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台及其托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59452发布日期:2022-01-12 07:12阅读:64来源:国知局
手术台及其托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手术台及其托手装置。


背景技术:

2.手术台用于承载受术人,是手术室的基础设备,能够根据需要开刀的部位、受术人的体态条件以及手术的操作方式等适应性调整受术人的体位,为医生提供方便的手术环境。
3.现有的手术台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针对受术人处于正躺位或侧躺位的情况下,需要将托手装置调整至能使受术人感到舒适的角度,但是,手术台上的托手装置与手术台本体之间的相对角度的调整,通常依赖于医护人员的经验进行调整,无法对托手装置与手术台本体之间的相对角度进行可视化的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托手装置的角度进行可视化调整的手术台及其托手装置。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托手装置,其包括设置于手术台本体上的座体、转动设置于所述座体上的托手件、转动设置于所述托手件上的测量臂、及设置于所述测量臂上的角度盘,所述托手件上设置有与所述角度盘对应的角度指示件;
7.其中,所述测量臂可带动所述角度盘转动至与所述手术台本体的侧边相平行的位置,从而通过所述角度盘上与所述角度指示件对应的刻度位置得出所述托手件与所述手术台本体之间的相对角度。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手件上开设有用于收容所述测量臂的收容避位槽。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手件上设置有海绵垫,所述海绵垫用于支撑受术人的手臂。
1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手术台,其包括手术台本体及所述的托手装置,所述托手装置位于所述手术台本体上。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术台包括两个所述托手装置,两个所述托手装置可拆卸地滑动设置于所述手术台本体的同一侧边上。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术台本体的一侧边上设置有滑动导轨;所述托手装置还包括可拆卸地滑动设置于所述滑动导轨上的位移座,所述位移座上设置有升降指示件,所述座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升降指示件对应的升降刻度表;
13.其中,所述座体可相对所述位移座升降移动至预定位置,从而通过所述升降刻度表上与所述升降指示件对应的刻度位置得出所述座体与所述手术台本体的相对高度。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位移座相螺接的手拧螺母,所述手拧螺母用于穿过所述位移座并顶持于所述滑动导轨上。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术台还包括横移调整组件,所述横移调整组件包括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托手装置上的横移指示件、及设置于另一个所述托手装置上并与所述横移指示件对应的横移刻度尺;
16.其中,两个所述托手装置分别相对所述手术台本体移动时,可通过所述横移刻度尺上与所述横移指示件对应的刻度位置得出两个所述托手装置之间的相对距离。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术台包括三个所述托手装置,其中两个所述托手装置可拆卸地滑动设置于所述手术台本体同一侧边上,另一个所述托手装置可拆卸地滑动设置于所述手术台本体相对的另一侧边上。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术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托手装置或所述手术台本体上的转动角度限位件;
19.所述转动角度限位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手术台本体的侧边相平行的限位面,所述限位面用于与所述测量臂相抵接。
20.本实用新型的手术台及其托手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托手件上设置固定的角度指示件及可转动的测量臂,并在测量臂上设置角度盘,使得医护人员只需将测量臂转动至与手术台本体的侧边相平行的位置,即可通过角度指示件指向角度盘上的角度位置得出托手与手术台本体的当前相对角度,实现了托手件摆放角度的可视化调整;如此,医护人员即可根据手术类型及受术人体态的条件等在大数据中比对出合适的托手摆放角度,并借助角度盘和角度指示件将托手件准确调节预定摆放角度,提高受术人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21.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手术台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图1所示手术台在a处的放大图;
24.图3是图1所示手术台中去掉手术台本体和部分托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手术台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从另一角度看图1中手术台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28.图1、图2及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手术台10,该手术台10可用于承载需要进行手术的受术人并对受术人的双臂按预定角度进行支撑。该手术台10可包括托手装置1及手术台本体2。手术台本体2用于承载受术人,托手装置1设置于手术台本体2上,托手装置1用于支撑受术人的双臂。
29.可以理解地,手术台本体2上可以设置用于支撑受术人的柔性垫,以提高舒适性;其次,手术台本体2上用于支撑受术人躯体的各部分可以设置为可调节的形式,以根据手术需要调整受术人的体态位置等。
30.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托手装置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座体 11、托手件12、测量臂13、角度盘14及角度指示件15。座体11设置于手术台本体2上,该座体11用于支撑托
手件12转动;托手件12转动设置于座体 11上,该托手件12用于支撑受术人的手臂;测量臂13转动设置于托手件12 上,该测量臂13用于带动角度盘14共同相对托手件12上转动;角度盘14 设置于测量臂13上,角度盘14上设置有刻度表;角度指示件15设置于托手件12上并与角度盘14对应,角度指示件15用于指向角度盘14以便医护人员读取角度。测量臂13可带动角度盘14转动至与手术台本体2的侧边相平行的位置,从而通过角度盘14上与角度指示件15对应的刻度位置得出托手件12与手术台本体2之间的相对角度。
31.可以理解地,托手件12可以通过转轴转动设置于座体11上。测量臂13 呈长方体状,当然,测量臂13也可以设置为圆柱状或片状等;其次,测量臂 13可以通过转轴转动设置于托手件12上。角度盘14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与测量臂13共同加工制成,也可以采用粘接或螺接等方式与测量臂13固定。
32.如图5所示,使用时,医护人员将测量臂13摆动至与手术台本体2的侧边相平行的位置,而角度盘14也将在测量臂13的带动下相对托手件12转动,如此,测量臂13位置的确定将使得角度盘14的位置也得到确定;随后,在转动托手件12以调整其摆放角度的过程中,角度指示件15将在托手件12的带动下相对手术台本体2同步转动,从而使得角度指示件15所指向的角度盘 14上的刻度位置也相应改变,进而使得医护人员能够通过该刻度位置读出托手件12与手术台本体2之间的相对角度。
33.如图2、图3及图4所示,托手件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收容避位槽121,该收容避位槽121用于收容测量臂13。
34.可以理解地,收容避位槽121的槽体轮廓可以灵活设置,当然,其槽体轮廓也应当设置为不对角度盘14的转动造成阻碍的结构,确保角度盘14能能够在测量臂13的带动下灵活转动;其次,也可以在收容避位槽121的槽壁上设置相应的限位结构,以使测量臂13能够收容至收容避位槽121内的预定位置。
35.如图2、图3及图4所示,托手件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有海绵垫 122,海绵垫122用于支撑受术人的手臂。
36.可以理解地,海绵垫122的顶部可以设置仿形凹槽,仿形凹槽与手臂的外形轮廓相仿,仿形凹槽能够对受术人的手臂进行限位,确保受术人的手臂在麻醉状态下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增加手臂与海绵垫122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舒适性。
37.针对受术人需要采用侧躺位进行手术的情形而言,受术人的双臂是朝向手术台的同一侧的,如若将受术人的双臂堆叠放置于同一个托手装置上,堆叠的双臂会对受术人的胸腔造成较大的压迫,影响受术人的舒适性,并且,随着手术时间的增长,还有可能阻碍受术人的正常呼吸,并不利于手术;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如图1及图4所示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手术台10在该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包括两个托手装置1,两个托手装置1可拆卸地滑动设置于手术台本体2的同一侧边上,两个托手装置1均用于支撑受术人的手臂。
38.可以理解地,两个托手装置1可以分别相对手术台本体2滑动至预定位置,以适配不同受术人的体态轮廓;其次,两个托手装置1能够分别相对手术台本体2转动至预定位置,以使处于侧躺位的受术人的双臂能够呈角度地放置于手术台本体2的同一侧,减少双臂对胸腔的压迫,提高舒适性,保证受术人的呼吸顺畅度。
39.如图5所示,手术台本体2的一侧边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有滑动导轨21,托手
装置1可拆卸地滑动设置于滑动导轨21上。
40.可以理解地,滑动导轨21可以为开设于手术台本体2上的滑动槽,托手装置1可通过滑轮等结构沿滑动槽的槽壁滑动;其次,滑动导轨21还可以为板状,托手装置1可以通过与滑动导轨21轮廓相适配的结构沿板状滑动导轨 21的侧壁进行滑动。
41.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托手装置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位移座16、升降指示件17及升降刻度表18,座体11可相对位移座16升降移动。位移座16可拆卸地滑动设置于滑动导轨21上,该位移座16用于带动座体11共同沿滑动导轨21滑动,从而调整托手件12与手术台本体2的相对位置以适配不同体态条件的受术人。升降指示件17设置于位移座16上,该升降指示件17用于指示出升降刻度表18上的刻度位置,以便医护人员进行读数;升降指示件17可以设置为三角形,且其中一个角指向升降刻度表18,提高读数的精确性。升降刻度表18与升降指示件17对应并位于座体11上,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升降刻度表18及升降指示件17读出座体11与位移座16的相对位置。座体11可相对位移座16升降移动至预定位置,从而通过升降刻度表18上与升降指示件17对应的刻度位置得出座体11与手术台本体2的相对高度。
42.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座体11相对位移座16升降移动至预定位置的过程中,升降刻度表18将在座体11的带动下移动,如此,设置于位移座16 上的升降指示件17所指向的升降刻度表18的刻度位置也将不断变化,亦即医护人员通过升降指示件17指向升降刻度表18的位置所读出的数据也将不断变化,实现了对座体11上托手件12的高度的可视化调整,使得托手件12 能够相对手术台本体2的高度能够得到精确地调整。
43.可以理解地,针对侧躺位受术人而言,两个托手件12各自的高度可调,使得位于低位的手臂能够放置于低位的托手件12上,位于高位的手臂能够放置于高位的托手件12上,实现了两个手臂的高低错位放置,避免两个手臂因放置于同一高度而对胸腔造成压迫,进一步提高舒适性及呼吸通畅度。
44.如图3及图4所示,托手装置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手拧螺母19,该手拧螺母19与位移座16相螺接并顶持于滑动导轨21上,并且,手拧螺母 19还贯穿位移座16。
45.可以理解地,手拧螺母19上用于顶持滑动导轨21的端部上可以设置耐压顶持件,以提高手拧螺母19与滑动导轨21间的摩擦力,从而避免与手拧螺母19相螺接的座体11发生意外滑动,提高了使用稳定性;手拧螺母19上的另一端则可以设置为便于医护人员拧动以驱使手拧螺母19转动的结构。位移座16上可以开设有一个横向贯穿并朝向滑动导轨21的螺纹孔,手拧螺母 19与该螺纹孔螺接。
46.还可以理解地,位移座16上可以开设有与滑动导轨21相适配的导向槽 161,手拧螺母19的端部露置于导向槽161内;使用时,将导向槽161与滑动导轨21对齐即可将位移座16装配至滑动导轨21上,而将手拧螺母19从位移座16上旋出后,即可将位移座16从滑动导轨21上取下;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灵活设置托手装置1的数量及位置。
47.如图3、图4及图5所示,手术台1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横移调整组件3,该横移调整组件3设置于托手装置1上,起到调节两个托手装置1之间的间隔的作用,使得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托手装置1之间的间隔能够进行精确地调整,已精确适配不同体态条件的受术人,提高舒适性。
48.如图3、图4及图5所示,横移调整组件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包括横移指示件31
及横移刻度尺32,括横移指示件31与横移刻度尺32互相对应。横移指示件31设置于其中一个托手装置1上,横移刻度尺32设置于另一个托手装置1上。两个托手装置1分别相对手术台本体2移动时,可通过横移刻度尺32上与横移指示件31对应的刻度位置得出两个托手装置1之间的相对距离。
49.可以理解地,使用时,其中一个位移座16朝靠近或远离另一位移座16 的方向移动时,横移指示件31和横移刻度尺32也将对应地朝互相靠近或互相远离的方向移动,如此,横移指示件31所指向的横移刻度尺32上的刻度位置也将不断改变,从而使得医护人员能够通过横移指示件31和横移刻度尺 32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读取出两个位移座16之间的距离,对两个托手件12 的间距进行精确地调整,以尽可能适配受术人的体态条件,提高舒适性。
50.如图1所示,手术台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包括三个托手装置1,其中两个托手装置1可拆卸地滑动设置于手术台本体2同一侧边上,另一个托手装置1可拆卸地滑动设置于手术台本体2相对的另一侧边上。可以理解地,三个托手装置1的设置使得手术台10能够适配平躺或侧躺的受术人,在急诊手术中免去了医护人员重新拆卸安装托手装置1的繁琐,节省了手术准备时间。
51.如图2、图3及图4所示,手术台1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转动角度限位件4,转动角度限位件4上开设有与手术台本体2的侧边相平行的限位面 41,限位面41用于与测量臂13相抵接。
52.可以理解地,转动角度限位件4可以设置于手术台本体2或托手装置1 上,只要限位面41能够与手术台本体2的侧边相平行即可;将测量臂13摆动至与限位面41相抵接的位置时,角度盘14将在测量臂13的带动下移动至预定测量位置,对角度盘14进行了精确地定位,从而确保角度盘14和角度指示件15能够准确测量出托手件12的摆放角度,提高了托手件12的调整精度。
53.本实用新型的手术台及其托手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托手件上设置固定的角度指示件及可转动的测量臂,并在测量臂上设置角度盘,使得医护人员只需将测量臂转动至与手术台本体的侧边相平行的位置,即可通过角度指示件指向角度盘上的角度位置得出托手与手术台本体的当前相对角度,实现了托手件摆放角度的可视化调整;如此,医护人员即可根据手术类型及受术人体态的条件等在大数据中比对出合适的托手摆放角度,并借助角度盘和角度指示件将托手件准确调节预定摆放角度,提高受术人的舒适性。
54.以上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此实施,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