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气管内给药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13160发布日期:2022-01-08 02:41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生儿气管内给药导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给药导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生儿气管内给药导管。


背景技术:

2.气管内插管是鼻腔经喉把特质的气管内导管插入气管内,这一技术在保证危重症患者实现有效通气是甚为重要,尤其当出现新生儿重度窒息需要复苏时,气管内插管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步骤。因此,市场上出现一种新生儿气管内给药导管。
3.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给药导管使用起来较为不便,现有的给药导管通过鼻腔经喉插入气管内,但在给药操作中,导管会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插入鼻腔部分的导管晃动或脱落,这容易对新生儿的造成损伤,而且通过导管输送的药液呈液体状流入新生儿体内,会使新生儿对药液吸收缓慢,容易降低治疗的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生儿气管内给药导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现有的给药导管通过鼻腔经喉插入气管内,但在给药操作中,导管会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插入鼻腔部分的导管晃动或脱落,这容易对新生儿的造成损伤,而且通过导管输送的药液呈液体状流入新生儿体内,会使新生儿对药液吸收缓慢,容易降低治疗的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生儿气管内给药导管。
5.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新生儿气管内给药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和气囊,所述导管主体上套设有充气鼻囊,所述气囊的一侧连接有出气口,所述气囊的另一侧连接有连接管,所述导管主体的一端与所述出气口连接,所述充气鼻囊与出气口之间通过输气管进行连接,所述导管主体上连接有注药管,所述导管主体远离所述气囊的末端连接有插头,所述插头的内部连接有挡片,所述挡片上构造有多个漏孔。
7.进一步地,所述插头的外侧连接有多个绕轴心点排列的防护气囊。
8.进一步地,所述导管主体上连接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位于所述充气鼻囊与插头之间。
9.进一步地,所述充气鼻囊的外侧构造有防滑纹。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本实用新型将药液从注药管注入到导管主体内,通过挤压气囊,使得导管主体内部产生气压,继而将药液输送的插头,在气压的作用下将药液漏孔挤出,使药液形成雾化,便于新生儿的吸收,在挤压气囊时,有一部分气体进入充气鼻囊内,继而增大充气鼻囊的体积,对新生儿的鼻腔进行撑起,继而对插入鼻腔内部的导管主体进行固定,以此解决现有的给药导管通过鼻腔经喉插入气管内,但在给药操作中,导管会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插入鼻腔部分的导管晃动或脱落,这容易对新生儿的造成损伤,而且通过导管输送的药液呈液体状流入新生儿体内,会使新生儿对药液吸收缓慢,容易降低治疗的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b的放大图。
16.附图标记:1、导管主体;2、气囊;3、连接管;4、充气鼻囊;5、单向阀;6、插头;7、注药管;21、出气口;41、输气管;42、防滑纹;61、防护气囊;62、挡片;621、漏孔。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元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1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新生儿气管内给药导管,包括导管主体1和气囊2,同时导管主体1上套设有充气鼻囊4,而气囊2的一侧连接有出气口21,同时气囊2的另一侧连接有连接管3,而导管主体1的一端与出气口21连接,并且充气鼻囊4与出气口21之间通过输气管41进行连接,同时导管主体1上连接有注药管7,并且导管主体1远离气囊2的末端连接有插头6,而插头6的内部连接有挡片62,同时挡片62上构造有多个漏孔621,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药液从注药管7注入到导管主体1内,通过挤压气囊2,使得导管主体1内部产生气压,继而将药液输送的插头6,在气压的作用下将药液漏孔621挤出,使药液形成雾化,便于新生儿的吸收,在挤压气囊2时,有一部分气体进入充气鼻囊4内,继而增大充气鼻囊4的体积,对新生儿的鼻腔进行撑起,继而对插入鼻腔内部的导管主体1进行固定,以此解决现有的给药导管通过鼻腔经喉插入气管内,但在给药操作中,导管会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插入鼻腔部分的导管晃动脱落,这容易对新生儿的造成损伤,而且通过导管输送的药液呈液体状流入新生儿体内,会使新生儿对药液吸收缓慢,容易降低治疗的效率的问题,更具体的为,将连接管3与呼吸机连接,并将插头6沿新生儿鼻腔插入气管内,以进行氧气输送,将充气鼻囊4塞入新生儿鼻腔内,并挤压气囊2,可通过输气管41对充气鼻囊4内部输送气
体,继而使其体积增大,对鼻腔进行撑起,并通过医用止流夹将输气管41夹住,输气管41内部封闭,使得充气鼻囊4的体积不变,继而将进入鼻腔部分的导管主体1进行固定,避免受到外部影响造成导管主体1的晃动或脱落,防止对新生儿气管造成损伤,将药液从注药管7注入导管主体1内,并挤压气囊2,使得导管主体1内部产生气压,气压混合药液并将药液推送到插头6内,从挡片62上多个漏孔621挤出,从而使挤出的药液呈雾化状态,便于新生儿对药物的吸收,提高治疗效率。
22.如图1所示,插头6的外侧连接有多个绕轴心点排列的防护气囊61,防护气囊61可避免气管内壁与插头6外侧接触,防止医生对插头6进行插入和拔出时插头6的外侧对气管内壁造成损伤。
23.如图1所示,导管主体1上连接有单向阀5,同时单向阀5位于充气鼻囊4与插头6之间,单向阀5可对进入插头6内的药液进行阻挡,防止气压变弱插头6内的药液产生回流,避免药液回流进入气囊2流入连接管3内对呼吸机的输出造成影响。
24.如图1和图2所示,充气鼻囊4的外侧构造有防滑纹42,防滑纹42可随着充气鼻囊4的体积增大而纹路扩大,继而将增大充气鼻囊4的外壁与鼻腔的摩擦,防止充气鼻囊4在鼻腔内滑动,增强对导管主体1固定的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