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大池引流流量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08137发布日期:2022-01-29 13:48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腰大池引流流量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腰大池引流调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腰大池引流流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腰大池引流术能显著降低颅压,短时间内廓清脑脊液,且可显著降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颅内感染的风险,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腰大池引流的原理是脑脊液增多时,颅内压力会增大,增大到大于外部的设置压力时,在内外压力差的作用下,脑脊液流出。腰大池引流需要进行流量控制,否则会形成颅内外压力梯度造成气颅、头痛等低颅压并发症。为此,本技术人提出一种腰大池引流流量控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腰大池引流流量控制装置,可以对腰大池引流进行流量控制,避免因颅内外压力梯度造成气颅、头痛等低颅压并发症。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流量控制装置,包括穿刺针头、引流管和引流袋,还包括底板、安装板和集液管,所述底板上竖直设置有立杆,所述安装板的后端面上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上设置有固定螺栓,所述安装板通过套管套装在立杆上,并可通过固定螺栓固定;所述引流袋和集液管均安装于安装板的前端面上,且引流袋位于集液管的下方,所述集液管为透明管,所述集液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容积刻度,所述集液管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集液管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与引流袋相连,所述连接管上安装有三通阀门;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与集液管的进液口相连,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有穿刺针头,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阀门。
5.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前端面的上端设置有挂接柱,所述集液管通过连接绳与挂接柱相连,所述集液管的上端设置有吊装孔,所述连接绳由集液管的吊装孔中穿过,并系在挂接柱上。
6.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的前端面上竖直设置有两个限位板,所述集液管位于两个限位板之间。
7.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两个螺柱,且两个螺柱上分别安装有一个手拧螺母,所述引流袋的上端设置有两个挂接孔,所述引流袋通过两个挂接孔挂在安装板的两个螺柱上,并通过手拧螺母固定。
8.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固定管卡,所述固定管卡包括连接块部和c形管部,所述固定管卡通过连接块部与安装板的前端面固定相连。
9.进一步的,所述引流袋为透明袋,所述引流袋上设置有容积刻度。
10.进一步的,所述引流袋的下端设置有出液口,且此出液口处设置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上设置有出液阀。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腰大池引流时,可以对腰大池引流进行流量控制,可避免因颅内外压力梯度造成气颅、头痛等低颅压并发症问题。
13.2、在安装板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固定管卡,引流管与集液管连接处的管体卡入固定管卡中,可有效防止引流管与集液管的连接处不因引流管过度弯折而导致引流不畅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腰大池引流流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腰大池引流流量控制装置的安装板的侧视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腰大池引流流量控制装置去除底板和立杆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图3去除引流袋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腰大池引流流量控制装置的引流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腰大池引流流量控制装置的固定管卡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底板;2、立杆;3、安装板;4、套管;5、固定螺栓;6、穿刺针头;7、引流管;8、引流袋;801、挂接孔;9、集液管;10、三通阀门;11、阀门;12、挂接柱;13、限位板;14、手拧螺母;15、固定管卡;16、出液阀;17、轮子。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一:
24.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腰大池引流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底板1、安装板3、穿刺针头6、引流管7、引流袋8和集液管9。底板1的下端设置有轮子17,轮子17使用具有刹车结构的万向轮,这种轮子17具有方便移动且方便固定的优点。底板1上竖直设置有立杆2,安装板3的后端面上设置有套管4,套管4上设置有固定螺栓5,安装板3通过套管4套装在立杆2上,并可通过固定螺栓5固定。如此设置,使得安装板3在立杆2上的安装高度可调。
25.请参阅图2、图3、图4、图5和图6,安装板3前端面的上端设置有挂接柱12,集液管9通过连接绳与挂接柱12相连,集液管9的上端设置有吊装孔,连接绳由集液管9的吊装孔中穿过,并系在挂接柱12上。安装板3的前端面上竖直设置有两个限位板13,集液管9位于两个
限位板13之间,在两个限位板13的作用下使得集液管9处于竖直状态。安装板3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两个螺柱,且两个螺柱上分别安装有一个手拧螺母14,引流袋8的上端设置有两个挂接孔801,引流袋8通过两个挂接孔801挂在安装板3的两个螺柱上,并通过手拧螺母14固定。引流袋8为透明袋,引流袋8上设置有容积刻度。引流袋8的上端设置有进液口,下端设置有出液口,且其出液口处设置有出液管,出液管上设置有出液阀16。集液管9为透明管,集液管9的外壁上设置有容积刻度,集液管9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集液管9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与引流袋8的进液口相连,连接管上安装有三通阀门10。集液管9的上端还设置有可开闭的透气微孔。引流管7的一端与集液管9的进液口相连,引流管7的另一端连接有穿刺针头6,引流管7上设置有阀门11。为了使引流管7与集液管9的连接处不因引流管7过度弯折导致引流不畅,在安装板3的前端面上靠近上端的位置设置有固定管卡15,固定管卡15包括连接块部和c形管部,固定管卡15通过连接块部与安装板3的前端面固定相连,引流管7卡接入固定管卡15的c形管部中。
26.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将穿刺针头6穿入腰大池中,并使用胶带将穿刺针头6与引流管7的连接处固定在病人的背部。打开引流管7上的阀门11,脑脊液通过穿刺针头6进入引流管7中,进而通过集液管9的进液口进入集液管9中,关闭三通阀门10,观察6分钟后,集液管9中脑脊液的量是否在1-1.5ml之间,若在,则不需调整安装板3、引流袋8和集液管9的高度位置。打开三通阀门10至引流袋8和集液管9相连通,进行持续引流。若不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小于此区间,则降低安装板3、引流袋8和集液管9的高度位置,另一种是大于此区间,则升高安装板3、引流袋8和集液管9的高度位置。每次安装板3、引流袋8和集液管9的高度位置不合适进行重新校正时,打开三通阀门10至外排位置,将集液管9中的脑脊液排空。正常持续引流后,每个一段时间观察引流袋8中脑脊液的量,计算脑脊液流量,是否在10-15ml/h之间,不在的话需要进行安装板3、引流袋8和集液管9的高度位置的调节。引流袋8中脑脊液快满时,记录此时引流袋8中脑脊液的量,然后打开出液阀16,将引流袋8中的脑脊液排空。
27.所以,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腰大池引流时,可以对腰大池引流进行流量控制,可避免因颅内外压力梯度造成气颅、头痛等低颅压并发症问题。
28.实施例二:
2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增设有流量控制器,流量控制器设置于引流管7上,脑脊液由引流管7中流过时,流量控制器对其进行流量检测,当流量大于设定流量时,流量控制器控制减小其内部供脑脊液通过的通道的截面积,当流量大于设定流量时,流量控制器控制增大其内部供脑脊液通过的通道的截面积。如此,通过流量控制器可将脑脊液的流量控制在所需的范围内。
3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