完成神经缝合手术。本辅助装置夹持神经的面积较大,夹持效果更好,极大减少了缝合神经的时间及难度以及对神经不必要的损伤可以在不用助手的情况下单独完成神经缝合的手术,节省了人力与物力,并且可以取
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24.作为优化方案,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让第一夹持套筒2的长度与第二夹持套筒3的长度相同,让操作杆1的长度大于第一夹持套筒2和第二夹持套筒3的总体长度。这样使得第一夹持套筒2和第二夹持套筒3相互靠近后仍有空间,方便医生对神经进行缝合。
25.作为优化方案,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调节杆4的下端设有第一锥齿41,在第一传动轴5的右端设有与第一锥齿41匹配的第二锥齿51,第一传动轴5的左端设有第三锥齿52,第三传动轴7的上端设有与第三锥齿52匹配的第四锥齿72。在第二传动轴6的左端设有与第一锥齿41匹配的第五锥齿61,第二传动轴6的右端设有第六锥齿62,第四传动轴8的上端设有与第六锥齿62匹配的第七锥齿82。通过以上设置让调节杆4、第一传动轴5、第二传动轴6、第三传动轴7和第四传动轴8利用锥齿实现传动,将调节杆4上施加的力传导至第三传动轴7和第四传动轴8上,进而通过第一齿轮71和第二齿轮81分别传导至第一齿条22和第二齿条32,从而带动第一夹持套管2和第二夹持套管3相互靠近或远离。
26.作为优化方案,如图3并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操作杆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1,在安装板11的中部设有一安装孔111,并且在安装孔111的内周壁下端沿周向设有一圈花键槽112,调节杆4安装在此安装孔111中,在调节杆4的中部靠下位置处设有一个与花键槽112匹配的定位凸起42。在实际使用时,旋转调节杆4时首先向下按压调节杆4,定位凸起42与花键槽112分离,这时调节杆4便可转动,当第一夹持套管2和第二夹持套管3调节到预定位置后,向上拉起调节杆4,定位凸起42卡入花键槽112,此时调节杆4被锁定,定位凸起42与花键槽112的长度较小,即使调节杆4向上拉起,第一锥齿41、第二锥齿51和第五锥齿61三者之间照样会保持啮合,这样使得第一夹持套管2和第二夹持套管3位置在各个锥齿的咬合作用下也被锁定。可以有效防止因人为因素导致第一夹持套管2和第二夹持套管3位置发生相对改变。
27.作为优化方案,如图5并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在操作杆1的左半部下端左右两侧均至少设有一个第一t型滑槽12,第一夹持套筒2的左端和右端均至少设有一个第一连接杆21,在具体设置时可以在第一夹持套筒2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两个第一连接杆21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第一连接杆21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夹持套筒2上,第一连接杆21的上端前后侧壁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固定轴211,每个第一固定轴211上均安装有一个与第一t型滑槽12匹配的第一滚轮212。操作杆1的右半部下端左右两侧均至少设有一个第二t型滑槽13,第二夹持套筒3的左端和右端均至少设有一个第二连接杆31,在具体设置时可以在第二夹持套筒3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两个第二连接杆31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第二连接杆31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夹持套筒3上,第二连接杆31的上端前后侧壁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固定轴311,每个第二固定轴311上均安装有一个与第二t型滑槽13匹配的第二滚轮312。
28.作为优化方案,如图1并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第一夹持套筒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27,第一固定板27的中部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长圆导向孔271。第三传动轴7位于第一长圆导向孔271中且使第一齿轮71位于第一固定板27下方。这样使得第一长圆导向孔271对于第三传动轴7起到限位作用,可以有效防止第三传动轴7窜出,增加结构的稳定性。第二夹持套筒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37,第二固定板37的中部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长圆导向孔371。第四传动轴8位于第二长圆导向孔371中且使第二齿轮81位于第二固定板37下方。这样使得第二长圆导向孔371对于第四传动轴8起到限位作用,可以有效防止
第四传动轴8窜出,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29.作为优化方案,如图1并结合如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套筒2包括半圆环截面的第一上夹板28和第一下夹板29。让第一上夹板28和第一下夹板29的前侧通过第一铰接轴210进行铰接,并且使第一上夹板28和第一下夹板29的后侧通过第一固定部件220将第一上夹板28和第一下夹板29拼接为圆筒状。第二夹持套筒3包括半圆环截面的第二上夹板38和第二下夹板39。让第二上夹板38和第二下夹板39的前侧通过第二铰接轴310进行铰接,并且使第二上夹板38和第二下夹板39的后侧通过第二固定部件330将第二上夹板38和第二下夹板39拼接为圆筒状。通过以上设置将第一夹持套筒2和第二夹持套筒3分体设置,方便在完成缝合手术后进行拆卸。
30.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装置的结构更加稳定在第一下夹板29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安装盲孔291,让第一压板24通过第一安装盲孔291安装在第一下夹板29内。在第二下夹板39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安装盲孔391,让第二压板34通过第二安装盲孔391安装在第二下夹板39内。将第一橡胶层23粘接在第一上夹板28和第一下夹板29的内侧壁上并在第一上夹板28和第一下夹板29的后侧留有缝隙(即第一橡胶层23是一整块仅在第一上夹板28和第一下夹板29的开口位置处断开),将第二橡胶层33粘接在第二上夹板38和第二下夹板39的内侧壁上并在第二上夹板38和第二下夹板39的后侧留有缝隙(即第二橡胶层33是一整块仅在第二上夹板38和第二下夹板39的开口位置处断开)。
31.以上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范围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形式的变形,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